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类学的文化概念有着长久而又复杂的历史,这似乎是为人类学后来的种种理论分野以至于学派分化种下了“祸根”。对文化概念的内涵及其发展的研究,向来是人类学理论基础研究一个最重要的方面;而对于有关文化概念的讨论和辩论及其与人类学各理论分野的关系的研究,也应该是人类学思考和“再思考”、“重新把握”和“反思”的起点。本文从人类学文化概念的历史回顾出发,试图说明文化概念的发展对于人类学理论发展乃至于学术流派分野的重大影响,进而探讨在新时期条件下关于文化概念的研究对于中国人类学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潘光旦先生的学术生涯说明了人类学研究综合性取向的学术意义,他主张用多种学术理论,多种研究观察方法来思考问题,他在国民性研究方面提出的“位育”(adaptation)概念就是从综合性角度考虑到人类,历史,环境相互之间的关系而梳理出来的,正常的学术批评和讨论,也是潘先生综合性学术取向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张福贵先生在其文章《从意义概念返回到时间概念》中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称谓产生质疑,进而提出“中华民国文学”的概念。本文主要从遮蔽与超越、封闭与敞开、诱惑与质疑三个维度阐释“中华民国文学”概念对“直线性”、“政治性”、“现代性”等既往“现代文学史观”的理论反思和修正,以及作为一名文学评论家独特的思想个性和对文学解释回归本原的学术诉求。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观点的梳理,在教师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的角色基础上,提出几种新型的现代教师角色:“随机通达”的引路者,概念框架的“搭建者”,问题情境的“抛锚”者,协作学习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学术顾问,信息资源的管理者、开发者。  相似文献   

5.
《礼记·乐记》是展示中国早期文化理论、特别是音乐理论的代表性著作,而“物”在这个理论体系中占据了较为重要的位置。“物”贯穿了《乐记》的几条主要逻辑链,它在逻辑建构的起点、终点或者是媒介(中介)等不同位置上有各异的效果,并且对理解文本中被后世阐释为“心物关系论”“人性养成论”“音乐作用论”等理论方面有一定帮助。“物”的概念为《乐记》提供了肥沃的生长土壤,也有助于文本中所承载的文化观的广泛传播。  相似文献   

6.
“体用”是中国传统哲学与思想史中的概念,也是武术文化体系中的重要脊线。作为一对哲学范畴、思维方式和分析框架,“体用观”对建构武术理论有着重要意义。运用文献资料调研和历史研究等方法对武术与体用思想相融的基本内涵、内在机制以及方法意义进行分析与阐释。研究认为,拳势“以练周身一体的内气与劲力为体,以练攻防一体的技击战术与技巧为用”,拳理“以静为体,以动为用”和拳法以“体道、味道,进而以武入道”的体认阶序共同建构起了武术“练体”与“练用”的基本内涵;“道器不二”的道艺体用观、“已发未发”的动静体用观以及“摄用归体”的拳势体用观集中反映了武术与体用思想相融的内在机制;武术的延续过程是在一次次“体用互变”的过程中实现了对自身的内在超越,其对体用思想的吸收与借鉴,不仅从思想层面印证了传统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融,更为重要的是为自身在整个传统文化延续与更迭过程寻找到了“因循”与“通变”的理据。  相似文献   

7.
分数是小学数学数概念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小学生数概念的一次重要扩展.教学数概念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建构概念的过程.通过对分数的产生与意义的研究,试图建立一种数概念教学从直观到抽象,再基于抽象上的建构数概念的教学模式.从学生角度出发去发现问题,从教师的教学行为上寻找原因,并在此回归课堂,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张福贵先生在其文章《从意义概念返回到时间概念》中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称谓产生质疑,进而提出“中华民国文学“的概念。本文主要从遮蔽与超越、封闭与敞开、诱惑与质疑三个维度阐释“中华民国文学“概念对“直线性“、“政治性“、“现代性“等既往“现代文学史观“的理论反思和修正,以及作为一名文学评论家独特的思想个性和对文学解释回归本原的学术诉求。  相似文献   

9.
作为中国礼仪空间的典型形象,明堂建筑的外在形态与上古中国神话宇宙观的关联,秦汉以来论说甚多,尤以当代学人研究详赡。而对以《礼记·明堂位》为主要文献的明堂内部空间叙事却触及甚少。空间要素如“门”、“墙”、“阶”、“位”与“向”等在先秦礼仪过程中,是内外攸分、正仪辨等标识身份、地位和权能的象征符码。它以模式化的空间叙事在种种仪式中,显示礼仪参与者之间亲疏远近、贵贱尊卑等社会伦理关系,实现了权力与秩序以及君临天下的空间功能。笔者借助仪式理论和考古建筑遗址复原图,尝试从仪式空间的角度对其进行微观探讨,主要目的在于揭示那些潜藏在“明堂”之“位”中的观念及其与明堂建筑的象征关联,从仪式空间的三个层面思考人们怎样通过模式化的叙事建构一个有意义的文化空间。  相似文献   

10.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师角色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观点的梳理,在教师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的角色基础上,提出几种新型的现代教师角色:“随机通达”的引路者,概念框架的“搭建者”,问题情境的“抛锚”者,协作学习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学术顾问,信息资源的管理者、开发者。  相似文献   

11.
苏杨 《科技潮》2006,(12):24-27
在中国,“循环经济”从学术用语发展到政策用语再到流行语不过10年时间,对大众来说还是“高档但费解”的词,不过,在学者和某些圈子里,也许因为这是个热门概念导致了一哄而上。从概念、理论到实践,各个层面都人头攒动。笔者因为参与过有关政策的制定,也经常与一些“业内”人士共话循环经济,因此经常耳闻目睹许多怪事、趣事、糊涂事,以及“考古”出来的“新鲜”事。  相似文献   

