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迟子建的小说越来越受到学界的关注。为了进一步挖掘她的创作风格和意图,体现她的文学价值。笔者将分析迟子建怎样执着地描写东北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挖掘人性灵魂深处的东西,凸显一种诗意化的生活方式。笔者分析认为,其小说体现的贵族精神正是中国当代小说创作所缺失的,这也是当前一个特有的文学现象。  相似文献   

2.
阿来与托妮·莫里森(Toni Morrison)都以族裔身份书写着体现自己民族生存状态和文化记忆的文学。他们的小说是对民族文化形态、生活形态及人性形态的言说。两位作家把民间文学和宗教元素纳入到小说的创作中,突出了他们的民族性但又透露出隐忧。因为在现代性进程中,自己的民族被强势的外来文明冲击,民族文化在流逝,人性在畸变,生存环境不断恶化。这些导致作家身份认同呈现出一种"非此非彼"的中间状态。  相似文献   

3.
贯穿池莉小说创作始终不变的内在精神是她对世俗人性的温情关怀 ,本文通过与传统现实主义创作对比 ,阐述了池莉小说创作以人道关怀写实视角 ,原生态展现小市民的日常生活状态 ;以巨大的包容和理解 ,抒写对世俗人性的温情关怀 ;以对人类精神生活的追问 ,深化了对世俗人性的思考等三方面特色  相似文献   

4.
中原作家群中的优秀作家刘庆邦和邵丽,皆以小说创作驰名当代文坛,并都曾荣膺"鲁迅文学奖",而他们的小说在多个方面构成了明显的"互文本"关系。刘庆邦和邵丽小说的"互文性"主要体现在表现丰富的人性、出色的心理描写、注重细节的力量、富有个性的语言表达等方面。  相似文献   

5.
麦家创作的小说近几年频繁获得多种文学奖项并被搬上荧屏,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在其智性写作形式的外衣下,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丰满的英雄形象,他们在拥有天才式的卓越才能的同时,也存在着人性的缺陷。文章以麦家笔下这些英雄人物为研究重点,分析他们类型化的特点,探索他们复杂的人性,解读他们独特的命运。  相似文献   

6.
表现人性是沈从文小说创作的中心。他在小说中讴歌优美、健康、自然的人性,表达对美好人性的向往与追求,同时也体现了对边民扭曲变形人性的忧患以及对都市现代“文明人”人性沦丧的批判。作者有意让这几种人性形成对比,以“乡下人”的眼光来歌颂人性的美好,批判人性丑恶。  相似文献   

7.
何朝辉 《皖西学院学报》2010,26(6):95-97,153
元小说指的是"关于怎样写小说的小说"。在《人性的污秽》中,菲利普·罗思灵活地运用了元小说的叙事技巧,将小说创作的痕迹即小说写作的缘起、进展与结局等有意识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积极地邀请读者参与到对小说意义的建构之中,凸显了罗思书写《人性的污秽》的"自我意识"、小说叙事的虚构性与协商性,使小说成为具有开放性质的后现代文本,体现了后现代派小说创作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8.
苏童的短篇小说创作在当代文学中堪称经典,而这种经典地位的获得与其在小说创作中对"人性"的深入挖掘与阐释、对小说审美形式的高度自觉是分不开的。对苏童而言,小说是"灵魂的逆光",他将自己的灵魂--"人性"--注入小说空间,使小说具有深广的叙述张力;同时他又擅于在小说中营造诗意的审美氛围,通过意象的选取、童年的回忆姿态、第一人称的叙事角度使小说呈现出诗意焕发、韵味遥深的审美风格。  相似文献   

9.
广西作家东西、鬼子都比较关注弱势群体,他们笔下人物的悲剧命运让读者看到了人类生命的无奈,并从苦难的人生当中感受到生存的意义。从创作心态、主题内涵、哲学意义三个方面来比较东西与鬼子弱势群体题材小说的异同。  相似文献   

10.
著名作家铁凝以其丰硕的创作实绩和作品所蕴含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中国当代文坛上独树一帜,她的创作之路始终贯穿着一种对于人性的审视以及强烈的人文关怀,而铁凝小说对人性的探讨与审视历程也是逐步走向成熟的,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对纯真人性美的追求和赞美,二是对人性关丑交织的洞察和对扭曲人性的思索,三是对复杂人性成因的揭示以及对健全人性回归的呼吁。将围绕这三个阶段,深入剖析研究作家对人性的感悟、思索与升华的发展脉络,对人性执著探索不断审视的创作轨迹。  相似文献   

