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6 毫秒
1.
聚丙烯-用偶联剂处理滑石粉填充塑料的流变性质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偶联剂改性聚丙烯(PP)进行的流变行为研究结果表明,用硅烷偶联剂或钛酸酯偶联剂处理后的滑石粉填料,能改善PP的流动性.用硅烷偶联剂与钛酸酯偶联剂复配处理后的滑石粉,与PP共混后能改善PP的流动性,降低其熔体粘度.  相似文献   

2.
聚丙烯/尼龙1010共混物力学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力学测试方法研究了甲基丙烯酸环氧丙酯(GMA)熔触接枝聚丙烯(PP-g-GMA)对聚丙烯/尼龙1010(PP/PA1010)共混物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P-g-GMA明显地改善了PP/PA1010共混体系的相容性,使该体系的屈服强度有大幅度的提高,并呈现出明显的正的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3.
应用CaCO_3/SiO_2纳米复合技术改性聚丙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研究高性能、低成本的汽车保险杠专用料,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CaCO3/SiO2纳米复合粒子,并通过红外吸收光谱、X光电子能谱、透射电子显微镜对CaCO3/SiO2复合粒子的形貌和组成进行了分析。把制得的CaCO3/SiO2纳米复合粒子填充在聚丙烯(PP)中,对其弯曲强度(σw)、弯曲模量(Ew)、冲击强度(I)、拉伸强度(σf)、拉伸模量(Ef)以及硬度(HD)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纳米复合粒子的加入使聚丙烯材料的邵氏硬度从49增加到58,当纳米复合粒子的质量含量在5%时,PP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和弯曲强度有所提高,而对材料的冲击强度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4.
采用钛酸酯偶联剂TM-JTBT和氟硅烷偶联剂G502通过溶液共混法分别制备了两种不同的防污闪氟碳涂料,使用扫描电镜(SEM)、接触角测量仪、体积电阻率/表面电阻率测定仪、划格实验法及涂层铅笔硬度仪等对研究的氟碳涂料进行表征和测试,研究了不同偶联剂对氟碳涂料憎水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采用钛酸酯偶联剂TM-JTBT的氟碳涂层憎水性角度可达到115°以上,憎水性丧失及恢复性能优于氟硅烷偶联剂G502,其他性能指标满足防污闪要求.  相似文献   

5.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了甲基丙烯酸环氧丙酯(GMA)熔融接枝核聚丙烯(PP-g-GMA)对聚丙烯/尼龙1010(PP/PA1010)共混形态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PP/PA1010二组分体系为典型的二相体系,加入PP-g-GMA后,两相界面模糊,分散相粒径变小,说明PP-g-GMA具有一定的增容作用.  相似文献   

6.
回收聚苯乙烯(PS)材料(以废旧一次性牙刷为例)性脆且耐热性差,需改性再生才能使用.通过铝酸酯偶联剂改性重质碳酸钙制备粒径均匀的亚微米改性重钙,并将改性重钙和聚苯乙烯—聚乙烯—聚丁烯—聚苯乙烯(SEBS)用于PS的增韧补强改性.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表明,重钙表面在改性过程中与铝酸酯偶联剂的亲无机端发生了化学反应;在偏光显微镜(POM)下,改性重钙的粒径和未改性重钙相比明显减小,且分散更为均匀;粒径分析结果表明,当铝酸酯偶联剂质量分数为1.7%时,改性重钙的粒径最小且分布最集中;扫描电镜(SEM)结果显示,SEBS加入PS基体后,复合材料的拉伸断面由光滑变为粗糙,材料最终实现了脆韧转变.绝大多数改性重钙颗粒均匀分散在PS树脂基体中,普通重钙颗粒则明显团聚;相应地,力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增韧剂SEBS可以有效提高PS复合材料体系的冲击强度和断裂伸长率,改性重钙对PS的增韧补强效果均优于普通重钙.  相似文献   

7.
用示差扫描量热仪(DSC)研究了K 树脂对聚丙烯/聚苯乙烯(PP/PS)体系的非等温结晶动力学,采用Avrami 法、Ozawa 法和Mo 法三种方法对非等温结晶动力学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Mo 法的动力学方程能很好地描述共混物的非等温结晶过程;K 树脂的加入破坏了分子链的规整性,导致PP/PS 共混物结晶速率和结晶能力略有降低.  相似文献   

8.
采用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TPU),应用双螺杆挤出机采用熔融共混的方法对POM增韧改性进行了研究,对POM/TPU共混体系的力学性能、流动性能和形态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表明:随着TPU用量的增加,共混体系的冲击强度(I)和断裂伸长率(ψ)随之增加,即韧性增加,而拉伸强度(σ)、弯曲强度(σw)、弯曲模量(Ew)和硬度(H)随之降低,即刚性下降.  相似文献   

9.
通过白油——桐壳纤维填充体系的小试实验,模拟了桐壳纤维在不同偶联剂表面改性处理后,与聚烯烃类树脂的共混填充过程。通过实验,为桐壳纤维作为聚烯烃类树脂填料的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降低改性试验成本,为工业生产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利用二甲基亚砜(DMSO)较强的分子缔合作用改善了醋酸酯淀粉的可塑性,形成了热塑性淀粉(TPS),然后应用TPS改性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制备一种新型的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通过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力学性能测试和生物降解性能测试,考察了TPS对PBS的力学性能和降解性能的影响。实验表明:TPS质量百分含量为20%、DMSO含量为30%、偶联剂含量为1%时,降解材料的力学性能最好。TPS含量30%的降解材料经3个月的时间,降解失重率可达66.88%,达到了降解目的。  相似文献   

