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古代人们主要通过医药、农业、建筑开始认识了植物,对于植物也有初步的分类如《本草纲目》中就把植物分为草、木、菜、果、谷五部,下又分30类。但是,由于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人们交流的语言不同、习俗不同等原因。所以在识辨植物的过程中同动物的名称一样也会产生“同物异名”和“同名异物”混乱现象。如:禾本科的小米又叫谷子古人称粟,英文叫millet;玉米叫玉蜀黍、包谷、珍珠米,英文mealie;凤梨科  相似文献   

2.
成语“指鹿为马”,源于秦二世时的丞相赵高借权势有意混淆黑白的故事。但本文引用这个典故则是指因为不了解动物名称的命名规则而发生错误,而这种情况在各种媒体中时有发生。动物名称容易混淆的原因是“同物异名”和“异物同名”的现象十分普遍。在各种语言和方言中具有大量的动物俗名和地方名,同一名称在不同地区常常用来称呼不同种的动物,而同一种动物在不同地区又有不同的名称。例如西方文学译本中常见的知更鸟(robin)一名,在欧洲指的是旧大陆的歌鸲属(Luscinia)及与之相似的鸣禽;在美  相似文献   

3.
本文将20种观赏植物在我国古代典籍中所出现的名称一一列举及简述,并作了科学鉴定.对其同物异名与异物同名现象也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目的】针对宝巾花(Bougainvillea)品种繁多、同物异名和同名异物多有发生的现象,利用可靠的分子标记技术进行品种的有效分类。【方法】基于15个简单重复序列(SSR)位点,利用荧光标记的引物对131个宝巾花品种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经毛细管电泳检测,分析品种多样性和遗传距离,并构建品种聚类图和指纹图谱。【结果】15个SSR位点共扩增出85个等位基因,平均每个位点的等位片段数5.60个,Shannon’s 信息指数、观测杂合度和期望杂合度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38~1.53、0.11~0.94和0.16~0.73,平均值分别为1.04、0.50和0.57,位点的多态性信息量介于0.15~0.69之间,平均0.51。宝巾花品种的遗传距离为0.00~0.65,平均0.33;聚类分析表明,同一种的品种大多数聚在一类,但同一个种仍有品种未聚在一类或亚类,也有多个种的品种聚在一类;有多对品种存在同物异名或同名异物的现象;基于11个位点可有效鉴别131个品种,建立了各品种的分子指纹图谱。【结论】对同物异名或同名异物的品种,需要进一步确认品种中文名或拉丁名;基于SSR标记的宝巾花品种的指纹图谱为宝巾花品种登记、注册和知识产权保护提供了可靠技术,也为品种鉴定提供了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5.
胡正海等教授在长期的教学科研基础上,通过对药用植物种子的系统观察和研究,编写了《中国药用植物种子的形态鉴别(上)》。该书对我国16科200余种药用植物的种子进行了鉴别研究。我国幅员广大,自然条件复杂,在中草药使用中长期存在着同物异名、同名异物等现象,种子类药材中真伪混淆的现象也普遍存在,如中药葶苈子,正品应为独行菜种子(习称北葶  相似文献   

6.
“茶”与“茶”原非同物异名,一为木属,一为草属,原本异物异名。历代学者认定中国茶文化最早的文字记录见于《诗经》,说《诗经》中就已有咏茶的民歌或咏茶的诗句,乃是一种以讹传讹积非成是的误解。但谈中国茶文化的历史或讲文学与茶的缘份,总是绕不过《诗经》。这就是“茶”由《诗经》“茶”字演化而来,其字形、音、义的定型和确立,大约是在唐代。《诗经》和茶文化的渊源关系,就在于“茶”为“茶”之字源,仅此亦可见《诗经》不愧为华厦文化内涵丰富的渊薮。  相似文献   

7.
本品为常用中药。始载《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原名“薯蓣”。山药之名始见于《本草衍义》。商品因加工方法不同,分为毛山药与光山药两种。别名:薯蓣、怀山药、白山药、淮山药。基原:为薯蓣科植物薯蓣的块茎。原植物:薯蓣DioscoreaoppositaThun...  相似文献   

