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前岩土材料的滑移线场理论及上限法中都广泛采用经典塑性理论中的关联流动法则,由此得出应力特征线与速度滑移线一致的结论。而试验得知,岩土材料并不服从关联流动法则,因而应力特征线与速度滑移线不可能重合。文章分析了基于关联流动法则的滑移线场及上限法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广义塑性理论推导了基于非关联流动法则的滑移线场及上限法,消除了现行滑移线场理论及上限法理论中的种种矛盾。  相似文献   

2.
根据广义塑性力学原理,介绍了屈服面的物理意义,直接从三轴试验的试验数据拟合天然砂土的屈服面,给出了天然砂土的2个屈服面(剪切屈服面和体积屈服面),并结合数值算例,初步验证了双屈服面表达式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3.
广义塑性梯度模型的理论框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广义塑性力学不适宜于解释岩土应变局部化现象。为了较全面地反映岩土的基本力学性质,同时合理解释应变局部化现象,本文基于广义塑性力学的理论框架,在双重屈服函数中考虑了塑性应变的梯度依赖,建立了广义塑性梯度模型的理论框架,并给出了广义塑性梯度模型的一种可能的具体形式,分析了该模型的各个模型参数,尤其是其中的“局部化参数”的物理意义和可能对其产生影响的因素。  相似文献   

4.
次加载面理论及其在土体循环塑性模型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简要介绍了次加载面理论的基本思想、假设及其物理解释.开创性地把次加载面理论与广义塑性力学相结合,把常规的椭圆-抛物线双屈服面模型扩展为次加载面循环塑性模型,并通过多种应力路径下土体本构响应的模拟,表明次加载面循环塑性模型能较好地反映循环荷载作用下土体呈现出的非线性、滞回性与变形的积累性三方面的主要特征,初步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广义塑性力学的硬化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广义塑性力学的硬化理论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剖析 ,阐明了硬化模型和硬化定律的基本概念和物理意义及其区别和联系 ,并指出应根据不同的土性、屈服面以及苛载类型恰当地选取硬化模型和硬化定律 ,进一步完善了广义塑性力学的硬化理论  相似文献   

6.
以前人的试验结果为依据,应用广义塑性力学原理对应力洛德角方向上的剪切屈服面γθ^p进行了初步研究,首次提出了它的数学表达式。结合数值算例设计了多种计算方案,通过对计算结果的分析和比较说明了该表达式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并分析了γθ^p对土体变形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黄土湿陷变形本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黄土湿陷变形的结构性原理,分析了湿陷变形的塑性特性,引用增湿软化模型ZSM体作为增湿变形的力学模型,应用常规三轴浸水试验研究了不同的应力状态下湿陷性黄土在水和力共同作用下的湿陷变形特性,将增湿含水量作为内应力考虑,并由试验拟台得出湿陷体积屈服面和剪切屈服面,基于广义塑性力学原理建立了湿陷变形的增量本构模型,该模型考虑了湿陷变形中的湿陷体积变形和湿陷剪切变形以及球应力和偏应力对湿陷体积变形和湿陷剪切变形的交叉影响,反映了黄土湿陷变形的特性。  相似文献   

8.
本书从现代而全面的观点介绍金属成型塑性力学理论,首先回顾了金属成型塑性力学理论基本内容,必要的连续介质力学的背景材料和经典金属成型塑性力学理论。全书共分十一个部分。第一部分金属体成型,包括成型理论基本描述、应力张量、应力应变张量分量。第二部分金属成型热动力学,包括热动力学概论、金属温度场。第三部分金属的塑性力学,介绍金属塑性行为。第四部分粉末成型塑性力学,包括粉末材料的介绍和状态方程。  相似文献   

9.
结构本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秦荣 《广西科学》2002,9(4):241-245
创立下列几个新的本构关系:弹塑性应变理论、热弹塑性应变理论,弹粘塑性应变理论,热弹粘塑性应变理论。这些本构关系避开了屈服曲面、加载曲面、强化准则及流动法则,避免了经典本构关系带来的巨大困难及缺陷,突破了传统的经典本构关系。  相似文献   

10.
Prandtl和Terzaghi地基承载力的塑性力学滑移线解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Prandtl和Terzaghi地基承载力公式是土力学中的经典公式,也是塑性力学的基本课題之一。本文针对适用于土的Coulomb-Mohr屈服准则,采用塑性力学的滑移线解法,系统的推导了Prandtl和Terzaghi公式。  相似文献   

11.
塑性力学相似非耦联系统的广义模拟变分原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提出了塑性力学变形理论和流动理论包括体积不变条件的相似非耦联系统的广义模拟势能原理和广义模拟余能原理.  相似文献   

