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自然辩证法通讯》1986年第3期上有两篇批评我的文章,一篇是仲维光同志的《是自然辩证法,还是黑格尔的自然哲学?——对查汝强同志两篇文章的质疑》,一篇是许良英同志的《历史理性论的科学史观刍议》。许良英同志在文章的最后部分不提名地批评了我。我已经写了《是发展还是取消自然辩证法?——答仲维光同志》一文,作为对仲维光同志文章主要内容的答辩。在我的那一篇文章中,对仲维光同志文章全盘否定黑格尔自然哲学、反对对范畴体系问题的探索、取消自然辩证法、把宇宙无限论和物质结构无限可分论当作经院  相似文献   

2.
苏联《哲学问题》杂志于1963年第3期上,发表了Г.В.普拉托诺夫和М.Н.鲁特凯维奇合写的文章:《论作为哲学科学的自然辩证法》(见《自然辩证法研究通讯》1963年第1期摘译)。今年苏联《哲学问题》又陆续发表了五篇文章(到第5期为止),对上文提出的有关问题展开了争论。争论的焦点是:自然辩证法能否作为一门独立的哲学科学而存在。讨论中主要涉及到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任务、方法与体  相似文献   

3.
对“‘有限而无边’是否就‘不可超越’?”一文的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6年,笔者曾与其他四位同志一起,在《中国社会科学》第3期上发表了“对查汝强同志两篇文章中一些自然科学问题的商榷”一文,指出了查汝强同志两篇文章中的十六条科学性错误。此文的目的即在于严肃学风,使自然辩证法的研究立足于更坚实的科学基础之上,当然,它并未穷尽查文中的所有自然科学错误。此后,查汝强同志随即在同年的《中国社会科学》第5期上发表了“对刘兵等五同志《商槿》的答辩”,就这十六个问题一一为自己辩护。随着争论的展开,查汝强同志后来甚至在《光明日报》上的一篇有关文章中说,“我自己丝毫没有缺乏自然科学根据的感觉。”针对查汝强  相似文献   

4.
编辑同志: 《自然辩证法通讯》1983年第1期77页左栏(第8行),“著名数学家吴载渊”中的“载”字,系“在”字之误。我于1923年在大同学院学习,吴老还任课,他著的《代数学》是教本。都用“吴在渊”而不是“吴载渊”。合肥工业大学潘企之编辑同志: 我是学机械制造专业的,现在担任技术员工作。从中学时起我对科学哲学便有着浓烈的兴趣,对  相似文献   

5.
读到本刊1991年第4期阎康年同志《关于牛顿的引力和颜色理论及质量概念的说明》(以下简称“阎文”),对我在本刊1991年第1期上发表的《关于牛顿的色散研究和质量定义》(以下简称“前文”)中对他的《牛顿的科学发现和科学思想》(以下简称“阎书”)的批评提出反驳,认为前文“不少地方存在明显误解和错误……,更改引文,曲解原意却恣意引伸,然后强加于作者……无讨论余地”等等。今作简短答复如下:  相似文献   

6.
苏联《哲学问题》1963年第3期上,发表了г.в.普拉托诺夫和M.H.鲁特凯维奇二人合写的文章,题目为"论作为哲学科学的自然辩证法".作者一开始断言,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严整的观点体系.而知识分化的一般过程合乎规律地要触及哲学的分化,但哲学同时又是统一的科学,  相似文献   

7.
1963年9月,我考入武汉大学附属中学.我们在班主任、政治课老师的教育下,学习<哲学常识>课.这位老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同时指导我们学习毛泽东同志两篇哲学著作:<矛盾论>、<实践论>,学习徐寅生同志文章"关于如何打乒乓球",要求我们参照徐寅生同志的文章,写学习心得体会"关于如何搞好学习".  相似文献   

8.
《1963-1972年科学技术规划纲要》是于1963年制定的第二个国家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对中国科技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一重要规划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故事呢? 《1963-1972年科学技术规划纲要》(以下简称《十年科技规划》)是在《1956-1967 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以下简称《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所确定的主要任务基本完成的基础上,于1963年制定的第二个国家科学技术发展规划.聂荣臻在回顾该规划的制定及执行情况时说:"当时制定新的《十年科技规划》,总的目标就是要赶上60年代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9.
《创世纪》与地质学  [美 ] C.C.吉利思俾著 杨静一译南昌 :江西教育出版社  1 999年 1 0月 第 1版  34 0页《〈创世纪〉与地质学》一书于 1 951年出版。它原是该书作者 C.C.吉利思俾在普林斯顿大学攻读博士时的博士论文。我是 1 959年读到这本书的 ,那时我 2 3岁。这是我当时读过的第二本科学史书籍。在剑桥 ,我学习了许多学科 ,也学习了地质学。但是 ,我们的学习从来与科学的历史无关。为什么人要对科学的过去感兴趣 ?我接受的训练是要将我的注意力放在努力理解现代科学上 ,或许多少有助于关注科学的未来。对我来说以及对许多科学…  相似文献   

10.
1980年我在江苏杨中县从事水稻产量和化学氮肥用量之间关系的研究时,因得到的是一个水稻产量与化学氮肥无关的结论而苦恼。正在这时完全是偶然的看到了《自然辩证法通讯》1980年1期上介绍 Prigogine 耗散结构理论的文章,很快的敏感到这个理论能解释我在试验中发现的反常事实,并且预感到引用这个理论会对我从事的土壤学研究带来新的生机,我如醉如痴的爱上了这个理论,并且深深的感受到科学美的愉悸。在以后的10年中,我终如引用耗散结构理论出版了向传统土壤学挑战的《系统土壤学》等著,而且陆续的发表了近100篇  相似文献   

