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西方语言哲学指称论、观念论、行为论、使用论分别对语言的意义进行了不同的阐释,它们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揭示了语言的本质,虽然还存在着局限、不足、缺陷和偏颇之处,但是为西方语言哲学研究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隐喻研究中主流的概念隐喻理论重静态概念、轻动态交际,在批评概念隐喻理论基础上新出现的刻意性隐喻理论虽然强调交际因素,但尚未提出一个完整的、可操作性强的隐喻阐述模式.在语用学的顺应论框架下,以刻意性隐喻为研究对象,引入认知隐喻学最新的意义焦点理论,结合认知、语境和社交因素可以有效揭示隐喻交际的复杂性、动态性和刻意性,有望为解释动态交际中的隐喻生成和理解提供一个相对综合的解释模型.  相似文献   

3.
译论研究范式不仅承前启后,在时间上具有相随性,而且在理论假说、研究模式和研究方法上均有所革新和超越。梳理爬抉西方主要译论范式的发展脉络,结合中国译论之现状,参照西方译论范式进行深刻的学术反思,可以拓展我国译论研究视域,建构新时期的中国译学学科范式。  相似文献   

4.
诉权是当事人进行诉讼活动的法律根据,但在我国的诉权理论上却存在一元诉权论和二元诉权论之争。针对一元诉权论和二元诉权论的论争,作者在纵向比较研究西方诉权理论的基础上,检讨了二元诉权论成立的根据和理由,从基本人权的全新视角论证了一元诉权论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5.
"味觉论"有两个层次:1.理论话语层次,认为中国人的审美话语是以"味"为中心隐喻;2.审美心理层次,即认为中国人的审美意识发源于味觉。我们认同于前一个层次的味觉论,因为中国古代的这一独特话语体系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但对于后一个层次的味觉论则至少应当持一种存疑态度,因为就审美意识的起源来说,中国人不应当和西方人不同。  相似文献   

6.
综述和分析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认知翻译学在中国的20年发展历程,着重探讨了国外认知翻译学理论的引进,中国认知翻译学研究在理论本质、关联理论研究、顺应论、认知翻译学理论与实践、隐喻的翻译、转喻的翻认知翻译等七个方面所取得的主要成就,以及翻译学研究从传统走向现代这一基本态势。同时,文章并试图预测21世纪中国认知翻译学研究与应用的三大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理论、科尔伯格的认知发展教育模式论、艾略特·突里尔等人的范式理论和卡洛·吉莉根的关爱理论是当代西方很有影响、很有特色的道德教育理论 ,这些德育理论对当代西方的学校德育实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正确认识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以及这些理论与实践所面临的问题 ,对于加强我国的德育理论研究以更有效地指导实践 ,无疑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西方伦理思想可分为自然主义与理性主义两大潮流。张东荪系统分析了自然主义之快乐论、功利论、进化论和理性主义之克己论、直觉论、厌世论、自律论和完全论等派别之主要观点,对比研究了各派别之优缺点,立足于社会现实,提出了道德建设的基本立足点和核心目标。  相似文献   

9.
美国文学艺术家、文化批评家苏珊·桑塔格对于西方文化中“疾病隐喻”的分析表现出了发微见著的洞察力,言语犀利,不乏睿智,但散文化的风格使其缺乏深层的理论分析和论证。桑塔格的批评实践中隐含着几个重要的文化研究关键词——意义与话语、身体与身份、隐喻与修辞,这些概念和术语有助于对“疾病隐喻”中涉及的一些文化研究问题进行更加理论化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教学内容组织优化是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和基础。鉴于“德性论”在西方伦理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及理论优势,可以尝试对西方伦理思想作“德性论”阐述和建构。以界定广义“德性论”范式及教学原则为前提,我们将西方古代至近代的代表性德性理论形态作了梳理和归纳,以期在思想史教学中强化伦理学基本理论的学习研究,提升学生把握思想演变及其发展规律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Fauconnier的概念整合理论是当前解释隐喻工作机制最有影响的理论之一。运用概念整合理论,结合韩愈《晚春》诗中的意境,对隐喻的认知运作机制进行阐释,能够更深刻地认识隐喻语言即时在线意义建构过程,也证明了认知语言学理论对汉语诗歌具有强大的阐释力。  相似文献   

12.
赵玉红 《科技信息》2009,(21):133-133,136
随着社会的发展,广告已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了更好的传递信息,部分广告宣传者在广告中使用了隐喻。本文以则以Sperber和Wilson提出的关联理论为框架,从认知的角度对广告中的隐喻进行解读分析。  相似文献   

13.
At present,metaphor research has shown special concerns for development of metaphorical competence in the process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CMT)and Conceptual Integration Theory(CIT),some studies are being taken to justify the significance of these two theories in L2 teaching. However,little work has been done to the study and connection between CIT and L2 teaching. This paper tends to prove CIT to be practicable and efficient in L2 teaching,especiall...  相似文献   

14.
关联理论和言语行为理论在一些层面上有着相似、相通之处。本文介绍了言语行为理论及其发展过程、Sperber与Wilson的关联理论,阐述了言语行为理论与关联理论的微观衔接。  相似文献   

15.
国际政治经济研究的主要理论及其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霸权稳定论、相互依存论和世界体系论是代表当代国际政治经济学的主要理论,本通过对当前国际政治经济理论中某些基本假设、分析方法及理论视角的探索,试图把握该领域的理论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罗杰斯是美国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他提出了一系列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教育目标论、学习论、教学论以及自主评价观。"以学生为中心"是其教育理论的立足点,他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丰富且对当今教育实践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李贽"童心说"与袁宏道"性灵说",放于文论而言,都具有相应文学观,因为两种学说具有承续关系,不仅存在相似观点,同样也存在同中有异之深层不同处。对于文学发展观、文学创作观、文学审美观及俗文学评价,两者都存在相似之处,但又因人生观不同为根本因素,加之其余因素,故而也存在阐述详略、关注点、创作形式等方面的不同之处。对二者所主文学观加以比较分析,亦可以有助于更好理解"童心说"与"性灵说"之全面深层内涵。  相似文献   

18.
陈丽兰 《科技信息》2009,(25):I0021-I0021,I0051
图式理论和“词块”理论一直被用来研究外语教学的许多方面。图式理论强调词汇之间的联系,而“词块”理论强调词汇之间的搭配。两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把两者结合起来应用到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可促进词汇教学的效果,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9.
田瑞君 《科技信息》2011,(3):I0183-I0184
传统隐喻观认为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段,而现代隐喻观则认为隐喻是一种认知工具。隐喻是人类感知、认识客观世界以及描述事物的重要手段。隐喻以人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用一种体验去映射、重构另一种经验,使其更加生动更为直观。隐喻可以将事物通俗化、生动化、形象化,也能使读者产生联想从而留下深刻印象并形成储量丰富的思想宝库。本文从概念整合理论出发用心智空间的跨空间投射视角探讨了隐喻的形成过程,并将隐喻形成的原理应用到文学作品的语言分析中对其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