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采用聚合硫酸铝对杭锦2#土进行改性并制备吸附剂,研究改性土对生活废水中磷酸根的吸附性能,讨论了吸附剂用量、磷酸根浓度、溶液pH值、温度对吸附容量的影响及其吸附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改性杭锦2#土的投加量增大,磷的去除率增加;初始磷浓度增加,去除率下降,吸附平衡时间增加;溶液pH值为2.5时改性土对磷酸根的去除效果最好;温度升高,吸附容量减小,表明该吸附反应为放热反应.改性杭锦2#土对磷酸根的静态吸附等温线可以用Langmuir方程表示,吸附动力学符合拟二级反应方程.  相似文献   

2.
以氢氧化钾溶液浸泡制备改性锯末作为含Cr(Ⅵ)废水的吸附剂,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对改性前后锯末的化学性能进行分析.探讨了吸附剂投加量、Cr(Ⅵ)初始浓度、溶液初始pH值、吸附温度、吸附时间等因素对吸附效果的影响.实验证明:吸附剂对低浓度的含Cr(Ⅵ)废水的吸附效果较佳,在实验中溶液pH值对吸附效果的影响较大;吸附处理Cr(Ⅵ)的最佳条件为:吸附剂的投加量24g/L、Cr(Ⅵ)初始浓度25mg/L、溶液初始pH值为2,吸附温度50℃、吸附时间为2h,吸附率可达到98.73%;改性锯末对Cr(Ⅵ)的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R~2=0.9981);吸附过程可用Freundlich吸附等温线来描述;通过再生实验表明,改性锯末可进行解析再生.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决处理含铬等重金属废水时成本高和效率低等问题,采用吸附法去除Cr(VI),筛选廉价且吸附性能较好的吸附剂成为研究中的热点问题。而纤维素类农作物废弃物是廉价吸附剂的重要来源,文中选用花生壳为吸附剂原料,采用盐酸对其表面进行酸化改性。考察了pH值、温度、Cr(VI)初始浓度、改性花生壳投加量和吸附时间对铬离子吸附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吸附条件为pH=1,温度为50℃,铬离子浓度为50 mg/L,吸附剂投加量为10 g/L,吸附时间为140 min.通过考察反应动力学过程,发现改性花生壳吸附符合准二级反应动力学方程,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也能较好地描述改性花生壳对铬离子溶液的等温吸附过程。经过分析研究和实验验证,改性花生壳对吸附废水中的Cr(VI)是可行有效的。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决处理含铬等重金属废水时成本高和效率低等问题,采用吸附法去除Cr(Ⅵ),筛选廉价且吸附性能较好的吸附剂成为研究中的热点问题.而纤维素类农作物废弃物是廉价吸附剂的重要来源,文中选用花生壳为吸附剂原料,采用盐酸对其表面进行酸化改性.考察了pH值、温度、Cr(Ⅵ)初始浓度、改性花生壳投加量和吸附时间对铬离子吸附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吸附条件为pH=l,温度为50℃,铬离子浓度为50 mg/L,吸附剂投加量为10 g/L,吸附时间为140 min.通过考察反应动力学过程,发现改性花生壳吸附符合准二级反应动力学方程,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也能较好地描述改性花生壳对铬离子溶液的等温吸附过程.经过分析研究和实验验证,改性花生壳对吸附废水中的Cr(Ⅵ)是可行有效的.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采用共沉淀法制备Mg/Al-LDH(层状双氢氧化物)吸附材料,并对其在处理低浓度含磷废水性能应用方面进行实验研究,以确定其最佳的除磷反应条件。研究考察了竞争离子和溶液pH值对吸附反应的影响,并通过等温吸附模型和动力学模型对该材料的除磷性能进行了描述。研究结果表明,Mg/Al-LDH可以高效地吸附废水中的磷,溶液中竞争离子的存在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或者抑制吸附反应的进行,磷的去除率变化范围在10%以内;pH值对反应的影响效果不明显,在测试的pH值范围内,磷的去除率都保持在95%以上。研究结果显示该吸附反应为吸热反应,反应前50 min为Mg/Al-LDH快速吸附磷酸盐阶段,反应时间为100 min时达到吸附平衡。  相似文献   

