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当前,随着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智慧化已成为时代主题。"智慧城市"作为信息化与城镇化融合发展的结晶,正成为当代城市发展的崭新模式,将推进信息消费带动战略的全面实施,成为新的经济发展动力引擎。目前全国各地智慧城市建设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并以智慧城市为载体推动信息消费发展。因此,加快推进厦门智慧城市建设,对于厦门创建国家信息消费示范城市,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缔造美丽厦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经历了"野蛮生长"后,城市必将进入"智慧生长"的新阶段。城市的好坏和未来发展,将直接影响到每个人的生活与工作、现在与将来、梦想与下一代。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城市化运动成为全球广为关注的一道奇观,而在城市化运动取得成绩和经验的同时,也不可避免遇到很多问题、困惑与挑战。为了更好地发展城市,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宏大愿景,目前,上海、宁波、无锡、深圳、武汉、佛山等城市已纷纷启动"智慧城市"战略,相关规划、项目和活动也渐次推出。2011年,智慧城市将持续成为全球城市发展的新热点,建设和发展智慧城市已蔚然成风、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3.
智慧城市是在城市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城市化与信息化高度融合、协同发展的高级阶段。目前,国家层面、省级层面对于智慧城市建设都处于规模化推动试点示范阶段,而各地市的智慧城市建设实践多呈现出以应用建设作为智慧城市建设重要突破口的特征。通过智慧应用体系建设,解决城市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在带动加速建设信息基础  相似文献   

4.
全球背景下各国都在大力推进"智慧国家"和"智慧城市"建设战略,我国大部分城市都将建设"智慧城市"提上了议程。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2年4月,我国提出建设智慧城市的城市有3个直辖市、6个省份,51个城市。信息化水平和城市化管理水平的差异决定了各地"智慧城市"建设水平的参差不齐。北京、上海、广州和天津四个城市的智慧城市建设走在全国前列。本文通过比较它们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存在的共性内容和差异化内容,分析它们各自的优劣,以期为我国  相似文献   

5.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活、生产、思维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一影响主要表现为人类更加依赖对数据的分析以实现更为快速、深刻、丰富的知识创新,推动知识经济和知识社会的形成和发展。进入"十二五"以来,智慧城市成为国内众多城市探索未来城市发展的新模式。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各个城市所面临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如何更有效地整合利用数据,以推动创新、形成新的城市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6.
物联网:建设智慧城市的DNA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一个主要标志,回顾人类的文明发展史,实际上也是城市文明的发展史."智慧城市"预示着城市文明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作为近年来对人类城市发展关注和探索的一个进程,"智慧城市"的概念正逐渐被全球越来越多的国家和社会公众所接受.  相似文献   

7.
自2008年提出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起,上海通过连续两个三年计划的实施,推动城市信息化功能发展与转型,为智慧城市的功能打造和实现奠定了雄厚基础。2020年,上海在基本建成"四个中心"和国际大都市功能框架的基础上,发挥拥有雄厚经济实力和高度外向型社会结构的优势,通过智慧城市的合理规划,应对特大型城市治理和高度城市化带来的诸多现实挑战,充分发挥了信息化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目前,上海智慧城市在整体网络速度、人工智能融合深度、数字经济发展高度和城市治理体系精度等方面,已进入新阶段。  相似文献   

8.
中国特色的智慧城市 1.什么是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是信息化应用取得良好效益的知识型城市. 智慧城市的优点在于通俗,易于宣传,缺点是无法准确定义,因为"智慧"是人们早已熟悉的词汇,自会以自己的理解想象智慧城市,"智慧城市"只能是公众视角,不是信息工程学的精确定义. 智慧城市是宏观概念,它反映了社会对未来城市的知识化、信息化、高效益的一种愿望,着眼于城市发展整体的总效果.信息化是智慧城市的重要内容,社会对智慧城市的期望并不局限于信息化,社会要求城市具有整体发展的智慧.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基于对2010年以来中国知网核心数据库收录的智慧城市相关文献,运用可视化软件CiteSpace绘制了国内智慧城市研究的知识图谱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国内智慧城市研究快速发展,研究主题和视角多元,多学科交叉特征明显,研究热点主要是智慧城市、电子政务、大数据等。研究关注智慧城市的演进、规划以及智慧治理等方面,研究前沿聚焦于城市治理、智慧社会、人工智能等主题。智慧城市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智慧城市建设推动着城市智慧治理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新加坡是一个典型的国土狭小、资源匮乏的城市型国家。但是,通过近十年的智慧国家发展战略的推进,新加坡已然成为了全球智慧城市建设领域的一颗明星和世界各国争相效仿的对象。从资源小国一跃成为智慧大国,原因何在?  相似文献   

