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2 毫秒
1.
应用光镜和电镜研究斑节对虾白斑综合症杆状病毒( WSBV) 的形态和感染的组织病理,结果证实WSBV 感染的细胞解体坏死.电镜观察对虾肝胰腺细胞未发现病毒粒子,而鳃上皮细胞和甲壳表皮细胞感染3 种杆状病毒,分别称之为细胞质杆状病毒,细胞核Ⅰ型杆状病毒,细胞核Ⅱ型杆状病毒,病毒粒子大小分别为(102 ~112) nm ×(308 ~326)nm ,(98 ~105) nm ×(265 ~275) nm ,(101 ~112) nm ×(391 ~420) nm .病毒不形成包含体.负染后病毒粒子还可见细端有一乳头状结构,大小约40 ~50 nm ,后带有一宽约18 nm 、长约340 nm 的尾.  相似文献   

2.
斑节对虾白斑症的发病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对虾白斑症的病程及病症特点,方法:对健康斑节对虾进行人工感染,同时用套式PCR检测感染后斑节对虾血液中病毒核酸的相对含量,结果:斑节对虾感染白斑症病毒后,依次表现出厌食,不活动、体色变红、甲壳出现白斑,反应迟钝直至侧卧死亡,濒死对虾的典型症状为空胃、红体、甲壳白斑、甲壳下水肿及甲壳易剥离;感染对虾出现拒食后,其血液中白斑症病毒(WSSV)DNA的相对含量急剧增加。结论甲过同步不肿和甲壳易  相似文献   

3.
白斑综合症杆状病毒的感染途径和宿主种类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利用生物检测、PCR、组织病理和电镜技术,通过投喂和浸泡感染方式,结果表明口和消化道是斑节对虾感染白斑综合症杆状病毒(WSBV)的主要途径;宿主经口摄食携带WSBV媒介生物是WSBV传播的主要途径;确定了21种较大型的WSBV宿主种类,其中以虾蟹为主;桡足类可携带WSBV并起媒介生物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利用台湾报道的WSBV的PCR引物,成功地扩增出了1400bp左右的中国对虾的杆状病毒的DNA片段,与预计的产物长度吻合,该引物对经初步离心处理的病虾组织出能扩增出特异性DNA条带,而在对正常虾组织DNA、昆虫杆状病毒DNA进行了扩增,均获得阴性结果,说明该引物的特异性较高,对中国对虾的杆状病毒的检测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实验结果同时说明WSBV与中国对虾的杆状有同源序列存在,具有一定的保守性,  相似文献   

5.
对虾一种新病毒病的细胞超微病变及其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电镜超薄切片技术,研究LNBV引起的对虾细胞超微病理变化的结果表明,LNBV的靶细胞依次为淋巴样细胞、表皮细胞、肌样细胞和组织细胞.病虾主要症状是甲壳上有呈放射状或菊花状白斑.在病理切片上可见巨大细胞核,依病程发展,有的核无结构化,有的有各种异物积聚,有的遍布囊泡,有的密集着大量LNBV粒子,并造成核固缩或者核膜极度扩张、破裂而崩解.这些病理过程、病变特点和具有特殊构型的LNBV粒子的存在,可作为该病毒病的特征性诊断指标.膜性系统广泛髓样变性和肌原原纤维排列紊乱和肌节断裂,在其他杆状病毒病不多见,可作为诊断该病毒病的重要辅助性指标.而细菌继发感染对评估预后和指导捕捞是有价值的.文中讨论了LNBV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6.
1993~1995年中国对虾发生暴发性流行病,经对患病对虾作组织病理学研究和电镜观察,发现此病以消化系统病变更为严重,肝胰腺,胃及肠道上皮层发生变性和坏死,上皮细胞破坏,细胞核肿大;结缔组织发生水肿,血淋巴细胞浸润,在电镜下,病变组织的细胞核内充满一种杆状病毒,大小为260~310nm×90~110nm外被双层囊膜,不形成包涵体,纯化的病毒经负染后在电镜下见到的大多数是病毒核衣壳,大小为286nm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的致病机理,进行人工感染实验,并对感染中国对虾的胃组织进行了显微和亚显微结构特征的系统观察.观察结果表明胃是该暴发性流行病病毒首先感染的主要的靶器官之一,暴发性流行病病毒能侵入胃壁多种细胞并在其中复制,其中,胃上皮细胞是该病毒的主要的靶细胞.  相似文献   

8.
在非生物环境因子对暴发性流行病病原实验感染的中国对虾发病影响的基础上,用光镜和电镜观察对虾中肠组织,观察结果表明:中肠上皮细胞水样变性,少量的上皮细胞被感染,肠腔内致病菌继发性感染,中肠肌细胞发生凋亡,大颗粒细胞、小颗粒细胞形成大量的颗粒通过胞吐作用参入体液免疫。  相似文献   

