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科学发现活动经历潜科学、由潜到显的中介和显科学三个阶段,依次完 成集约化和社会化两种功能。推动这两种功能完成的认识主体分别是集约化 主体和社会化主体;这两次功能的完成先后引起科学认识的两次相变,把科 学认识发展整体过程划分为与科学发现活动的三个阶段相对应的主观精神、 理性实践和客观知识三个位相。  相似文献   

2.
关于科学是逻辑性的思考与关于艺术是感性思考的评论。对于两种思维模式的认识与看法。讲述了科学与艺术两大研究领域的关联与区别。用科学的方法看待艺术和设计,科学的创造性思维对其研究的门类有着意想不到的效果。而事实上众多的科学家和艺术家在这个时代意识到了这一点,正努力地让自己研究的门类更加完整,更加理性化或感性化。  相似文献   

3.
从自然科学的认识过程中人的主体性地位,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本体论和认识论的关系,以及科学理论的构成、科学知识的增长及科学理论的价值等十个方面阐发了自己的观点。而这些重要的科学哲学问题,在20年后的今天,大都已取得正确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4.
科学与宗教之争已经持续了数个世纪。通过理论分析与案例研究,可以发现,二者冲突的根源乃是决断本体论问题进而建立意识形态的野心。为达成这一目的,科学与宗教都非法地扩张了它们的地盘并侵入了哲学的领域。若是它们对哲学问题能保持谦抑的态度,其间的冲突也许更有可能得以消解。  相似文献   

5.
读罢“为纯科学呼吁”一文,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因为文中揭示的现象虽然出自美国,但是当今的中国似乎是有过之而无不及。首先声明,本人不是从事科学研究的,对于科学研究的认识也只知皮毛,但时不时听到有识之士对于时下科学研究的感叹,我还是颇有同感。纯科学的研究的确是支撑未来发展的基石,从事纯科学研究的人需要得到更多的重视和支持。从事纯科学研究的人,除了需要从事纯科学研究的能力外,更需要一种精神、一种人格或品质。在当今社会,我们很缺乏这样的人,我想这是不能苛求的。  相似文献   

6.
论类比的科学认识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活动可分为两种基本的认识方式:科学发现和科学论证。在实际的科学研究中,这二者相互交叉、相互统一,只是在不同的研究阶段,哪一种方式更具主导性地位。在这两种基本的认识方式中,类比都贯穿于其中。相应地,类比的科学价值就表现为它的助发现作用和作为一种辅助性的辩护工具作用。一、类比的助发现作用科学认识活动包括三方面的构成要素:认识的目标、认识的材料、认识的方法。在科学研究中,方法选择的正确与否和使用的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科学研究的成败。类比作为传统思维方法中最富有创造性的方法,在科学研究中有其独特的认…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科学发展的形式和内容以及研究方法两个方面,对古希腊罗马时代科学发展的特点进行了初步探讨;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论述了这一时代的科学对于人类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建立和发展,以及对于古代、近代,乃至现代自然科学的形成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化学中的形式美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化学美是在化学科学的实践活动中人类对客观自然界(化学研究对象)规律的揭示,是实现人的自由创造而显示出的人的本质力量。化学美通过一定的形式体现出来,化学科学中存在着两种形式美:一种是事物的外在形式美,它通过各种形式因素(色、线、形、声、质、味等)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具有鲜明的可感性,是一种感性之美;化学科学中更重要的还存在着事物的内在形式美,这种内形式即是抽象的“内容的结构形态”,又是一种科学理性之美。本文探讨了化学科学中存在的和谐、对称、奇异、简单等内形式美。  相似文献   

9.
科学发现的重要动力之一:科学之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谈到美学 ,人们很容易联想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等具体的感性上的美。对自然科学领域中的科学之美 ,大多数人则不易感受到。这是因为科学之美与艺术美仍是两种不同形式的美。从美学的角度来分 ,美有两个特征显著的不同层次。一个是事物以其外在的感性形式所呈现的美 ,这种美是外在的、易感受到的 ,如美的自然景色 ,美的音乐 ,美的雕塑、绘画、建筑物 ,以其形象、声音、色彩作用于人的感官 ,唤起那些观赏者主体内心中的和谐共鸣 ,产生美的享受。第二个是事物以其内在结构的和谐、秩序而具有的理性美 ,这是一种比较抽象的美 ,它虽然要通过感官接受…  相似文献   

