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医术语的西班牙语翻译研究,是基于中医药“走出去”和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探索,旨在提高中医术语西班牙语翻译水平,促进中医药文化传播,而术语工具书的选择对相关翻译工作起着重要的参考作用。《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西对照国际标准》是目前世界上比较权威的中医术语西译工具书,研究通过对该书的综合分析,结合术语学理论,深入讨论了中医术语西译的现状、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为了完善中医术语多语种信息,提高中医术语翻译质量,研究提出借鉴欧盟多语种互译术语语料库模型,为建立中医术语多语种语料库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中医药术语翻译在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构建基于浏览器/服务器架构的中医药术语数据库系统,开发完成中医药术语英译国际标准在线查询系统和中医药术语英译国际标准对比在线查询系统(https://zyysy.njucm.edu.cn)。该系统能够为中医药翻译实践提供极大便利,有助于推动中医药翻译和对外传播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国际疾病分类》第11版(ICD-11)传统医学部分的发布,将中医药国际化向前推进了一步。因其囊括的中医疾病术语数量有限,中医病名对外翻译尚有很多工作需要开展。文章概述了中医药术语的英译规范原则与方法;讨论了对应性、同一性、系统性、简洁性、回译性、约定俗成、民族性等翻译原则在病名英译中的使用,并从术语部件的规范、双译法的使用、中西医病名关系的处理等方面细化了各原则在翻译中医疾病时的实现方法。音译法适用于跨学科、含义多且难以找到合适译名的中医疾病术语部件,而双译法可以解决中医术语翻译归化与异化的分歧,同时促进学术、文化及医学技术层面的传播,满足中医临床中西医双诊断以及中医进入西方国家医疗保险体系等现实需求。  相似文献   

4.
基于中医术语的英译原则,比较《黄帝内经·素问》所载“心痛”一词的英译。通过文献考证, 比较分析国内外常用中医术语词典和四部《素问》译本中关于“心痛”的翻译。目前中医术语标准化工作虽然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对中医古籍的翻译仍需完善,希冀为中医药的对外交流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5.
随着传统医药巨大医疗价值和市场潜力的日益显现,中医药在国际上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局面。然而,由于中医药在世界上多数国家尚未得到法律上的承认,缺乏来自官方的法律、法规约束和强有力的管理;国外中医师水平不一;中医医疗、教育、科研机构发展良莠不齐;中医药名词术语基本为古代汉语,准确翻译相当困难。  相似文献   

6.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积极影响下,敦煌文化翻译与对外宣传的需求与日俱增。近年来,虽有译者进行过敦煌文化翻译,却鲜有学者对其进行系统研究。在缺乏学术理论支撑及行业规范指导的背景下,敦煌文化翻译面临诸多问题。其中,最亟须解决的问题莫过于术语翻译问题。敦煌文化博大精深,其术语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和复杂性,也为此类术语翻译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有鉴于此,文章将重点研究内容定位在敦煌文化术语翻译,总结其术语特点,指出并分析现有问题。同时,提出适用的翻译对策。希望能为敦煌文化全面对外传播前打下一定基础,促进敦煌学的国际研究并推动中国文化术语的外宣翻译。  相似文献   

7.
论以词素作为中医术语的翻译单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回顾词素层翻译的历史,探讨此法在中医术语翻译规范化进程中所起的作用,从而提出由于词素层译法是实现中医术语标准化的科学翻译方法之一,可以把词素作为中医术语的翻译单位,其最大的优点是这种方法译出的术语更符合科技术语的形式要求.  相似文献   

8.
翻译单位是翻译学科中的基础问题。不同学者从语篇、语段、小句和词等层次均有深入论述。而术语的翻译单位,尤其是中医术语的翻译单位较少有人分析。与一般科技术语不同,中医术语具有模糊性、歧义性和笼统性的特点。大多数译者在中医术语翻译研究实践中常将整个自然术语词语默认为翻译单位。魏迺杰将单字作为中医术语翻译的基本单位,杨明山则主张在单字的组合规律上探讨中医术语翻译问题。在梳理相关概念和分析中医术语特点的基础上,结合研究现状和术语实例分析,文章提出中医术语翻译应以基于语义的最小搭配结构为翻译单位,并建议未来开展中医术语翻译单位的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9.
通过回顾词素层翻译的历史,探讨此法在中医术语翻译规范化进程中所起的作用,从而提出由于词素层译法是实现中医术语标准化的科学翻译方法之一,可以把词素作为中医术语的翻译单位,其最大的优点是这种方法译出的术语更符合科技术语的形式要求。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中外文化交流为背景,简略回顾了中医翻译的历史进程,并对当前汉英综合性词典中中医词条的译文进行了评述,指出了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对中医词条的曲解、望文生义、译文混乱、定义错误、过多的解释性翻译和不规范翻译等方面。作者认为,直译、意译、音译、借用、约定俗成等原则仍然是中医翻译的指导原则。  相似文献   

