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受损河岸生态系统修复研究进展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基于传统水利工程设计理念修建的河流护岸工程只考虑工程的耐久性及施工的方便性而使用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材料,忽略了河流的生态功能,从而破坏了河流的各种生态过程,导致河流污染严重,生态作用越来越小.分析了国内外关于受损河岸生态系统修复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我国开展受损河岸生态系统修复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应采取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2.
“生态河道”是指在确保河岸工程具有抗洪防止河岸侵蚀结构的前提条件下,以恢复重建河流生态系统为目的,通过对河流及护岸工程的生态改造,河面、河坡长效保洁,采用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和人工辅助相结合的工程措施,提高河流自身的净化能力,逐步恢复“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河道面貌。文章介绍了生态河道建设的类型,分析了生态型河道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策略。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湿地恢复已成为当今社会生态恢复的重要课题之一,开展河道湿地生态修复是提高河道水环境承载能力、改善河道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本文在长园河中下游段进行湿地生态修复工程实践,在全面分析长园河湿地现状的基础上提出生态修复目标,按照一定的修复原则把工程分为4个区域即湿地生态修复与景观优化示范区、河岸缓冲过滤带重建示范区、连通性修复与生态护岸示范区、生物浮岛示范区进行重点修复,修复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为未来华北地区山区型河道退化湿地的生态修复提供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4.
所谓生态修复是指对生态系统停止人为干扰,以减轻负荷压力,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自组织能力使其向有序的方向进行演化,或者利用生态系统的这种自我恢复能力,辅以人工措施,使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或使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主要指致力于那些在自然突变和人类活动活动影响下受到破坏的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工作。本文对城市园林生态修复的理念及管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丁彩萍 《科技信息》2009,(17):366-366
所谓生态修复是指对生态系统停止人为干扰,以减轻负荷压力,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自组织能力使其向有序的方向进行演化,或者利用生态系统的这种自我恢复能力,辅以人工措施,使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或使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主要指致力于那些在自然突变和人类活动活动影响下受到破坏的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工作。本文对城市园林生态修复的理念及管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我国西部地区生态恢复进程中的胁迫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恢复技术是通过现代技术和传统技术的手段 ,保持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正常状态 ,以达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但是 ,在生态恢复中存在胁迫作用 ,包括系统滞后、受损还原、衍生危害、生态异常和异地胁迫等 .为了控制或减少这些压力 ,本文提出若干对策 ,即应当发挥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作用、适度进行生态置换、确定与生态保护相适应的发展速度和大力发展生态产业等 .  相似文献   

7.
人工植被重建是受损生态系统修复的重要手段.为探讨石漠化区矿山土壤对植被恢复的响应,选择贞丰县北盘江镇已开展生态修复2年的大理石矿山为研究区域,以芭蕉(Musa basjoo)、皇竹草(Pennisetum sinese)、芭蕉+皇竹草、未恢复地4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为对象,研究4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养分含量、供肥强度...  相似文献   

8.
水岸带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岸生态系统是介于陆地与河流、湖泊、溪流或水塘之间的过渡地带,是非常重要的典型的生态交错区。水岸带具有重要的生态、社会、经济和旅游价值。水岸带研究以生态学、水文学和地貌学为基础涉及多种学科和技术。我国城市水岸多使用混凝土等人工建筑材料,结果导致水岸植物群落丧失,破坏了水岸连接水生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的纽带作用,其生态作用越来越小。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退化水岸带的生态恢复与重建较为复杂,我国水岸带及其退化生态系统重建理论与实践研究均较为薄弱。为此,笔者总结目前国内外有关水岸生态系统的研究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对我国水岸生态系统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生态恢复评价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恢复生态学是生态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对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进行评价是当前恢复生态学研究的重点。对生态恢复进行评价,可以及时了解生态系统状态、生态恢复程度等信息,用以指导生态系统管理并提供决策支持。本文概述了生态恢复评价以及对生态恢复评价有重要借鉴意义的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与生态安全评价的研究现状,以期从多角度、多途径判断和分析生态系统恢复状况。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植被混凝土生态防护技术在西南高山亚高山地区工程边坡生态恢复中的应用,本研究以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 (L.)Gaertn)和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 Griseb.)为研究对象,测定了两种草本植物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对植被混凝土水泥含量的响应.结果表明,两种草本植物在水泥胁迫下均能保持较高的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幼苗株高、地上生物量、根长、根表面积、地下生物量均随着水泥含量的升高而下降,总生物量在10%水泥处理组降到对照组的50%以下.上述结果表明冰草、垂穂披碱草可以应用于西南高山亚高山地区植被混凝土生态修复,6%~8%是该地区植被混凝土应用比较适宜的水泥含量,在高陡边坡生态恢复的最高水泥含量应不超过10%.  相似文献   

