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中国特色的智慧城市 1.什么是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是信息化应用取得良好效益的知识型城市. 智慧城市的优点在于通俗,易于宣传,缺点是无法准确定义,因为"智慧"是人们早已熟悉的词汇,自会以自己的理解想象智慧城市,"智慧城市"只能是公众视角,不是信息工程学的精确定义. 智慧城市是宏观概念,它反映了社会对未来城市的知识化、信息化、高效益的一种愿望,着眼于城市发展整体的总效果.信息化是智慧城市的重要内容,社会对智慧城市的期望并不局限于信息化,社会要求城市具有整体发展的智慧.  相似文献   

2.
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现有的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主要由信息化领域的企事业单位及相关科研机构主导进行,政府参与度不高,且各地选取的指标也有所不同,不利于国家层面对各地智慧城市建设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评价一个城市智不智慧,不是空口说白话就行,必须得有标准,而这个标准就是智慧评价指标体系。目前,我国还没有国家层面的统一、明确的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但相关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政府部门在深入开展调  相似文献   

3.
“美丽的外衣——好看而不保暖”是人们对在城市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只规划不建设或只建设不发展现象的一种形象比喻。事实上,推进城市信息化建设目的是为了应用,应用既是城市信息化建设的出发点,也是城市信息化建设的归宿。  相似文献   

4.
由于信息化、城市化的深入发展,智慧城市应运而生。构建了智慧城市环境下信息服务体系,阐述了智慧城市环境下信息服务体系的功能,对推动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和信息服务的转型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信息化建设》2014,(8):10-13
为了学习和借鉴新加坡智慧城市及信息化领域的先进经验、商业模式与成果,探讨智慧城市企业信息化发展趋势、挑战及应对策略,共同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和企业信息化建设进程、管理与发展,我们于2014年6月24日-27日组织了“新加坡智慧城市考察活动”。  相似文献   

6.
信息化、城市化与全球化被称为重塑现代社会的三大力量。智慧城市是近年来在信息化建设领域兴起的一个概念,旨在倡导富有智慧内涵的城市发展,实现信息化与城市化的有机对接。但智慧城市应是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高级形态,在城镇化水平很低的情况下,难有真正意义的智慧城市。目前,我国的城镇化可谓质量不高,快速  相似文献   

7.
“智慧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尤其是应用模式的创新.尽管“智慧城市”的规划建设工程庞大复杂,但最终呈现在市民面前的,就是一系列简单、实用的智慧化应用.在智慧城市建设中,需求是引导,应用来自于需求,必须聚焦需求,并以应用的开发拉动产业发展.需求的满足就是应用成功的明证,如果群众需求得到满足、百姓体验好,就说明这个试点做得好.因此,要以“百姓为中心、需求为导向”进行智慧城市示范试点建设.  相似文献   

8.
智慧城市是当前世界城市发展的新理念和新模式,是我国统筹城乡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是继数字城市之后我国城市信息化的高级阶段。据工信部统计,截至2012年9月,全国47个副省级以上地方的规划文件中.明确提出智慧城市建设的有22个,全国开展智慧城市建设的城市数量已逾百个。  相似文献   

9.
全球背景下各国都在大力推进"智慧国家"和"智慧城市"建设战略,我国大部分城市都将建设"智慧城市"提上了议程。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2年4月,我国提出建设智慧城市的城市有3个直辖市、6个省份,51个城市。信息化水平和城市化管理水平的差异决定了各地"智慧城市"建设水平的参差不齐。北京、上海、广州和天津四个城市的智慧城市建设走在全国前列。本文通过比较它们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存在的共性内容和差异化内容,分析它们各自的优劣,以期为我国  相似文献   

10.
信息化战略是近30年来欧美和亚洲先行国家推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一般认为,城市的发展历经传统城市、数字城市,最终将会进入到智慧城市。智慧城市是城市演进的高级阶段,这一理念得到了各国的普遍认可,成为当前推动全球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进入"十二五"以来,我国已有累计超过200个城市提出了智慧城市建设计划。国家工信部、科技部、住建部已开始展开智慧城市  相似文献   

