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对我院不合格的检验标本进行分类,分析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整改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至2013年的328份不合格检验标本,对导致不合格的原因进行分类统计.结果:328份不合格标本中,血液标本132份,所占比例为40.2%.分泌物标本196份,所占比例为59.8%,其中尿液标本和大便标本的不合格率偏高.结论:要取得准确可靠的检验结果,检验标本的采集、留取至关重要,针对标本不合格原因提出整改方案,有助于减少不合格标本的发生,进而提高检验结果的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回顾性分析1356例不合格检验标本原因及探讨改进对策。方法选取佛山市中医院近2年1356份不合格检验标本,对不合格原因进行分类、总结。结果 1356例不合格标本中,标本送检不及时者占745例(占54.94%),标本采集不合格者529例(占39.01%),其他原因者82例(占6.05%)。结论强化检验质量安全意识、正确采集标本、加强标本及时送检是减少不合格标本的必要措施。  相似文献   

3.
研究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的原因及对策。选取血液检验科不合格的血液标本168份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原因,并探究其相应措施。导致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的原因有抗凝不全、样本量少、凝血、溶血、输液同侧采血、受检者准备不足、送检不及时、容器不当等多种原因,其中抗凝不全、样本量少、凝血、溶血为主要原因。医院可通过加强医护人员专业素养培训,指导患者做好血液采集准备,并制定相应规章制度等相关措施来防止血液标本检验不合格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史国瑞 《甘肃科技》2022,(5):101-103
探究不同采血部位对血常规检验准确性的影响。将在甘肃省定西市中医院进行血常规检验的180例患者按照检验先后顺序分为静脉血组和末梢血组,各90例。其中静脉血组采集肘静脉血进行检验,末梢血组采集指尖血检验。对比2组患者血常规各项指标[白细胞(WBC)、红细胞(RBC)、红细胞比容(Hct)、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平均红细胞体积(MCV)]水平,血液标本合格率、准确率。静脉血组患者WBC水平明显低于末梢血组(P<0.05),RBC、Hct、Hb、PLT、MCHC、MCV、NRUT、BASON、EOS、LYMPHN、MONON水平明显高于末梢血组(P<0.05)。静脉血组检验准确率、合格率分别为97.78%、97.78%均明显高于末梢血组87.79%、80.00%(P<0.05)。对患者进行血常规检验时,取肘静脉血进行检验能够明显提高检验准确率、合格率,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加强献血者血标本各环节的质量控制工作,提高血液标本合格率。方法:分析影响献血者血标本不合格的主要因素,提出质控措施,统计质量控制前后不合格标本数,计算其百分率并进行比较。结果:质量控制后的血标本合格率为99.90%,质量控制前后血标本送检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献血者血标本检测前,加强各环节的质量控制工作,建立规范的查对审核制度和加强培训,其中做好标本送检前的及时复核对提高标本合格数,提高标本送检合格率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AVE-763C型尿液沉渣分析仪检测尿液管型的准确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随机收集住院患者的晨尿标本600份,分别用AVE-763C型尿液沉渣分析仪与显微镜分别检测尿液中管型,然后将仪器已保存的图像结果与显微镜检测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600份尿液标本中AVE-763C型尿液沉渣分析仪法管型阳性的有92例,显微镜法管型阳性的有43例,前者管型阳性率明显高于后者(P&lt;0.05)。2种方法检测管型不符率占10.2%,其中AVE-763C型尿液沉渣分析仪法管型假阴性率和假阳性率分别为1.2%和59.8%。60%复检的尿液标本中含有大量黏液丝或包裹有形成分的黏液丝,其次是细胞团。结论对AVE-763C分析仪自动识别管型出现可疑报告时要进行必要的人工图像复核,对图像异常不易判别的结果仍需用显微镜复检,以提高和确保尿液管型检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临床标本微生物检验的阳性率结果.方法:选取某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2015年2月~2016年2月期间收集的临床微生物检验标本800份,将时段不同分为两个不同的小组,每组各400份.结果:2014年1月~2015年1月的尿液伤口分泌物样本标本数为150例,阳性数为67例,阳性率为44.66%,血液培养标本数为110例,阳性数为27例,阳性率为24.54%.2015年2月~2016年2月的尿液伤口分泌物标本数为150例,阳性数为53例,阳性率为35.33%,血液培养标本数为110例,阳性数为13例,阳性率为11.81%.由此可见,两组在临床微生物标本阳性率的对比差异上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通过两组在大便标本上的检验可知,两组大便检验标本数均为60例,并且检出的阳性数为1例,阳性率为1.66%,两个时间段粪便标本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不同时间段的临床微生物标本进行阳性率检验,能够有效的辨别阳性率发生情况,为临床医生提供有效、精准的冰病学信息,对患者临床疗效和预后观察具有一定的指导性作用.  相似文献   

