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陈雪辉  邓伟彬 《科技信息》2007,(28):264-265
从驾驶员的心理角度出发,研究了道路线形设计对驾驶员驾驶行为的影响,并从道路的线形方面(直线、曲线、线形组合)、视距方面及道路景观的协调性方面阐述了公路线形设计因素对交通安全的影响,分析了不合理的道路线形设计造成交通事故的过程,并对道路设计中易忽视的细节作出了总结。  相似文献   

2.
张雨 《科技信息》2011,(24):I0308-I0308
本文通过剖析道路线形对交通安全的影响与道路景观设计、环境保护协调统一,指出道路平面、纵断面及平纵线形组合在设计中的重要性。从驾驶员的心理角度出发,研究了道路线形设计对驾驶行为的影响并从多方面来阐述公路线形设计因素对交通安全的影响,分析了不合理的道路线形设计造成交通事故的过程并对道路线形设计中易忽视的细节作出了总结。  相似文献   

3.
山区公路小半径曲线事故黑点案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根据实际事故黑点的行车实验,表明在事故黑点处,汽车的侧向加速度增大,驾驶员心率比一般路段增加了20%以上,加大了驾驶员心理生理负担程度.同时通过道路透视效果分析发现,小半径曲线线形视觉效果不良,是导致驾驶负荷过大和发生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并基于事故成因提出了道路交通改善措施.  相似文献   

4.
驾驶员在行车过程中主要依靠视觉获取相关的道路交通信息。基于草原公路特殊的线形特点,通过在草原公路进行实驾试验,利用眼动仪采集驾驶员眼动指标。分别提取各驾驶员在不同半径平曲线路段行车时的试验数据,探讨驾驶员在草原公路平曲线段行车过程中的眼动规律,分析驾驶员的眼动特性与道路平曲线半径之间的关系。得到平曲线半径对驾驶员的注视持续时间和扫视幅度的影响非常显著,对眨眼持续时间的影响较为显著。驾驶员在小半径曲线行车时,注意力高度集中,紧张感较强;在大半径平曲线行车时,行车感较为舒适,心理较为放松的特点。建议可以适当合理增加不同半径的平曲线来调节驾驶员的驾驶状态,缓解驾驶疲劳。  相似文献   

5.
驾驶员心率和血压变动与山区公路曲线半径关系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在人、车、路的交通体系研究中,从医学和工学相结合的角度,以行车实验为依据,通过驾驶员的心率和血压的变动规律,用定量分析的方法研究道路线形构造同驾驶员心理压力和生理负担间的相关性,并建立定量的评价指标.以山区公路圆曲线线形构造要素的合理性和宜人性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曲线半径与驾驶员心率血压变动的相关性,论证了最小曲线半径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6.
赵曼 《江西科学》2010,28(2):243-244
提出道路交通复杂度分级的思路,对道路线形进行复杂度分级研究,并通过第二任务法测试驾驶员工作负荷的方式进行试验验证。  相似文献   

7.
基于驾驶视觉需求的山区公路平曲线安全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EMR-8B眼动仪,在平曲线半径连续变化的山区道路进行行车实验研究.以视点分布指数、水平视角变化均离系数、驾驶员注视强度等指标对不同平曲线条件下驾驶员的视觉需求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在小半径、小交角组合下路段行车时驾驶员接受到的道路信息量较大,驾驶员的视点及水平视角不能很好地适应线形组合变化,论证了小半径和小交角组合平面线形时平曲线半径应大于125m,道路中心转角应大于120°.  相似文献   

8.
高原公路线形对驾驶员肌电特性影响试验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解高原公路线形对驾驶员肌电特性影响,寻求提高行车安全途径以及今后道路线形设计参考依据。通过在新疆帕米尔高原G314路段进行驾驶员行车试验,利用生物反馈仪提取受测驾驶员肌电信号,利用频域分析方法选取平均功率频率(MPF)作为测评指标,定量分析其在海拔与道路线形影响下的变化规律,同时建立关系模型。分析结果表明:驾驶员颈部MPF会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减小;平曲线半径逐渐减小的路段上,驾驶员颈部MPF会减小,而纵坡度变化对MPF的影响并不显著;线形组合值增大会导致驾驶员颈部MPF减小;海拔与线形组合值共同影响下,驾驶员颈部MPF变化明显,海拔越高、线形组合值越大,驾驶员颈部MPF越小。  相似文献   

9.
动视觉原理在公路线形设计中的应用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在运动和静止状态下,驾驶员的视觉心理有很大差异。根据驾驶员的动视力、动视野与行驶速度的关系,分析了驾驶过程中驾驶员的动视觉特点。基于驾驶员动视觉的直线长度、平曲线、平面线形组合、平纵组合等公路线形参数,提出了满足动视觉特点的直线长度的合适范围、满足视觉条件的平曲线半径计算公式以及平纵设计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从视觉分析的角度出发,为保证行车安全,应尽可能让驾驶员清晰地看到由平面与纵断线形构成的道路线形.透视图的应用,可以发现视觉上的缺陷,修正不合理的设计.  相似文献   

11.
高速公路道路因素与道路交通安全分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针对高速公路交通的特点,从高速公路的设计、建设与使用等方面分析了道路线形及其组合、道路路面、交通环境对道路交通安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为定量描述驾驶员视觉搜索模式与公路平面线形的相关性,基于眼动试验展开对驾驶员视觉搜索模式的研究.首先通过室内试验获得驾驶员在不同公路平面线形条件下的眼动指标;其次,从宏观层面到微观层面分析驾驶员视觉搜索模式与平面线形的相关性;最后,通过室外试验分析验证室内试验的有效性和结论的可靠性.结果表明:在不同平面线形条件下,驾驶员注视持续时间具有显著差异性.此外,平曲线半径、缓和曲线A值与驾驶员注视持续时间有明显的相关性.应用拉格朗日中值定理发现,当平曲线半径R>1.5 km或直线段结束前100 m时驾驶员注视持续时间变化显著,即为驾驶员视觉搜索变化的关键点.  相似文献   

