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阳 《科学之友》2005,(12):37-37
瑞典皇家学院2005年10月13日宣布,英国剧作家哈罗德·品特(Harold Pinter)获得2005年诺贝尔文学奖。瑞典皇家科学院在颁奖公告中说,授予哈罗德·品特诺贝尔文学奖的理由是“他的戏剧发现了在日常废话掩盖下的惊心动魄之处,并强行打开了压抑者关闭的房间。”出生于1930年10月10日的品特将获得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10万欧元)的奖金。2005年3月,英国当代戏剧巨匠哈罗德·品特宣布,他已决定终止自己的剧作生涯,今后将全身心地投入到政治活动之中。在最近几年中,这位75岁的剧作家一直热心参与反对英国首相和伊拉克战争的运动。品特还是二战后英…  相似文献   

2.
诺曼·温盖特·彼礼(NormanWingatePirie),人们通常称他比尔,于1997年3月29日逝世,终年89岁。他是一位在战前由高兰·霍普金斯爵士主持的剑桥学校培养的生物化学家,以博学多识著称。他的胸中包容了关于科学发现和语源学的百科全书式的知识;他的著作涉及生命的本原、星际旅行的生物学、世界人口、饥荒和节育问题,以及核武器的危险。这些都反映了其学识的宽广,社会主义的见解,对人类福利和世界稳定的持久关怀。比尔生于苏格兰的斯特林郡,是著名画家乔治·彼礼爵士的幼子。这个家庭居住在一所大宅院里,给予它的成员发展自身兴趣…  相似文献   

3.
W.H.布喇格爵士与其子W.L.布喇格爵士由于在用X-射线方法对晶体结构的分析研究方面的贡献而共同获得了1915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W.H.布喇格爵士(1862~1941) 威廉·亨利·布喇格(William Henry Bragg)于1862年出生于英国的英格兰坎伯兰郡的威格敦附近的一个农场里,该农场为他父亲所办的农场。他  相似文献   

4.
现代分析学家戈弗雷·哈罗德·哈代(God-frey Harold Hardy),1877年2月7日生于英国的克兰莱夫(Cranleigh)小城,1947年12月1日卒于英国的剑桥.他是现代数学史上的著名数学家.他卓越、丰富的数学成果,和他诚挚待人、提携扶助青年英才的高尚精神,值得后世传颂.  相似文献   

5.
凭借对光的行为和用途的研究10月4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三位科学家,其中的一位利用量子力学解决了描述光的行为的理论;而其他两位则根据这一理论发展了识别原子和分子的激光技术。在130万美元的奖金中,现年80岁的哈佛大学物理学教授罗伊·J·格劳伯(RoyJ.Glauber)获得其中的一半,他的计算为量子光学奠定了基础;71岁的美国标准技术研究所和科罗拉多大学的物理学家约翰·L·霍尔(JohnL.Hall)及63岁的德国马克斯-普朗克量子光学研究所研究员、慕尼黑路德维希-马克西米利安大学物理学教授特奥多尔·W·亨施(TheodorW.…  相似文献   

6.
安德列·诺夫(1902~1994)朱孝愚编译安德列·诺夫(AndreLwoff)于1994年9月30日去世,享年92岁他是一位分子主物学家。在19岁时他便开始了科学研究生涯。他因发现“基因控制酶和病毒合成”和创举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安德列·诺夫的...  相似文献   

7.
王可 《科学之友》2003,(8):41-41
罗伯特·安森·海因莱因(RobertAnson Heinlein)于1907年7月7日生于密苏里州的巴特拉市,曾就读于密苏里大学和安纳波利斯海军学院,并以海军军官身份服役5年,1934年因病复员。他一度在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攻读物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在费城海军航空试验所任工程师。  相似文献   

8.
卡尔·波普尔(1902~1994)刘惠珍编译随着卡尔·波普尔爵士于1994年9月17日逝世,科学共同体失去了一个哲学家。而我们中许多人都感到,这位哲学家对我们工作方法所提供的启示.远远超过任何其他哲学家。他提出的概念可以非常有效地用来评价了一件特定的...  相似文献   

9.
马文会 《科学之友》2006,(12):32-33
1812年一个春天的晚上,一位20多岁的高个青年参加了伦敦皇家学会的讲座。主讲人是汉弗莱·戴维爵士,题目是化学领域的最新突破》。这个年轻人在当地一家书商的装订部门工作,名叫迈克尔·法拉第。法拉第用少量金属和线圈变出了宇宙中最基本的力之一。他向世界表明如何把动能转换成电能,使我们大家都能支配令人生畏的电磁能。每个电站———从风力收集场到核反应堆,都在利用他的发现。这是整个现代科技的基础。法拉第的这项发现确立了他科学巨人的地位。但是,他还留下了一个较难把握但可能更为重要的遗产———场的概念。所谓场,就是一些看不…  相似文献   

10.
1977年12月10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美国)贝尔实验室的斐列普·W·安德逊获得了1977年诺贝尔奖金物理学奖。安德逊是与哈佛大学的约翰·H·范·符莱克和英国剑桥大学的纳维尔·莫特爵士分获瑞典皇家科学院这项奖金的。安德逊在1949年进贝尔实验室,现任新泽西州墨莱山物理研究室特邀主任。在下列谈话中,他谈到了为荣获诺贝尔奖金所从事的工作,以及基础科学——还有科学家——在电讯工业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195 3年 4月 2 5日 ,英国《自然》杂志发表有两位年轻科学家的论文———《核酸的分子结构———脱氧核糖核酸的一个结构模型》。论文很短 (不足一页 ) ,但内容极其重要。署名者一位是美国的詹姆斯·沃森 ,一位是英国的弗朗西斯·克里克。这个发现开创了分子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的新时代。在 2 0世纪 ,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是人类科学研究活动中最为重要的里程碑之一。 1 962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授予沃森和克里克 ,分享此荣誉的还有英国物理学家莫里斯·维尔金斯。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吸引了一大批化学家、物理学家投身于对DNA或与DNA…  相似文献   