10.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兴趣是人积极探索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这种认识倾向使人对某种事物给予优先的注意,表现出积极的态度,并伴有一种快感和期待感。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11.
在简介数字虚拟人及其发展的基础上,从哲学层面对"数字人"技术进行反思,讨论了数字虚拟人的本体论地位、数字虚拟人的认识论维度问题。从本体论上讲,数字虚拟人是以人体各项生理指标和电磁状态的硅为物质基础的生命实体;从认识论上讲,数字虚拟人作为一种全新的认识生命的形式与物质的统一体,是人类再探索、再实践、再认识人类自身的一种技术过程,代表了一种全新的生存方式,值得我们研究与关注。  相似文献   

12.
关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鼓励科学创新若干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科学创新是人类在探索、认识和改造自然界过程中所作出的发现和发明,是人类创造性的具体化和物质化。科学研究的灵魂是创新,所追求的新发现和发明、创立的新学说以及所积累的科学知识,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理论和方法。科学创新已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成为科技与经济发展的源泉和后盾、新技术和新发明的先导。因此,研究科学创新的特点,提出切实可行的鼓励和保护科学创新的办法具有重要意义。一、科学创新的层次和形式科学创新是通过科学实践,不断发现和解决新的科学问题,从而迅速扩大人类已知世界的疆域。科学创新…  相似文献   

13.
本以斯诺“两种化”的提出为切入点,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出发,分析了人化和科学化被人为地分裂和对峙的状况认为二并不是天生对立而不可整合,并通过对教育发展史及当前教育体制弊端的考察与分析,认为应该从教育,特别是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这一独特的视角,提供一条将人教育和科学教育融合的途径,最终实现两种化的整合。  相似文献   

14.
在人类探索真理的过程中,经常要提出科学假说。科学假说有两个来源:一个是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另一个是提出假说者的心灵世界。科学工作者在对神秘现象的探测中,为了有一个设定的求解目标,往往就先提出科学假说。科学假说包含了人的创造性思维,它的产生是实践中的人的心理能力进一步发挥的结果。当科学工作者的创造性思维进入阴性物质世界进行探索时,本质上是在非平衡系统中寻找一种新的有序结构。无论是科学假说还是已经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理论,都是它所处的时代的函数。  相似文献   

15.
科学研究在本质上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因此创新一词往往与科学研究及其相关活动紧密相连。科学史家托马斯·库恩将创新性研究分为两种类型,即常规科学中的创新性研究与导致科学革命的创新性研究。前一类创新是在现有研究范式下对已有研究的补充和发展,推动科  相似文献   

16.
科学活动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认识活动。它并不是消极地等待着自然界“显露”出其自身奥秘——自然界的规律性和因界性,而是积极地探索自然界的秘密。这集中表现为提出问题和对问题的解答。可以说,科学理论的发现过程就是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从问题到答案的过程。因此,问题在科学活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科学研究中的问题的规律性进行研究,是揭示科学研究规律性和科学发现的逻辑的“手筋”。  相似文献   

17.
教育以培养全面人为己任,而人的全面性则表现在人应具有科学人文精神上。数学作为教育的一个材料,可以从活动论、认识论、价值论这三个方面考察,从不同方面发现其内蕴的科学精神,而这些科学精神,从其形成过程而言是一种人文精神。数学中的人文精神是一种科学人文精神。这种科学人文精神并不是随着数学知识的掌握就可以迁移到学生身上,有必要采用一定的教学组织形式,加强科学人文精神培养的意识。  相似文献   

18.
<正>科学,一个多么神圣的称谓!它是一种精神和追求,是一种价值和意义,是一种体现“真”的知识体系,也是人类理性的探索和智慧的花朵。自古以来,科学成为人类认知自我和改造自我的田园,成为认知非我和改造非我世界的战场。在“认识你自己”的哲学理念引领下,科学从亚里士多德探讨生物的分类开始,经过林耐、施莱登、施旺、达尔文、孟德尔、摩尔根等生物学家的不懈追求,人们对生物的认识由外在的区别性,渐次深入到内部的规定性,由历史的渐进性,逐步深入到阶段的突变性,由宏观的差异性探及到微观的统一性,终于人类认识到  相似文献   

19.
科学分界问题是科学哲学的基本问题,也是一直以来科学哲学领域争论较大的焦点问题。自标准科学哲学诞生以来,关于科学分界的理论大致经历了逻辑主义的绝对标准、历史主义的相对标准、消解科学分界、以多元标准重建分界问题4个阶段。整个科学哲学的发展表明,没有一种方法可以用来万无一失地进行科学和非科学的分界。我们一定要防止在分界问题上的思想僵化和其他绝对主义的倾向。科学分界,从某种意义上说,构成了科学哲学及科学史研究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美学的基本原理和科学美的审美观出发,对Maxwell方程组进行了美学方面的探讨,认为它不仅具有美的形式,更具有美的内容;是这两种美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