11.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坛上风格较为独特的作家,他一生的小说创作,大致由两大部分构成:一是对人性美的赞颂和讴歌,这主要表现在他已获得世界声誉的“湘西世界”小说的创作上;二是对摧残、破坏人性美的种种社会阴暗面或罪恶势力的揭露和鞭挞,这主要体现在沈从文的都市小...  相似文献   

12.
黄碧云在其小说创作中大谈人性,强烈暴露出人性中最深层黑暗的一面。如此钟情于对人性黑暗面的剖析和鞭笞,正缘自她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相似文献   

13.
东西曾把他的文学写作明确定位为"走出南方",而他的小说创作又常出现南方的故乡(谷里村),这一看似矛盾的现象表明,在东西的小说创作中"南方"是可以从具体和抽象两个层面加以理解的:小说故事背景在南方,但指向的主题或思考却是在南方之外。他的小说虽常常以南方作为背景,南方并不具有规定性的意义。而事实上,东西的小说大都背景模糊,其故事展开的空间并不具有特别的意义。如此种种,都一再表明东西小说写作独特的文学地理风貌。  相似文献   

14.
墨白的创作一直贯穿着悲剧宿命以及生存与毁灭的主题,其小说给人一种由历史、苦难而造就的尖锐的刺痛感和人性的荒芜感。从人性的异化、疾病的隐喻、历史的宿命、叙述的意味四个层面阅读墨白及其小说所提供的苦难叙事和历史隐喻对研究墨白小说创造更具有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15.
《八骏图》是沈从文1935年创作的一篇小说,在这篇作品中沈从文很好的运用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原理,对人性的丑陋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本文旨在分析精神分析学在小说中的体现,以及小说的其他一些创作特点。  相似文献   

16.
黄碧云在其小说创作中大谈人性, 强烈暴露出人性中最深层黑暗的一面.如此钟情于对人性黑暗面的剖析和鞭笞, 正缘自她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相似文献   

17.
铁凝的小说创作表现出鲜明而独特的视角意识.对叙事视角的选择和把握,不仅表现了铁凝小说创作的叙事技巧,同时也成为她作品中的人性探索得以实现的重要手段.具体来说,成人/儿童两种叙事视角的对立与共存,成为她人性批判的有效策略;女性/男性/第三性视角的多元互补,则为其小说表现丰富复杂的人性提供了无限可能.  相似文献   

18.
谢瑜 《科技咨询导报》2010,(10):227-227,229
《蝇王》是英国小说家威廉.戈尔丁的代表作品。在小说中,作家通过对人类自发的罪恶的书写,表达了他对西方文明与现实的思考,提出了他对人类生存困境的看法。本文试图通过作品的主题、创作背景和创作动机及小说人物言行的分析,探讨作家对人性的挖掘及其创作思想的渊源。  相似文献   

19.
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处女作《追风筝的人》是一部典型的成长小说,通过描写一个普通的阿富汗男孩成长的故事,建构出一条心理救赎的策略,以治疗病态的阿富汗社会和在极端宗教理念压抑下扭曲的人性。作者通过对人物命运以及对阿富汗和美国两个截然不同社会的描写折射出人性的本质。小说通过阿米尔的救赎告诫人们要勇于面对自己人性中的缺点,以免受到心灵的鞭挞、愧疚、恐惧和折磨。小说中的风筝象征着友情、亲情、正义、善良、诚实以及勇敢、睿智等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对风筝的追寻亦即对美好人性的追寻。  相似文献   

20.
严歌苓小说独特的历史叙事方式既是对现实的一种隐喻,同时又表现了作家自己对现实的理解,表达了她对个体生存价值的追求和她对人性的期盼。严歌苓的历史题材小说,向内寻求叙事规律,向外诉诸历史示范。其创作目的是要定位于人性本体的思考,回归对现实世界的体认,营建精神家园。借用“元小说”中“戏拟”概念,可以揭示严歌苓历史题材作品中历史背后的异常特性和隐藏于细节中的人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