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今年以来,欧盟与美国在中东问题上的分歧明显扩大和公开化。法国在参与中东事务方面表现尤为活跃,被视为欧盟在中东的“代言人”。10月19-25日,法国总统希拉克在其半年内的第三次中东之行中,公开提出“欧盟应作为中东和平第三主持人直接介入阿以和谈”,摆出欧盟要与美国在中东“平起平坐”的架子。  相似文献   

2.
唐永胜 《世界知识》2011,(18):68-68
5月19日,奥巴马发表中东政策演讲,推出“中东新政”,在突尼斯、埃及等国实施扶持计划,鼓励中东北非的民众通过“和平方式”推翻“专制政权”,把推动这一地区的“政治改革”确定为美国中东政策的“最优先议程”。  相似文献   

3.
中东和平进程近几年未取得大的、实质性进展,明里有以色列强硬势力从中作梗,暗里与美国奉行的“拖延策略”有关。美国已掌握了中东和平进程主导权,但它并不急于解决巴以冲突。掌握主导权不战不和最有利在中东和平进程问题上,美国一直是以倡导者和推进者的面目出现,它之所以奉行“拖延策略”,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相似文献   

4.
牛新春 《世界知识》2023,(14):26-28
<正>牛新春(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东研究所所长、研究员):2010年“阿拉伯之春”后的十年,是冷战结束后中东地区最动荡的十年,大家称之为“中东大变局”。2 0 2 0年至今的三年,中东从动荡、冲突向稳定、和解转变,这股“和解潮”可以称之为“中东新变局”。我主要从三方面谈“中东新变局”的特征,其中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未知的。  相似文献   

5.
吴冰冰 《世界知识》2023,(14):30-32
<正>吴冰冰(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特约研究员、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系主任):近几年,中东地区形势“变”与“不变”相互交织。其中,显著的变化是中美俄三国都调整了其中东政策。三大显著变化变化一:美国的中东政策发生了变化。在美国的全球布局里,“印太”、中东和欧洲三个地区是联动关系,无底线的收缩和退出中东对美全球布局是不利的,所以其在中东的战略收缩是有底线的。若退出中东地区,  相似文献   

6.
3月29日下午,外交部新闻司外国记者新闻中心邀请即将卸任的中国中东特使王世杰和新任特使孙必干会见中外记者并回答提问。“世知”记者李巨川参加。王世杰大使和孙必干大使都是“世知”的老朋友,都曾经接受过“世知”的采访,孙必干——“带保镖的外交官”还出现在“世知”的封面上(2004年第20期)。王世杰任中东特使三年多,先后八次访问中东以及出席有关国际会议。他感慨道:“如果说我在执行使命过程中,我的工作得到了各方的认可,首先应归功于中国的中东政策,其次,感谢中东地区国家、政府和人民对中国中东政策的信任和支持。遗憾的是,中东和…  相似文献   

7.
美国对中东的外交一直风风火火,摆出主导中东事务的姿态。在4月11日发生的以色列和黎巴嫩的16天冲突中,美国也没少下工夫做调解,但舆论认为美国“多少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对中东外交有所失分。首先,美国的做法明显偏袒以色列,引起阿拉伯方面普遍反感。黎以冲突初期,美国听任以色列以凶猛的火力“教训”黎巴嫩真主党。当法国外长率先赴中东斡旋时,美国急匆匆抛出一个停火协议,而这个协议又是偏向以  相似文献   

8.
伊朗丰富的石油资源一直是列强争夺的焦点,多次引发国际危机。冷战后伊朗石油成为三种利益的交汇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的利益、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大国的利益以及以伊朗为核心的海湾产油国的利益。伊朗凭借石油经济及其壮大的军事实力不断挑战美国,伊朗称霸中东地区的“大国梦”和美国控制中东的“世界梦”必然发生冲突。围绕伊朗石油的博弈,美国在中东石油霸权逐渐削弱。  相似文献   

9.
美国并不低估苏联在中东经营几十年的影响和作用,并要借助它的合作与配合在中东地区和会问题上收“事半功倍”之效;苏联无力充当主角,想要通过“苏美协调机制”取得在中东“仅次于美国的发言权”。  相似文献   

