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现代汉语形容词带趋向动词,构成“A+趋向补语”格式.这一格式在句法和语义方面到底有什么特点呢?本文试作一考察.一1.1 我们考察发现,能够出现于形容词后边充当补语的趋向动词只有“·起来”“·下来”和“下去”,换句话说,形容词带趋向补语的格式只有三个:S_1:A+·起来S_2:A+·下来S_3:A+·下来1.2 A+趋向补语,或表示状态的开  相似文献   

2.
在详细调查《史记》列传的基础上,对其中的程度补语作了细致分析。"(主语)+动词+程度补语"格式出现频率最高,未出现"动词+程度补语+宾语"格式。充当程度补语的有副词"甚"、"笃"、"极"、"愈",动词"酣",形容词"困",其中,"甚"和"酣"出现频率较高;未出现后代常用的"死"、"透"等词语。现代汉语程度补语格式"动词+得+程度补语"在《史记》列传中未有用例。  相似文献   

3.
现代汉语带结果补语的述补结构在蒙古语中主要以四种形式表达。用状述结构表达,有中心语转移与不转移两种;用动词谓语表达,与整体性述补结构的词化有关;用分析形式表达,与补语的虚化有关;用并列谓语形式表达,取决于补语的语义指向。因此,运用语法、语义、语用三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才能合理揭示它们之间的对应规律。  相似文献   

4.
我们一向认为“补语是动词或形容词后面的补充说明成分”,是“用来补充动词或形容词,回答‘怎么办’、‘多少’或者‘什么时间’、‘什么地方’等问题的动词或形容词的后置成分”。这里包含了两个方面的意义:第一,从语法结构上看,补语是置于动词和形容词之后的成分;第二,从语义上看,补语是从不同角度对其前面的动词加以补充说明的。由于补充的角度不同,补语从语义上可以分为结果补语、程度补语、趋向补语、数量补语、时间补语、处所补语、可能补语等等。  相似文献   

5.
动词与状语、补语语序的历时演变及其动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状语、补语语序的历时演变,包括部分介词短语和副词由动词后演变为动词前,以及状语后移为补语、补语由原来的距离动词较远演变为紧邻谓语动词等几种情况.其演变动因有四个方面的内容:补语的产生是状语语序演变的动力;状语位置的改变是语言发展演变的结果;状语、补语语序演变是汉语内部结构的自动调节;补语语序演变是语义表达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6.
现代汉语趋向动词是一个特殊的类 ,其特殊性在于它可以放在谓语动词后做补语 ,文章对趋向动词进行了考察 ,把它们分为两大类 ,三小类。认为 ,补语位置为趋向动词的语法化提供了一个优选位置 ,在这一位置上不同类型的趋向动词表现出不同的语法化进程。这一进程与谓语动词后体词性成分做为趋向动词论元载体有关。A类单音节趋向动词保存了较多的动词功能 ;双音节趋向动词的语法化进程因论元载体身份角色不同而有变化 ,表现出一定的条件性 ;B类双音节趋向动词在语法化进程中走得最快 ,与此相联系 ,我们根据动词与体词性成分语义联系的特点建立了体词性成分前移测试框架 ,使上述结论可以在形式方面得到更多的支持 ,更具可操作性 ,从而建立了趋向动词语的语法化系列。  相似文献   

7.
谢晓晖 《科技信息》2012,(22):143-143
本文根据句法格式及"将"、动词、趋向补语三者之间的语义关系,对"将"的两种时态意义及语法功能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8.
现代汉语里"动词+补语‘见’"与"动词+补语‘到’"在语义表达、语体特点等方面有明显差异,这些差异应该追溯到它们不同的来源和发展过程。从来源看,连动式"动词+到+名词词语"和"动词+见+名词词语"在内部语义关系的差异影响到它们各自的语法化进程。从发展来看,中古时期"运行义动词+到+时间或地点名词"中"到"语法化为介词,但这种结构中的"到"与补语"见"无关。近代汉语时期,在"感觉动词+到+名词(客观上不可到达的物体)"结构中,由于语义关系的改变,"到"意义虚化,逐渐依附于前面的动词,"动词+到"与"动词+见"开始混同,并且进一步扩展到感觉动词之外的其它动词。  相似文献   

9.
在现代壮语中,“kwa^33”’在句子中除了做谓语外,还可以做趋向补语、介词、体标记和语气词。“kwa^33”的这五种用法不是一开始就并存的,傲谓语是“kwa^33”的最初用法,其他四个用法是动词语法化的结果,其语法化的路径可能是:动词→趋向补语→介词→体标记→语气词。  相似文献   

