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威尔逊博士领导的一个小组,最近完成了对世界各种人种细胞内线粒体的DNA配置的研究,从中得出结论说,现代所有的人种均源于非洲. 线粒体处于细胞质内,具有呼吸机能.它有与细胞核的DNA不同的单独DNA.线粒体的DNA通过母亲的卵子遗传,不发生“混血”现象.相反,细胞核的DNA的突然变异几率却相当高.因  相似文献   

2.
化石不再是研究人类起源问题的唯一材料。1987年,由夏威夷大学的丽贝卡·卡恩(RebeccaCann)领导的科学小组报导,和世界其他地方的人相比,非洲人线粒体DNA中的突变显得格外多,线粒体DNA是只有母亲遗传的一种基因。研究人员证明,这些突变超越时间地以相对恒定的速度积累;这种观点,导致了有争议的结论,即现代人起源于20万年前的非洲,然后向全世界扩散,在扩散中发生种族差异。有关线粒体DNA的报导,否定了尼安得塔  相似文献   

3.
李智慧  逯翔  高云  刘少军  陶敏  肖蘅  乔云倩  张亚平  罗静 《科学通报》2010,55(35):3358-3366
由不同基因组叠加导致的物种形成是自然界瞬时物种形成(instantaneous speciation)的方式之一.这种剧变的物种形成方式不同于异域物种形成,主要由基因组加倍成多倍体导致与二倍体亲本形成自然的生殖隔离、同域分布的新物种.这种有创造力的物种形成方式在植物与部分动物中普遍存在.最新研究表明,基因组多倍化早期发生的迅速改变可能起关键作用.例如,基因组水平的遗传变异(染色体重排、DNA水平改变)可部分解释多倍体形成后发生的改变;然而,基因组水平的变化不能完整解释物种演化初期基因组中的大量基因改变.表观遗传水平包括转录水平和后转录水平.表观遗传水平的改变不引起DNA核苷酸序列的变化,对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和有机体表型有很大影响,可能在物种演化阶段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研究比较多的、与多倍化相关的表观遗传现象及机制包括DNA甲基化、基因状态、核仁显性等.表观遗传水平的改变是多倍体形成与物种演化的第一步,是非常重要且相对可逆的阶段,为物种演化提供了更多弹性的选择.目前,这方面工作在多倍化研究领域备受瞩目,本文对其最新进展作一介绍与综述.  相似文献   

4.
中国汉族人线粒体DNA RFLP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贺林 《科学通报》1987,32(23):1826-1826
近年内,国外一些学者先后对中国本土以外许多民族的线粒体DNA(mtDNA)进行了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的研究。这为比较各民族之间遗传相似性以及探讨本民族遗传与变异的机制等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从这一点出发,本文报道了笔者通过用11种识别6个碱基对的限制酶对中国汉族人mt DNA进行RFLP的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自六十年代分子生物学家揭开了遗传代码的奥秘以来,他们一直认为所有的有机体都使用同一种遗传代码。换句话说,不管是细菌还是松树,不管是老鼠还是人,其遗传基因中的指令均是用同一种语言写成的。这种现象被称为“生命的同一性”,已经载入了某些教科书中。这种认识导致了目前的重组DNA技术。在这种技术中,细菌能够识读人的基因代码并制造出自身的产物。然而,最近几个月来,美国、欧洲和日本的生物学家分别独立地发现了标准遗传代码的两种变异,推翻了二十余年来的见解。《自然》杂志报告说,至少有四种单细胞有机体携带有一种稍具变异的遗传代码,还发现有一种细菌具有另一种变异代码。新发现的遗传代码与标准代码间的差异很小,生物学家们相信变异遗传代码与标准遗传代码间一  相似文献   

