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综述了近几年稀土-镁-镍基贮氢合金电极材料相结构与电化学性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介绍了改善合金电化学性能的方法,包括合金组成的改进、热处理、表面处理、制备复合合金等方法。讨论了稀土-镁-镍基贮氢合金研究中的几个重要问题以及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汪建义  林振  章新民  张盛强 《甘肃科技》2011,27(12):46-49,118
采用感应熔炼及退火处理制备的稀土-镁-镍系AB3.3型La0.63 Gd0.2 Mg0.17 Ni3.0-x Co0.3 A1x(x=0、0.1、0.2、0.3、0.4)储氢合金,系统研究了Al元素部分替代Ni后对合金的相结构和相组成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规律.X射线衍射(XRD)和显微电子探针(EPMA)方法分析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3.
低压力AB5型储氢合金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是利用我国丰富稀土资源来开发具有较低压力AB,型储氢合金,且具有较大的储氢量和良好的动力学、热力学性能。利用Mn、Al、Cr等原子半径较大的元素置换B侧Ni,使得晶格扩大,可以降低合金的离解压。在A侧,采用高镧含量的混合稀土可以得到储氢性能(平衡压力低)和活化性能更好的、符合研究要求的稀土储氢合金。  相似文献   

4.
 镁基储氢材料具有储氢量高、镁资源丰富以及成本低廉等优点,被认为是极具应用前景的一类固态储氢材料。利用镁基储氢材料供氢主要有热分解放氢和水解产氢2种途径。MgH2的热分解放氢焓值高(75 kJ/mol H2),造成其放氢温度较高、动力学差; MgH2的水解过程中,由于常温水解产物Mg(OH)2逐渐包裹在MgH2表面,阻隔了MgH2与水的接触,从而导致水解产氢效率较低。近年来,大量研究工作聚焦于改善MgH2的热解/水解供氢性能及实际应用,已经取得了大量成果。针对目前国内外镁基固态储氢材料的研发,总结了材料/结构改性、反应条件对镁基储氢材料的热解/水解性能的影响,重点阐述了固态镁基储氢材料组成成分-微观结构-储放氢性能之间的关系,并对镁基储氢系统及实际应用场景进行了归纳。未来通过镁基固态储运氢技术的发展,将实现氢气的高安全、高效及大规模储运,助力中国氢能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稀土系储氢合金的添加对Co-B合金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熔炼法制备稀土系储氢合金及Co-B合金.研究了稀土系储氢合金的添加对Co-B合金的结构以及储氢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稀土合金后,Co-B合金的电化学容量和抗腐蚀性能有了较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镁基储氢材料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镁基储氢材料体系入手,综述了该体系的研究情况及近期进展.对镁基储氢材料进行了合理的分类,将其分为单质镁储氢材料、镁基储氢合金和镁基储氢复合材料.并结合各类镁基储氢材料的国内外研究状况,指出要改善镁基储氢材料的储氢性能,必须走多元合金化的路线并在学习有关理论的基础上,采用优化合金成分与新的合成方法来进一步提高材料的储氢性能.  相似文献   

7.
通过感应熔炼方法制备了稀土-镁-镍基储氢合金Ml0.88Mg0.12Ni3.0Mn0.10Co0.55Al0.10(Ml代表富镧混合稀土).采用XRD和SEM分析了合金的微观结构,发现该合金主要由CaCu5型相、Ce2Ni7型相和Pr5Co19型相组成.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合金的放电容量可以达到386 mA·h/g,比商品AB5型合金(332 mA·h/g)高出16.3%;在1 100 mA/g的放电电流密度下,合金的高倍率放电性能可以达到62%,高于商品AB5型合金(45%);充放电循环300次后,合金的放电容量降低到315 mA·h/g,为最大放电容量的81.5 %.  相似文献   

8.
Ml(NiCuAlZn)5合金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中间合金法制备了无钴含锌混合稀土系储氢合金电级材料Ml(NiCuAlZn)5,并对其晶体结构、热力学及电化学性能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9.
储氢合金     
最近,日本使用了储氢合金.储氢合金在温度下降而加压时就会吸入氢气形成金属氢化物,同时产生热量.相反,在温度升高并减压时,又还原为金属和氢气,同时吸热.属于这类合金的有铁钛系、镧镍系、钛锰系、混合稀土类合金等.  相似文献   

10.
对稀土功能材料的应用进展进行了简要概述,介绍了稀土材料在发光材料、永磁材料、催化材料、储氢材料等重要领域的高值化应用情况,并展望了稀土材料在辐射防护、稀土合金等方面的研究新动向.  相似文献   