12.
基于广义位势理论提出的考虑拟弹性的弹塑性模型(拟弹性弹塑性模型)把总的塑性应变分解为满足弹性分解准则的拟弹性部分和符合传统塑性理论假设的纯塑性部分,这样分解后建立的模型更为合理和简便,同时又可以解决岩土塑性应变增量方向非唯一性的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广义位势理论的拟弹性弹塑性模型的模拟效果较好,传统的弹塑性模型只能反映塑性应变增量方向的唯一性,而拟弹性弹塑性模型则能够同时反映塑性应变增量方向的唯一性(高应力水平时)和非唯一性(低应力水平时),结果更符合实际,从而为解决塑性应变增量方向非唯一性问题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岩土材料内摩擦性质是岩土的基本力学性质之一,无论岩土处于何种受力状态,都应考虑岩土体的内摩擦力。然而,至今只有岩土极限分析与塑性力学中考虑岩土体的内摩擦力,而在弹性理论与能量理论等诸方面均未体现。认为岩土体无论是处于塑性状态还是弹性状态,都存在着内摩擦力,为此建立岩土材料弹性力学的摩擦体力学单元。基于土体试验提出黏聚力先发挥,摩擦力随变形逐渐发挥,并假设摩擦因数与应变成正比,由此确定摩擦力的计算,最后仿效线弹性力学计算方法,但此时摩擦体的剪切模量G已非常数,从而形成摩擦体的非线性弹性力学计算方法。算例表明,按该方法计算出的弹性地基上的位移和剪应力小于传统方法计算出的位移和应力值,这比较符合实际情况,表明采用摩擦体力学单元对岩土材料是合适的。  相似文献   

14.
在经典塑性力学中,屈服准则、本构关系都是通过观察实验结果而提出的假设.塑性力学中的变分原理也是类比于弹性力学中的变分原理建立的.介绍一个具有新内涵的最小耗能原理以及用它解决问题的三种途径,通过这三种不同的途径分别导出了塑性力学中的Mises屈服准则、各种增量型的塑性本构关系以及可以作为建立各类力学(包括塑性力学)变分原理统一理论框架的最小功耗原理,从而证明了这个具有新内涵的最小耗能原理可以在塑性力学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高地应力下脆性岩体工程开挖变形机理、稳定性评价及灾害控制技术研究一直是岩石力学和工程地质研究的难点问题。基于高应力下脆性岩石卸荷力学试验分析,明确了卸荷过程中的岩石力学参数及变形破坏演化规律,发现高应力下脆性岩石的破坏具有较明显的应变强度特征。分析了高应力下脆性岩石卸荷破坏采用张拉屈服的Griffith应变强度准则的合理性,建立了考虑卸荷屈服引起岩体力学参数变化的弹脆塑性数值计算方法,并在实际工程中得以验证。  相似文献   

16.
从塑性流动理论的基础塑性出发,直接在一般应力、应变空间中导出可压缩材料的各项物理关系式,并采用直接对能耗率泛函数变分的方法,从理论上给出可压缩材料变分原理的证明。  相似文献   

17.
塑性力学流动理论的相似非耦联变分原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引入了流动理论的相似非耦联方程的概念,建立了流动理论的相似非耦联差动原理,基于该差动原理,建立了塑性力学流动理论的相似非耦联势能原理和余能原理及修正相似非耦联能和余能原理,这些变分原理是在相似非耦联的模型体和原型体之间实现学场量转换的理论依据,也是金属成形过程和光塑性力学模拟研究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采用塑性流动理论及幂函数强化模型,推导出了综合材料参数(n,R),几何参数(D,t),润滑条件影响的圆角模外翻力学解析的常微分方程,结合材料各向异性屈服准则,运用龙格库塔数值计算法,得出了考虑各种因素影响的管材翻转成形稳定流动的数值分析结果,并用于数值模拟成形过程,经实验验证,本数值分析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19.
在岩石蠕变特性试验中,当施加的常应力达到一定程度后岩石将发生黏塑性变形,一般用屈服强度判断岩石是否发生黏塑性变形,与弹塑性理论不同,在黏塑性蠕变模型中,屈服强度并不是定值,而是随蠕变时间增长逐渐减小,确定蠕变过程中准确的屈服强度对黏塑性变形计算有重要的影响.首先,通过等时曲线法确定岩石长期强度的过程,对屈服强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及确定方法进行研究,阐明瞬时屈服强度与长期强度的关系;其次,把岩石全应力-应变曲线与蠕变等时曲线相结合,有效判断蠕变变形中是否发生黏塑性变形及黏塑性发生的时刻,推导出屈服强度随时间变化情况下的广义宾汉姆模型,结合不同类型岩石的蠕变试验结果,分析采用长期强度代替瞬时屈服强度产生的差值;最后,给出用岩石时效强度进行岩土工程设计的思路.研究成果有助于在蠕变模型中正确使用屈服强度,对蠕变模型研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为了准确描述塑性与损伤在不同耦合状态下材料的本构关系特性, 将塑性与损伤视为具有耗散特征的内变量.在不可逆热力学理论框架下基于正交准则和极值原理, 阐述内变量演化律的数学表达和流动法则特性,同时利用相应的实例展示了分析推导过程并验证了理论结果的正确性.结果表明: 在一阶齐次条件下, 强耦合状态内变量演化律表示为对称矩阵与对偶广义力的乘积, 弱耦合状态则表示为对角矩阵与对偶广义力的乘积; 同时在利用热力学极值理论推导演化律方程的过程中, 强耦合状态下所有内变量服从同一屈服准则和广义流动势函数,弱耦合状态下各内变量具有独立的屈服准则和流动法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