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鹗将他的“种教之感情”寓于《老残游记》中,使《老残游记》不仅具有谴责小说的特点,更承载着刘鹗一生所奉崇的太谷学派的思想理念。可从作家本体论及表现本体论视角,通过对太谷学派思想、龙川教义及其在作品中的反映进行解读和演绎,以期观照此中“种教感情”。  相似文献   

2.
蔡洁 《奇闻怪事》2007,(4):126-127
司马迁因写出不朽的名著《史记》而名垂千古。他为不少有为之士写了传记,而对他本人,却并没有做什么介绍,就是在《太史公自序》中,也只是说明他写《史记》的有关情况及缘由。因此,我们只能通过读他给朋友任安的信《报任安书》来读出他的品格,读出他的形象。  相似文献   

3.
阮籍对情感极为重视。他将《咏怀诗》作为他复杂感情的载体。阮籍但求抒发情怀,无论是指斥世人,还是高歌遁世,都是情郁结于中,喷薄而出。这使《咏怀诗》对五言诗的情感范围有所拓展。这一组诗中的情感不仅浓烈、执著、厚重,而且寄托“遥深”。与此相适应,《咏怀诗》的结构模式、语言风格、修辞手法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从而在阮籍手中完全改变了五言诗的民歌性质。  相似文献   

4.
《楚辞章句》在注解《楚辞》的过程中体现了王逸本人的一些思想,其中关于文学本质的观点尤为突出和鲜明。具体来说,王逸的文学本质观包括:文学的本质在于"言志"、"述志";"志"中含有"情"的成分;"舒泻忧思"是文学的基本功能;《楚辞章句》中提到的"情"大都指一己感情,只要内心的感情激荡欲出,就可以形诸文字。而且王逸指出,感情可以尽情地抒发,甚至到了呼天抢地不能自已的程度也无关紧要。只要感情抒发得足够动人,足够悲,就是好文。这就超越了汉代《毛诗大序》所规定的"止乎礼义"、"主文而谲谏"的框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是一位大自然的歌手,一生创作了大量讴歌自然的诗歌作品。他以饱蘸感情的诗笔讴歌大自然,咏赞自然界的光景声色对人类心灵的影响,被雪莱誉为"讴歌自然的诗人"。他的自然观在诗歌《丁登寺》中体现为自然是人类的精神家园,自然与人本为一体,在对大自然的复归中,人性才得以复归。  相似文献   

6.
吴然先生是全国著名的云南籍儿童文学作家,他的散文集《天使的花房》中大量运用了反复辞格,通过分析吴然先生使用“反复”这一在散文中不太常见的辞格的原因:为了激活接受者的生活体验和审美经验以及帮助读者再建文本图景,进而归纳出《天使的花房》中使用反复辞格所体现的“突出审美意象、抒发强烈感情,增强音乐性、加强节奏感,构成回环美,凸现整体性”的修辞效果。  相似文献   

7.
纪晓岚因修订《四库全书》而著名,他的博学也为人称道,而他评诗论诗却少有人提及,其诗论主张有许多独到的理论与建树,具有冲破传统,与众不同的观点。这从他评点《唐宋诗三千首》中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8.
关于花拉子米《代数学》的来源,历来科学史家都持有不同意见.笔者从《代数学》的形式、内容、修辞及方法等方面与古代东、西方的有关论著作了比较,并对各种不同观点进行对比分析,得到一些初步认识:《代数学》中所讨论的一次和二次方程以及某些运算技巧可能源于巴比伦.花拉子米对第四种二次方程的讨论,使用的“三率法”.对圆周率的计算以及某些术语可以在旱期传入阿拉伯的印度典籍中找到出处,而在这些数学知识中有一些可能是远源于中国的(比如“三率法”).花拉子米讨论一元二次方程时所采用的算术解法与几何论证相结合的方法似乎是受希腊人推崇几何学的观念的影响,但经过仔细分析,认为他的几何证明本质上区别于欧几里得的“几何代数”,而与中国古代的“出入相补原理”更相像.通过与丢番图《算术》的比较,发现它对《代数学》没有直接的影响.《代数学》中几何篇章的内容完全是古希伯来人的一部《测量准则》的翻版,而后者中又有大量题材来源于海伦的《度量论》——一部反映了亚历山大后期希腊数学特点的著作.我们认为,在《代数学》中比较突出的反映出东西方数学并存、但以东方数学传统的影响更为突出的特点.事实上,花拉子米可能通晓中东、近东、巴比伦以及古代希腊罗马的科学遗产,他博采众长,非常明智地吸收了东、西方不同数学源泉中的合理因素,从而创造性地完成了他的代数学著作.  相似文献   

9.
纳撒尼尔·霍桑由于受清教意识和神秘主义等时代特征的影响,其作品通常十分晦涩、模糊。《红字》充分地体现出了他作品的上述特征。本文从分析《红字》的写作手法入手,着重讨论了《红字》中象征、反衬与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内涵,再现出作者创作时的感情及深刻的社会根源。  相似文献   

