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郦道元在<魏书>中被列入酷吏一列,后人多认为是由于郦氏实行暴政和魏收人品等原因造成.从"酷吏"一词的语言文化角度看,应该是"严正冷酷"之吏,而不是"残暴"之吏,郦氏并非后人认为的暴吏,魏收亦没有丑化郦道元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2.
两汉时期,酷吏多出,构成其一种特殊的政治现象,这种现象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文章将对东汉酷吏的生存土壤及其主要特点进行了专门探讨,以求更准确地认识东汉政治。  相似文献   

3.
曹魏政治的一个显特征就是务实抑虚,力戒浮华。从魏武帝到魏明帝都有黜抑 浮华之举本分析了魏武帝曹操和魏明帝曹睿时期黜抑“浮华”的不同背景、内容和效果,认为曹以浮华交会之徒“旨在打击政治上的异己,为改朝换代清除障碍;魏明帝曹睿之退“浮华不务道本”旨在打击思想的异己,最终却自毁家门。  相似文献   

4.
郦道元在《魏书》中被列入酷吏一列,后人多认为是由于郦氏实行暴政和魏收人品等原因造成。从"酷吏"一词的语言文化角度看,应该是"严正冷酷"之吏,而不是"残暴"之吏,郦氏并非后人认为的暴吏,魏收亦没有丑化郦道元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5.
"义"在<三国演义>中是超越一切不同派别的政治利益和政治观念而存在的道德评判标准.因此,<三国演义>不仅具备了文学层面的审美意义,更重要的是透过种种"义"之表现来昭示世人,从而具备了一种道德层面上的终极评审意味.深入分析可以发现,书中所颂之"义"的内涵,可以归纳为忠义、信义、贞义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东汉后期爆发的"党锢之祸"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宦官迫害文人的政治事件,在延续近二十年的"党锢之祸"中,清流士大夫几乎被一网打尽。"党锢之祸"的爆发是当时各种集团政治利益的冲突、文化冲突和士风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现行高一语文教材的两处文言注释提出疑问,并阐明如下观点:一、《勾践灭吴》中“疾疹”为名词活用作动词,“疹”通“疢”,音Chen。二、从先秦礼仪的角度入手,援引相关史料分析了先秦诸侯已嫁之女“归宁”、“来归”的两种情形,挖掘出《触龙说赵太后》中“必勿使反”之“反”的文化蕴含,指出“反”具有“古代已嫁之女被夫家遣返回娘家”的特指义。行文的目的是试图为传统说解提供些许文化性补注。  相似文献   

8.
继王引之《经传释词》注“言归于好”之“言”为“语词”后,各类汉语工具书皆认为此“言”是助词,无实义。结合文献及声韵,认为“言”应为“我 焉”的合音词,有实义,即“我就(从此)”。清代后,“言归于好”之“言”虚化为助词,无义。  相似文献   

9.
司马迁在《史记·酷吏列传》中以客观、冷静的治学态度对西汉时期的酷吏进行了“实录”。通过对这些酷吏群体遭遇的分析,可以看出司马迁在客观冷静记录间,折射出的是抑制与愤激,不满与同情,这透出了司马迁对人的命运、人的生存价值的怀疑与困惑,是不自觉的悲剧意识的显现。这种悲剧意识是隐性的,但却是崇高的,闪烁着人性和独立精神的光芒。  相似文献   

10.
《史记·酷吏列传》的叙事结构独具特色,它具体表现为:一、司马迁正确处理了故事时间与叙事时间,使文章详略得当;二、《酷吏列传》的外形结构酷似一传,其中的纹理特征又包含有显性结构和隐性结构。  相似文献   

11.
振兴教育的希望是教师,一所著名的高等学校必须拥有一支高层次、素质优秀的师资队伍。教师是学生增长知识、思想进步、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和导师,教师的一言一行无不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新时期高校教师一定要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才能真正为人师表。  相似文献   