10.
杜勒斯说了这么一句话:如果我是到中东去作战的一名美国士兵;我身旁要是没有英国和法国士兵,我会感觉安全得多。听听,这话多么蛮横。莫怪英国的“每日镜报”要骂杜勒斯是一个“十足的笨蛋”了。杜勒斯是在一种什么场合下,说了这么一句十足笨蛋式的话呢?原来前些日子,美国国会正在讨论艾森豪威尔主义。杜勒斯拼命吹嘘美国的力量足以在中东防止共产主义的“侵略”;如果美国单独担负起这种“神圣的”任务,就会方便得多;如果英法仍然插足中东,那么美国就不大方便。杜勒斯说得十分露骨,他是在继续逼迫英法退出中东。在美帝国主义分子看来,中东必须要有外来的统治者;英法退出中东,中东就会成为“真空地带”;而美国就应该掮起艾森豪威尔主义的大旗,进入中东“真空地带”,成为阿  相似文献   

11.
要害之地中东地处欧、亚、非三大洲的枢纽部,战略位置重要,石油资源丰富,在美国的全球战略和对外政策中一向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七十年代初美国政府首脑尼克松曾强调:中东对西方国家“具有生死攸关的重大意义”,因为“欧洲所用石油的百分之八十和日本所用石油的百分之九十来自中东”,中东“是通往非洲的门户,是通往地中海的门户。是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枢纽,它也是经苏伊土运河向南进入印度洋的门户”。美国进口石油一半来自中东,三分之一仰赖波斯湾。中东不仅是美国石油垄断组织榨取巨额利润  相似文献   

12.
6月10日上午11时,叙利亚总统阿萨德在与黎巴嫩总统拉胡德通电话时因心脏病突发逝世。阿萨德的猝死对叙利亚政局和中东局势均造成重要冲击。国际社会普遍关注两个问题:叙利亚能否顺利实现权力过渡并保持内部稳定;叙以和谈以至中东和平进程将受到怎样的冲击。记不清是哪位名人曾说过一句名言,“没有阿萨德的中东是不可想象的”!的确,阿萨德高深莫测,30年来在叙利亚大权在握,并始终作为一个关键人物活跃在中东政治舞台上。作为一个领土面积不足19万平方公里、人口仅1700多万的国家元首,他能够使几任美国总统“屈尊就教”。美国前总统卡特和布什称阿萨德是“天才”;基  相似文献   

13.
水源问题是阿以关系、中东国家之间关系的一根十分敏感的神经,与各方利益攸关。它已成为影响中东和平的一个政治问题。海湾战争结束后,中东的水源争端正在突出。拟议中的中东水源首脑会议10月将在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召开。随着会期的临近,中东舆论对水源危机的评论又多起来。美国务卿贝克最近指出,中东水源问题将列入中东和会的议题之中。美国设想和会后一阶段由土耳其和海湾6国加入水源问题的讨论。直接影响中东和平导致以色列拒不撤出阿拉伯被占领土的现实原因一般说来有三个:(1)以色列需要“足够的生存空间”;(2)以色列需要“能抵御和迟滞”阿拉伯激进国家和巴勒斯坦发动军事进攻的“战略缓冲地带”;(3)以色列不能没有“水源保证”。从所谓“生存空间”因素上看,以色列境内可供犹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50年代末,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出现了“艾森豪威尔主义”,它是美国当局为填补英法势力撤出中东而形成的所谓“力量真空”,镇压中东在二战后兴起的民族民主运动,同时以中东亲美国家为基地,与苏联展开争夺而出台的外交政策。它并没有考虑中东特殊的地理和人文环境,严重违背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在中东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反对下很快夭亡。艾森豪威尔主义产生及夭亡的背景与过程,在今天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自2010年底阿拉伯大变局发生以来,国际舆论尤其是西方媒体将这场以推翻现政权为目标、以民众抗议浪潮和反对派夺权为表现形式的地区性运动定性为“民主革命”,并冠以“阿拉伯之春”的美誉,同时认为这场革命正在终结中东不适合民主发展的“阿拉伯例外论”,其历史意义可与20年前东欧剧变和柏林墙倒塌相媲美. 但是,随着突尼斯、埃及、利比亚等国的政治与经济重建陷入困境,叙利亚危机和伊朗危机久拖不决,伴随着无法控制的暴力、动荡抑或还有日益迫近的战争,以发展民主、改善民生为主题的“阿拉伯之春”似乎已渐行渐远.从某种程度上说,“阿拉伯之春”已经蜕变为各种势力进行地缘政治博弈的舞台.不管新一幕中东地缘政治厮杀的结局如何,浪漫开场的“阿拉伯之春”注定难逃悲剧收场的中东政治宿命.  相似文献   