13.
驾驶员的心理紧张程度会直接影响到行车安全,为了研究改扩建道路线形和行车速度差对驾驶员心率变化的影响,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建立相关性模型.结果表明,在改扩建道路中,驾驶员心率增长率与行车速度差成正相关性,当行车速度差达到28 km·h~(-1)时,驾驶员处于紧张状态;驾驶员心率增长率与道路弯坡比成负相关性,弯坡比小于50 m·%~(-1)时,驾驶员处于紧张状态.在施工路段中增加限速标志和减速设施,适当增大路段的曲线半径,可有效提高行车安全.  相似文献   

14.
关于现代城市道路人性化设计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其锋 《科技信息》2010,(23):I0391-I0391,I0402
本文从道路特色设计、道路美学特色设计、道路线形设计、按照城市道路功能对其分类、道路交通工程设计及道路设施设计这几个方面简要阐述了人性化的城市道路设计。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决以往草原公路曲线段诱导标志设置时忽略驾驶员心生理状态问题,探讨在草原公路特殊线形条件下曲线段诱导标志个数对驾驶员脑电信号的影响,针对四段草原公路曲线指示标志,通过室内模拟试验采集驾驶员的脑电信号,基于脑电信号的时频分析方法,具体研究了驾驶员β波、(θ+α)/β指标与曲线指示标志的关系。结果表明:不设诱导标志的曲线路段对驾驶员的初始影响程度不大,使得驾驶员在曲线段潜在驾驶危险程度增加;曲线段设置诱导标志与不设诱导标志对驾驶员β波、(θ+α)/β指标均有显著影响,随着诱导标志个数的增加,驾驶员获取的道路信息越充分,对驾驶员的心生理状态影响越小。  相似文献   

16.
为有效进行道路设计评价以及分析道路环境影响驾驶员行为的机理,提出一个视觉车道模型,用于描述驾驶员眼中的道路特征信息. 视觉车道模型基于Catmull-Rom样条曲线建立,在CAD平台下自主开发了视觉车道模型软件,能自动进行设计道路视觉图像拟合;经大量实验分析表明,该模型能拟合任意形状的道路线形,并提取相关参数. 对视觉车道模型与道路三维几何信息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是进行道路设计一致性评价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道路线形是由直线与曲线连接而成的空间立体线形形状,也就是道路中心线的空间描绘.线形设计不好,轻者乘客会感到不舒服.严重则影响车辆行驶的安全性.甚至造成交通事故.究其原因,道路设计规范只对某些技术指标,如:平曲线半径、竖曲线半径、纵坡坡度、坡长等分别做了规定,而对这些指标之间的组合以及特殊性考虑甚少,如果设计人员不从行驶车辆的安全性上考虑,那么,设计出的道路就不会是一条好的道路.因为线形好的道路,应该首先保证车辆安全、迅速、舒适的行驶.本文对城市道路线形设计中的几个问题作了分析,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8.
刘宁伟  梁波  肖尧  张鸿鸣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0,20(26):10927-10933
为提高特长隧道行车安全水平,以驾驶员反应时间特性为研究目标,选取G65包茂高速武隆段的6条特长隧道为研究对象,利用自主研制的基于动态环境的反应时间测量平台,研究分析了距隧道入口距离,隧道平曲线线形、纵坡率以及行车车速对驾驶员反应时间特性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相同行车条件下,对驾驶员反应时间特性影响较为显著的因素包括距隧道入口距离、隧道平曲线线形及行车车速,隧道纵坡率对其影响不显著;2)6条特长隧道的驾驶员反应时间沿距隧道入口距离呈先迅速减小,后缓慢增加的一个总体趋势,在距隧道入口750m附近达到最小值,接近隧道出口处时迅速增大;且隧道内行车时间越长,平均反应时间值及波动越大。3)平曲线线形为入口直线线形段、中间曲线+直线线形组合段、出口曲线线形段的平均反应时间及反应时间标准差相对较低,行车安全状况更佳;4)三种模拟车速下,驾驶员反应时间随行车车速的增大而减小。针对研究结论给出了以反应时间为控制目标的行车安全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为了了解驾驶员在高原低氧路段行车时,道路纵断面线形对肌电特性指标平均功率频率MPF的影响,使用生物反馈检测仪记录在高原公路行车驾驶员的肌电信号,结合G314路线纵断面图,分析在高原公路行车驾驶员的MPF的变化规律。定量分析MPF与海拔高度、竖曲线半径以及坡差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在高原公路行车时,海拔高度是影响驾驶员MPF值变化的主要因素;其与坡差呈负相关;海拔高度与竖曲线半径存在共线性关系,伴随海拔高度的升高和竖曲线半径的减小,MPF值迅速减小。  相似文献   

20.
对于驾驶员而言,心理因素与安全行车有着重要的关系,如果驾驶员心理不稳定或者心理急躁,那么在驾车过程中容易忽视道路上的不安全因素,进而造成行车事故。因此,驾驶员的心理因素与安全行车有着直接的关系,我们应当认真的分析驾驶员的各种不良心理因素并予以有效的避免,使驾驶员能够在行车过程中保持正常的心态,并能够遵守道路交通法规做到安全行车。所以,认真分析驾驶员心理因素与安全行车的关系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