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才性问题作为汉末探寻理想人物素质标准的公众话题,历史渊源久远.它在汉武帝时期因董仲舒人性论对政治人物的设想而深化,并在汉末因标准冲突引发社会冲突,从而诱生理论上的思考。才性问题在作为政治问题的表象背后,体现了汉末时代对理想、人物素质内涵的界定。  相似文献   

2.
《世说新语·德行》篇记录了汉末至魏晋诸多士人的品质和德行.文章以此为基础抓住汉末至魏晋士人的理想人格及理想人格产生的原因,分析这一时期士人们迥异于前代的人格特征——真情孝悌、逍遥放达、智慧机敏,论述这一时期士人们的光辉人格砥砺后世的巨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人的觉醒"是汉末士风变化的基本特点。然而,汉末"人的觉醒",并未完全回归到先秦之士"志于道"的政治超越的精神状态,而带有强烈的政治依附性,只不过这种依附由汉鼎盛时期所表现出的强烈的皇权依附逐步向集团依附转化。这种士风的变化,始于党锢集团对皇权依附意识的解构,从而形成汉灵帝中平元年以后至建安时期皇权依附意识与集团依附意识的互动,正是这两种意识的互动深刻地影响了汉末政治结构的变化———皇权逐渐傀儡化,皇权专制逐渐让位于集团专制,并最终导致旧皇权的消亡与新皇权的产生。  相似文献   

4.
唐以前的《史》《汉》比较大都就读书的直观印象肆意评论,往往牵连马班的为人,从评价者的主观爱憎出发,上下其手,一般没有客观且强有力的证据来辅佐论点,所以价值不大。但是由于这部分材料是《史》《汉》比较研究的基础,而且历来谈及这些材料的人不能正本清源,牵扯出很多问题。本文对此进行了辨析与考证。  相似文献   

5.
以诗证史、以史证诗,已经成为我们发掘传统文化的一种新的方法,陆龟蒙作为晚唐社会中一位杰出的吴地诗人,在他的诗歌中大量的反映了晚唐时期江南社会的生活与变迁,从而为我们透视出了,晚唐江南社会的演变与发展,也使得我们可以窥探出晚唐江南社会心态的变化。本文旨在以陆诗为例,试图展示晚唐江南社会心态与审美艺术的变迁。  相似文献   

6.
镇江英才录     
《镇江高专学报》2010,23(2):F0004-F0004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著名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宋宗室,武帝时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州刺史、都督加开府仪同三司。世居京口(今江苏镇江),他爱好文学,喜招纳文士,他所编撰的《世说新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笔记小说集。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门。记叙汉末至东晋士族阶层人物的言谈轶事,生动形象地反映出当时士族的生活方式与精神面貌。  相似文献   

7.
有限的生命与人生理想的实现之间的矛盾,是汉末时人经常思考的问题。作为政治家兼文人的曹操,提出了"不戚年往,忧世不治",事实上,曹操经常感受到时间的紧迫性与理想实现的艰难性之间的冲突,为此,他常以自强不息、游仙、养生等方式来加以协调。  相似文献   

8.
潘文超 《凉山大学学报》2001,3(2):149-150,155
彝族酒文化,是彝族优秀文化的一部分。它象一面镜子,反映了彝族的历史、风俗和生活方式,同时也反映了酒给彝家人带来的喜与忧。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从汉到宋时期《周礼》相关论著中出现的"六诗"概念诠释进行梳理,特别关注其中学者对"兴"的感悟认知,从中提炼出注疏所关注的共同问题,揭示出学术脉络,展示了"六诗"之"兴"诠释史的一些特征,从一个侧面反映汉到宋时期经学思考的曲折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余杰 《凉山大学学报》2002,4(3):121-129
当前十分引人注目的《檀香刊》,无疑是莫言潜心创作的一部具有史诗般辉煌气质的小说,也是一本社会史和化史的鲜活素材。对这产具有相当独特的艺术追求的长篇小说,作无意从传统意义上撰写学评论,而试图在深层次上从社会历史,民族心态、艺美学的视野去解读与批判。  相似文献   

11.
“忧生”意识为王国维学术生命、人生信仰的基点,其学术思索及其人生路程也建基与此。正是这种深沉的人文忧思,铸就了王国雏诗学内在的“忧生”之魂。他认为文学的“无用”之用能解脱人的生存困境,即为其“忧生”意识的产物。  相似文献   

12.
柳宗元后期的诗歌创作,透露出一种幽怨凄苦的“寂寞心”。性格特征、政治遭遇、家庭生活、贬地环境四个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是其形成的原因。另外“忧中有乐,乐中有忧”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常见心态,而柳宗元与谢灵运的“寂寞心”却有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3.
开放与现代--新时期散文创作的一种可行性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散创作走过了曲折的发展历程,60年代初提出的“形散神不散”的散理论对现代散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部分散作家的创作走入了为表现主题而伪化形式和内容的歧途。这种错误的偏狭观念至今还在某些高校教材中以真理的面目流传。面对新世纪,散作家应以开放的心态,袒露的心胸和现代观念,通过真实地表现“我”的经历,“我”的感受,“我”的追求,来表达对社会与人生,现实与未来的思考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情怀。  相似文献   

14.
从纳西族的东巴经、建寨选址、盖房习俗等方面均可发现其风水信仰,对基地则尤重选址,体现出安守本分的心态。风水信仰虽意在求得福吉,但亦包含与特定的山川地理相适应的合理成分。其中不难窥见汉、藏、白等民族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食货派的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具有抓住生产关系,精研魏晋至唐宋社会经济史的治史旨趣;注重专题研究,走由"专"到"通"的治学路径;强调史料的价值、问题的新视角,表现出清洌的"示范"心态等显著特点.以上特点反映了食货派的史学思想和治史方法.  相似文献   

16.
曹操诗歌从反映汉末现实,抒发建功立业的雄心和游仙三方面,表现出对生命意义的关注。在诗歌的个性化、抒情化、语言风格和审美情趣上都有所创新。  相似文献   

17.
曹操诗歌从反映汉末现实.抒发建功立业的雄心和游仙三方面,表现出对生命意义的关注。在诗歌的个性化、抒情化、语言风格和审美情趣上都有所创新。  相似文献   

18.
《诗经》中一船征战诗主要反映广大民众在战争中表现出的化心理。它与《诗经》周族史诗中反映出的统治阶级化心理存在着一定差异。但二又同属于大陆农耕民族范畴,而与海洋商业民族与草原游牧民族的化心理存在着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19.
祁凌军 《南昌高专学报》2009,24(1):46-47,50
《世说新语·德行》中涉及到两个陈姓人物——陈走、陈蕃,二人俱是东汉末年名士,在士林中名望俱高,然《世说新语·德行》以陈蕃为首篇,凸现了纷乱时代士人思想的变化,文章就这一问题探讨汉末士人思想的分流。  相似文献   

20.
话剧《桑树坪纪事》演绎了20世纪60年代末陕西黄土高原上一个小村庄的悲剧,桑树坪人在这片土地上浓郁而旺盛的生命力、生的麻木与坚韧及其为生所进行的"食"与"性"的原始争夺,显现出桑树坪人在黄土地上泥泞的生命和精神追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