11.
王晗 《河南科学》2013,(10):1764-1768
基于对智慧城市体系要素的分析,建立其要素耦合的理论分析框架,并对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要素及其耦合关系进行了检验.研究表明,智慧城市需基于自身的基础条件和发展需求进行相匹配的战略定位,并在战略的统领下,通过空间体系的优化、支撑体系的智能化、产业发展的持续化及社会自组织能力的高度化等体系要素的耦合联系和协同互动,最终实现智慧城市的发展和城市竞争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2.
智慧城市建设正在全球持续火热上演。目前全球大概有200多个智慧城市项目正在实施中,其中,美国、新加坡、韩国、日本、瑞典等发达国家突出了应用信息化手段促进城市发展中的互联、协同、创新和持续怍用,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互联”要求智慧城市建设的各项子系统和整体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协同”更加注重吸引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创新”关注智慧城市建设、运营和商业化模式的创新;“持续”体现为智慧城市建设的绿色化、低碳化、治理的可持续化。  相似文献   

13.
从智慧城市的内涵和特征、评价指标、建设实践等方面对国内外近30年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评述。对智慧城市内涵的理解,现有文献一般从技术层面、城市发展层面和社会层面三个维度来展开分析。智慧城市评价是学术界持续研究的热点,研究者主要从作用主体、治理过程、建设目标三个方面进行评价指标的构建。在智慧城市建设实践方面,大部分国家和地区主要从智慧城市的构成、建设途径、应用领域这三个维度来展开。未来应围绕内涵界定、实证研究、建设路径、支撑技术及信息安全等方面对智慧城市建设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4.
智慧城市建设不只是技术层面的事,也不全是信息化工程,更多的是体现城市健康发展的"大智慧"。为了碰出更多的"智慧"火花,浙江省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主办,省经信委和省通信管理局承办,举行了智慧城市建设主题系列沙龙,并于近期开展了沙龙第一期活动。浙江省副省长毛光烈为首期沙龙作了精彩的主题演讲。  相似文献   

15.
纵观世界城市发展历史,无论是农耕时代、工业化时代,还是信息化时代,城市的诞生与发展,都离不开人的智慧发明和技术应用。正是不断升级的智慧推动力,提升了社会生产力,从而使经济繁荣、  相似文献   

16.
《上海信息化》2013,(10):28-34
智慧城市是全球城市化演进和信息化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交汇,是新一轮信息技术变革和知识经济发展的产物.上海正处于转型发展阶段,同时面临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资源紧缺等诸多问题,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不仅能促进云计算、物联网、新能源材料等高新科技的发展,也可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在物流、医疗、建筑、环境、社区等方面的深化应用催生一大批新生业态. 2011年,《上海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2011——2013年行动计划》提出,要通过三年持续推进,基本形成"基础设施能级跃升、示范带动效应突出、重点应用效能明显、关键技术取得突破、相关产业国际可比、信息安全总体可控"的良好局面,为上海信息化整体水平继续保持国内领先、迈入国际先进行列奠定坚实基础.时值2013上海智慧城市体验周活动开幕之际,当下上海智慧城市工作进展如何,值得一一盘点.  相似文献   

17.
陈骞 《上海信息化》2014,(10):81-83
<正>智慧城市的本质在于信息化与城市化的高度融合。智慧城市作为城市发展的新兴模式,带来的结果是城市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提升和完善,从而使人们拥有更美好的城市生活。首尔、京阪奈、马德里、弗里德里希哈芬以及赫尔辛基等国外智慧城市典型案例,对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或将起到借鉴作用。当前,全球智慧城市建设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从追求城市发展的速度转为追求质量,通过智慧化的管理方法和技术手段,改善市民生活,创新产业升级,提升服务水平,促进城市更加智慧、更加有品质地发展。  相似文献   

18.
研究构建杜宾空间面板模型检验了财政金融支持与技术创新对智慧城市信息化建设的影响效果。实证结果表明,智慧城市信息化建设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相关性,金融发展和技术创新各自对智慧城市信息化建设的促进和外溢作用不显著,但二者的交互作用对智慧城市信息化建设具有显著的促进和外溢作用;财政支持不仅对智慧城市信息化建设具有显著的促进和外溢作用,而且通过技术创新的直接和外溢作用推动了我国智慧城市信息化建设。  相似文献   

19.
在2011年1月召开的上海市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上,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大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全面提高城市信息化水平的要求。建设"智慧城市"已作为一项战略性任务,列入了上海市"十二五"规划纲要。"智慧城市"一  相似文献   

20.
1智慧城市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发展智慧城市是信息化向更高阶段发展的表现,是信息技术高度集成、信息应用深度整合的网络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城市.智慧城市的核心和关键,是将信息、通信和技术(information,communication,technology,ICT)技术融入传统的基础设施,促进协同和整合,进而提升城市基础设施运营效率与服务质量.在ICT的支撑下,人们会具有更强的集中智慧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有着更强的创新发展能力.这包括改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效率、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