11.
本刊编辑部收到罗庆文同志的《宇观过程的本质——与戴文赛同志商榷》一稿,对戴文赛同志的两篇文章《宇观的物质过程》(原载《哲学研究》1962年第4期)、《宇观过程的特征》[原载《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第8卷第1期(1964年)]提出了一些不同意见。  相似文献   

12.
1963年10月18日苏联科学院主席团曾举行扩大会议讨论科学方法论问题。苏共中央意识形态委员会主席伊利切夫作了题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法论问题》的报告。报告共分四部分: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哲学和专门科学;二、自然科学的方法论问题;三、社会科学的方法论问题;四、几点结论。这里发表的是第二部分的全文;第三和第四部分的全文《外国学术资料》1964年第二期已译载。伊利切夫在报告中从哲学上为苏共纲领和苏共的修正主义路綫吹嘘,攻击马克思主义者(他称为“教条主义者”),全盘否定斯大材。在报告中也提出了现代自然科学发展中产生的一些方法论问题,但是把方法论的研究归结为首先要消除“个人迷信”的影响。这篇东西,对于我们观察和了解苏联在自然科学哲学问题方面的思想动向,是一个有用的材料。与此同时,我们还刊载会议上对该报告的讨论(与自然科学有直接关系的部分)和苏联科学院院长凯尔迪什的发言。  相似文献   

13.
关洪同志在本刊1990年第5期上发表《只能用宏观概念来描述微观客体吗》一文,对我发表在同刊同年第一期上的文章《微观测量与量子力学的人类学特征》提出了商榷。我认为,这是就量子力学中使用经典概念的必要性和局限性这个争论已久的老问题,开展了一轮新的争论。这种争论是有益的,也是预料之中的。本文仅限于对关洪同志文章中提到的若干问题,进一步阐明自己的观点,并对一系列不应有的误解作必要的澄清。  相似文献   

14.
《科学》杂志1991年第2期刊登了一篇题为《杨振宁教授谈中国现代科学史研究》的专访。杨振宁教授非常重视中国前辈科学家在艰苦的环境下取得的科学成果,号召科学史学界整理和评价中国的科学工作,指出对一些重要的历史性贡献应当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杨教授还在很多别的场合谈到  相似文献   

15.
库恩在科学哲学中首次使用了"范式"(paradigm)术语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0年前,我发表了一篇论文《库恩在科学哲学中首次使用了“不可通约的”术语吗?》。在那篇论文中,我对所提出的问题做了否定性的回答。因为爱因斯坦在1946年撰写、1949年发表的“自述”中,马赫在1905年出版的《认识与谬误》、可能在1895/1896年的系列讲演“探究的心理学和逻辑”中,都曾经在科学哲学的意义上使用了“不可通约的”(incommensurable,inkommensurabler)术语——先于库恩1962年出版的《科学革命的结构》。在本文,我拟通过手头的资料论证,库恩也不是在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的意义上首次使用“范式”(paradigm)术语的人。  相似文献   

16.
从不同中发现——和青年同志谈从事科学研究的点滴体会张文佑光明日报 1963年7月14日工程实践过程就是认识的深化过程冯大彬广西日报 1963年8月13日认真分析工程实践中的矛盾现象冯大彬广西日报 1963年10月9日施工总工程师工作的一些体会翁长溥水利与电力 1963年10期毛主席思想指引着我不断前进——三年来坚持学习毛主席著作的收获和体会邓福才冶金报 1963 年11月 488期学习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初步体会刘歆健康报 1963年11月6日尝到了学习毛主席著作的甜头王开明鞍山日报 1964年1月3日学习毛主席著作的五年间黄玉英吉林日报1964 年1月9日  相似文献   

17.
一段历史公案和几点理论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的论点,1975年秋天到1976年夏天在中国展开过一场激烈的争论。这已经是一桩历史公案了。现在的年轻同志,可能已经不大知道;当年经历过来的同志,许多人也可能知之不详。我来作一点介绍。 1975年邓小平同志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对各项工作进行全面整顿。科技工作的整顿准备了一个文件,起初题为《关于科技工作的几个问题(汇报提纲)》,后来改称《中国科学院  相似文献   

18.
编读互动     
从2004年起,我们特地增设了“编读互动”栏目,诣在达成读者与编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增进沟通与友谊。本栏目热忱欢迎读者朋友来函或发电邮给我们,提供您的意见和建议,共同把这份精神大餐办得更好、更丰富。来函照登编辑同志:您好!我是一位热爱科学的中学生,是《科学大观园》的忠实读者。每期杂志,我都仔细阅读,从中汲取了很多知识的营养。我特别喜欢看《科幻时空》、《探索频道》、《生物世界》、《文明之旅》等栏目。我希望贵刊能多刊登有关中学生方面的内容,比如《校园科幻》、《青春期教育》、《成才之路》等。得知贵刊即将改为半月刊,很高…  相似文献   

19.
我参加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党的第十二次代表大会,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和巨大的鼓舞。作为一个科学工作者,我对这次代表大会的一个突出印象是觉得把科学工作放在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耀邦同志在《政治报告》中强调科学技术现代化是四个现代化的关键,并把科学与教育作为本世纪实现我国经济建设战略目标的战略重点之一,又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这就赋予我国科学工作者一个伟大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20.
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杨沫同志的报告文学《是这样一个人》。文章发表在《浙江日报》1979年12月25日第二、三版。我读完之后,甚感惊讶。杨沫同志塑造的是这样一个人,我耳闻目睹的却是那样一个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