6.
改性污泥基吸附剂对水中铬(Ⅵ)的吸附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城市污水厂脱水污泥为原料,采用添加发泡剂辅助的方法制备了污泥基吸附剂,并对部分污泥基吸附剂进行3 mol/L HNO_3改性,研究了2种改性污泥基吸附剂对Cr(Ⅵ)的吸附行为.结果表明:HNO_3改性改善了污泥基吸附剂对Cr(Ⅵ)的吸附性能,pH是影响污泥基吸附剂吸附去除Cr(Ⅵ)的关键因素,最适pH在1.0~3.0,最佳吸附时间为3 h.25 ℃下改性污泥基吸附剂吸附Cr(Ⅵ)符合Langmuir吸附模型,准二级动力学模型能很好地描述HNO_3改性前后污泥基吸附剂的吸附行为.  相似文献   

7.
采用一锅超声回流法制备一种新型的二氧化钛-氧化石墨烯(TiO2-GO)复合材料, 通过X射线衍射(XRD)、红外光谱(IR)和 Raman光谱对其结构进行表征, 并研究溶液的pH值、 吸附温度、 吸附时间、 溶液的初始质量浓度对该材料作为吸附剂对苯酚废水去除效果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 400 mg/L的苯酚溶液, 室温下, pH=5时,该材料对苯酚的吸附量为80 mg/g;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模型,动力学实验数据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曲线; TiO2-GO可在30 min内有效净化苯酚废水,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采用魔芋葡甘聚糖羧甲基化并负载稀土金属镧的方法制备出载镧羧甲基魔芋葡甘聚糖凝胶微球吸附剂(CMKGM-La),研究了该吸附剂对模拟废水中磷的吸附去除特性,并用SEM-EDX和FT-IR分析技术对吸附剂形貌及吸附机理进行表征和分析。在pH值为4、吸附剂剂量为1 g/L、磷初始浓度为10 mg/L的条件下CMKGM-La凝胶微球吸附剂对磷的最大去除率可达95.45%。CMKGM-La凝胶微球吸附剂去除磷的可能吸附机理是稀土金属镧与磷之间的软硬酸碱相互作用和质子化羟基与磷之间的静电引力。  相似文献   

9.
铅酸蓄电池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强酸性含铅废水,如不妥善处理将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以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改性凹土作为吸附剂,将某铅酸蓄电池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强酸性含铅废水作为实验用水,通过静态实验考察改性凹土对废水中Pb2+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将废水pH值调节为4.02,废水中Pb2+的去除率可达到99.12%;废水中Pb2+的去除率随着吸附剂用量和吸附时间的增加而升高;改性凹土吸附废水中的Pb2+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模型.改性凹土吸附剂对铅酸废水治理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以凹凸棒石为载体,通过碱酸改性,并采用浸渍法制备了Zr-APT新型除磷吸附剂.对其吸附性能和最佳负载条件以及对吸附动力学过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室温25℃和p H=5.6的条件下,吸附时间为1h时,Zr-APT 对磷的去除率达94.3%;在pH=5.6的条件下,当锆溶液浓度为0.4mol/L ,浸渍时间为12h时,所制得的 Zr-APT 新型除磷吸附剂除磷率达95.3%.该种吸附剂对磷的吸附过程符合一级吸附动力学模型.  相似文献   