12.
皮埃尔·德利涅1944年出生在布鲁塞尔。他的数学教养深受四次巧遇的影响,第一次是在他14岁那年,彼尔遇到了一位热情的中学教师J.奈季斯(Nijs),他把布尔巴基(Bourbaki)著的《数学概论》借给他看。第二次是在布鲁塞尔大学,他结识了J.铁茨(Tits)。铁茨不但给他讲授群论的基础知识,  相似文献   

13.
约翰·克罗夫顿(John Crofion,上图)爵士是一位富有开拓精神的临床医生,他论证了抗生素可以安全地配伍使用以治愈结核病.结核病曾是一种令人恐惧的疾病,染上此病者有一半被夺去了生命.克罗夫顿于2009年11月3日在爱丁堡的家中逝世,享年97岁.  相似文献   

14.
1999年10月11日,瑞典卡罗琳外科医学研究院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决定将1999年度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洛克菲勒大学的细胞生物学与分子生物学家京特·布洛贝尔(Gnter Blobel),以表彰他在细胞内蛋白质输运的信号理论和分子机理方面所做的杰出贡献。 众望所归的得奖者 1936年5月21日,京特·布洛贝尔出生于德国的瓦尔特斯多夫,1960年在德国吐宾根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后赴美,1967年在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获得肿瘤学博士学位,同年,他来到洛克菲勒大学的乔治·帕拉德(1974年诺贝尔奖得主)、菲力浦·谢凯维兹领导的研究细胞精细结构以及新生蛋白转运  相似文献   

15.
1990年10月1日,约翰·斯图尔特·贝尔(JohnSteward Bell)因脑溢血而猝然逝世,终年62岁。他的逝世,对物理学和自然哲学的发展而言,是一个不可弥补的损失。因为他不仅对量子力学的基础研究做出了他那一代人中最深刻的贡献,而且直到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仍在继续探索关于这一课题的新思想。 J·贝尔出生于北爱尔兰的贝尔弗斯特,是他的家庭中接受高等教育的第一人。在贝尔弗斯特的奎因大学,他先后获得了实验物理专业的理学学士学位(1948)和数学物理专业的理学学士学位(1949)。1949年他进入了位于马尔文和哈威尔的原子能研究机构,  相似文献   

16.
1987年10月20日,当代最伟大的学者之一,安德列·尼古拉耶维奇·柯尔莫哥洛夫(Andrei Niko-laevich Kolmogorov)与世长辞了。 A.N.柯尔莫哥洛夫生于1903年,母亲死于难产,父亲没有抚育他。尽管如此.他的童年仍然幸福、快乐,充满了关怀、照顾和爱。他由姨娘养育.整个幼年都生活在父亲的庄园里,他的祖父从前是一个大土地所有者。良好的环境给他灌输了对知识、书籍和大自然的热爱。“早在五、六岁时,我就感知到数学发现的  相似文献   

17.
生理医学奖由于发现动物肿瘤病毒的致癌基因源出于细胞基因(即所谓的原癌基因——proto-oncogenes),旧金山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美国教授J.迈克尔·毕晓普(J.M-ichael Bishop)和哈罗德·瓦穆斯(Harold Varmus)分享了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医学奖。早在70年代初期,致癌基因假说就风行一时。当时罗伯特·许伯纳(Robert Huebner)和乔治·托达洛(George Todaro)提出,绝大多数哺乳动物细胞的基因组中携带的类逆转录病毒基因通常均处于休眠状态,但它们一旦被致癌物所激活,则终将导致肿瘤生成。另一派(少数派)的观点认为,被激活的是正常基因,作为  相似文献   

18.
1981年5月7日,德黑姆大学无机化学教授托马斯·卡德沃斯·沃丁顿(Thomas Cudworth Wad-dington)年仅五十岁便令人痛惜地永别了人世。沃丁顿教授于1930年9月16日出生于布莱克里。在利物浦学院受教育。继而进入剑桥市的贡维尔和凯乌斯学院,在那里他先后被委任为研究员(1956)、化学教师(1957)和讲师(1962)。在1957至1958年间,他还担任剑桥市英国化学工业公司研究员。  相似文献   

19.
莱纳斯·波林(Linus Pauling)1901年2月28日生于俄勒冈州的波特兰。于俄勒冈农业大学毕业后,又进入加利福尼亚工学院学习。1931年,任该学院教授,其后,历任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斯坦福大学教授。现年已88高龄却仍在继续从事研究。其间曾二次荣获诺贝尔奖,他是本世纪最著名的化学家之一。莱纳斯·波林博士在1954年、1962年分别获诺贝尔化学奖、和平奖两项大奖,第二次因竞争失败而失去获诺贝尔医学奖、生物奖的机会。在此以“诺贝尔奖之路”为题,叙述了波林博士从5岁至30岁其间,以敏  相似文献   

20.
“公开密码”是1976年由斯坦福大学的马丁·赫尔曼(MartinHellman)与他的两个学生惠特菲尔德·迪费(Whitfield Diffie)和拉尔夫·默克尔(Ralph Merkle)提出的一类完全新式的密码.这类密码曾被誉为“密码方面的最新革命”,据称是破译不了的.但最近,这类密码中的一种所谓“背包码”为韦茨曼(Weizmann)学院的艾迪·沙米尔(Adi Shamir)所破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