8.
古代的中药学叫本草学,因“诸药以草为本”.草者,植物也,可见植物与中药关系的密切.中药依其来源可分为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都属天然药物,其中植物药占绝大部分.江苏新医学院编写的《中药学大辞典》是目前我国收载中药最多的一部巨著,共收载5767种,其中植物药有4773种,占82.8%,可见植物是中药的主要来源,这也是把中药称为“本草”的主要原因.据目前所知,我国药用植物约有5000种,其中苔藓植物近50种,蕨类植物约400种,裸子植物约60种,双子叶植物约3500种,单子时  相似文献   

9.
什么叫“书籍”:《史记·礼书》“礼书第一。”唐人司马贞《索隐》注释说:“书者,五经六籍总名也。”《正字通·日部》解释说:“书,几载籍谓之书。”书、书籍,作为文化载籍的总名,是人人都知道的然而要问“书”字、“籍”字的最早字义(即本义)是什么?“书”字、“籍”字的书籍义是怎样演变形成的?这就需要有一些文字学、测站学的专门知识了。东汉著名文字学家许慎的《说文解字·叙》解释说:“著于竹帛谓之书。”许慎又在他的《说文解字·幸部》中解释说:“舍,着也。从章,着声。”“书”字属于“幸”部,幸字正是“笨(笔)”…  相似文献   

10.
中国秽蝇族共有9个属,其中秽蝇属种类128种,溜头秽蝇属种类48种,分别是秽蝇族中较大的属。近年来中国各地报告秽蝇族种类很多,多在国外SCI刊物发表,国内学者在文献资料不全、标本较少和对种群个体变异认知不足的情况下,在发表的秽蝇族种类中很难避免出现同物异名或异物同名等问题。在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过程中,发现了《雷公山景观昆虫》专著中的秽蝇属和溜头秽蝇属的部分种类存在一些问题,其中秽蝇属8个种和溜头秽蝇属的12个种存在同物异名的次异名,共20种,根据外部和尾器形态特征相结合的方法分别作了订正。  相似文献   

11.
<正> 近些年来,养犬猫的人增多,从国外也引入不少犬猫品种,由于没有统一的犬猫译名准则,因此在报纸、杂志、书籍、英汉字典、广播和电视上,出现了许多同种异名或同名异种的现象,使人感到很混乱,同时也不便于和外国进行交流,如郑易里等编的《英华大字典》(第二版,1985)上把Beagle译成“猎兔猎犬”,同字典把Harrier  相似文献   

12.
研究表明,宁夏横山堡上石炭统孢子化石小唇凹环孢SimozonotrileteslabellatusWang1984和山西轩岗、平朔上石炭统发现的本溪凹环孢Simozonotriletesbenxiensis(Liao)Liao1987是同物异名。根据国际植物命名法规,前者提定的种名有优先权,宜保留使用,而后者为不可用名称。  相似文献   

13.
试论古书校读与名物考证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何为“名物”“名物”一词在《周礼》一书中多次出现、有时是指名号物色:“掌共六畜、六兽、六禽,辨其名物。”①有时是指名称和物产:“辨其山林、川泽、丘陵、坟衍、原握之名物。”②我们认为,名物的最初意义还是指的名号物色。“物,万物也。牛为大物,天地之数起于牵牛,故从牛勿声。”③许慎所释“物”的字源义,其实是它的后起义。在先秦,“物”一度被用来称一种旗帜,是土大类这一等级的标志、④物从勿得声,匆本身就是一个象形字,象三条缨络的彩旗。这种旗帜是用不同颜色的绢帛拼凑起来的,故其色驳杂。后衍生了物字,就可…  相似文献   

14.
甘草是我国最著名的药材之一,在不产甘草的广大区域,“土甘草”在某些情况下代替甘草使用。一般认为,土甘草是豆科植物毛果鱼藤(Derris eriocarpa How.)的干燥藤茎,为广西壮族民间常用草药。但由于物种分布和地域文化等原因,土甘草药材指代的基原植物物种不一,在论著记载及民间使用时出现的同名异物现象较多,容易引起混淆和误用。本文通过文献查阅和实地调查等方法,对15种同名异物的土甘草药材的药材性质、药用部位、性味归经、功能与主治、民间利用方式和化学成分及相应基原植物的系统分类、生活习性、分布地区、生境特征进行归纳、对比,并从语言学及民间生物命名视角探讨“土甘草”之名的来由。建议认定壮药土甘草的正品为豆科植物毛果鱼藤(Derris eriocarpa)。研究结果有利于土甘草药材的真伪鉴定、生物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与民间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5.
我国《侵权责任法》第86条规定:建筑物或者其他设施倒塌造成他人损害的,又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承担连带责任。建设单位、施工单位赔偿后,有其他责任人的,有权向其他责任人追偿。其他责任人的原因,建筑物、构筑物或者其他设施倒塌造成他人损害的,由其他责任人承担侵权责任。再次比较88条中“倒塌”一词与89条“倒塌”一词所要表达的“倒塌”的含义是不同的。88条中建筑物、构筑物或者其他设施主要就是指不动产,故86条中的“倒塌”应该就是指不动产的“垮塌”而非“倒塌”,88条中的堆放物主要是不动产,故88条中的“倒塌”才是动产的“倒塌”。如此一来便可以很清楚的理解86、88、89条想要表达的含义,才能更清晰的得以运用。  相似文献   