11.
This paper concluded the vegetation restoration technique system in the arid-hot valleys and studied the anti-erosion function, environmental function and biological diversity effects of vegetation restoration on the ecosystem in the arid-hot valley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oil erodibility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after the vegetation restoration. The climate environment of the small watershed had a great improvement after the vegetation restoration, of which the temperature decreased, the humidity increased, the harsh environment of dry and hot in this region changed. The studies of the ecosystem biodiversity were mainly on the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 between biodiversity and ecological function of the artificial ecological forest pattern and the natural enclosed treatment mode on the severely of degraded land. It could conclude that the natural enclosed treatment mode is helpful to the biodiversity of the ecosystem and the improvement and stability of the ecosystem, and Leucaena artificial forest restoration pattern reduced the species diversity but optimized the ecological function. Therefore, as to the severely and extremely severely degraded ecosystem in the arid-hot valleys, Leucaena pattern of gully control and natural enclosed treatment mode are the relatively optimal choices.  相似文献   

12.
受损河岸生态系统近自然修复实验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以流经东北师范大学净月校区的中小河流为对象,在传统的水利工程设计中纳入生态学原理,以为生物提供生存空间为核心,根据恢复生态学人为设计理论采用工程和植物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构建初始河岸生态系统.并着重对其恢复过程中生态系统动态、定量化的评价指标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太湖流域水岸生态防护林体系建设技术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太湖水体富营养化引发的蓝藻暴发与饮用水源地污染引起了学术界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目前,环太湖生态防护林带建设已作为重要的生态修复工程加以实施。笔者综合分析了太湖水质下降的主要原因及面源污染物来源;综述了国内外有关水岸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生态防护林带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机理及影响生态防护林带生态效能的因素等;探讨了水岸带类型、分区与立地条件的划分依据,水岸生态防护林带营建宽度的确定方法,适宜植物种类选择与配置技术,并提出了建立有效的生态补偿机制等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4.
以生菜、大白菜、辣椒、小白菜和花椰菜5种蔬菜种子为研究对象,采用不同浓度发酵水葫芦汁液浸种,通过测定种子发芽势、发芽率以及幼芽的各项生长指标,研究沼液浸种浓度对蔬菜种子发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低浓度沼液促进种子发芽,高浓度沼液抑制种子发芽;其中最佳发芽势浸种浓度均维持在1%~10%之间,最佳发芽率浸种浓度均维持在1%~30%之间,较好发芽率的浸种浓度范围为1%~50%;通过方差分析各项生长指标可知,对照组的生长指标与实验组的生长指标均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沼液浸种对蔬菜幼芽的生长有显著影响,但不同浓度对幼芽各项指标的影响各有侧重。  相似文献   

15.
针对三峡大学校园河道求索溪水体污染严重以及水生态景观残缺的现状,在实地调查和监测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提出了“外源污染削减—底泥微生物修复—植物强化过滤带构建—河道水生态系统构建及景观优化—生态河道管理及维护”的校园河道生态修复治理思路和模式.介绍了该模式的设计理念和原则,在工程规划中提出了截污及补水、底泥微生物修复、水生植物修复、护岸的生态改造等具体工程,并给出了部分工程平面布置及效果图.该项研究拟为三峡大学及类似的校园河道生态修复工程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全面总结了近年来中国在岩溶森林生态保护修复理论与技术实践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在理论方面,创新性地提出了基于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岩溶森林生态保护修复政策支撑体系,基于岩溶地区小生境高度异质性的多物种共存与生物多样性维持理论,基于岩溶地形地貌、土壤和自然干扰机制下的隐域性植被演替理论,基于岩溶植物萌生特性的群落构建机制和岩溶生...  相似文献   

17.
河岸带的边缘结构特征与边缘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河岸带是一个典型的边缘区,根据河岸带纵向空间的镶嵌性、横向空间的过渡性、垂向空间的成层性以及时间分布的动态性等边缘结构特征,提出了河岸带边缘效应的概念.指出河岸带边缘效应是河岸带在结构、状态、行为和功能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异质性和独特性,这种边缘效具有过渡性、动态变化涨落、易超承载运行等特点,并具体表现为地理边缘效应、生态边缘效应、缓冲边缘效应以及社会边缘效应等.  相似文献   

18.
用黄瓜种子作试验材料 ,用不同的处理方法包衣种子 ,试验种子的发芽率 ,幼苗生长势及种子抗病能力 ,这三种处理方法是 :对照 (裸种子 )、化学杀菌材料包衣及选择非化学 (生物类 )天然无害材料作为杀菌材料包衣 (用以防止化学杀菌材料的污染提出的新天然包衣材料 ) .实验结果表明 ,使用天然材料和化学材料包衣种子均使种子发芽时间延长和非正常幼苗增多及单株生物量提高 ,并比对照组裸种子杀死了大部分的病菌 ;但化学杀菌包衣种子处理使幼苗的非正常率更明显的增多 ;生物类天然材料包衣相对对照同样也能杀死许多病菌 ,但比化学包衣材料杀菌力弱 ,将进一步研制和改进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