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结合攀枝花市2006~2011年降水监测资料,本文对攀枝花市降水酸度变化及离子组分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降水酸度及酸雨频率变化呈现一定的波动,与2006年比较,降水酸度整体略有下降趋势,酸雨频率整体呈上升趋势;攀枝花降水中主要的阴离子是SO24-,主要的阳离子是Ca2+和NH4+;降水中SO24-/NO3-的比值呈现降低趋势;降水酸度与可吸入颗粒物的关联度最高,其次是降尘和硫酸盐化速率。  相似文献   

2.
基于分形理论与方法研究了常德市 10年降水酸度月均值序列中酸雨分布的时间标度性 ,并以美国加里福尼亚州的同类数据进行了比较分析 .结果表明 ,降水酸度月均值序列中酸雨分布具有分形性质 ,符合幂律分布规则 ,其分形维数与酸雨出现概率呈负相关关系 .  相似文献   

3.
杨慧颖 《科技资讯》2013,(22):155-155,158
结合乌鲁木齐市米东区2008年至2012年降水监测资料,对该区降水酸度的变化以及离子组成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降水酸度整体变化不大,其中主要的阴离子24SO与3NO的比值约为6.56。  相似文献   

4.
我国极端降水过程频数时空变化的季节差异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我国586个气象测站的逐日降水资料,在对每个站点极端降水过程阈值进行科学界定的基础上,揭示了近45年我国年和各季极端降水过程频数的线性变化趋势及其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我国年和季节极端降水过程频数主要为趋势性变化,不同地区不同季节趋势性变化差异显著,极端降水量在降水总量的趋势变化中占主导地位 长江中下游、西北地区北部和西南地区西部年极端降水过程频数呈现趋势性增加,而我国华北等地区呈现趋势性减少,并且主要反映的是夏季的特征 年和季节极端降水过程频数具有明显不同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 我国各季极端降水过程时空变化异常型明显不同,但与极端日降水的时空变化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5.
曾臻  陈忠敏 《遵义科技》2004,32(1):48-50
对遵义市东效降水的化学特征进行初步分析表明,东效降水酸度及离了组成与中心城区无显著差异,煤烟型大气污染特征明显,SO4^2-、NH4^ 、Mg^2 、Ca^2 、Na^ 构成降水酸化主导离子,同时降水酸度是各种离子的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上海地区的酸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酸雨是八十年代人类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我们根据1983年在上海郊区九个站和市区六个站的雨水采样分析记录,再参照过去的历史资料,论述上海地区酸雨的时空分布概况;并就1983年夏季和秋季两次酸雨过程,分析其降水pH值分布与气象条件的关系。上海市1980年9月发现酸雨现象以来至1983年秋,酸雨出现地区范围逐年扩大,酸度亦有所增强,目前以青浦、上海等县降水酸度最强,酸雨出现频率亦最大。通过对1983年夏、秋两季典型个例分析,发现在污染源不变的情况下,上海地区酸雨的分布与当时天气形势、气温层结和风向、风速等气象条件关系十分密切。在历次降水过程中,逐日降水pH值的分布形势,随着当时混合层内盛行风向、风速的改变而变化。降水酸度最强的地区出现在城市的下风方向。当混合层高度大,混合层内水平通风系数大时,酸雨最强中心出现在距市区较远的下风方向。相反,当混合层内水平通风系数较小时,则降水pH值最低中心,出现在距市区较近的下风方向。  相似文献   

7.
黄河孟—兰段南北两岸降水变化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71-2008年黄河孟兰段南北两岸10个气象站的月降水气象资料,对38年来两岸年、季平均降水进行时空分析,结果表明:①两岸年平均降水量都呈增多趋势,但存在南北差异,南岸降水明显多于北岸,但北岸较南岸增多幅度明显.②两岸春、冬季降水都呈增多趋势,北岸较南岸增多幅度明显.③两岸夏季降水呈增多趋势,南岸增多幅度明显高...  相似文献   