11.
1项目研究背景 中医药的传统疗效评价指标主观性较强,定性指标的应用多于定量指标,缺乏客观化和量化。测评量表作为对软指标量化、客观化评价的工具,可用于解决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指标的模糊性、不确定性问题。一些学者翻译和引进了国外研制的量表,但生存质量具有文化依赖性,在国外文化和医学背景下研制的量表,应用于中医临床疗效评价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2.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具有鲜明民族文化特色的中华武术在国际交流与传播的过程中离不开武术术语翻译这一桥梁。而武术术语文化内涵丰富且信息量大,在英语中往往缺乏直接对应的表达。文章提出对部分武术术语的英译应采用"拼音音译+英文解释"的译法,并初步探讨了这一译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以期对武术术语的翻译提供新的思路与参考,对武术的对外传播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中医语言是一种基于隐喻认知的语言,中医术语隐喻化现象突出.文章聚焦中医隐喻术语外译的名实问题,考察译名与译实的需要和实际状况,分析其原因,探究其影响,并进一步指出:译名加译实的方式是可取的折中之法,利于传达隐喻术语概念意义和保留中医文化形象,有助于中医术语推广和中医文化对外传播.  相似文献   

14.
中医术语多为四字词组,结构严谨、言简意赅,因此将术语内部成分间的语义、逻辑关系分析清楚,可以作为确定中医术语结构类型的前提和基础。文章从汉英两种语言的语法特点入手,探讨中医术语基本结构的翻译。  相似文献   

15.
屠呦呦发现青蒿素获诺贝尔医学奖的启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古代文献中蕴藏着原创思维和宝贵经验,应当认真继承,深入挖掘。在全面继承的基础上,获得创新灵感,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中医药的创新和发展。中医药重大创新案例有力地证明,中医药发展主要依靠继承性创新。以中医辨治模式为例,阐述中医药继承要认真、全面、充分。中医自古以来就有辨病论治、辨症论治、辨证论治三种辨治模式。西医传入后,辨证论治被不断强化成为中医辨治主体和特色优势。中医原本就有的辨病论治、辨症论治被淡忘,甚至自动归属于西医,而没有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发扬。若要站在今人的前列,必先站在前人的肩上,中医药创新尤其如此,在当今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16.
为更加清楚地认识中医术语翻译标准化和多样化方面所取得的进展,本研究从社会背景、情境语境两个方面分析国际语境对中医术语翻译的影响和制约作用。通过对中医术语翻译标准的主导性、复杂性和差异性分析,指出“多样性”概念是对“标准化”这一核心概念的补偿,有助于提升中医术语翻译的合理性和规范化。通过选取中医典籍、论著和教材三种文本,结合中医教学实践,对不同交际语境下术语翻译标准的差异性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7.
正在中国翻译史中,术语翻译实践是一个显著的语言文化现象。关于这一点,周有光先生~([1])曾专门撰文详述。这种实践显著性可以说一直延续至当代,并在数据科学大潮中发展成为服务于中国话语构建的基础资源建设方法体系。对此,在2017年中国翻译协会年会上发布的"中国特色话语对外翻译标准化术语库"这一由中国外文局、中国翻译研究院主持建设的首个国家级多语种权威专业术语库~(1)便是最好的说明。与此同时,面向翻译的术语  相似文献   

18.
"三焦"的名称和概念为中医所独有,而西医则阙如;既有译法为直译、音译和意译,均有一定的局限性。文章根据翻译的阐释学理论,从微观的角度分析了该词的深层含义,建议以词素翻译结合音译,使该术语的翻译保留中医文化的特色同时具有一定的可读性。  相似文献   

19.
术语是一门学科理论的核心和灵魂,是对外交流和传播的核心要素.近二十年来,中国传统学科术语外译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应用研究都呈现出理论多样化、视角个性化、方法多元化、范围扩大化以及注重文化内涵的深层阐释和传播的发展趋势.但从研究现状来看,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未来还应进一步提高翻译本体研究的系统性,注重翻...  相似文献   

20.
术语对学科的发展、学术交流及对外传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针灸学术语来源于古代,承载了民族传统文化,人文色彩浓厚,英译难度较大。国家标准《针灸学通用术语》(GB/T 30232—2013)在刺法灸法部分收录了较多文化负载术语,其英译多采取保留拼音的翻译方法。文章选取了毫针特殊刺法、飞经走气四法以及复式补泻法为研究对象进行探讨,以期为进一步规范针灸学术语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