11.
利用酸洗废液改性粉煤灰进行了抗生素废水除磷的试验研究,考察了粉煤灰改性时固液比、改性粉煤灰投加量、溶液pH值等因素对除磷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粉煤灰改性时固液比对其处理效果影响不大,当溶液pH值为4~10,改性粉煤灰投加量为2.5g/L时,处理后水中磷酸盐浓度为0.1~0.26mg/L,磷酸盐的去除率为98.82%~99.59%。并对改性粉煤灰的除磷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通过考察不同吸附剂投加量、吸附时间、溶液初始浓度及pH等条件下的吸附情况,分析研究吸附过程的动力学,综合研究高锰酸钾改性花生壳吸附亚甲基蓝的特性.结果表明:吸附4h达到平衡,吸附过程更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在25℃,pH为7,亚甲基蓝初始浓度为10mg/L,改性花生壳投加量为0.8g时,吸附率为85.48%,表明该改性花生壳对重金属离子和亚甲基蓝均有较好的吸附能力.  相似文献   

13.
以盐酸为改性剂,对木耳进行改性制备吸附剂,用改性木耳吸附水溶液中的Cr(Ⅵ),考察了改性盐酸浓度、改性时间、改性温度、溶液pH值、吸附时间、温度等因素对改性木耳吸附Cr(Ⅵ)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5%的盐酸在35℃的条件下改性20 h的木耳对Cr(Ⅵ)的吸附效果较好;当温度为30℃、Cr(Ⅵ)溶液初始浓度为20 mg/L、pH值为2.0时,在改性木耳用量为2.5 g/L、吸附时间为300 min的条件下,Cr(Ⅵ)吸附量可达266 mg/kg;Lagergren一级动力学模型能很好的描述改性木耳吸附水溶液中的Cr(Ⅵ)的吸附动力学过程。  相似文献   

14.
高硫煤基磺化煤处理含NH3-N废水的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以高硫煤基磺化煤为吸附剂,用稀硫酸溶液再生的物理化学方法处理含NH3-N废水。考察了温度、时间、吸附剂用量以及pH值等工艺条件对高硫煤基磺化煤吸附NH3-N性能的影响,并用FT—IR谱图对高硫煤基磺化煤吸附废水中NH3-N的机理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此方法简便易行,经济实用;采用此方法,不但可有效地脱除废水中NH3-N,且可回收利用NH3-N,并实现高硫煤的综合利用.  相似文献   

15.
牡蛎壳广泛应用于污水中磷的去除,但是将牡蛎壳作为吸附剂来处理高浓度含磷废水的研究较少。本研究以天然牡蛎粉为实验对象,探究牡蛎壳粉及其铁盐、铝盐改性产物对1 000 mg·L-1模拟含磷水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Langmuir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能更好地拟合牡蛎壳粉对高浓度含磷废水的吸附过程,R2值分别为0.992和0.983。牡蛎壳粉对磷的理论饱和吸附量达到212 mg·g-1,且在pH为3时牡蛎壳粉对磷的吸附效果最好。当牡蛎壳粒径为100目时,其对磷的单位吸附量达到(41.96±4.58)mg·g-1。在质量分数分别为1%~5%的铝盐、铁盐改性牡蛎壳粉获得的复合材料中,用1%Al(NO3)3溶液改性的牡蛎壳粉对磷的吸附效果最好,单位吸附量达到了(55.73±4.34)mg·g-1,比未改性牡蛎壳粉提升了27%。本研究结果表明牡蛎壳及其铝盐、铁盐改性产物对高浓度含磷废水具有良好的除磷效果,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贵州科学》2021,39(3)
粉煤灰为典型的燃煤废弃物,具有一定的重金属吸附能力。为提高其重金属吸附能力,采用酸改性法制备改性粉煤灰,通过SEM、FTIR、XRD等手段进行吸附剂表征,并探讨pH值、初始浓度、吸附剂投加量、接触时间等因素对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2 mol/L硫酸改性可使粉煤灰孔隙结构增加,吸附容量提高1.45倍;2)吸附过程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模型,不同温度下吸附平衡数据符合Freundlich模型,最大吸附量可达到151.52 mg/g; 3)热力学计算表明,改性粉煤灰吸附Pb~(2+)的过程为自发吸热过程。研究结果表明硫酸改性粉煤灰具有较高的Pb~(2+)吸附能力,可对其在重金属废水处理中的应用方式开展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新型吸附剂膨化改性稻壳对放射性废水中的核素U~(6+)及重金属Cu~(2+),Pb~(2+)的吸附特性,考察了pH值、吸附剂用量、温度、时间和初始浓度等影响吸附的因素,分析了吸附过程中各种离子在溶液中的反应动力学、热力学参数及等温吸附规律。通过实验证明稻壳经膨化改性后对核素U~(6+)及重金属Cu~(2+),Pb~(2+)吸附效果明显,当pH值分别为3,5,5,吸附时间为40 min时,溶液中U~(6+),Cu~(2+),Pb~(2+)的去除率分别可达到89.10%,86.84%,96.58%;通过吸附理论拟合研究证明膨化改性稻壳对Cu~(2+),Pb~(2+)的吸附行为符合Langmuir单分子层吸附模型理论,对U~(6+)的吸附行为符合Freundlich等温多分子层吸附模型理论。  相似文献   

