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北京-中原与北方民族文化融合的中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北京由于地处与华北平原,东北平原和内蒙古高原三大地区相通的特殊地带,历史上一直是中原农耦民族与北方游牧狩猎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一个枢纽地区。新石器时代,中原与北方民族文化就在这里有了初步交汇。随着历史的演进,中原与北方民族文化不断在这里进行交流与融合。从战国时起,就有多民族在这里进行贸易。魏晋以后,大量少数民族在这里定居,与汉族杂处。北京上升为全国政治中心之后,更加成为多民族文化交融和全国及中外经济  相似文献   

2.
元、明、清三朝是武陵民族走廊民族格局的最后形成时期,由于中原统治者实行“汉不入峒,蛮不出境”的政策,居住在武陵民族走廊的土、苗、瑶、侗等各民族相对固定下来。这一时期,因为军事、政治上的原因,蒙古、白、维吾尔等族也相继迁入这一地区,民族分布格局更为复杂。改土归流后,民族分布格局又一次发生变化.一是区域内苗、土、侗等民族迁徙流动,有的世居民族被强制性外迁;二是汉人大量迁入,民族格局再次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3.
民族地区文化生态旅游与民族文化保护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以及人文环境的保护是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旅游并非无烟工业已形成共识 ,传统的文化旅游方式已对旅游地的文化、人文生态环境造成损害 ,众多传统文化在旅游的影响下面临消失的危险 ,在民族文化地区 ,发展文化生态旅游的意义在于使当地的民族风俗、传统文化得以完整保存 ,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在封建时代,民族平等是相对的,而民族歧视是绝对的。尤其是在北方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后所建立的政权之下,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现象一般都显得较为突出。辽王朝在拥有了燕云十六州后,自然也不例外,但辽统治者在遭遇汉人抵抗后,很快采取了一系列宽松的民族政策来减缓燕云汉人的抵抗情绪。最后,辽王朝不仅赢得汉人的民心,稳定了自己在燕云地区的统治秩序,而且促进了汉族与契丹等民族间的相互融合,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5.
寝室是高校大学生学习和生活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场所,其文化建设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心理和道德建设影响非凡.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均来自全国各地区,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非汉族大学生比例相对其他非民族地区高校来说较高.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信仰和风俗习俗等诸多因素决定了少数民族高校寝室文化建设的差异性.以吉首大学寝室文化建设为例,采用问卷调查、个案访谈和SPSS软件分析方法,详实地分析了少数民族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的物质、精神、行为和制度等4个文化层面的现状,并根据调研和统计结果,提出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民族地区高等院校是民族地区的文化高地,是民族文化的荟萃之所。民族地区高等院校服务地区少数民族文化建设是高校服务当地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其主要服务途径有:输送高级人才,创新先进理论,提供政策咨询和其他智力支持,建设示范园区。少数民族文化建设目标是实现各个少数民族文化的繁荣和构建多民族文化和谐发展,因此,民族地区高等院校服务地区少数民族文化建设的着力点是:传承、弘扬和创新当地少数民族文化,引介、评价和借鉴外来多样民族文化,宣传、政策化和践行现代和谐文化理念。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我国少数民族文化政策的内容、功能、过程三个方面来探讨少数民族文化政策的创新与发展。笔者认为,应该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高度,确立少数民族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推动民族地区发展模式的转型,加快发展民族地区教育、科技事业。遵循文化发展规律,发挥少数民族文化政策的认同功能、导向功能、调控功能和融合功能。提高少数民族成员在少数民族文化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的参与程度,扩大少数民族文化政策的监督主体和监督方式,建立完善的少数民族文化政策评估制度。  相似文献   

8.
武陵民族走廊是沿武陵山脉和沅水等5条水系由西南向东北延伸的一条民族迁徙流动的地理通道和文化通道,其范围大致相当于历史上的武陵郡和今天的武陵地区。它是我国第二级阶梯向第三级阶梯过渡的地带,自古就是中原文化与西南少数民族文化的交汇地,今天是我国中西结合部、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分水岭。武陵民族走廊主要由沅水、酉水、澧水、清江、乌江等几条通道构成。  相似文献   

9.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对民族地区和谐社会构建的作用是双重的。一方面,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对我国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一些根深蒂固的观念和意识则影响着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构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构建必须通过各种政治途径积极培育少数民族的现代观念和意识,促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10.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对民族地区和谐社会构建的作用是双重的。一方面,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对我国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一些根深蒂固的观念和意识则影响着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构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构建必须通过各种政治途径积极培育少数民族的现代观念和意识,促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这样的多民族国家内研究民俗文化,既要注意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研究,又要注意汉族民俗文化的研究;既要注意民俗志的研究,又要注意民俗史的研究。研究中国风俗史既要注意民族性,又要注意历史性。  相似文献   