8.
观察分析血常规检验中采集末梢血、静脉血两种不同血液样本的应用效果。研究对象从2018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在高台县人民医院接受健康体检人员中随机选取48例,采集48例健康体检者末梢血、静脉血,统一进行血常规检验,对比2组血常规检验结果,分析不同时间静脉血血常规检验结果。结果:2组红细胞(RBC)、白细胞(WBC)、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血小板(PLT)、血红蛋白(HGB)检验结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BC、WBC、HGB三项指标不同时间检验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LT此项指标0h、1h、3h不同时间检验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h检验结果明显降低(P0.05)。血常规检验采集静脉血作为血液样本,其测定结果更加优异,同时具有更为满意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比较静脉血与末梢血的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差异性,为临床血常规检验的标准化操作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选取128名参加健康体检的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同时采集静脉血和末梢血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上进行检测,并对检测结果中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血细胞比容(HCT)、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和血小板(PLT)8项主要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静脉血与末梢血的WBC、RBC、HGB、HCT和PLT 5项指标平均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CV、MCH和MCHC 3项指标平均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末梢血的血常规检测结果与静脉血存在明显差异。在临床血常规检测中,静脉血不易受气温和末梢循环变化等因素的影响,能准确反映全身血液真实情况,更具有代表性。  相似文献   

10.
随机留取200份尿液标本,分别用尿液分析仪潜血检测和显微镜红细胞(RBC)检查两种方法检查.尿液分析仪潜血检测的敏感度为91.18%,假阴性率为9.85%,假阳性率为8.82%.将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表明进行尿液潜血检验时两种方法联合应用,才能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1.
总结分析头孢菌素类药物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易引起的不良反应,同时提出针对性更强的改善措施。随机选取2016年1月~2019年期间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78例因服用头孢菌素类药物进而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将其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总结分析头孢菌素类药物分布情况与相应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归纳引发不良反应相关因素以及具体不良反应类型。178例患者服用头孢菌素类药物合计8类,其中头孢替唑钠所引发不良反应占比最高;不良反应相关因素以下述三种最为突出:过敏体质(43例,占比24.16%)、饮食不规律(26例,占比14.61%)、服药后出现饮酒行为(22例,占比12.36%);具体不良反应类型涵盖下述5种类别:严重过敏反应(59例,占比33.15%)、消化系统不良反应(45例,占比25.28%)、神经系统不良反应(31例,占比17.42%)、血液系统不良反应(29例,占比16.29%)、其它(14例,占比7.87%)。头孢菌素类药物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应通过提高专业化业务水平、有效规避危险因素、确切的应对方案等建立全方位不良反应防御机制。  相似文献   

12.
楚秀清 《科技信息》2009,(34):318-319
血液分析仪是现代临床血液一般检验的常用检测仪器,可进行全血细胞的计数及其相关项目的检测。本文论述了血液分析仪的两大检测原理,论述了血液自动分析仪的检验项目及干扰血液分析的因素,并提出注意事项,对正确发挥仪器检测的功能,具有重要的实验意义。  相似文献   

