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朝鲜文学家柳梦寅受韩愈的影响,他的《送黄圣源洛出宰尚州序》与韩愈的《送董邵南序》在文体、内容、艺术等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妙。二者都以宽慰友人、抒发政治怀抱为主要内容。不过,前者意在"勉",后者意在"留"。前者如一位老友娓娓道来,饱含政治智慧,后者则如一位师长,循循善诱,显现大儒赤心。两篇序都有一波三折、错落有致、微言大义、语短情长的艺术特征。从表达上看,前者坦诚、直率,通俗平易,后者含蓄委婉,令人深思。  相似文献   

2.
在红学史上,王国维和俞平伯都有杰出的贡献,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和俞平伯的《红楼梦辨》都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红楼梦评论》和《红楼梦辨》二者的承继关系尤为明显,前者对后者具有很大的启发作用,而后者不仅对前者有所继承,也有重要发展,因此可以说,新红学的产生与王国维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3.
朝鲜张维的古文创作深受柳宗元、韩愈等唐宋大家的影响,其《蜃楼记》很大程度上是他学习借鉴柳宗元的《永州铁炉步志》所取得的成果。文体上,都属于“台阁名胜类”杂记文;文章构思上,柳文结构简单明晰,而张文则结构复杂、曲折多姿;语言风格上,柳文全篇散句单行,节奏紧快,而张文则骈散结合、兼用排比,形成平淡自然、节奏舒缓、韵味悠长的风格;在艺术手法的具体运用上略有不同。  相似文献   

4.
《红楼梦》中的“是了”多用于人物对话之中,内部不是一个均质的类。有句法组合、固化语两种不同形式,这两种形式的语用功能也有不同之处,前者可表达赞赏功能、应答功能,后者可表达应达功能、确认功能以及话语衔接功能。  相似文献   

5.
《诗经》和柳永词在文学史上都占据着重要地位,但由于存在雅俗分野,学界较少注意后者对前者的接受与化用。有宋一代,随着“诗话”这种文学形式的崛起,士人对《诗经》推崇有加,产生了向文学性回归和主体色彩介入的新变。柳永亦深受此风浸染,其词在意象、主题、用典、表现手法等方面,或直接、或间接因袭《诗经》章句、结构,体现了宋代文学在世俗性的回归。  相似文献   

6.
《玩偶之家》和《伤逝》产生于不同的国度和历史背景之下,但二者却有一脉相承的内容:都反映了妇女解放这个社会问题。所不同的是:前者反映了妇女个性意识的初步觉醒,后者则表现了妇女在争得自由的婚姻以后,在经济上无自主权,仍未摆脱悲剧命运。从这点看:前者提出的问题正是后者探索的问题。从而表明:妇女只有取得经济自主权,才能获得真正的解放。  相似文献   

7.
王利清 《科技信息》2011,(4):237-237
《建筑制图》与《AutoCAD计算机辅助制图》两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应用。  相似文献   

8.
任何宗教在本质上都可以归结为两个基本的范畴:信仰和仪式。前者属于见解和主张,后者则是明确的行为模式。梁山泊英雄聚义的基本纲领一是替天行道,一是忠义双全,这两者都是道教信仰的鲜明体现,而梁山泊英雄排座次则是宗教仪式的变形运用。它们共同构成了《水浒传》的道教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9.
海名威的小说《老人与海》与丹尼尔·笛福的小说《鲁滨逊漂流记》有诸多相似之处:故事发生的自然背景都是茫茫大海,体现的都是主人公勇敢顽强地与困难作斗争。然而两者在主题深化方面是有区别的:前者歌颂了老渔夫奋力拼搏的"硬汉"精神和英雄气概。后者除了体现鲁滨逊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外,还体现了资本主义那种获取、操纵和支配外在世界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0.
《布列斯特和约》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是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与德国签订的重要条约,它们的签订引起了时人和后人的广泛反映。从苏联方面来看,它们虽体现了灵活、务实的特点,但前者不幸,后者获益不少且极大地暴露出苏联外交的民族利己主义的特性。  相似文献   

