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以酿酒酵母为研究对象,通过单一变量控制,分别观察一定梯度的外界条件(温度,pH值,培养基,钙离子浓度及酒精浓度)对酵母生长和发酵的影响,探讨微生物生长代谢的规律性。结果表明,温度,酸碱度,培养基浓度,钙离子及酒精浓度是酵母生长代谢的重要影响因素。酵母最佳生长条件是:温度30℃,初始pH值为5,麦汁培养基浓度为11°BX,钙离子浓度为0.14 g.L-1,酒精浓度为1%;而酵母最适代谢条件略有不同,初始pH值为6,钙离子浓度为0.07 g.L-1,酒精浓度为0%。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酒精对肝细胞损伤的自由基机理,首先研究酒精对体外培养的L-02肝细胞的增殖和生化指标的影响.实验表明,酒精浓度在100mL·L-1以上时,共培养结束后30h内细胞存活率始终低于50%;当酒精浓度控制在80mL·L-1以下时,细胞恢复过程中存在存活率突降又上升的时间段;当酒精与细胞共培养时间为2、3、4h时,存活率突降又上升的时间段分别为18、12、6h.结果表明,酒精对肝细胞的损伤因浓度和与细胞共培养时间不同而造成化学损伤(即由酒精及其代谢产物本身的毒性直接杀死细胞)和自由基损伤.酒精引起的自由基损伤具有滞后性;随着与细胞共培养时间的延长,自由基攻击的时间会提前,并且所需的酒精浓度会降低.实验结果证实了酒精对肝细胞损伤确实与自由基有重要的关系,也为从清除自由基途径预防和治疗酒精性肝病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项海飞 《科技信息》2007,(8):157-158
根据酒精在人体内分布和排除的过程建立微分方程模型,利用数学软件Mathem atica对饮酒后体内酒精浓度的测量数据进行拟和,得到了人体内酒精浓度随时间变化的函数。根据不同的喝酒方式和喝不同数量的酒预测任意时刻驾车者体内的酒精浓度。  相似文献   

4.
采用不同浓度酒精处理PC12细胞,观察酒精诱导细胞凋亡作用及其与线粒体凋亡途径的关系.结果显示,采用50、100、200、400和800mmol/L浓度的酒精处理去血清培养的PC12细胞24h后,细胞存活率分别是单纯去血清培养细胞存活率的85.66%、74.28%、62.47%、54.14%和50.35%,呈浓度依赖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Hoechst 33342/PI染色法观察到典型凋亡现象,如核型固缩、染色质凝集等.DNA琼脂糖凝胶电泳可见100~400mmol/L浓度酒精处理组呈现凋亡细胞典型梯状DNA.酒精能使PC12细胞线粒体膜电位下降并呈浓度依赖性.酒精致PC12细胞凋亡过程中,凋亡关键蛋白Caspase-3、Caspase-9表达量升高.上述结果表明,酒精能够诱导PC12细胞凋亡,诱导作用随浓度升高而增强且酒精诱导PC12细胞凋亡与线粒体凋亡途径有关.  相似文献   

5.
呼出气体酒精测量的生理学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阐述了用呼出气体酒精浓度进行交通执法的一些观点,特别论述了对测量有影响的几个生理因素及呼出气体酒精浓度测试作为醉酒证据在理论和应用方面的发展;论述了酒精在人体内的吸收、扩散和代谢及血液酒精浓度和呼出气体酒精浓度的转化关系,并讨论影响的因素,如口腔酒精、反流、吹气技术、静脉动脉的差别、血球比容值、肺病、呼出气体温度、周围环境的温度湿度。  相似文献   

6.
《几种新型发酵法简介(一)》刊发在本刊1996年第2期P37.本文是续篇。 五、真空发酵法 真空发酵最初是为了消除酒精发酵过程的终产物抑制而提出来的。虽说近年来对高浓度酒精发酵已有许多新成果,有人已可以使成熟发酵醪液的酒精浓度提高到18.9%,但通常的酒精发酵醪液的酒精浓度在4.7%~10%。而当酒精浓度大于2%时就会显示代谢终产物的反馈抑制;酒精浓度高于8%时,酵母就会停止繁殖。  相似文献   