13.
结合2011~2015年镇原县第一人民医院对某地区农村妇女进行宫颈癌筛查的结果,探讨该疾病在农村已婚妇女中的发病情况,为做好宫颈癌的预防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2月~2015年7月年对某地区3840例农村妇女的宫颈癌筛查结果,充分了解该地区农村已婚妇女宫颈癌的发病情况及流行趋势。结果:在3840份筛查标本中,异常检出468例,占比12.19%;在468份细胞学检查标本中,异常检出102例,占比21.79%;在102份接受病理检查的标本中,AGC特异性较其他细胞特异性高(P0.05),各年龄段异常检出率存在差异(P0.05)。在本次宫颈癌筛查结果中,农村已婚妇女异常检出率较高,因此,应加强对育龄妇女的健康教育,并利用科学的筛查方法及早对其进行临床诊断,以有效预防其宫颈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吉安市近几年无偿献血血液检测情况,以进一步提高血液质量.方法对本站2002~2005年接待的35059名无偿献血者,参照<献血者健康检查标准>,采血前,进行咨询和身体检查;采血后对血型、ALT、HBsAg、抗-HCV、抗-HIV、梅毒试验进行二次检测.结果在35059人次中,总不合格数为1522人次,占总数的4.33%.其中ALT异常占不合格数的44.74%,而且男性和女性有显著性差异(P<0.01);HBsAg占35.54%;抗-HCV占5.12%;梅毒占13.93%;抗-HIV占0.79%,共12人次初筛阳性,只有1例为确证阳性.结论采供血单位应加强无偿献血者采血前的咨询和快速检测工作,减少ALT异常和HBsAg阳性血的报废,应选用特异性强,敏感度高的检测试剂,严把血液检测质量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吉安市近几年无偿献血血液检测情况,以进一步提高血液质量.方法对本站2002~2005年接待的35059名无偿献血者,参照<献血者健康检查标准>,采血前,进行咨询和身体检查;采血后对血型、ALT、HBsAg、抗-HCV、抗-HIV、梅毒试验进行二次检测.结果在35059人次中,总不合格数为1522人次,占总数的4.33%.其中ALT异常占不合格数的44.74%,而且男性和女性有显著性差异(P<0.01);HBsAg占35.54%;抗-HCV占5.12%;梅毒占13.93%;抗-HIV占0.79%,共12人次初筛阳性,只有1例为确证阳性.结论采供血单位应加强无偿献血者采血前的咨询和快速检测工作,减少ALT异常和HBsAg阳性血的报废,应选用特异性强,敏感度高的检测试剂,严把血液检测质量关.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选取流动注射法测定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使用美国LACHATQC8500型全自动流动注射分析仪,在最佳的测试条件下,对水样中阴离子表面活性剂进行方法学试验。在0.025~1.000mg/L范围内,可以获得较好的线性方程,相关系数达到0.99993;最低检出限为0.010mg/L;回收率为99%~112%,精密度RSD为1.0%~3.0%。此方法适合检测水中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含量,并针对本校饮用水在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方面进行安全检验,结果全部合格。  相似文献   

17.
探究不同采血方法用于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价值。选取甘肃省泾川县高平中心卫生院进行常规体检的健康体检者264人作为研究对象,随机编号并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32人。所有研究对象均于采血前12h禁止饮食,对照组进行静脉采血,观察组进行末梢采血,于采血后1个小时内将血液样品送至实验室进行检查,对比两组血液样本血常规检查结果。两组血常规结果相比较,观察组各项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采血与末梢采血均能用于临床血常规检验中,其中静脉采血各项结果较末梢采血更高,稳定性更强,然而婴幼儿由于采血时配合度较低,且静脉采血量较大,因此静脉采血较困难,多采用末梢采血,方便快捷。临床进行采血时应综合考虑各项因素进行采血。  相似文献   

18.
探讨溶血血液标本对免疫球蛋白及心肌酶谱五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选择健康体检的血液标本60份,在溶血前和溶血后分别进行10项生化项目测定,比较检测结果。免疫比浊法测定的IgG、IgM、C3、C4在血液溶血前、后没有发生明显变化(P0.05),仅对IgA有一定的影响(P0.05)),心肌酶谱五项AST、LDH、CK、CK-MB、HBDH在血液标本溶血前、后均有明显的变化(P0.05)。对血液标本实施溶血处理后,会对血液中的多项生化指标产生影响,尤其降低酶类血液检测真实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19.
刘敏 《科技信息》2012,(7):641-641
研究表明,检验前阶段占检验全程的57.3%.此阶段是整个质控中最易忽视却非常重要的环节。当前临床细胞学分析中误差的来源已不再是实验室仪器操作过程,而是流程中的其它因素.这些是任何先进仪器所不能替代的。标本不合格导致的直接危害是:标本不合格—报告错误一误导医生诊断一延误最佳治疗时间—病人投诉一医疗纠纷日。现就血细胞分析的标本采集问题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rimary sjogren syndrome,PSS)合并血液系统损伤患者免疫学特点.方法 选择158例PSS患者为研究对象,研究其临床表现、血常规情况、抗核抗体(antinuclearantibody,ANA)、抗SSA抗体、抗SSB抗体以及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检测结果,分析不同血液系统改变患者免疫学指标的特征.结果 158例PSS患者中存在血液系统损伤107例,发生率为67.7%;其中贫血69例(43.7%),血小板减少41例(25.9%),白细胞减少50例(31.6%).血液系统损伤组抗SSA抗体、抗SSB抗体阳性发生率均明显高于无血液系统损伤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血液系统损伤在PSS患者中较为常见,抗SSA和抗SSB抗体可能与PSS患者血液系统损伤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