12.
张学玲 《科技资讯》2013,(13):230-230
十八大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对思想政治教育予于更多关注,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和心理指导,这在很大程度上强调了思想政治教育之挫折教育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2013年,转型与动荡相互交织构成了中东地区形势的典型特征,转型之难和动荡之痛交互影响,使中东地区秩序与地区格局处在艰难的重建过程之中。在2013年,阿拉伯国家的政治与社会转型已进入更加艰难的深水区,宗教与世俗、民主与民生、改革与稳定的矛盾异常尖锐。埃及“二次革命”废黜穆尔西政权构成了转型国家动荡的风向标;其他尚未发生政权更迭的阿拉伯国家也在谋求程度不等的改革,但均面临国内外的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14.
楚风的代表是《楚辞》;巴文化表征的却是音乐歌舞(巴渝舞);而蜀文化的本质原是桑蚕文化。由此,从《诗经》“二南”的成因入手,从微观上分析比较了“二南”中的有关篇章,找到了它的共同点和个别性,在比较研究中寻求其三者的交流与融合。蜀王族并非一脉相传,但与楚的先祖却同为颛顼,巴与蜀都参加了伐商之战,后两国皆受封,巴王族由周王朝敕予姬姓并娶姬姓女。巴与楚的官方语言应是中夏系统,而蜀国却有自己的语言文字,然而,这种文化交流又有其深刻的政治、军事背景。三国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巴国成为蜀、楚文化交流的中介,所以,《诗经.周南.召南》就成为巴、蜀、楚文化融合的象征。  相似文献   

15.
阮籍五言《咏怀》诗充满感伤,其内涵包括时代政治之压抑,个人处境之艰难,然而更多的是一种忧生惧死,孤独渺小的无奈和深沉的绝望,这与建安文学之悲慨有着极大的区别,它主要源于人生之短暂,祸福穷达之无常。这种人生固有的痛苦为何在阮籍《咏怀》诗里表现得格外突出,其原因除了时代政治、个人处境之外,还有更为深刻的原因:生死观和天命观的变化发展。  相似文献   

16.
林安梧 《孝感学院学报》2006,26(1):5-11,128
中国传统政治社会共同体之建立与宗教、理性之诞生相伴而生,而这与“皇权”与“孝道”相应,皆与“血缘性的纵贯轴”密切相关。顺着历史与哲学两层面而展开分析,周公之制礼作乐代表由部落王权走向普遍王权,隐含一王权的虚化与孝道之落实。就政治文化史、思想观念史而言,此即是由“帝之令”转而为“天之命”,是由畏惧生仁敬,由威权转道德,血缘性纵贯轴亦由此得以确立。值得注意的是,儒家原先的政治理想──王权虚化、孝道落实,并未真正成功。随着帝皇专制、绝对皇权的建立,孝道亦因之而被异化了,因而专制性的纵贯轴与血缘性纵贯轴极奇诡地合为一体。然而,时至今日现代化的发展,孝道已逐渐由血缘性纵贯的专制皇权中解放开来,走向人际性的互动轴,孝道也有着崭新的可能。  相似文献   

17.
《世界知识》2008,(5):4-4
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对于自己心中认为美好的事物,人们用钟鼓琴瑟表达倾慕和追求,而钟鼓琴瑟的最高境界就是和谐。“后妃说乐,君子之德,无不和谐”,对德的追求,正如对音乐的喜爱一样,要求的都是和谐。“交情通意心和谐,中夜相从知者谁?”“琴瑟和谐”是人们对理想的夫妻关系的最经典的比喻,而“如乐之和,无所不谐”,也早就被人们用来比喻良好的社会、政治和国家关系。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社会把政治伦理化,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要求。在长期的发展中,壮族人民也用自己的方式传承这种理念。《传扬歌》与《布洛陀经诗》这两部在“那”文化圈广大壮族地区流传的经典著作,就记载了壮族先民的政治伦理之治平思想,主要包括天命观、民本观、抗争观、公平观、民权观。  相似文献   

19.
三代领导人的"德育环境论"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领导人都非常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都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与环境的关系,主张“大小环境决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式、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能优化客观环境”这一辩证关系。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领导人提出的“德育环境论”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都产生了巨大的育人效应,也清晰展现出一脉相承的继承与创造的理论轨迹。  相似文献   

20.
《周易》“中孚”卦二爻爻辞为:“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李鼎祚《周易集解》引虞翻日:“靡,共也。”王弼注:“……故日我有好爵,与物散之。”孙星衍《周易集解》引干宝日:“靡,散也。”其中虞翻释“靡”为“共”,属随文注释之类,不可取,因为从“靡”的词义系统中无由引申出“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