9.
在光镜和透射电镜下,观察经实验感染暴发性流行病病毒中国对虾的鳃组织,发现鳃丝扁平上皮细胞及少量的网状隔膜细胞被感染而引起血隙狭小,以及巨噬细胞样无颗粒细胞的趋化作用导致鳃丝扁平上细胞增厚而影响其代谢功能,另外,还观察到巨噬细胞样无颗粒细胞有强烈的吞噬作用,小颗粒细胞也具吞噬作用,在染色质凝聚结构等刺激下胞吐小颗粒,大颗粒细胞也具有胞吐大颗粒功能,与上述无颗粒细胞相比,胃结缔组织血窦内的浆细胞样无颗粒细胞其释放与病毒结合参与体液免疫。  相似文献   

10.
用取自发病虾塘的患白斑病斑节对虾为材料,对健康的万氏对虾(Penaeusran-namei)进行人工投喂和注射感染.结果显示白斑病的病原白斑杆状病毒可以通过投喂和注射感染健康的万氏对虾,在3~5d内使受试对虾发生大量死亡,虾体出现典型的甲壳白斑症状和白斑病特征性组织理变化,从病变细胞观察到白斑杆状病毒.  相似文献   

11.
南方鲇幼鱼胃和肝脏的组织结构及其在饥饿过程中的变化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描述了南方鲇(Silurusmeridionalis)幼鱼的胃和肝脏的基本形态和组织结构及其在饥饿过程中的变化.发现随饥饿时间延长,胃粘膜皱褶高度、粘膜下层厚度、上皮细胞高度及胃腺厚度均有明显减少趋势.肌肉层厚度呈先降后升再下降的趋势.饥饿过程中还发现各层组织,特别是肌肉层有结缔组织增生和崩溃疏松的现象.饥饿鱼肝脏的肝细胞体积明显减小,细胞索紊乱,细胞间隙增大.胃的上皮细胞高度和胃腺厚度可作为南方鲇幼鱼营养状况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C型凝集素(CTL)是一类重要的先天性免疫因子,在对虾机体的免疫防御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该研究利用相对定量PCR实验检测基因表达量、绝对定量PCR实验检测病毒拷贝数、组织切片分析实验检测感染病毒细胞数.实验数据显示:WSSV感染能显著上调LvCTL1的表达;WSSV感染的LvCTL1敲降的凡纳滨对虾中,膜囊蛋白VP28表达量、病毒拷贝数和胃上皮细胞中的感染细胞数都显著高于注射dsEGFP对照组.研究结果表明:WSSV感染后,机体通过上调LvCTL1表达来抑制WSSV复制.  相似文献   

13.
运用组织学方法研究了蒙古绵羊胚胎胃的组织发生,主要对5-550mm胚胎胃的组织结构及主要组织结构的发育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 5mm胚胃芽呈梭形膨大;胚胎发育到70mm胃的外形同成体的基本一致; 5mm胚胃壁由复层上皮和多层胚性结缔组织细胞构成;8mm胚胃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其下为大量的胚性结缔组织;30mm时瘤胃和网胃上皮均为复层扁平上皮,瓣胃和真胃上皮仍为单层柱状上皮,胃腺开始发育;90mm胚网胃皱襞开始形成; 164mm胚真胃胃小凹底部形成强嗜碱性细胞群;195 mm胚瘤胃瘤状突开始发育,真胃出现壁细胞;252 mm胚网胃出现平滑肌带;290 mm胚真胃腺体可分辨出壁细胞、主细胞、颈黏液细胞;335 mm胚网胃黏膜肌可见并进入皱襞;550 mm胚网胃平滑肌带清晰可见,网状皱襞及其乳突从外形上开始形成.  相似文献   

14.
蟾蜍消化道肥大细胞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3种不同的固定方法、2种甲苯胺蓝染色方法,对蟾蜍胃和小肠的肥大细胞(mast cells,MC)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蟾蜍胃和小肠中均有MC分布;MC呈长梭形、圆形、卵圆形、不规则形,主要存在于粘膜固有层或粘膜下层内,并且有围绕血管、腺泡分布的趋向;胃的固有层内MC少于粘膜下层,小肠固有层内MC多于粘膜下层;胃和小肠肌层中的MC都较少.3种固定方法中,用Carnoy液固定效果最好.在快速甲苯胺蓝染色法中,组织结构清晰可辨,MC易定位,呈紫红色;在常规甲苯胺蓝染色法中,MC不易定位,被染成蓝色.  相似文献   