11.
自从IBM公司在2009年提出"智慧地球"(Smart Planet)发展战略后,引起了各国重视,之后越来越多的城市提出要建设"智慧城市"。随着城市逐步从以工业化生产为主向知识、信息、智慧枢纽为主转变,城市特别是具有较强辐射力和带动作用的中心城市,对知识密集、信息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中共太原市委、太原市人民政府坚定不移地把建设创新型城市作为推动城市发展的主战略,把推动全面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作为摆脱传统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绿色转型,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举措之一。自2007年11月,国家知识产权局确定太原市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创建市”以来,  相似文献   

13.
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在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引领信息技术应用、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展望"十四五"时期,全球正在经历百年未有的大变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和发展趋势都在发生深刻变化,既是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起步期,也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文章旨在把握"智慧城市"建设中的碧江定位,客观总结"十三五"时期碧江区"智慧城市"建设的现状和不足,认真研判"十四五"时期碧江区"智慧城市"建设面临的战略机遇和困难挑战,提出碧江区在"十四五"时期建设"智慧城市"的建议,是"十四五"时期碧江区创新供给和扩大需求,进而推动全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抉择.  相似文献   

14.
宁波作为中国“智慧城市”的首倡者与实践者,率先推出了全国第一个智慧城市总体规划,并在2011年正式推出了5年407亿元的财政支持用于各领域的智慧城市发展,今年又成为全国首批智慧城市建设的五个试点城市之一,俨然成为中国智慧城市的先驱与旗手.智慧产业是智慧城市的支柱和支撑力量,发展智慧产业是推动我市智慧城市建设由“行政推动”向“市场驱动”转变,构建起“政府主导、企业主体、民众需求导向”的智慧城市建设模式的重要抓手.  相似文献   

15.
王晗 《河南科学》2013,(10):1764-1768
基于对智慧城市体系要素的分析,建立其要素耦合的理论分析框架,并对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要素及其耦合关系进行了检验.研究表明,智慧城市需基于自身的基础条件和发展需求进行相匹配的战略定位,并在战略的统领下,通过空间体系的优化、支撑体系的智能化、产业发展的持续化及社会自组织能力的高度化等体系要素的耦合联系和协同互动,最终实现智慧城市的发展和城市竞争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6.
涂平  陈磊 《科技智囊》2013,(8):64-69
"智慧城市"首次出现在1984年美国拉斯维加斯的一家以智慧城市命名的产业技术协会组织,欧盟在2007年的《欧盟智慧城市报告》中率先提出"智慧城市(Smart City)"的创新构想,2009年IBM首席执行官彭明盛则首次提出了"智慧的地球"。从2005年开始,我国学者开始借鉴国外智慧城市的建设与发展经验。2009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北京科技界大会上作了题为《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报告,报告中诠释了"物联网"、"智慧地球"等与智慧城市密切相关的关键概念,标志着"智慧城市"  相似文献   

17.
作为TD-LTE产业的龙头企业,中国移动正在加快部署试验网络建设,杭州已成为全国第一个移动4G体验城市.随着4G的启用,智能手机上网速度将更快,移动互联网应用也将更为丰富,为推动城市的智慧发展创造了条件,引领我们进入移动"云生活"时代.  相似文献   

18.
<正>智慧城市作为一种城市发展的新模式,除了具有提高城市宜居水平、提升城市运营效率等作用外,还能直接带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信息经济,催生庞大的智慧城市经济。充分利用"智慧杭州"建设契机,找准比较优势、打造竞争优势、做大做强智慧产业链,对于推动杭州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升可持续的城市核心竞争力,实现"争先进位"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9.
2013年,我国建立了一批智慧城市试点,对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处于起步阶段,还需要进行多方面的探索与实践验证,这是建立智慧城市试点的初衷。文章对智慧城市的建设目标、智慧城市建设架构、智慧城市的技术支撑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在刚刚召开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强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纳米技术、量子计算机等前沿领域合作,推动大数据、云计算、智慧城市建设,连接成2l世纪的数字丝绸之路”,强调了信息化在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