18.
将海藻酸钠与羟乙基纤维素混合,采用戊二醛交联,制备得到复合膜(GHS),并将其用于吸附去除含铜废水中的Cu(Ⅱ);同时,考察吸附剂投加量、溶液初始pH值、初始浓度和接触时间等因素对Cu(Ⅱ)去除效果的影响﹒研究表明:GHS对Cu(Ⅱ)的吸附在60 min时基本达到平衡,溶液初始pH值为6时达到最佳吸附效果;其吸附过程符合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且吸附动力学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R20.999);pH值影响及D-R模型分析结果表明GHS吸附Cu(Ⅱ)机理主要表现为离子交换﹒  相似文献   

19.
经NaOH-草酸改性废弃柚子皮制得低成本柚子皮生物吸附剂.通过考察pH值、吸附剂量、铅离子初始质量浓度、吸附时间等影响因素,系统研究改性柚子皮生物吸附剂对水中Pb2+的吸附性能;利用红外光谱技术对改性前后柚子皮进行了表征,提出了NaOH-草酸对柚子皮的协同改性机制并对吸附等温线、吸附动力学以及吸附热力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柚子皮经NaOH-草酸改性后,可提高羧基官能团数目,使吸附Pb2+能力提高.相同条件下,柚子皮及改性柚子皮对Pb2+的吸附容量分别是3.68 mg/g和18.76 mg/g.Pb2+初始质量浓度50 mg/L、溶液pH值5.0、改性柚子皮生物吸附剂投加量8 g/L、吸附90min时,Pb2+去除率为96.10%;Pb2+的吸附过程可以用准二级动力学模型以及Langmuir等温模型很好地描述.生物吸附剂对Pb2+的吸附是自发的吸热过程.  相似文献   

20.
芦苇秸秆对水体中氟离子的吸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氟是水体中常见的污染物,而吸附是目前常用的处理方法.为了开发更有效的吸附剂,以芦苇秸秆为吸附材料,研究了其对水体中氟的吸附效果.结果表明:(1)芦苇秸秆吸附剂粒径分布较广,大小不等,多数呈不规则形状,分散性较好,无明显团聚现象,是良好的吸附剂材料.(2)芦苇秸秆吸附剂吸附平衡时间为180min,氟质量浓度为20mg/L时,吸附率最高;溶液中共存的阴离子可影响吸附效果;3%Al2(SO4)3改性后的吸附剂效果最佳.(3)伪一级较伪二级动力学方程更符合芦苇吸附剂对含氟废水中F-的吸附特性,并以物理吸附为主.该吸附是一个吸热过程,升高温度可促进反应,实验结果符合Langmuir吸附热力学模型.(4)去离子水、氢氧化钠和95%乙醇可作为该吸附剂的良好解吸剂.芦苇秸秆对水体中的氟有较好的吸附效果,是一种方便可行的吸附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