12.
少数民族预科生是民族院校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家庭多数困难,学习基础较差,又要面对选择专业的压力。一年内要完成数个角色的转变,从心理上具有与本科和汉族学生不同的特点。针对少数民族预科生在不同阶段心理上表现出的特点进行分析,并对其调适策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姓名是社会结构中代表一种血缘关系和区别个人的标志符号。它带有某一民族的印记,与该民族的历史、宗教、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密切相关,是该民族的语言和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同民族之间存在着种种差异,但往往又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汉民族和英美民族的姓名就是这样。通过汉英姓名的结构及历史渊源的对比分析,可以使学习者了解中西文化中的一些差异,使其在语言学习中增强文化意识。  相似文献   

14.
民俗具有传承性特征,它是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的动态表现形式,是经过了历代相沿,积久而成的风尚和习俗.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习惯性.民俗作为旅游资源,利用和进一步开发,有其独特的优势.龙胜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地处湘桂边陲,那里居住着苗、瑶、侗、壮等少数民族.各民族融洽地生活在龙胜这块土地上,形成了多彩多样的民族风俗习惯、民间艺术.民间艺术成为一种旅游资源,如何进一步开发龙胜民族旅游地,该文也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5.
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对古代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少数民族的生活拓展了学创作的题材领域,其特有的思维方式提供了认识和观察事物的多维视野。由于少数民族独特的化基础和欣赏习惯的影响,从而使学的娱乐性得到恢复,学的通俗化成为最显的特色,元曲是这一趋势的代表性学体例。  相似文献   

16.
朝鲜族消费规范中呈现为重共同体、重人生、重礼仪和重娱乐的消费特征.汉族则呈现为重亲属、重家庭、重储蓄和重节俭的消费特征.消费文化特征是民族文化在消费中的体现,也是社会化的结果.文化类型差异是互补的前提,文化类型不同才有可能取长补短.朝、汉民族消费文化涵化的现象证明: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吸收有利于扬长避短,形成合理的消费方式,实现“以人为本“的科学消费观.  相似文献   

17.
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之后,中央王朝采取政治、军事、法律等多种手段调整汉族与周边少数民族之间复杂的民族关系。《属邦律》和《蛮夷律》是秦汉时期中央王朝对民族关系进行法律调整的主要依据。秦汉之后,民族关系的法律调整已经被纳入整个社会管理体制之内,成为一种经常性的政府行为。  相似文献   

18.
中原文化是华夏文化发祥地,也是数千年来中华各民族文化相互融合汇聚的中心,中原汉族文化的不断丰富,是由于四周辽阔地域中的各族文化源源不绝汇入的结果。在《郑风》21篇作品中,就有不少反映先秦时期中原文化的民俗因素,其中"令会男女","临水祓禊"表现得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19.
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形成与发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从与众不同的地理环境、多民族分布、文化的多元性及民族体育文化的现代复苏4个方面概述了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形成的社会条件;分析得出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形成的要素是宗教信仰、征点与狩猎、民俗与婚恋和农事与生产;得出发展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必须遵循民族性、时代性、科学性的结论,说明只有结合边疆的大开放、民族体育文化的大开发,才能实现民族素质的大提高。  相似文献   

20.
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是一种“巨伞型”的复合结构,具有56条伞骨,撑开来荫蔽八万里,拢起来一柱擎天。它的动力系统具有中原动力和边缘活力互动的特征,没有中原文化的凝聚力和辐射力,多元文化板块的碰撞就可能元气耗散;没有边缘活力,中原的凝聚和辐射就会在单线运动中自我停滞、僵化。为什么中华文明五千年不曾中断?很重要一个原因是,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的相互推移和交融。因为有了长江的阻隔,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时汉族一些大家族迁移到长江流域,使得长江流域经济、文化快速发展。游牧民族滞留在中原逐渐地被汉化,这就形成了南北的“太极推移”,你推过来,我推过去,汉文化与游牧民族文化愈来愈深地变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南北太极”推移的过程中,巴蜀是一个重要的“太极眼”。西南中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后花园,是太极推移冲击波的接纳体,有储存文化活化石的功能。中原周边的少数民族在主体民族扩张和南北太极推移冲击波的作用下,携带着自身的文化行李和沿途拿来的文化成品,迁徙到大西南区域。古老的文化成品沉积下来,与百越百濮的土著风俗相调适、相融合,形成了渊源极古、形态极异的文化遗存。如彝族、白族作为村社保护神的土主崇拜依然盛行,叙述神话与民族迁徙的《苗族古歌》广泛传唱,等等。少数民族对于中华民族文化有“三维推进”之功,值得我们以极大的责任感加以深度的认识和发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