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自然灾害和战事人祸的交相煎逼,清代广西形成了流入城市的庞大灾民群体,对城市统治秩序形成巨大冲击。出于稳定社会秩序之需,城市当局积极启动救灾响应,动员政府、民间双重力量开展赈济活动,形成清代广西城市赈灾责任主体的多元化、官民力量耦合的赈灾机制。  相似文献   

2.
庚子大旱影响下的陕西社会人口结构失衡,社会秩序混乱,社会生产遭受严重打击。大旱发生后,激起了规模空前的社会赈济活动,其主体呈现多样化,包括政府、民间绅商、传教士等。从应灾成效来看,有积极的方面,但总体成效十分有限,这主要是受到政治背景、应灾系统、救灾措施等三方面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汉唐时期的荒政思想有一个发展的历程。荒政思想主要包括积贮备荒思想、重农思想和赈济思想。汉代充分探讨了积贮备荒的重要性,建立了常平仓;唐代不再争论积贮备荒重要与否的问题,而是更加关注积贮备荒的措施与手段,同时完善了专门救灾备荒的义仓制度。在重农思想方面,汉代强调,天下之本在于发展农业生产,发展农业生产的目的之一在于救灾备荒;唐代则出现了"食为民本——民为国本——国为君本"的思想,在强调农本的同时,发展出民本思想。赈济思想方面,汉代出现了因灾赈济、首要赈粮、赈以土地的做法;唐代更加关注赈济的措施与手段,同时,出现了宗教力量参与到救灾过程中,反映了社会普遍救助思想。  相似文献   

4.
高蕾 《河南科学》2018,(1):113-117
自然灾害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损失,为准确把握我省各地区自然灾害时空分布特征,在2010年、2013年、2014年陕西省陕北地区和陕南地区自然灾害灾情数据的基础上,结合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对两区域的自然灾害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并对其灾害脆弱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域的受灾人口、直接经济损失是影响自然灾害脆弱性的直接因素,同时农作物受灾面积也是影响自然灾害脆弱性的间接因素.陕北、陕南地区自然灾害脆弱性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布差异性,自然灾害脆弱性较高的地区主要分布陕北地区南部和陕南地区东部.  相似文献   

5.
晚清玉林地区自然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分布地域广,密度大。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民众生存条件和生活、生态环境、社会秩序造成严重破坏和危害。如此频发而严重的自然灾害,与玉林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环境、水文特征,与当时处于小冰期及长期以来不合理开发,自然环境恶化均有一定关系。面对自然灾害,地方政府和绅士采取建社仓、兴修水利、赈济等措施防灾减灾。  相似文献   

6.
洪涝灾害是长江中游地区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本文叙述了以遥感和地理信息的应用为基础,将多元资料复合^[1],快速、准确与全天候的对长江中游地区水灾进行监测的方法.介绍了RS和GIS支持下建立起来的监测系统的目标、技术路线、结构流程等,并进行了应用分析.以期利用高新技术手段为长江中游地区有关部门快速了解灾情、指定救灾方案和灾后重建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7.
基于气候变化的影响和自身特殊的地理构造,分析了明代陕北地区自然灾害的特点和对民生的影响,以及明政府与陕北地方政府采取的多种形式的救济。指出随着国力的衰耗和民间自救能力的减弱,加之部分官员的舞弊,灾害给陕北民众的生活带来严重的困扰,是一系列社会问题的根源,导致了农民起义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8.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自然灾害频频发生,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发生的自然灾害主要集中于地震、泥石流、旱灾、雪灾等方面。本文对少数民族地区发生的自然灾害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分析了灾害发生的原因和解决的相关对策,并结合民族工作的特点提出了在少数民族地区建立防灾救灾机制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9.
北朝时期国家对救灾粮食的储存、发放、运输、贸易进行了一系列严格管理,保证了国家政府能够及时实施灾后救济措施,对稳定民心、巩固统治秩序发挥了积极作用。总结北朝时期国家救灾粮食管理措施,有助于为现代救灾研究提供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10.
北朝时期国家政府在灾后采取的重农救灾措施主要有劝勉农桑、组织民屯、兴修水利,不但在很大程度上发挥了救灾的作用,而且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总结北朝时期灾后重农救灾措施,有助于为现代救灾研究提供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11.
贺金声是20世纪初湖南一位有影响的历史人物。1901年在奉札赈济中审时度势,多方筹措赈资。他以赈济灾黎为己任,稳定大局为本志,因而得到了民众的拥护,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结合西部地区突发性自然灾害发生的特点和危害,分析农户对突发性自然灾害的感知和应灾行为选择,提出适合宝鸡地区有效的救助模式和相关的政策建议。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有关农户,采用SPSS22.0软件对问卷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结果与结论 (1)对农业影响最为严重的突发性自然灾害是干旱;干旱对农业造成损失的主要原因是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农户目前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是靠经验积累。(2)从农户视角对政府和社会调研、分析和统计得出:突发性自然灾害对生活的影响程度非常严重。(3)突发性自然灾害发生后农户采取的行为是积极施救降低损失。  相似文献   