8.
李丹  叶伟星 《科技资讯》2009,(19):125-125,127
为了揭示目前云和酸雨污染现状,对本站酸雨监测数据2007年至2008年2年的降水pH值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云和县酸雨污染相对较轻,一年中夏秋两季降水酸度和酸雨频率均较小,冬春两季降水酸度和酸雨频率较为严重,且两年来酸雨污染呈减缓趋势;降水量,雷电,气候条件对酸雨出现率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分析了1983—1985年间作者所测定的大气总沉降和湿沉降(同步取样)主要成分资料基础上,着重研究了大气干沉降对降水酸度及其主要化学成分的缓冲能力.得出了武汉地区大气降水酸度明显地受到大气干沉降中Ca~(2+)影响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利用G2京沪高速公路2008-2015年中国自动气象站和CMORPH融合逐时降水量0.10网格数据集,采用统计学、天气气候学等方法,分析了G2高速公路的降水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G2高速公路年平均降水量和降水次数存在南多北少的空间差异;冬春季降水以山东临沂公路点为分界,夏秋季降水无明显分界;降水日变化在空间上大致以淮河为界.相比北方公路,南方公路各等级降水全年持续时间长、降水次数多,小雨量各月差异较小,中雨、大雨和暴雨量各月差异大.春、夏、秋季北方公路降水峰值多出现在凌晨和晚上,南方公路降水峰值多出现在下午和清晨,冬季南北方公路降水日变化均不明显.短时强降水一般出现在00:00-08:00和16:00-23:00.  相似文献   

11.
余欣  陈鲍发  黄龙飞 《江西科学》2014,32(5):606-612
利用景德镇市酸雨、气象要素观测资料和常规天气图等资料,对景德镇酸雨的天气形势与气象条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冬季,酸雨频率大,酸性强,与冷空气将北方较重污染的气体或污染物影响有关;夏季,受南方暖湿气流作用下产生降水,酸度较低。2)景德镇市降水pH值与降水量有一定的正相关,降水量越大,pH值越大;而气压值越小,pH值越大;湿度与酸雨的相关性不如气温与酸雨的关系明显;强酸雨时主要是盛行N风和NNW风,弱酸雨或无酸雨时,多西南风分量;雾天酸性降水不仅频率高,而且酸度强。3)城乡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污染物排放较大的企业地处城区附近,这些污染源造成景德镇市城区酸雨较农村、郊区严重。  相似文献   

12.
The trends of the precipitation acidity from 1992 to 2006 were studied, based on the long-term acid rain observations at 74 sites in China.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was no remarkable change or extension of acid rain area (i.e., with annual mean of precipitation pH<5.6) during the 15 years. The largest and continuous acid rain area exists in the south of the Yangtze River, while the acid rain areas north of the Yangtze River remain separate. The severe acid rain area (i.e., with annual mean of precipitation pH<4.5) exists mainly in the south of the Yangtze River. The overall precipitation acidity for the 74 stations showed different trends before 1999 and after 2000. In the period 1992–1999, the precipitation acidity at most of the sites remained steady or showed a decreasing trend. After 2000, however, an increasing trend of the precipitation acidity was observed at many sites in North China, Central China, East China, and South China. As a result, the pattern of acid rain area changed during 1992–2006. The precipitation over North China, Central China, and South China became more acidified in the 15 years, with more pronounced trends in North China and the north of Central China. A slight decrease in the precipitation acidity was found in Southwest China, an area characterized as severest acid rain area for about two decades after the early 1980s. Consequently, the center of severe acid rain area in the south of the Yangtze River moved eastwards. The non-hydrogen conductivity (NHC), which is defined a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measured precipitation conductivity and the H+ conductivity calculated from measured pH, was estimated and treated as a proxy of soluble ions in precipitation.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overall trend of the NHC before 1999 was pronounced and positive, while the trend after 2000 was inconspicuous or slightly negative. During 2000–2006, the change rate of pH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to that of the NHC at 21 sites, implying that the increasing acidities found at these sites may partly be attributed to the decrease in the concentration of airborne particulate matter in recent years.  相似文献   

