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我国第一份也是目前唯一一份全国性的英文日报,秉承"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办报宗旨的《中国日报》在2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历久弥新,凭借自身独特定位和办报方略赢取了国内外读者的赞誉。《中国日报》在写作语言、目标受众、版面编排等方面都与国内的其他日报有着显著差别,因此研究其在新闻报道和新闻编辑上的特征具有特殊价值和意义。本文将结合《中国日报》宏观的编辑理念和印尼海啸、两会报道等文本实例,对《中国日报》新闻报道和编辑策略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中国日报》英语社论作为我国政府极其重要的具有政论性质的传播媒介,主体上具备政论的特点,但为了达到新颖别致和耐人寻味的表达效果,常采用各种修辞手段。选取《中国日报》中的20篇英语社论为对象进行分析,发现其中比较常用的修辞手段有:比喻、拟人、委婉语、移就、仿拟、借代、引用、头韵、呼告。巧妙地运用修辞手段对于增强《中国日报》英语社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有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采用费尔克拉夫的三维话语分析模型和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从文本、话语实践和社会文化实践这三个维度对《中国日报》英文版和《华盛顿邮报》中关于美国总统特朗普对华贸易政策的新闻报道展开批评话语分析。研究发现《中国日报》在报道时相对客观积极,对特朗普对华贸易政策持更加乐观自信的态度。与之相比,《华盛顿邮报》更具倾向性,态度相对消极悲观且缺乏自信。  相似文献   

4.
《中国日报》(1900—1913)是中国社会发展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的产物,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创办的第一份机关报,在中国报刊的发展历史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在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中,《中国日报》发挥了指导革命斗争、进行爱国宣传、抨击保皇思想、改革报刊形式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以《中国日报》《21世纪经济报道》为例,选择个案分析了金融危机报道中所体现出的人文诉求。认为角度选择人物化、叙述选择故事化、内容选择生活化等,体现了金融危机报道的人文诉求。  相似文献   

6.
机构     
中国可能成立政府机构监督《能源法》的实施中国可能成立一个高层政府机构,监督新《能源法》的实施,《中国日报》援引美国某环境集团一位资深分析师的话报导。目前中国政府正起草新的《能源法》,希望以此提高能源安全性、使用更清洁能源以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相似文献   

7.
对《中国日报》有关中国应对气候变化之报道语料的及物性分析表明,《中国日报》主要通过物质、关系、心理、言语过程等表现手段,从人类可持续发展和中国立场出发,建构和表达中国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先锋者”“气候治理合作的推动者”和“国际气候秩序的引领者”的大国形象。这些报道,传播了中国气候治理理念,也对贬损中国的言论进行了有理有据的回应,有助于引导国际社会关注中国在气候变化上做出的贡献,使中国得到国际社会的充分认知和善意理解,在气候变化问题上赢得国际美誉。  相似文献   

8.
编者的话     
(一) 《科技导报》复刊以来,受到了各方面的热切关注和引起了海内外的强烈反响。新华社、中国新闻社以及《人民日报》、《中国日报》、《北京日报》、《文化报》、《北京晚报》、《大公报》等各家报刊相继发表新闻、介绍《科技导报》和转载文章,《瞭望》杂志社和中央电视台还对中国科技导报社副社长柴泽民、钱止庵等以及美国科技导报社通讯编辑钱致榕教授、聂华桐教授等作了专访报道。  相似文献   

9.
新闻报道由于受特定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往往隐含着媒体的特定立场和态度,对公众有一定的引导作用.本文基于自建小型语料库,从语料库的高频词、索引行、搭配词表、词簇等四个方面功能入手,结合系统功能语法的词汇分类系统和情态系统这两个维度对中美两国的主流媒体《纽约时报》和《中国日报》对中国新冠肺炎疫情的报道进行了对比分析,探讨新闻话语的差异以及背后的意识形态,并分析其深层次的原因.研究发现中美媒体的报道在报道角度、转述语以及报道的词汇选取方面呈现出不同的特点.《纽约时报》更加注重疫情的灾难性和给中国带来的压力,为西方受众营造了一个负面的国家形象,《中国日报》侧重于报道对肺炎疫情的治理和信心.  相似文献   

10.
国际资讯     
《科技智囊》2007,(6):93-93
国际资讯·热点新闻1.5月12日,美国驻华大使雷德在接受英文《中国日报》独家专访时表示,中美两国经济密不可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就是两国政府本月下旬在华盛顿举行第二轮战略经济对话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以马丁等人的语言评价理论为框架,对15篇《中国日报》社论语料观察与分析,探讨《中国日报》社论中的鉴赏种类、实现方式,分析"鉴赏"评价资源在英语社论语篇中的总体分布模式,以及社论引言、背景介绍、论证、结论各部分中鉴赏资源的篇章分布模式。结果表明,鉴赏性评价集中于新闻事件或人物的"品质"和"影响",且鉴赏资源在社论论证部分,"价值"鉴赏资源在社论"结论"部分分布相对集中。语义评价主要围绕词汇系统来揭示或引唤针对新闻事件及其价值的各种鉴赏意识,且表述形式丰富多样。  相似文献   

