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棒棒灯又称“龙眉登”,流传于文山州砚山县者腊乡批洒、羊格等地,是当地壮族民间特有的一种舞蹈表演形式。所谓“棒棒灯”就是以敲打棒棒为主要动作,且有现场音乐伴奏的舞蹈,其“灯”者即“舞”也。当地“棒棒灯”虽无严格的师承关系,举行活动时却有一套完整的仪式及表演体系,是一种集宗教祭祀、舞蹈、体育、娱乐为一体的艺术活动。  相似文献   

2.
明代《祝枝山手写正德兴宁志稿本》分类科学且事据翔实,是现存兴宁方志的最早版本,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此后的《嘉靖兴宁县志》和《崇祯兴宁县志》同时继承了正德兴宁志对地域文化的表述风格。通过对现存三部明代广东兴宁县志的文本分析,可以从多个角度了解明代兴宁的地域文化,而若从其对地方民俗的专题表述并与兴宁现存的客家民俗进行比较,又可找出客家民俗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基本脉络。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客家谚语论述了客家人在“家”意识方面传承了汉民族的传统又有了自身民系的文化特点,从家意识的情感和意愿两个层面去透视客家人的家意识,展示了客家人是如何爱家、恋家、念家、发家、顾家和护家的  相似文献   

4.
程贤章的新作《围龙》是客家文学走向成熟的标志。具体表现在:作者对客家文学有强烈的“自觉意识”;作品深入挖掘客家人的本质,表现了客家人的“人性”、“人情”;作者致力于经典性与通俗性的统一,并取得了成功。  相似文献   

5.
全域旅游就是要充分利用目的地全部的吸引物要素,为前来旅游的游客提供全过程、全时空的体验产品,从而全面地满足游客的全方位体验需求。本文通过对赣南客家人民间祈雨风俗的来历及方式等的简述,仪式中所呈现的赣南客家乡村普遍存在的信仰形态,体现了赣南客家旅游文化的多样性、包容性和传承性,对挖掘和展示赣南客家人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助力今天赣南客家地区的全域旅游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客家是中国汉民族特色鲜明的一个支系,客家文化博大精深、多姿多彩。在现代社会,客家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离不开媒介的传播,互联网已逐渐成为传播客家文化的重要媒介。基于百度指数,以“客家人”、“客家山歌”、“客家话”、“客家菜”、“客家围屋”为检索关键词,对客家文化网络关注度时空特征进行了研究,发现:客家文化网络关注度总体较高,“客家菜”与“客家围屋”网络关注度年度的增长过程变化幅度较大,“客家话”与“客家人”网络关注度的增长过程较平缓,“客家山歌”网络关注度则呈缓慢下降的趋势。客家文化网络关注度较高的区域主要是客家人聚居的省(自治区)和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特别是客家人聚居的经济发达地区。在未来的客家文化传播中,应充分重视互联网的作用,开发有利于客家文化传播的网络应用新策略。  相似文献   

7.
客家人的“父亲”称谓有一个“指称族,”这些指称与客家人的名讳传统有关,从指称的语言编码方式看,还可以窥探到客家文化的某些底层,以及客家的父权或男权思想的孑遗。而“爸爸”指称的引入,则是现代文明对客家传统称谓文化的入侵和颠覆,它消解了父权或男权的威严,同时标志着新型人伦思想有待在客家地区得到全新确立。  相似文献   

8.
客家人的语言生活,包括对客家物质、精神和信仰文化的记录与传播,客家人的语言态度、语言交际、语言习得等内容.客家人的语言生活特点主要是:语言态度上,“不忘祖宗言”,重视传承;语言交际方面,既直白、亲热、热情,又注意委婉、避讳;客家人的语言习得主要依靠口头传授村落空间环境下的父系语言系统.  相似文献   

9.
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语文第一册《小桔灯》一文通过“我”与“小姑娘”的接触活动,向读者展现了一个在黑暗年代“镇定、勇敢、乐观”的少年形象。全文自开头始近三分之二的篇幅未谈及“小桔灯”,仅在接近结尾部分才提及“小桔灯”,那么文章为何不以“难忘的小姑娘”之类以人为主或以事以其它物来作题目而以“小桔灯”为题?  相似文献   

10.
"点属"意为"点燃属相灯",是辽宁庄河在正月十五进行的特色民俗活动.其起源于胶东地区,随闯关东移民进入辽东,并在庄河得以保存发展.以符号人类学的视角观之,"点属"实际上可视为一种仪式.该仪式可为四个部分——制作、放置、点燃和预兆观察.在每一部分中,都有大量的符号应用,其中的核心符号即为属相灯.正是通过这些符号对不同意义的联合象征,"点属"仪式表达了民众对生活顺遂平安的祈愿.但随着现代化的发展,"点属"仪式的象征性也面临着冲击和崩解的风险.  相似文献   

