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旭彤 《长春大学学报》2013,(11):1423-1426
颜色词是各种语言中的基本词汇,产生稍晚,不能全部依附于具体的事物产生,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和抽象性。在中国怒江、维西傈僳族比较聚居的地区,傈僳语在家庭、村落、集市和政府机构中广泛使用,是傈僳族的主要交际工具,阐述分析傈僳语基本颜色词的结构特点和隐含的民族文化内涵,对傈僳语的研究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人类生活在多姿多彩、五颜六色的世界里,颜色词就是人们用来描述物质世界的语言。对于颜色词的分类、命名以及内涵意义都是语言学家研究的对象,本文从不同民族对颜色词的认知角度来分析基本颜色词的分类以及部分颜色词意义上体现的中西心理认知差异。  相似文献   

3.
以《英译现代中国散文选》为例,采用分类归纳的研究方法,研究汉英散文翻译中汉英颜色词的文化异同及翻译策略。研究发现,由于宗教民俗差异、地理环境差异、历史传统差异等原因,汉、英颜色词在意义传达上有一定的差异,可被分为基本对应、部分对应、不对应3类;根据3种不同分类,散文翻译策略应采取直译及意译两种方式。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简介绍国外对基本颜色词认知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从认知角度分析藏英基本色彩词“黑”、“白”的语义共性,剖析影响人们对“黑”、“白”语义认知的因素,旨在使人们更好地、更全面地了解藏英颜色词“黑”、“白”的意义,促进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5.
以认知语言学的原型理论、隐喻、转喻为基础,分析了英汉语言中基本颜色词"红"的认知语义共性及差异。人类共通的认知方式是形成其语义共性的主要原因,英汉民族不同的社会文化因素造成了"红"在两种语言中的语义差异。  相似文献   

6.
论颜色符号系统的模糊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晶波  康海波 《科技信息》2008,(13):152-152
颜色在我们身边无所不在,世界上的各个民族每天都在用他们的语言对颜色进行描述和分类,而无论是哪一个民族的语言的颜色词,它们在概念上和内涵上都是模糊的,这是因为语言和文化这两个符号系统都是模糊的。  相似文献   

7.
为了厘清高中生的应对方式概念及类型并探讨高中生应对方式与自我效能的相互关系,采用高中生应对方式问卷、自我效能问卷对386名高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①问题解决、寻求社会支持、合理解释与自我效能感呈显著的正相关;忍耐、逃避、发泄情绪、幻想否定与自我效能没有显著相关;②问题解决、合理解释和幻想否定对自我效能感有显著的影响。说明:高中生的自我效能与应对方式二者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意义与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体验是紧密相关的。本文以奥尼尔的《琼斯皇帝》为例,对剧中的三个基本颜色词的含义用认知语义学的哲学基础——体验哲学为基石进行分析说明,以探析作者对颜色词的语义认知与其体验的关系,希望有助于获得对作品更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语言的模糊性在(红)颜色方面表现为:1)自然界的可见光的波长与强度不同表现为颜色不同,且构成一个客观的连续统,但人类对光的感知即颜色呈某些共性和无限的差异性(约一千万种颜色)或模糊性;2)用有限的语言词汇将无限的颜色或色差描述出来时,即将连续统切分为片段(例如11种基本颜色),这片段构成颜色连续统的核心成员,其它色差为边缘色;且任何一个颜色词如红色都占有这个连续统一定的跨度,包含这个跨度内所有的色差或成员,具备了概括性,其成员之间的划分同样具有模糊性;3)人类是通过对实物如火和血及植物、织物、矿物、天候甚至病症等外表的颜色性状的感知而获得对(红)颜色的认知,这是一个"以物喻色"的隐喻或类比的过程,决定了人类对颜色的感知必然具有模糊性;4)将(红)颜色的性状等又一次通过"以色喻物"的类比,在社会文化生活中产生的引申意义或隐喻,使得(红)颜色具有更宽泛的模糊性,并使英汉语的红色(red)具有更宽泛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现代派的代表作家余华、刘索拉的代表作品来考察男女作家对颜色词的选择、运用情况,通过比较可以从中发现两者在颜色词的选择和使用上既有相同的方面,也有不同之处。由于认知、社会、历史等原因,男女作家在作品中对基本颜色词的选择上基本一致,但因为性别差异造成他们在作品中对颜色词的选择及其表达效果上的不同。  相似文献   

11.
李明凤 《科技信息》2008,(1):170-170
在汉语词汇系统中,颜色词作为表达色彩概念的语言成分,是一类特殊的词群,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旨在通过对汉语颜色词的研究,主要发掘汉语颜色词的文化意蕴,其中包括汉语颜色词与汉民族的风俗习惯、等级观念和哲学思想三个方面,展示出汉民族独具特色的色彩文化。  相似文献   