7.
针对酒后驾车导致交通事故频繁发生的现象,设计了一种驾驶员酒精超标测控电路。该电路由酒气检测、模数转换、单片机最小系统、LCD显示、声光报警、继电器、电源等电路组成。软件用C语言编程,在keil环境中编译。硬件电路在PROTEOUS环境中仿真,通过后将下载程序的单片机和其它有关元器件焊接在PCB板上,上电,酒气检测电路可检测酒精浓度,可语音播报浓度未超标、偏高和超标,液晶屏可显示酒精浓度,当酒精传感器检测的酒精浓度超标时,该电路可自动切断汽车点火系统电源,使汽车无法启动。  相似文献   

8.
高浓度酿造旨在提高糖化和发酵设备的生产能力,其发酵成熟醪所含的酒精高于成品啤酒.原麦汁浓度大于12~°P被称为高浓度麦汁(HG),而大于18~°P则为极高浓度麦汁(VHG).所需的酒精浓度用处理过的脱氧过滤水调节,因此浓啤酒的风味物质也按酒精相同的比例得到了稀释.  相似文献   

9.
通过分析酒精在人体内的代谢机理,建立了在短时间内喝酒和较长时间内喝酒2种方式下胃、肠和体液里酒精浓度的微分方程模型,借助Mathematica软件,对大李所遇到的情况作出了合理的解释,得出了血液中酒精浓度的变化规律,即血液中酒精浓度与喝酒量成正比,与人体质量成反比;喝酒时间越长,恢复驾车所需的时间也就越长。在保障安全驾车的前提下,对司机允许的饮酒量提出了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依体重对蟾蜍采用心脏浸润、静脉窦注射、胃注射 3种方法施加不同浓度、不同量的酒精 ,用二道生理记录仪记录心脏搏动曲线 ,结果表明 :随着施加酒精浓度的增加 ,心肌收缩力逐渐加强 ,收缩幅度加大 ,达到峰值后 ,心力逐渐衰竭 ,振幅逐渐下降 ;心率则随着施加酒精浓度的增加略有升高后逐渐减慢 ,最终导致心脏停搏  相似文献   

11.
目的:优选复方贝母的醇提工艺条件。方法:以贝母素乙含量作为考察指标,以分光光度法测定贝母素乙含量,以乙醇用量、乙醇浓度、回流时间、回流次数为影响因素,选用L9(34)表进行正交实验。结果:优选工艺为加8倍量80%乙醇,回流提取2次,每次90min。优选工艺提取的浸膏中贝母素乙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不醉丹对醉酒小鼠的解酒作用,初步探讨其解酒机制。方法①雄性BALB/c小鼠30只,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海王金樽组和不醉丹组,每只小鼠分三次二锅头酒灌胃,每次0.06mL,共0.18mL。每次给酒后各组分别随即用生理盐水、海王金樽和不醉丹0.06mL/只灌胃,观察记录第一次给酒后至醉酒状态出现所需时间以及发生醉酒的动物数量;②重复上述试验,各组小鼠于初次给酒后50min采血分离血浆,检测酒精浓度。结果①不醉丹组和海王金樽组发生醉酒的动物数量均为2/10只,明显少于生理盐水组的9/10只。醉酒状态出现所需平均时间,不醉丹组和海王金樽组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差异不显著;②不醉丹组小鼠血浆酒精浓度明显低于生理盐水组(P<0.05)。结论不醉丹能有效改善小鼠的醉酒状态,其作用机理可能与降低血浆酒精浓度相关。  相似文献   

13.
采用TiO2光催化法对甘蔗糖蜜酒精废液的处理进行了研究,考察了初始浓度、光照时间、TiO2用量、pH值、通氧方式、光强等因素对光催化氧化反应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应用正交试验对废液处理工艺进行了优化.实验结果表明,在酒精废液稀释80倍、pH为8、TiO2用量为2 g/L、使用300 W紫外汞灯光照5.0 h、连续通入空气的条件下,化学耗氧量(COD)去除率和脱色率分别达92.52%和87.36%,结果表明,该方法是一种有效的处理甘蔗糖蜜酒精废液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采用正交实验法探讨穿心连内酯的提取工艺,以提取的内酯量为参考指标,考察了料液比、乙醇浓度、提取温度和提取时间等影响因素。确定影响穿心莲内酯提取率的因素大小顺序为:乙醇浓度〉提取温度〉料液比〉提取时间,其最佳工艺条件为:60℃下,用1500mL75%的乙醇对100g穿心莲进行浸提2h,得622mg穿心莲内酯。  相似文献   