12.
罗小燕 《科技信息》2012,(7):297-297,238
许渊冲的“再创”翻译理论一经提出,就在翻译界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反对“再创论”的学者其实对“再创论”存在一定的误解。本文试图通过对“再创”理论进行界定,并从分析英汉语言的差异入手来论证“再创论”在中国古典诗歌英译中的可行性,接着从保存中国古典诗歌的“诗歌性”,延伸原作的价值及提高译文的可读性等方面论证“再创造”理论在中国古典诗歌英译中的重要作用及意义。  相似文献   

13.
<正> 近年来,在音乐界展开了一场颇具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的讨论——赵景华先生和顾震夷先生已先后发表了关于音准“精确性”与“模糊性”问题的四篇文章(各两篇)。读后,受益匪浅。这场讨论对音乐、舞蹈等艺术都具有规律性的普遍意义。本文根据自己多年来对音乐音准实践的体悟和音乐律学理论的学习与研究,拟从以下几方面论述一些粗浅思考。敬请专家学者指正。  相似文献   

14.
《畲客共醮乐以相通———赣南道教节日祈祥法事科仪音乐研究》是一本从音乐学角度切入,以"仪式"的眼光对赣南道教节日祈祥法事科仪音乐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的著作。该著借用曹本治先生对仪式音乐研究提出的"信仰、仪式行为、仪式中的音乐"三元理论结构模式和梅里亚姆对民族音乐学的定义"研究文化中的音乐",以及霍-萨乐器分类体系等相关理论,探寻音乐本体。  相似文献   

15.
历史看待近年来开始活跃的“红色文艺”概念,还处于意义建构期,直接将之运用到文艺史研究中势必引发不必要的争议。如果将“红色文艺”具体化为“红色革命文艺”,它所包含的整体性视野,对于重新审视其内部相关文艺现象的概念命名、源流关系,它们与中国古代文艺传统、外国文艺传统和“五四”文艺传统的关系,还有文献整理中的问题,体现出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价值。目前以具体时段划分后的“红色革命文艺”研究,在概念命名上并不严谨,对整体源流关系的认识存在分歧,在与相关文艺传统关系的梳理上缺乏说服力,相关文艺梳理也存在不足,这些问题的形成与研究界缺乏整体视野有密切关系。在更大的视野上,“红色革命文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是中国现当代文艺关于“启蒙-救亡”“传统-现代”“民族-世界”等重大问题悬而未决的结果,对这些重大问题的突破,进一步深化对“红色革命文艺”历史的认识是关键点。  相似文献   

16.
跨学科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和教学改革的重要趋势。课程及课程建构在跨学科人才培养过程中居于核心地位。而方法论研究是课程建构科学化、课程方案合理化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对跨学科人才培养的意义、课程在培养跨学科人才中的重要地位及跨学科人才培养课程建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认识,进行了跨学科人才培养课程建构方法论研究的价值论证,并提出了课程建构方法论的概念及其内涵。  相似文献   

17.
关于不确定推量,从概率模型、可信度理论发展到证据理论和模糊推理,大大丰富了不确定推理的理论,在专家系统中的应用也日趋成熟,所有这些研究都是基于“一定意义”下的数值度量来研究证据与结论之间的关系,因而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在非确定环境下,证据和证据对结论的支持强度的普遍含义是什么?这就涉及到支持和证据的逻辑基础问题。作者在文献[1]提出了支持逻辑和证据的初步概念,本文探讨了事态的形式化并且对支持逻辑和证据作了进一步说明和解释,对整个形式化方案作了肯定的说明。  相似文献   

18.
纳西象形文字与仪式象征符号体系关系至密,给我们澄清仪式象征意义的本源提供了重要线索;反过来,象征符号的意义一旦被澄清,相关的文字符号即可获得触类旁通的理解。从东巴教的各种祭祀仪式的场面布置、过程及东巴文字的书写来看,“魂灵”是东巴文化中的一个核心概念,人、鬼、神是魂灵存在于不同时空的不同形式。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三峡工程及其百万移民的深入展开,特别是三峡水库二期工程截流倒计时的临近,“三峡”及其“移民”作为一个全球性问题日益凸现出来。原来离散在各个学科领域、层面、场域的“三峡”研究,也呼唤着一种系统的知识“系谱学”的整合。正是基于这种时代发展的需要,本刊继2000年第4期对“三峡学”的学术渊源、概念、内涵、范畴、特征、方法、价值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之后,又在本期组织了“意义与空间:‘三峡学’研究笔谈”,对“三峡学”的学术空间、时空范畴、研究意义等诸多问题作了进一步的思考,或许会对推动“三峡学”的学科建构。  相似文献   

20.
随着三峡工程及其百万移民的深入展开,特别是三峡水库二期工程截流倒计时的临近,“三峡”及其“移民”作为一个全球性问题日益凸现出来。原来离散在各个学科领域、层面、场域的“三峡”研究,也呼唤着一种系统的知识“系谱学”的整合。正是基于这种时代发展的需要,本刊继2000年第4期对“三峡学”的学术渊源、概念、内涵、范畴、特征、方法、价值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之后,又在本期组织了“意义与空间:‘三峡学’研究笔谈”,对“三峡学”的学术空间、时空范畴、研究意义等诸多问题作了进一步的思考,或许会对推动“三峡学”的学科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