16.
美国派赴北非、中东推销“艾森豪威尔主义”的副总统尼克松和总统特使理查兹的阴谋活动,到目前为止,暂告一个段落了。在这两、三个月期间,美国进行了一系列的经济利诱、政治分化颠复和军事威胁的措施,企图“填补”中东的所谓“真空”、建立美国的新殖民主义统治。通过这些行动,中东人民更加认清了美国的真面目。他们反对美国新殖民主义的民族主义运动空前高涨,美国已经被迫撕碎一切伪装,原形毕露地站在和中东人民公开敌对的地位。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由于美国进行挑拨、拉拢的结果,中东各国关系也趋于复杂化,这就增加了中东人民反击美国殖民主义势力进攻的困难。最近约旦局势的发展突出地说明了这种情况。  相似文献   

17.
文化播报     
丹麦“中东形象”文化节即将开幕经过三年筹备,“中东形象”文化节将于8月12日~9月20日在丹麦的哥本哈根、奥胡斯、欧登塞等九个主要城市举行。举办“中东形象”的宗旨是让丹麦人了解现代中东,强调文化多样性,推动丹麦与中东国家在不同价值观念背景下的交流与对话,并希望通过相互理解与尊重最终打破东西方文化壁垒,达到东西文化交融的目的。本届艺术节预算2850万丹麦克朗,将邀请来自中东、北非和海湾地区的56个国家近400名艺术家参加。“形象”系列文化节一般每两年至四年举办世界知识2006年第13期据媒体报道,今年5月意大利考古学家在罗马…  相似文献   

18.
在中东地区,日本一向以“中立”自居,左右逢源,从中渔利。但它也常常顾此失彼,陷入困境。 1973年石油危机后,日本开始推行“多边自主外交”,在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之间奉行所谓“中立外交”。一方面,它为了确保石油供给采取了亲阿拉伯国家的政策;另一方面,为迎便合美国而发展同以色列的关系。在两伊战争爆发后,舆论纷纷评论日本打着“中立”的旗号,以“调停人”的身份对两伊展开了频繁的外交活动,两面讨好。但是,自美国军事介入海湾、美国和伊朗关系急剧恶化以来,人们看到日本在美、伊之间左右为难,正如日本一位外务省人士所说,日本的中东外交陷入“顾此失彼”的局面。为摆脱困境,日本外相曾多次出访中东一些主要国家,同时邀请中东国家的首脑和外长访日,甚至同巴解组织保持对话。日本声音“要在  相似文献   

19.
随着英法侵略者在埃及的失败,美国企图夺取苏伊士运河并进而控制中东的阴谋愈来愈明显了。早在英法被迫宣布立即撤兵的同一天(去年12月3日),美国国务院就急忙发表声明说,“联合国和有关国家应当立即注意中东的基本问题”,美国决心通过联合国促使中东的“长期冲突得到永久性的解决”。三天之后,美国副总统尼克松又发表了关于中东政策的长篇演说,主张“把美国和联合国在道义上、外交上、经济上和军事上的力量动员起来使中东的长远目标得以实现”。他并且说英法撤兵是把“维护中东未来和平的责任交给联合国紧急部队来承担”。美国为什么这样强调联合国和联合国紧急部队呢?它所谓的长远目标、基本问题是什么呢?总的说来有以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赵军 《世界知识》2023,(12):50-51
<正>近年来,中东地区长期以来的紧张局势呈现持续缓和势头,多国走向和解。2023年3月10日,伊朗和沙特阿拉伯这一对“中东夙敌”在中国的积极斡旋下宣布同意恢复外交关系,这将中东地区国家“和解潮”推向高潮,其中最引发国际舆论关注的是以沙特为首的阿拉伯国家与叙利亚关系改善显著,5月7日,阿拉伯国家联盟(阿盟)发表声明同意恢复叙利亚的成员国资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