6.
动态点击     
<正>一组来自葡萄牙的生物学家在大西洋海域发现了一个全新的物种——细斑原海豚。这种海豚体形较大,身长超过2.1米,以鱿鱼和小型鱼类为食。科学家认为,这种海豚应当是由吻原海豚和条纹原海豚杂交而来。因为细斑原海豚的DNA核与长吻原海豚非常类似,而线粒体DNA则近似于条纹原海豚。生物学家认为,这种在海洋深处的杂交现象非常罕见,要么对物种进化无关紧要,要么就对于形成新物种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7.
动态     
《科学24小时》2014,(4):42-43
一组来自葡萄牙的生物学家在大西洋海域发现了一个全新的物种——细斑原海豚。这种海豚体形较大,身长超过2.1米,以鱿鱼和小型鱼类为食。科学家认为,这种海豚应当是由吻原海豚和条纹原海豚杂交而来。因为细斑原海豚的DNA核与长吻原海豚非常类似,而线粒体DNA则近似于条纹原海豚。生物学家认为,这种在海洋深处的杂交现象非常罕见,要么对物种进化无关紧要,要么就对于形成新物种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8.
采用线粒体控制区和微卫星DNA分子标记,对梧州繁殖中心圈养黑叶猴的遗传多样性、圈养个体来源地以及个体间的亲缘关系进行分析.在355 bp线粒体控制区序列中发现了35个核苷酸变异位点,包括3个转换、29个颠换和3个插入/缺失,这些变异位点共定义了13种单倍型.圈养黑叶猴核苷酸多样性(π)为0.027,单倍型多样性(h)为0.627.采用11对微卫星引物对圈养黑叶猴DNA进行扩增,共检测到47个等位基因,每个座位的平均等位基因数为4.18.平均期望杂合度(He)为0.559,观测杂合度(Ho)为0.551.与其他濒危灵长类动物相比,圈养黑叶猴遗传多样性处于中等水平.将贵州、广西、越南野生黑叶猴和圈养黑叶猴单倍型进行比较,发现梧州繁殖中心圈养黑叶猴个体来自广西境内和广西与越南交界地区.采用微卫星数据分析了圈养黑叶猴亲缘关系和遗传距离,选取3只雄猴和7只雌猴组建了3个家庭单元用于野外放归.  相似文献   

9.
《科学之友》2013,(7):14-15
如果把试管婴儿和转基因这两个尖端技术结合起来会怎样?我们这里所说的"转基因试管婴儿",是指为了避免线粒体遗传疾病,利用转基因技术,把母亲卵细胞中"坏"的DNA片段切除,换作另一位女性的"好"的DNA片段。从理论上讲,转基因试管婴儿至少拥有3个人的基因。那么,这是不是意味着人类将进入"自由设计"婴儿的时代?  相似文献   

10.
最近,英国剑桥大学著名遗传学家赛克斯教授在接受路透社记者的采访时说;“我们人类可能都是夏娃33个女儿的后代,或许将来只需在你身上取一点DNA样品就可发现你最早的祖先究竟是哪一个。” 赛克斯教授花费了10多年的时间,从基因的角度去研究我们人类到底来自哪里。 赛克斯教授解释说,我们人类的基因经历了十分漫长而神奇的旅途,而线粒体基因只能从母亲那里遗传下来,因为它只在卵子中发现,而在精子中没有发现,因而可以从线粒体基因去追踪探索我们的祖先究竟是谁。从这种思路出发,赛克斯领导的研究小组发现,如果从线粒体基因…  相似文献   

11.
所有的生命种类共用一套完全相同的遗传密码,这已是现代生物学一个十分明确的概念。但是,近年来,遗传密码这种宇宙式的普遍性,正陆续遭到破坏。尽管早在8年前,就已在线粒体的基因研究中,发现了变异密码子的存在,但当时仅把它们看成是简单的实变而忽略。如果说“线粒体是因其遗传系统小,仅编码有限数目的蛋白,而能忍受这种致命性的突变”的话,那么到今天,细菌、病毒和原生动物等的基因编码中变异密码子的发现,分子生物学家和进化生物学  相似文献   

12.
正传闻女性怀孕生子会导致记忆力衰退、认知能力下降,这种现象通常被称为"孕傻"或"婴儿脑"(baby brain)。"孕傻"一说有没有道理一直存有争议。生小孩真的会使母亲变蠢吗?凯瑟琳是美国新奥尔良杜兰大学的研究生。一天,她的导师递给她一篇论文,"我匆匆浏览了一下,发现这是一篇关于怀孕做母亲与认知障碍之间关系的文章。我意识到,这篇文章是导师专门给我看的。"此时,凯瑟琳已怀孕几个月,她的导师给她看这篇文章只是出于一种关心,  相似文献   

13.
津研四号黄瓜线粒体中除了主环DNA外,还有4种类质粒(pC1,pC2,pC3,pC4)。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pC4为线形类质粒。将pC4克隆至E.coli JM109中,对pC4进行序列测定和分析。pC4全长370bp,是已知的植物线粒体类质粒中最短的,pC4富含AT,有多个正向和反向重复序列,其两端为35bp的正向重复序列。pC4中的ORF都较短,不足以编码有功能的蛋白。对pC4进行同源性检测,发现pC4与线粒体主DNA和叶绿体DNA缺乏同源性,而与核DNA有同源性。在其他没有线粒体类质粒的黄瓜品种核基因组中也存在pC4的同源序列,pC4与黄瓜不同品种核基因组的杂交带型有一定差别。  相似文献   