16.
1用木杖牵引扶助目力有碍者叫做相,牵引扶助的人也叫相。此其事其人同词之例。字从目从木,息亮切(xiang),去声。《荀子·成相》:“人主无贤,如瞽无相。”这句话可译为人主没有贤臣辅佐,如盲人没有人牵引扶助;也可以译成人主没有辅佐的贤臣,如瞽者没有牵引扶助的人。《论语·季氏》:“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相即指牵引扶助者。牵引亦即导引,故《尔雅·释诂下》:“相,导也。”由导引目力有碍者引而申之,宴飨或祭视时司仪赞礼引导宾客或主祭者也叫相。《周礼·秋官·司仪》:“司仪掌九仪之宾客摈相之礼。”郑…  相似文献   

17.
“氓之蚩蚩”这句诗,是《诗经·卫风·氓》的首章首句。《毛传》训曰:“氓,民也。蚩蚩,敦厚之貌。”朱熹在其《诗集传》注云:“氓,民也。盖男子而不知其谁何之称也。蚩蚩,无知之貌,盖怨而鄙之也。”马瑞辰在其《传笺通释》中云:“蚩蚩,痴味之貌。”《韩诗》释蚩蚩为“意态和悦貌”。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此书注云:蚩蚩,忠厚的样子。”余冠英先生在其《诗经选》中注释曰:“蚩蚩,同嗤嗤,戏笑貌。”总之,以上这些解释,均是我国古今著名的学者对“氓之蚩蚩”诗句所作的解释。我认为这些解释并非符合诗句原意,故写此文探讨。《氓》是古今学者共同承认的弃妇诗。此诗是以一个被遗弃的妇女自述的口吻,倾述她被  相似文献   

18.
隋末唐初著名隐逸诗人王绩,号东皋子.对于“东皋子”之来由,古今论者一致认为因地名而来,即王绩躬耕、隐居之地叫“东皋”.吕才《东皋子集序》、两《唐书》本传,《唐诗品汇》、《全唐诗话续编》、《全唐诗》、《全唐文》、《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等,或云躬耕东皋,或云归隐东皋,或云著书东皋,或云游东皋,都毫不怀疑地认为王绩故里有地名“东皋”.唯《唐诗纪事》与《唐才子传》未云“东皋”,只云王绩“自号东皋子”.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诗选》:“东皋,在今山西省河津县,作者隐居对此,因自号“东皋子”.山西人民出版社新近出版的《王绩集校注》也持此说.古今各书所言略同,实则皆本王绩《自作墓志文并序》:“常耕东皋,号东皋子.”  相似文献   

19.
Osmanthus polyneurus P.Y.Bai与Osmanthus polyneurus H.T.Chang在小枝、花序、雄蕊群以及花瓣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并且O.polyneurus P.Y.Bai花瓣在蕾时仍为木犀属典型的覆瓦状排列。因此根据《国际植物命名法则(维也纳法规)》规则53.1,O.polyneurus P.Y.Bai与O.polyneurus H.T.Chang应为不同植物,为异物同名,故更正为:勐腊桂花Osmanthus menglaensis C.F.Ji nom.nov.。  相似文献   

20.
生命之灵的滥觞──中国美感心态中的柳意象审美模式探源中文系911班蔡少军(一)柳,《本草》载:“一名小杨,一名杨柳”,王象晋《群芳谱》释曰:“易生之木也,性柔脆,北土最多,枝条长软,叶青而狭长。其长条数尺或丈余,袅袅下垂者名垂柳木,木理最细腻”,语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