11.
硅烷偶联剂对纳米氧化锌表面改性的机理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根据偶联剂改性无机粒子的作用机理,提出了一个硅烷偶联剂接枝在氧化锌表面的结构模型,用Gaussian03对两种硅烷偶联剂接枝在纳米氧化锌表面的模型进行了理论计算,结果表明,KH550和KH560能与纳米氧化锌表面结合而达到改性的目的,KH560的效果更好.实验与理论计算的结果相吻合.  相似文献   

12.
本文用Fourier变换红外光谱(FTIR)法对不同聚合温度、不同交联剂用量及不同引发剂用量、一定配比的N-乙烯基吡咯烷酮(VP)与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共聚体系的聚合过程进行跟踪测定,研究了该体系的聚合动力学与共聚特征.  相似文献   

13.
用机械共混法制备电性能优良的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石墨导电复合材料。研究了石墨含量、偶联剂对复合材料电导率和拉伸强度的影响。同时,使用扫描电镜(SEM)对复合材料的微观特征进行了分析,石墨粒子相互接触形成导电通路。高阻仪和万用表测试分析得出:石墨在ABS中的逾渗滤值约为35%。电子万能试验机测试分析出石墨含量为30%左右时,复合材料拉伸强度最大可达39.1 MPa。  相似文献   

14.
以钛酸丁酯、乙醇、硝酸、冰醋酸和去离子水为原料,采用溶胶—凝胶法合成TiO2干凝胶前驱体,将前驱体在空气氛围下在800℃进行退火处理,得到TiO2纳米粉末样品.X射线衍射和拉曼光谱表明样品的结构为金红石相TiO2.用固体与分子经验电子理论对金红石相TiO2的价电子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Ti原子的杂化状态为甲种杂化的18杂阶,O原子的杂化状态为第3杂阶.金红石相TiO2的最强键在(1 10)晶面上,是由晶胞中心的Ti原子和相邻的O原子结合而成.  相似文献   

15.
用种子乳液聚合技术合成了聚丙烯酸正丁酯-丙烯酸/聚苯乙烯-丙烯酸(PnBA-AA/PS-AA)乳胶互穿网络聚合物(LIPN)系列.探讨了丙烯酸用量、交联剂用量、单体组成比、核壳组成互换、增容剂以及颜料体积浓度(P.V.C)对乳胶漆性能的影响.在相同的P.V.C条件下,将IPN型乳胶漆与B_(12)型、共聚型、共混型、核壳型乳胶漆进行了性能对比.实验结果表明.IPN型乳胶漆的性能最好,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外墙建筑装饰涂料。  相似文献   

16.
发现了一种制备纤维素衍生物接枝聚乙二醇衍生物的优良方法.首先以聚乙二醇单甲醚(MPEG)与溴乙酸乙酯反应制得羧甲基化聚乙二醇单甲醚(CMPEG),之后在N,N-二甲基乙酰胺/氯化锂(DMAc/LiCl)双组分非水溶剂体系中,以羰基二咪唑(CDI)为催化剂,通过CMPEG上的羧基与醋酸纤维素上残余的羟基进行酯化反应得到羧甲基化聚乙二醇单甲醚-醋酸纤维素接枝共聚物(CA-g-CMPEG).用FTIR和DSC对产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MPEG通过化学键偶联在醋酸纤维素分子的侧链上.用SEM观察了聚合物的形态,有自组装成粒子的趋向,粒径在200~300 nm之间,是一种潜在的优良药物载体.  相似文献   

17.
合成了一系列不同摩尔比的聚砜-尼龙6嵌段共聚物.研究了共聚体中聚砜链段长短及含量对共聚体流动性、耐热性、耐水性以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聚砜链段分子量的增大和含量的增加,共聚体的流动性明显下降;随聚砜含量增加,共聚体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单调上升;耐水性增强;模量下降.聚砜-尼龙6嵌段共聚物较尼龙6均聚物有更优异的耐甲酸能力、较聚砜均聚物有更好的耐有机溶剂和耐开裂能力.  相似文献   

18.
在水中制备了β-环糊精/聚乳酸接枝共聚物(β-CD -g-PLA)胶束,以芘为探针,采用稳态荧光法研究了胶束的形成及临界胶束浓度(CMC)),利用动态光散射(DLS)和透射电镜(TEM)研究了胶束的粒径分布和形态.结果表明,在一定条件下接枝共聚物在水中能够形成球形的稳定胶束,CMC值和胶束粒径随着共聚物中疏水性聚乳酸(PLA)链段含量的增加而减小.  相似文献   

19.
新型潜伏性环氧树脂固化剂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己二胺与丙烯酸甲酯在己醇中反应合成了一种具有潜在的环氧树脂固化剂,利用红外光谱和元素分析确定了产物的化学组成;热失重分析结果表明产物基本达到了作为潜伏性环树脂固化剂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ST/PVA淀粉塑料膜(SP膜)的性能改进方法。通过ST与AM接枝共聚后再与PVA共混,得到的塑料淀粉膜(SAP膜)能提高SP膜的机械强度,缩短生物降解期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