10.
现代汉语趋向动词是一个特殊的类,其特殊性在于它可以放在谓语动词后做补语,文章对趋向动词进行了考察,把它们分为两大类,三小类。认为,补语位置为趋向动词的语法化提供了一个优选位置,在这一位置上不同类型的趋向动词表现出不同的语法化进程。这一进程与谓语动词后体词性成分做为趋向动词论元载体有关。A类单音节趋向动词保存了较多的动词功能;双音节趋向动词的语法化进程因论元载体身份角色不同而有变化,表现出一定的条件性;B类双音节趋向动词在语法化进程中走得最快,与此相联系,我们根据动词与体词性成分语义联系的特点建立了体词性成分前移测试框架,使上述结论可以在形式方面得到更多的支持,更具可操作性,从而建立了趋向动词语的语法化系列。  相似文献   

11.
汉英机器翻译中趋向动词处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规模语料的基础上,对趋向动词的用法和上下文信息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得到了趋向动词在谓词后面作趋向补语的概率、小概率作趋向补语(即趋向动词在谓词后面作补语的概率介于两个阈值之间)时的上下文信息;建立了一个基于趋向动词在谓词后面作趋向补语的概率统计模型来识别趋向动词用法,同时,根据趋向动词与谓词搭配后词义变化情况,对词典进行了补充.封闭测试识别精确率达99.01%,召回率达96.67%;开放测试识别精确率达98.14%,召回率达96.19%.  相似文献   

12.
在不同的研究者看来,动词be词性存在不同的划分,有的按照传统把动词be分成三大类:助动词、实义动词和连系动词。有的则突破传统,创造性地把动词be归并为一个大类,即连系动词。通过对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划分观点的对比,结合现行的五大学习词典,发现具有归并动词be的词性划分的可能性,即动词be可以作为新的学习词典中的词目。  相似文献   

13.
杨阳 《新余高专学报》2011,16(5):127-129
为了充分了解对外汉语教学中留学生对汉语能愿动词的习得情况,调查从两个角度展开.首先结合在日常交流和写作中搜集的病句有针对性地制定问卷,对留学生的习得情况进行测试,然后检索了约424万字的由北京语言大学语言信息处理研究所开发的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从中逐条选出有关能愿动词偏误的语料,统计偏误句的数量,并以图表的形式直观地展现了偏误类型与比例.  相似文献   

14.
“配价”这一概念借自化学。朱德熙先生率先将“价”的概念引入汉语语法学,开拓了汉语动词研究的新领域。接着,不少学者也开始研究动词“价”的问题,动词配价研究已成为汉语语法研究的热点之一。目前,汉语语法学界在动词配价的性质、确定配价的标准及辩价方法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分歧。  相似文献   

15.
古汉语"见"字的用法及其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论文主要探讨古汉语"见"字的用法及其演变、发展。在古汉语中,动词"见"字逐渐演变虚化,发展为助动词、指代性副词和助词。  相似文献   

16.
汉语中的“是”,在汉民族历史长河中产生、发展并演变着。上古时,汉语“是”只作代词,不作判断词:“是”作主语;“是”作宾语;“是”复指前置宾语。先秦时,有些“是”很像判断词,但仍是代词。“是”作判断词,是在东汉时,由指示代词发展而成的,且代替了先秦“……者……也”判断句句型。“是”作判断词后,衍生出一系列修辞作用。汉语“是”的代词、判断词、修辞三作用,既有明显区别,又有微妙联系。  相似文献   

17.
英语注重句子形式、结构完整,汉语注重逻辑、语义关系。因此,在英语写作中能否正确表述连动句对中国学生来说非常重要。通过对英语专业低年级学生进行访谈和测试,发现不同英语水平的学生在英语连动句的使用数量和表现类型上有较大差异,且这种差异会对英语写作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需要强化学生在此方面的练习和实践。  相似文献   

18.
日语授受关系的动词用法很复杂。授受关系动词可以分为用于给与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的动词、用于给与第一人称的动词和表示领有、获取的动词三类。在表示给与的对象和物体领有的来源时,尽管用同一动词,但由于人称上的差别,所表达出的意思也截然不同。  相似文献   

19.
动词连用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词直接连用在一起,而不借助任何的虚词,这是《史记》语法上的一大特点。但很少有人涉足于此,本文对《史记》动词连用的现象进行了分析考察,概括出它们之间的六种结构关系;同时对它们充当的句法成分进行了分析归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