15.
家兔消化器官肥大细胞的定位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甲苯胺蓝染色法,对5只健康家兔消化器官肥大细胞(Mast cell,MC)进行定位,光镜观察其分布特点。结果表明,健康家兔盲肠、空肠、12指肠、食道以及胃肥大细胞主要分布于粘膜固有层或粘膜下层结缔组织内,而肝脏与胰腺等实质消化器官MC主要分布于被膜或裨细胞间结缔组织内。其中,粘膜MC靠近一些分泌型细胞分布,而结缔组织肥大细胞有围绕血管,神经或腺管分布的趋向。  相似文献   

16.
贝氏高原鳅消化道的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解剖学、组织学、组织化学以及透射电镜技术等方法,对贝氏高原鳅Triplophysa bleekeri消化道的结构进行了详细观察.结果表明:贝氏高原鳅消化道由口咽腔、食道、胃、肠和肛门5个部分组成.口咽腔宽阔,顶壁粘膜层粘液细胞和味蕾丰富,底壁棒状细胞含量较多.食道粘膜上皮为复层扁平上皮,上皮细胞顶端有短微绒毛,胞质内常见线粒体,偶见粗面型内质网、滑面型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和溶酶体.上皮细胞之间夹杂大量粘液细胞,有发达的微管泡系统.基膜内有少量的纤维细胞、网状纤维以及大量胶原纤维束.肌肉层为横纹肌,环肌发达.胃为"V"形,粘膜上皮为典型单层柱状上皮.上皮细胞内含大量分泌颗粒,PAS反应呈强阳性,线粒体发达,多位于细胞基底部.粘膜层无杯状细胞,但贲门和胃体固有膜内具有发达的单管状腺体,胃腺细胞内含大量酶原颗粒、线粒体和粗面型内质网,胃腺细胞周围有发达的微管泡系统.胃体肌肉层变化较大:近贲门部内层为纵肌,外层为环肌;胃体中部内为薄层环肌,外为厚层纵肌;近幽门部内层为环肌,外层为纵肌.肠绕胃呈"φ"形,粘膜皱襞发达,单层柱状上皮游离面有很多微绒毛.上皮细胞之间分散有大量的粘液细胞,其内充满均质的分泌颗粒;整个肠段,粘液细胞自前向后数量逐渐减少.粘膜层细胞间有大量空泡状结构,近基膜处形成发达的微管泡系统.肛门为半开放结构,粘膜上皮为复层扁平上皮,粘膜下层为致密结缔组织,由较厚的横纹肌层支持.  相似文献   

17.
疣荔枝螺消化系统甲硫氨酸脑啡肽的免疫组织化学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SABC法)对疣荔枝螺消化系统各器官中甲硫氨酸脑啡肽(met—Enk)进行了定位研究,疣荔枝螺的吻、唾液腺、食道、食道腺、胃、小肠、肝脏、直肠中均有met—Enk存在.其巾唾液腺、肝脏呈met—Enk强阳性,吻、食道、食道腺、胃、小肠、直肠呈met-Enk阳性.在各器官的不同组织中met—Enk阳性义有不同:腺体和消化道的上皮组织和结缔组织呈强阳性,消化道的肌肉组织呈阳性或弱阳性.met—Enk在消化系统各器官及不同组织中的分布密度不同可能与各部位功能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18.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定位的方法研究了μ受体在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消化系统的分布,结果表明:口唇上皮的大量皱褶呈μ受体阳性,少量皱褶呈μ受体强阳性,口唇结缔组织呈弱阳性或阳性;唇瓣表皮大量部位呈μ受体阳性,少量部位呈μ受体强阳性,唇瓣结缔组织呈阳性或弱阳性,结缔组织内有少量神经纤维呈阳性;胃上皮表面呈μ受体阳性,胃上皮内部呈μ受体弱阳性;肠粘膜上皮有大量μ受体阳性颗粒和弱阳性颗粒分布;直肠上皮有少量皱褶表面呈μ受体弱阳性;肝小叶中的少量细胞呈μ受体阳性,大量细胞呈μ受体强阳性,肝小叶间结缔组织呈强阳性或阳性.  相似文献   

19.
小鼠胃肠道5-羟色胺免疫反应阳性肥大细胞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免疫组化技术和甲苯胺蓝(TB)染色技术,对小鼠胃肠道5-羟色胺免疫反应阳性细胞(5-HT+细胞)、肥大细胞(MC)和5-羟色胺免疫反应阳性肥大细胞(5-HT+MC)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鼠胃肠中5-HT+细胞多分布于黏膜上皮细胞之间、腺泡上皮细胞之间和固有层内;MC多分布于黏膜层和黏膜下层结缔组织之中;小鼠胃和小肠中分别有49%和47%的MC与免疫组化染色的邻片中5-HT+细胞在位置上相对应,该部分MC为5-HT+MC;小鼠胃和小肠中分别有24%和20%的5-HT+细胞为MC.本文从形态学的角度证明了小鼠胃肠道MC可分泌5-HT,MC是消化道5-HT的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