10.
李洪志为吹嘘“法轮大法”,在他的经典《转法轮》中,大量拼凑一些科学的名词和术语,来对“法轮大法”进行包装。其实《转法轮》逻辑混乱,矛盾百出,充满了对科学概念的肆意曲解和牵强附会。现在从《转法轮》中选出他的四段言论,用科学的概念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一一对照进行剖析。以正本清源,使“法轮大法”的弥天大谎昭然若揭。  相似文献   

11.
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在学上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作为“新感觉派”作家,他的创作谬深地植根于日本传统化中,同时,又不断地吸取西方学的营养,写出了《伊豆舞女》、《雪国》、《千只鹤》、《名人》、《古都》等具有民族特色的优秀作品。  相似文献   

12.
1954年1月,《臧克家诗选》由作家出版社出版,这是《臧克家诗选》的初版本。臧克家心底对1954年版《臧克家诗选》有不满的“情绪”,觉得诗选的出版方式是对他人格的“侮辱”。1956年4月,人民文学出版社拟出版增订版《臧克家诗选》,此版中诗人对入选诗歌进行扩充,容量变得很大。1976年10月“文革”结束后,人民文学出版社再次启动《臧克家诗选》出版,目的是对诗人一生的诗歌历史做历史展现,臧克家对新中国成立后的诗歌进行了组合。1986年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最后一次修订《臧克家诗选》,这是最高级别的官方文学出版社的“最后定本”,它成为四个版本中最厚的版本。从《臧克家诗选》的版本变迁中,我们发现:涉及抗战之前、抗战期间的诗歌入选篇目,臧克家主要依据的是1945年版《十年诗选》,他大体没有超过这个“限度”。这从侧面看出臧克家对《十年诗选》的独特感情,我们可以把它看作真正初版的“臧克家诗选”。  相似文献   

13.
司马迁笔下的李广形象,具有人格魅力、传奇色彩,《史记》还进一步揭示李广性格上的优缺点,以及不对侯的原因。这是司马迁在坚持“实录”的基础上注入主观感情所致。  相似文献   

14.
畸笏叟在“脂批”中注明自己是《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作者,是他用“辛酸之泪哭成此书”。畸笏叟就是曹頫。曹雪芹去世后,是他的父亲曹頫写了《红楼梦》的后四十回。与曹頫同时代的袁枚,在《随园诗话》中明确指出,曹寅之子作了《红楼梦》。  相似文献   

15.
春露和秋露     
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在论及《诗经》中“兴”的手法时以《野有蔓草》与《蒹葭》为例,释“野有蔓草,零露溥之。有美一人,清扬婉兮”为“清秀妩媚的少女,就像滴着点点露珠的绿草一样清新可爱”,这显然是有误兴为比的嫌疑;至于他说“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是“河滨芦  相似文献   

16.
谢阁兰把中国看成一个独立的,外在于西方文化系统的又一文化系统,一个值得探究的系统,中国正是他可以求索理念与未知的精神家园。他的小说《勒内·莱斯》反映了他对中国皇家的神秘感,他创作的碑体诗《古今碑录》从形式到内容都汲取了中国文化丰富的滋养,构造了一个他自己的内在世界。他的游记《砖与瓦》本着接纳异质文化的态度,寻求中国的幻象,反映了他从真实走向想象的美学追求。《出征》记叙了他的“内心旅程”,他的形而上的思考深深浸润着中国文化的滋养。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小说《迟桂花》中的人物形象及其心理描写的分析,以及对其细腻、通灵的境物描写的分析,阐释了郁达夫晚期小说创作风格在保留浪漫主义手法的同时,在经历了大革命失败的动荡与挫折、尝尽了人生的苦酒之后,其作品中所呈现的悲抑、恬淡,韬晦的复杂心情。后期郁达夫感情上渐趋深沉,艺术上更臻成熟,《迟桂花》当是他这时期独具一格的抒情小说。  相似文献   

18.
吸收方言词汇是明清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特点,《镜花缘》的作者李汝珍是直隶大兴(今属北京市)人,所以在他的作品中不可避免的使用了大量的北京方言词汇,但他在海州一带生活了40多年,而且《镜花缘》这部作品从酝酿到创作完成都是在海州完成的,所以作品中也存在大量的海州方言词汇。本文对《镜花缘》中的部分海州方言词语作解释,既可以帮助读者理解这部作品,又可以让我们通过这部作品了解19世纪海州方言的一些情况。  相似文献   

19.
汉初,《论语》出现了不同的传本。最著名的就是《古论语》、《齐论语》和《鲁论语》。三《论》在出现的先后次序上是《齐论》、《鲁论》的出现要晚于《古论》。在内容、篇次、文字的异同上:《鲁论》与《古论》除篇次不同外。篇目、内容大体相同;《齐论》比《鲁论》和《古论》多“问王”、“知道”二篇,其他20篇中“细章文句”也多于《鲁论》和《古论》;在都有的20篇中,《齐论》、《鲁论》的篇次相同。在源流上,三《论》同源而异流。  相似文献   

20.
铁凝的短篇小说《逃跑》看似平淡却意蕴无穷。主人公老宋精明聪慧却在无奈中挣扎,殷勤节俭却在认命中奋争,最终他突围逃跑,在无声中发出撼人心灵的呐喊。这应该是《逃跑》的深刻主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