11.
镁基储氢材料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松利  周怀营 《广西科学》2004,11(4):323-326,331
总结近几年来镁基储氢材料的研究发展概况,重点综述元素取代、复合处理、表面改性及机械合金化等方法对镁基储氢材料性能的影响,探讨镁基储氢材料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2.
王婷  曹中秋 《甘肃科技》2005,21(12):86-89
文阐述了储氢合金电极的电化学反应过程以及对储氢电极合金的性能要求,介绍了镁基储氢合金的特点,综述了近年来Ni—MH二次电池负极用镁基储氢舍金的研究发展概况,讨论了改善电化学性能的一些方法,同时给出目前一些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稀土镁贝氏体球墨铸铁作了一系列等温试验研究,对钼-铜等合金元素对等温淬火的稀土镁球铁组织性能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文中还对稀土镁球铁的疲劳性能,作了试验研究和分析.实践证明,贝氏体球铁能承受较大负荷,有一定耐磨性,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4.
镁基储氢合金因其具有较高的储氢容量、资源丰富和良好的吸放氢平台而被认为是最具应用价值的金属储氢材料之一.综述了镁基储氢材料尤其是Mg2Ni型镁基储氢合金材料实验和理论研究的新进展,讨论了现有的镁基储氢合金材料的优缺点,同时也提出一些尚需深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氢气因其高热值、来源丰富而被认为是一种理想的清洁能源。然而,要想以一种高密度、廉价和安全的方式储存氢是氢能蓬勃发展的主要限制。镁基储氢材料具有储氢容量大(7.6wt%)、性能好、成本低等优点,被认为是一种很有前途的固态储氢材料。但目前仍需要克服高热力学稳定性和缓慢动力学上的障碍。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大致分为添加催化剂和控制颗粒尺寸两种。而许多研究都表明镁颗粒可以很容易地进入到支撑模板的孔隙中,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模板孔隙限制的原因可以有效的限制颗粒聚集从而达到控制材料尺寸的效果,这种方法我们把它称为纳米限域。本文综述了纳米限域对镁基储氢性能学的影响,总结了通过不同种类的限域材料原位氢化或熔融法等方式达到限域目的的研究,减低颗粒尺寸的同时可以显著改善储氢动力学性能。这项工作为利用纳米限域法设计高性能镁基材料的提供了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TiFe储氢合金理论储氢量为1.86 wt.%,且分解压力适中,循环稳定性好,价格便宜且资源丰富,极适于大规模工业生产和应用,被认为是一种非常有前途的固态储氢材料.但传统的TiFe储氢合金存在着活化困难、有效储氢容量较低、抗杂质气体毒化能力很差等突出问题.针对上述TiFe基储氢合金的缺点,研究人员进行了大量的改性研究....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Nb掺杂SrTiO3薄膜的光电化学性能及其对储氢合金薄膜的光充电性能。采用射频磁控溅射将SrTiO3薄膜沉积在镍片基体上,在300-600℃退火处理后,采用直流磁控溅射将LaNi3.9Al1.3储氢合金薄膜沉积在镍片基体的背面构成SrTiO3/Ni/储氢合金电极。随着Nb掺杂SrTiO3薄膜热处理温度的升高,阳极光电流和光充电性能先增大后减小。  相似文献   

18.
储氢合金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储氢合金是近年来开发的一类新型高性能材料。本文介绍了储氢合金的工作原理、基本类型、性能及开发的最新进展 ,讨论了它在氢的储存、运输、净化、催化和镍。氢化物电池等高技术领域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高密度储氢材料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氢是一种清洁的燃料,氢能被公认为人类未来的理想能源,而氢能的利用最关键的环节就是氢能的储存。氢的储存是氢能现阶段开发和利用的瓶颈。氢的储存方法有高压气态储存、低温液态储存和固态储存等3种,其中高压气态储存或低温液态储存不能满足将来的储氢目标。固态储氢是通过化学或物理吸附将氢气储存于固态材料中,其能量密度高且安全性好,被认为是最有发展前景的一种氢气储存方式。目前该领域的研究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虽然目前发展的各种材料都有不易克服的缺点,但储氢材料的前景还是十分广阔的。高密度储氢材料由轻元素构成,包括铝氢化物、硼氢化物、氨基氢化物、氨硼烷等,理论储氢质量分数均达到5%以上。简述了氢能的优势及储存方法,介绍了镁基储氢材料、络合物储氢材料、Li-B-H系和2种或2种以上储氢材料复合4类有望实用化的储氢材料的研究现状,并指出了储氢材料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
在评价储氢材料性能的众多参数中,P-C-T曲线是衡量储氢材料性能的关键性参数。本文通过对储氢材料储氢过程特点的分析,自行设计安装了一套测量储氢材料储氢性能的装置,原理简单,测量精度高,操作方法简捷,实验所得样品合金P-C-T曲线基本符合理想P-C-T曲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