12.
通过两个实验,比较了纳西和摩梭小学生对基本颜色的命名和偏好.结果表明:1)纳西学生对基本颜色的命名正确率显著高于摩梭学生,命名顺序是红、黑、白、绿、黄、蓝、紫、粉红、灰、橙和棕;2)纳西学生和摩梭学生对基本颜色偏好的顺序是红、黄、蓝、紫、绿、橙、白、粉红、灰、棕和黑.纳西和摩梭小学生对基本颜色的命名和偏好差异显示了语言和文化对于颜色认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本文就原文中词的引申义是由基本义直接或间接转化而来的;词义的分类分为:基本义和转义,这两个观点进行了商榷。本文赞同的观点是:词义的其它义项是由词的本义直接或间接转化而来的。词的义项分类可以分为:基本义和非基本义;也可分为:本义和转化义等。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观测彩叶桂品种的枝叶性状并进行数量分类研究,为彩叶桂品种分类和优良品种选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于春季对25个彩叶桂品种进行形态学特征观察,以观测的35个枝叶性状指标数据进行R型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去掉相关性较大且累积贡献率较小的性状指标,然后对25个彩叶桂品种进行Q型聚类分析。【结果】R型聚类结果显示:除彩叶桂叶面是否皱缩和侧脉是否隆起,叶片横切面与主脉凹凸度,叶柄颜色与新枝是否双色,成熟叶叶色、成熟叶有无花斑、幼叶色彩类型、叶片色彩类型、幼叶颜色和叶色有较明显的相关性外,各性状相对独立。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共提取11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87.618%,前9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81.157%,主要反映了彩叶桂各阶段色彩表现、叶大小、叶缘锯齿及叶面形态等。Q型聚类结果显示:25个彩叶桂品种按成熟叶叶色分为2大类,又由叶宽分为3类,最后根据叶宽、幼叶色彩类型、叶片横切面、叶形、叶片质地和叶脉色彩等分为10个组。【结论】R型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Q型聚类分析表明,叶色、幼叶颜色、成熟叶叶色、叶型、叶面是否皱缩、叶片横切面、叶宽和叶形等性状可作为彩叶桂品种形态学分类的性状指标。综合而言,成熟叶叶色、叶片横切面和叶宽是此次数量分类得出的主要的标准和依据,但是否为该树种最主要的分类标准和依据还需进一步探讨和验证。  相似文献   

15.
张静 《科技资讯》2012,(16):220-220
我们生活的世界与色彩是密不可分的,绿色是每个民族的基本颜色。因为颜色词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建立在人的视觉感知基础上的,因此"绿"在英汉语言民族中的视觉感知和认知反映就具有一定的共性。但是,汉英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等差异,同样一个颜色词就会呈现出丰富多彩、甚至天差地别的意义。本文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归纳出汉英颜色词之间文化内涵上的共性与个性,并从一定程度上体现语言的历史变迁与发展规律,有利于汉英两种语言文化之间的翻译、教学和交流。  相似文献   

16.
现代汉语教学语法有三大系统:词类系统、词组系统和句子系统。无论是词、还是词组或是句子都可以逐层分类,并自成系统。词可分为实词和虚词两个大类,共有十四个基本类,词组从结构上看可分复合词组和派生词组两个大类,共有十二个基本类,句子从结构上看可分为单句、复句和杂句三个大类。  相似文献   

17.
色彩是上帝的杰作。英汉两种语言中存在着大量表示颜色的词汇,颜色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特殊的物质形态。颜色词作为一个特殊词类,是探讨语言与认知关系的重要途径。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认知体系,一种思维方式。而概念隐喻也称为隐喻概念,是通过认知主体的思维在两个认知域(概念)之间建立认知联系,或者概念领域间的相互转换。本文首先介绍了概念隐喻的特征;其次分析了颜色的概念隐喻特性,最后从隐喻认知的角度分析了英汉两种语言中色彩的隐喻意义异同,得以为更好的顺畅的为英汉交流服务。  相似文献   

18.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人类基本的认知活动,而空间隐喻在人类的认知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许多抽象概念都必须通过空间隐喻来构建。结合大量的语料,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系统地对比分析了空间维度词"深"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隐喻投射。结果发现:英汉两种语言中"深"的隐喻投射主要集中在时间域、颜色域、社会地位域和程度域。  相似文献   

19.
通过考察"冷"和"热"两个词的概念隐喻,发现"冷"和"热"投射的目标域都涉及到情绪域、态度域、场景域、颜色域、战争域、疾病域,但也存在一些差异。总体而言,"冷"和"热"两个词隐喻投射呈现的是一种异同共存、同大于异的关系,基本呈对称分布,说明这两个词在构建抽象概念系统中所起的作用基本相当。同时,还概括了这两个词构造隐喻的句法构成形式和语义结构,模拟了一个隐喻认知模型。  相似文献   

20.
本文试图以湖北省大冶县为例,说明运用模糊聚类分析方法进行土地资源评价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其基本步骤为①聚类因子及其参数的选择;②聚类参数的分级及其模糊分数的确定;③建立模糊距离矩阵、画出聚类图谱和分类。据此,将大冶县宜农地分成四个质量等级和十二个适宜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