14.
生命过程中的一个猜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思源 《自然杂志》2004,26(3):167-169
物种基因组的遗传"语义"和"语法"是指导各生物物种活动的指令性文件.大脑神经纤维中的G-蛋白偶受体及RhoGTP酶对神经纤维生长的"引导"作用,以及DLA分形中有关Fibonacci及黄金分割数等现象的出现,是否喻示着生命过程中有一个"最优化"的语法在起着作用呢?  相似文献   

15.
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一书中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进化学说.其核心内容是:同一种群中的个体存在着变异,在生存空间和食物都有限的情况下,生物都在"为生存而竞争".那些具有能适应环境的有利变异的个体能够存活下来并繁殖后代,而那些不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将被淘汰.经过漫长的自然选择,微小的变异积累成为显著的变异,由此可能导致物种之间形成差异,甚至出现新的物种.  相似文献   

16.
正近年来随着对遗传信息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现代生物子代从亲代基因组中获得的生长、发育和进化信息并不仅仅取决于基因序列,基因表达过程中的变化对子代表现型也有着重要影响。因此,表观遗传学(Epigenetics)受到了人们的青睐,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表观遗传学是指在基因的DNA序列没有发生改变的情况下,基因功能发生可遗传的遗传信息变化,并最终导致可遗传的表型变化,而且这种改变在发育和细胞增殖过程中能稳定传递且具有可逆潜能。近年来研究较多的主要有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非编码  相似文献   

17.
我们知道,所有DNA的核苷酸的自然突变,皆由天然放射线、化学作用物质等的作用与细胞内复制酶系对DNA的作用平衡而产生.而对任何物种来说,必然有一个由这平衡作用所产生的全突变概率(V_T).也就是说,全突变概率可以是有利突变、中性突变或有害突变(概率). 根据病毒及细菌基因编码的研究,一个有功能基因似可分为三种类型.  相似文献   

18.
体外受精这种新技术可作如下应用: 受精卵供给妇女患有或可能是遗传性病变携带者,可接受一个受精卵,这种受精卵乃是其丈夫的精子与他人卵子在试管受精后再置入她的子宫,直到分娩.这种妇女只是孩子生理上的母亲,而没有遗传病传给孩子的危险. 如果一个妇女不能承受怀胎,她可以提供一个卵子在体外与丈夫精子结合,然后把受精卵转移到另一个女子的子宫中,这种代理母亲生下孩子后再归回其遗传父母.如果这代理母亲接受了一定报酬则称为“子宫租借”.  相似文献   

19.
物种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在物种水平上的表现.物种是构成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基本单元,同时又是遗传多样性的主要载体.物种还是人类社会持续发展所依赖的、需要重点保护的资源.因此,回答"什么决定了物种的多样性"兼具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首先,从漫长的生命演化历史来看,物种多样性总量受物种形成和物种灭绝两个相互对立的力量所支配,这种"生"与"死"的较量决定了物种多样性的发展及其波动规律.其次,在局部和较小的时间尺度上,生物生存的地理区域以及气候条件是决定物种多样性的关键因素.尽管已有许多不同的假说被提出,但由于地域因素和气候因素无法分割,迄今仍很难通过某种特定模型对物种多样性做出准确的评估和预测.再次,生物类群的生物学特性也会影响自身的物种形成或灭绝的速率,从而造成不同类群在多样化速率上的不同以及面对外部环境变化在适应能力上的差异.最后,需要强调的是,人为因素是影响物种多样性水平及其变化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因子.这一方面来自人类社会发展和人口膨胀对物种多样性产生的不利影响;另一方面在于人类对自然界生命认识的欠缺,包括至今都没有一个明确、可操作的物种概念,物种发现、描述和分类等基础性工作仍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20.
中国半野生大麦和栽培大麦的4C核DNA含量测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丁毅 《科学通报》1993,38(14):1320-1320
我国有着丰富的野生大麦遗传资源,特别是半野生二棱裸粒大麦、半野生二棱退化型大麦、半野生六棱裸粒大麦等是我国特有的资源。研究表明我国西南地区、青藏高原有可能是栽培大麦的起源中心之一。然而对我国的半野生大麦和栽培大麦的核DNA含量的测定,目前尚未见正式报道。DNA含量与物种的起源、进化和变异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为了研究大麦的起源、进化和分类很有必要开展这方面的工作。本文报道了我们对我国不同地区的半野生大麦和栽培大麦的4C核DNA含量的测定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