11.
在广东商界中,客家商人是一个有着鲜明特征的经商群体。客家方言熟语这一语言现象,体现了客家商人行为模式背后共同的理性观念:重情重义的道德底色.勤俭务实的创业精神及“务本轻末”的价值取向。用现代商业的眼光反思客商群体的观念世界.我们认为它既是客商成功创业的精神基石,同时也是牵制客商继续发展的负累之源。传承精髓,突破局限,是客商发展的现代化出路。  相似文献   

12.
从民族音乐学的视角对贺州客家民歌的外在表现进行分析和归纳,以揭示蕴藏于其中的丰富的文化内涵特征。认为客家民歌是贺州客家住区中普遍存在的,唯客家人所独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客家民歌的流传演唱给贺州客家民系刻上了鲜明的烙印,它历史久远,从客家民系形成之日起,就伴随着客家社会发展的历程,见证了客家的风风雨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映射出贺州客家人的思想文化和其社会历史发展的概貌。  相似文献   

13.
赣南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有着绚丽多姿的客家文化,这为赣南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资源基础。但在赣南开发客家文化旅游资源时,客家文化的保护未能受到足够的重视。针对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就如何保护赣南客家文化提出了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14.
客家人在语言上保留了古代北方汉族的语言习惯和文化习俗,被语言学家和学术界誉为研究古汉语的"活化石"。陆河客家是古老汉民族中的一个分支氏族。陆河县的客家方言与普通话在词形、词义、语法、音调等方面存在诸多不同,客家方言中保存了许多普通话所没有的古老语汇和方言词。客家话与普通话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语音、词形、词义、词语来源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客家是迁入闽粤赣边的中原汉民与当地土著相融合而于宋时形成的中华民族支系.客家人历经一次次迁徙,又散布于海内外.客家人虽历经沧桑,但仍守望着中原祖地文明,还融汇了沿途丰富多彩的文明因子,终于熔铸成独具特色的客家文化.客家民间信仰作为客家社会意识形态,居于客家文化的较高层次,定光公信仰即是其中的代表.定光公信仰是宋代的崇佛环境与福建客家移民社会广泛的精神需求互相影响所激起的造神运动的产物.自元以降,定光公信仰又与客家乡族社会相结合,发展成为乡族整合、社会教化和感情维系的精神纽带.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客家土楼类型入手,侧重分析客家土楼的结构与功能,指出作为客家人群共同体聚族而居的土楼所蕴含的客家人的价值观、宇宙观,体现了客家文化既继承了中原传统农业文化,又在与原住民的互动中再生出新的地域性文化,从文化的角度反证了客家人是由中原汉人、闽南人和畲等族群在特定地域的生产生活互动中形成的人群共同体,土楼成了这一人群共同体文化遗产的特殊见证。  相似文献   

17.
张资平以客家为题材的小说描绘了居住在山乡和侨乡的客家人,特别是客家妇女的生存状态,展现了客家文化的价值观念,表现了客家人既保存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又容易接受外来文化影响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在广东省北部山区的客家人中,流传着大量山歌、哭嫁歌、童谣和民间故事等口头学,丰富多彩的客家民间学透露出客家人的人生信仰和价值观念,展示了客家人的生存状态及其历史变化。这些作品凝聚了客家人的精神,是粤北客家人的精神食粮。  相似文献   

19.
与“客家民系的形成时期为五代至赵宋年间”的看法不同,本文认为汉民族客家民系的渊源和形成,可追溯到远古时期。因为客家人的祖先就是中原汉族先民,至今先秦两汉的古汉语仍活在客家方言之中,相关的中原民俗文化仍活在南方的客家民间。这以彭祖文化为参照,可以看得很分明。毛泽东论及的彭祖,是黄帝的八世孙,他的开拓创新精神和养生文化,在客家人心中有着长久的影响。用客家话阅读与《彭祖经》相关的养生学著述,特别方便,因而彭祖养生文化在客家民间形成一定的习俗,西方学者视为“中国种族和文化长期绵延的原因”。“客家人是中国的犹太人”与“彭祖是中国的麦修彻拉”这两个比喻,有着深刻的内涵,表明有生命力的传统文化,是国家民族的命根子,为世界文明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闽西和台湾客家民间信仰一脉相承,台湾民间信仰中诸多神灵都是早期赴台的闽西客家人从原乡携去的.但在其传承与发展过程中,也发生明显的变异.本文试图探讨闽西和台湾客家民间信仰的传承关系及其发生变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