13.
太原地区近15年降水pH值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山西省观象台太原基准站1995—2009年的酸雨观测资料,统计了近15年来降水酸度的时间分布特征,包括年均pH值和酸雨发生频率的变化。分析了酸雨逐年、逐月变化情况,分析表明太原市酸雨呈逐年曲折式上升趋势,具有春季2、3月份与秋季9月份pH值明显偏低的季节变化特点。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十二五"期间广西酸雨污染特征及变化趋势情况,利用"十二五"期间广西全区14个市的大气降水监测数据,通过pH值、酸雨频率、降水离子组分3方面数据统计并分析其变化趋势。"十二五"期间广西酸雨污染主要为弱酸性酸雨,其次为酸性酸雨,重酸性酸雨污染占比不足20%,较少有严重酸性酸雨;降水酸度总体呈减弱趋势,酸雨频率呈波动下降趋势,5年期间城市酸雨污染整体呈减轻趋势;酸雨区域主要集中在桂北、桂西部地区,东南部由酸雨区域变为非酸雨区域,酸雨区域面积有所减少;降水中SO24-离子当量浓度逐年下降,NO3-离子当量浓度呈上升趋势,SO24-/NO3-的比值呈现显著下降趋势,广西酸雨污染特征由硫酸型向硫酸与硝酸混合型酸雨过渡。广西的酸雨污染略有减轻趋势,这与广西近年来的环境治理取得的成效有关。  相似文献   

15.
南宁市酸雨频率及降水酸度长期以来居高不下,控制酸雨污染已是南宁市“十五”环境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在全面分析南宁市酸雨现状及发展趋势的基础上,通过对典型大范围降水结合大气流场特征分析,定性确定外来源是南宁市酸雨的主要来源,并运用模型定量确定南宁市酸雨各来源所占的比重,从而为控制和消除酸雨污染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铜陵市酸雨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利用铜陵市2006-2010年的酸雨观测数据、降水化学分析资料和常规空气质量及气象资料,结合多种统计分析方法,系统地研究了铜陵市酸雨的分布特征、化学组成特征,并对其成因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铜陵市的酸雨污染日趋严重,降水酸度在秋、冬季略高,郊区酸雨较城区严重;铜陵市的酸雨污染属于硫酸型,SO42-和NO3-是主要的阴离子,Ca2+和NH4+是主要的阳离子,各种离子浓度具有明显的局地差异,郊区低于城区,Ca2+和NH4+对降水酸度影响较为显著;铜陵市酸雨污染受区域性酸雨污染和本地污染源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17.
通过跟踪监测常德市城区15年来酸雨的变化状况,发现自1993年以来,常德市历年的降水中酸雨的频率和酸度均维持在90%左右的水平.根据对测试数据的分析,发现尽管常德市加大了对本地大气污染物排放的控制和治理力度,但由于我国北方各省的大气排放未予治理,在常德市特定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共同作用下,导致近年来酸雨频度和酸度不断恶化.同时为治理酸雨指出了采取“联合治理、大力植树、土壤改造”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漳州市酸雨采样设点的区域代表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漳州市各雨水采样点所处的地理背景与雨水酸度和化学组成形式间的关系,提出可以利用聚类分析、离子变异系数、人口密度这三项作为选择采样点时的参考依据,以便更科学的设置有区域代表性的酸雨采样点。  相似文献   

19.
通过比较上海城区代表站洋泾和乡村代表站夏字圩1979—2014年日降水记录,对各降水要素进行对比分析,辨识2000年前后2个站降水阶段性变化规律及其差异,揭示城市化对局地降水的影响特征。结果发现:2000年之后上海城市化进程明显加速,且2000年前后洋泾和夏字圩2个站的降水关系发生了系统变异,降水差异明显扩大。由于洋泾和夏字圩均位于太湖东部平原地区,且台风性降水的阶段变化特征基本一致,因此剥离区域降水变异的影响后,将1979—2014年洋泾站降水表现出异于夏字圩站的阶段性特征主要归因于城市化局地增雨效应,且2000年以来上海快速城市化总体上对城区代表站的降水产生了显著的强化作用,增加了强降水事件发生的概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