12.
《世界知识》2015,(7):75
<正>《中华文化大使·言恭达》刘培龙/主编2014年12月版世界知识出版社由全国友协中友国际艺术交流院、北京国谊国礼文化中心策划出品,沈鹏先生题写书名的大型中英文外宣画册《中华文化大使·言恭达》日前由世界知识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3月13日,该书的新书品鉴茶会在崇文茶画汇举行,《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日报》、《中国文化报》、《中国艺术报》、《文汇报》、《收藏投资导刊》、《中国报道》杂志、世界知识出版社、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网络电视台、新浪网、雅昌艺术网等媒  相似文献   

13.
王冉 《科技信息》2011,(24):I0134-I0135
模糊限制语是把事物弄得模模糊糊的词语,模糊限制语广泛存在于英语社论中。文章以评价理论为指导,以《中国日报》一篇英语社论为例,分析探讨了模糊限制语在英语社论所表达的人际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世界博览》2014,(12):8-8
据《参考消息》6月7日报道。外媒援引《中国日报》6月3日的报道称,中国近期将成立中国国际卫星服务协会。俄罗斯专家在评论此消息时指出,中国此举旨在巩固自己在全球太空服务市场的地位。 俄罗斯“星星”.科研生产企业专家菲利片科夫认为,成立协会是中国为在全球太空服务市场实现新的突破作准备。  相似文献   

15.
周馥郁 《咸宁学院学报》2011,31(5):75-76,78
批评语篇分析的主要目的是揭示语言使用、意识形态和权势之间的关系。本文首先概述了批评语篇分析的理论及其常用的分析方法,然后运用该方法对《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关于谷歌事件的英语新闻报道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了意识形态在新闻报道中的影响,从而揭示了批评语篇分析在分析大众语篇时的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中国日报》中选取了l0篇关于1998洪灾以及10篇关于2008年汶川地震的头版头条报道,以评价理论为框架,对两组新闻语料的态度资源进行了分析比较,旨在找出其态度资源的一般共性,并探讨其是否随着时间推移而变化。  相似文献   

17.
李璇 《创新科技》2008,(6):62-63
<正>温总理说:"这本书天天放在我的床头,我可能读了有100遍,天天都在读。"——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2007年11月20日1992年,我问克林顿,除了《圣经》,哪本书对他影响最大。他略微沉思了一下,回答说:"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盖瑞·威尔斯(《纽约书评》第45卷第15号,1998年10月8日  相似文献   

18.
采用内容分析法, 剖析1997-2012年《纽约时报》、《卫报》、《澳大利亚人报》和《中国日报》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每年一度的缔约方大会期间关于气候变化的1549篇报道, 就其历年来的报道数量、使用的信息框架、信息源状况以及针对中国的报道数量状况进行分析, 并对2009年12月至2013年6月《纽约时报》、《卫报》和《澳大利亚人报》针对中国的315 篇气候变化报道进行态度分析。结果表明: 1) 当有新的条约或协议出台时, 媒体会给予更多的报道; 2) 各国媒体使用的报道框架与其所属国的国际气候变化谈判立场相关联; 3)《纽约时报》、《卫报》和《澳大利亚人报》对中国谈判形象的报道整体上负面, 但在国际合作和国内政策上进行了正面报道。  相似文献   

19.
《世界博览》2009,(18):8-8
《福布斯》杂志2009年8月19日报道,最近一起骚乱事件发生在中国陕西省的一家铅锌冶炼公司。据美联社报道,周围两个村的713名儿童中至少有615人铅中毒。怒不可遏的家长们与警察发生了冲突,并且阻拦向毒害他们孩子的冶炼厂运煤的卡车。已有超过150名儿童住院治疗。《中国日报》称,政府尚未开始对成人进行检测。很遗憾,这不是一起孤立的事件。  相似文献   

20.
简讯     
为了迎接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教育部组织的新闻采访团一行在省高教厅办公室人员的陪同下,专程来我校进行了采访。该新闻采访团成员包括中国教育电视台、《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科技日报》、《中国日报》等新闻单位的记者和教育部办公厅新闻宣传与信息处的同志。该采访团是在贵州、湖南等省采访后来广东省进行采访活动的,在我省采访了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和五邑大学。校党委书记胡百龙、校长林健及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向采访团成员介绍了学校的特点、主要成就及未来的发展思路。采访团的记者们还深人到女生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