15.
将叔丁醇加入水中可增加异丁烯气体在水相中的溶解度,提高异丁烯水合反应速率.在压力0.60~0.74 MPa、温度335.15~358.15K、叔丁醇浓度0~2.0kmol/m~3条件下测定了异丁烯在叔丁醇水溶液中的溶解度.结果表明,叔丁醇能增加异丁烯在水中的溶解度,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依据溶解度与温度及叔丁醇摩尔浓度的实验数据拟合得到异丁烯溶解度的关系式,并讨论了异丁烯在叔丁醇水溶液中溶解的标准偏摩尔焓及偏摩尔熵.  相似文献   

16.
目的:优选复方秦皮制剂的最佳醇沉工艺方法:采用正交试验法,以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含量.以药液浓度.醇沉浓度,放置时间为影响因素,选用L9(3^4)表进行正交实验.结果:优选工艺为加药液浓度1.1~1.2.),醇沉浓度(60%),放置时间(24h).结论:优选精制工艺提取的浸膏中秦皮乙素含量较高.该工艺稳定可行.  相似文献   

17.
中药黄芩提取方法的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运用均匀设计法优化中药黄芩提取工艺,以HPLC法测定黄芩中黄芩苷的含量,并以此为指标考察乙醇体积分数、乙醇溶剂用量、浸泡时间、蒸馏时间和黄芩粒度5个因素对黄芩苷提取收率的影响.实验确定乙醇体积分数为60%,乙醇溶剂用量为70~90 mL,浸泡时间为0~3 h,回流时间为120 min,黄芩粒度取0.1~0.5 mm为最佳的提取条件.本工艺设计合理,方法方便实用,预测性强,是优化中草药提取工艺的一个非常有效的工具.  相似文献   

18.
全麻剂通过干扰膜的结构与功能而起作用,研究了四种全麻剂(氯仿、乙醚、乙醇及辛醇)对3mmolCa2+诱导融合影响用PS:DMPC:Cholesterol=5:3:2的人工膜脂质体进行实验,脂质体融合用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监测,初步实验表明:在临床浓度范围内,氯仿,乙酸及辛醇能轻微地抑制膜融合,而乙醇在临床浓度附近能促进膜融合,并且随着乙醇浓度的提高其促融合效应变得十分明显,这可能是乙醇分子的极性及通过氢键与磷脂头缔结,并取代部份结构水,减弱水化排斥力而促使膜融合。  相似文献   

19.
异氰酸酯与醇、水反应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异氰酸酯分别与醇和水的反应是异氰酸酯对木材胶接固化反应的核心基础反应。详细研究了室温下醇浓度、异氰酸酯基浓度、摩尔比、酸碱、溶剂等对异氰酸酯分别与醇和水的反应规律的影响;提出了异氰酸酯与醇反应的醇缔合作用机理;实验证明室温下异氰酸酯与水的反应可以使用准二级方程描述。  相似文献   

20.
张穗生  陆琦  陈东  黄日波 《广西科学》2010,17(4):363-367
采用20L三联装发酵罐进行甘蔗糖蜜高浓度酒精发酵研究高产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MF1001菌株的甘蔗糖蜜酒精发酵特性。结果表明,锤度为20°Bx的糖蜜对菌株生长和发酵均没影响,发酵的适宜温度为30℃,pH值4.0的发酵效果明显优于pH值3.80,传代培养16代及不同的接种量对菌株的发酵没有影响。按目前甘蔗糖蜜酒精生产的发酵工艺,用锤度为20°Bx糖蜜培养基培养菌株,制备种子液,然后将种子液与锤度为55°Bx的糖蜜培养基1∶1混合进行发酵,发酵50h的醪液酒精含量达到了13.2%(V/V),60h达13.8%(V/V),72h达14.3%(V/V)。发酵结束时醪液可发酵残糖含量低至0.44%,发酵效率分别为理论值88.6%(50h)、94.3%(60h)和98.6%(72h)。该菌株有望用于甘蔗糖蜜酒精发酵生产,提高甘蔗糖蜜酒精发酵的醪液酒精含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