11.
王粲和刘琨有相似的人生经历,故其诗作皆以忧身忧国为主题,且风格凄清。刘琨诗的"风力"得到了钟嵘的肯定,但又因缺乏典雅和文采而被列之于中品。笔者认为,钟嵘的品评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12.
柳宗元诗歌在宋代的接受从整体上来说可以概括出三个层面:一、陶、柳诗风异同论:即苏轼对柳宗元诗风的发明之功,以及陶、柳诗风对宋代诗学精神演进历程的影响;二、韩、柳诗风不同论:韩、柳诗风在宋代接受过程中的差异性以及背后所反映的宋代诗学精神的演变;三、柳诗深得骚学论:柳宗元诗歌的内在气质以及宋人对柳宗元诗歌气质的扬弃。  相似文献   

13.
“正名”问题贯通了刘师培“变节”之前的思想脉络。刘师培一方面看到中国的意义系统在西方冲击之下需要依照“公例”来修正,另一方面也意识到在西方所主导的世界格局中,此一公例只会将中国置八这一霸权性关系,因而他的“正名”冲动意在同时“克服”中西弊端.也引导他走向无政府主义革命。刘师培的“正名”冲动呈现出晚清知识分子回应中西古今冲突的独特方式.此种冲动的兴衰起伏正相符于刘前后变化的轨迹。“正名”可以说激发出一个新的“起源”瞬间名物之间的关系的重新整理与确认,而且这一“视野”的边界不单是中国,甚至涵括进整个世界。刘师培激进的“乌托邦”政治观正是更大的“正名”问题的表现形式之一。而刘师培、章太炎和鲁迅关于“语言”问题思考的同异也暗示着他们对于中国未来的不同设想。  相似文献   

14.
陈子昂向来被视为唐诗风气转变的关键人物。这一结论的由来,主要凭据是陈子昂在《修竹篇序》中呼唤诗歌革新的言语。然而通过细读《修竹篇序》,并考察陈子昂生平为人,却能发现陈子昂引领唐朝诗歌理论革新的定论值得商榷。其真实情况是《修竹篇序》对于齐梁诗歌的批判有失偏颇,而陈子昂只是口号式地提出“风骨”、“兴寄”,相关诗学理论的总结和提升有赖他人创作实践的弥补与总结,由此成为盛唐诗歌努力追求的精神方向。  相似文献   

15.
刘墉的散文能够在当今时代受到广泛关注,被赞誉为中国的“心灵鸡汤”,源于他创作的与时俱进,是时代智慧的体现。其散文体裁多样、信息丰富,语言表达随性直白、乐于创新,所用题材新颖时尚、关注当下,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特征。  相似文献   

16.
明清之际,文坛出现了巾帼群体,数量之多堪称空前繁荣。素有“满清第一女词人”之誉的顾春与一代名妓柳如是的诗词创作,为后人称赞不已。一为满族贵妇,一为风尘乐妓,她们的诗词创作必然呈现不同的风格特色:顾多平淡,柳喜用典;顾多柔慈,柳呈侠义;顾真淳于本色,柳哀婉于豪爽。两人的诗词创作也不同程度地反映了独立自由精神和忧国忧民的社会意识,表达了女性解放意识的先声。  相似文献   

17.
论刘义庆《世说新语》的编辑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刘义庆《世说新语》的编辑思想,分别是:采掇综叙、提供借鉴的编辑目的;分类系事、以小取胜的编辑体例和以史为本、剪裁运化的编辑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刘义庆编辑思想对后世图书编辑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8.
刘辰翁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是第一位评点大师,同时又是第一个对李贺诗歌做全面评点的诗评家,极具代表性与时代意义。文章详细论述了他评批李贺诗的显著特点,并对这些特点的成因做了探析,全面展现了刘辰翁诗歌评点的特色。  相似文献   

19.
刘少奇同志在领导安源工人运动期间,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全心全意为工人阶级服务,密切联系群众,艰苦奋斗、廉洁自律,表现了一个革命家的斗志、情怀、品德和作风。学习刘少奇同志在安源廉洁自律的革命精神和高尚品格,对于加强党的干部队伍建设,密切党群关系,永远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和艰苦奋斗的作风,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