13.
山西省农业自然灾害系统灾情形成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区域农业灾情形成机制为突破口,以山西省农业自然灾害数据库为依托,逐一分析山西省农业自然灾害系统诸子系统──孕灾环境、承灾体、致灾因子与灾情系统的特征值,并研究了各相关要素对区域农业灾情的贡献率。以此为根据,构造了描述自然灾害系统及其子系统的定量指标。从而系统分析了山西省农业自然灾害系统灾情形成机制。得出的主要结论是:可以利用计算机进行自然灾害信息管理;区域农业相对灾情与绝对灾情意义不同,必须将两指标同时作为系统特征指标;单一的自然灾害要素难以解释灾害形成机制,自然灾害子系统的综合指标可以更好地刻画自然灾害。  相似文献   

14.
五代十国时期历时短暂,但其时的自然灾害及其救治情况在史书中却留下了较为丰富的记载。此时期的灾害救治具有唐宋之间的过渡这一特征,既有对前朝做法的延续与发展,主要表现在施粮赈饥、兴修水利等方面;又较唐朝有所创新,一些政权采取了因地制宜的举措来预防灾害,创造性地采用张幡鸣鼓驱蝗、有意识地利用生物灭蝗等除蝗办法。同时具有一些负面与不利特点,祈祷禳灾偏多,宗教徒更多地参与禳灾,赈济饥民方面的反面人物较多且所受惩罚较轻。  相似文献   

15.
黄土高原地区自然灾害时空分异综合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作者建立的中国自然灾害数据库,在对黄土高原地区1949 ̄1990年自然灾害总体特征分析的基础上,着重对1949 ̄1965年与1978 ̄1990年2个时段的自然灾害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表明,本区自然灾害不仅在空间上明显区域差异,而且在时间上有突出的动态变化,并显示出总体灾情加重的趋势;灾害组合变化也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反映了孕灾环境与承灾体对自然致灾因子及灾情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北朝时期国家政府在灾后采取的重农救灾措施主要有劝勉农桑、组织民屯、兴修水利,不但在很大程度上发挥了救灾的作用,而且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总结北朝时期灾后重农救灾措施,有助于为现代救灾研究提供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17.
救援盾构机是专门用于地震、泥石流等地质自然灾害救援工作的机械,利用盾构机的原理,该机械可以对被困人员实施快速、安全、高效的救援,其非开挖式的救援方式避免了传统救援方式经常会出现的二次坍塌。本文介绍了救灾盾构机进给与转向系统的实施方案,并加以分析,为地震灾后救援盾构机的整体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银川市城市自然灾害特征及减灾对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初步分析了影响银川市的四类自然灾害,从系统科学的角度,研究了这些自然灾害的孕灾环境、致灾因子、承灾体和灾情特征,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减轻银川市城市自然灾害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苏海龙 《甘肃科技》2012,28(18):69-70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多为雪灾、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多发区。目前,甘肃省藏族聚居区没有针对救灾应急的藏汉双语预警信息服务。构建适用于救灾应急的藏汉双语多媒体信息服务系统,对解决在藏区预警救援中藏语与汉语的信息沟通障碍具有现实意义,对保护藏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20.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重庆市自然灾害综合区划及评价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从孕灾环境、自然致灾因子和承灾体3个方面选取区划指标,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分析,分别得到重庆市孕灾环境敏感度图、自然致灾因子危险度图和区域承灾体脆弱度图;将上述3幅图进行叠加分析,得到重庆市自然灾害区划的基本单元,然后对基本单元属性数据库的数据处理,根据拟定的区划原则,采用“自下而上”的区划定量分析方法并结合“自上而下”的区划方法对重庆市自然灾害进行区划,得到4个自然灾害区;从属性数据库中提取相关属性数据,得到每个自然灾害区的基本特征;最后,分别对每个自然灾害区的自然灾害、环境以及社会经济情况讲行详细的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