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眼球摘除患者产生各种心理反应的原因,以便采用有效的护理措施.方法:以2007年3月~2007年12月我院收治27例眼球摘除患者为对象,通过与患者及家属交谈,观察患者的心理行为,出院随访等方法进行心理分析.结果:正确的心理分析和针对性心理护理,使患者达到情绪稳定、适应环境、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地配合治疗,对重建自我形象、疾病的转归和愈合、早日回归于社会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癌症是危害人类健康,导致死亡的三大疾病之一。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癌症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与社会心理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良好的心理护理,是一门精细的艺术,特殊的技术。在癌症患者中,广泛应用心理护理,使病人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下接受治疗。护理对化疗、放疗、手术的顺利进行,术后的恢复和延缓生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临床护理实践中,通过对20余名癌症患者的护理,总结出对癌症患者的心理护理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心理支持。当病人得知自己的诊断后,护理人员的态度要沉着,不冷漠,并带有权威性的告诉病人,只要密切配合治…  相似文献   

3.
本文较全面阐述了老年病人的心理护理,认为在对老年病人进行躯体护理和生活护理的同时,必须充分注意并作好其心理护理,消除老年病人的种种疑虑,使老年病人始终处于良好的心理状态,配合医生治疗,促进病人尽快恢复健康。  相似文献   

4.
事实已经证明不良的心理因素对疾病康复有一定影响,如何去分析病人的不同心理状态,并施以不同的心理护理,对提高护理质量,促进病人的身心健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现将我院1990年1月至1993年3月收治的126例瘫痪病人的心理反应和护理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5.
心理护理是在护理过程中,通过语言、行为或人际关系的影响,改变病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促使病人早日康复的一种方法。对于一个患了病的人,其心理状态和行为就不同于正常人,病人有着不同心理需要和心理反应。病人住院后需要适应医院环境和人际关系,护理人员要通过自己良好的语言、表情、态度和行为去影响病人的感性认识,改变其心理状态和行为,以达到良好的心理状态,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首先要解除病人对疾病的紧张、焦虑、悲观、抑郁的情绪,调动其主观能动性,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其次,帮助病人适应医院生活环境,积极乐观配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符合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心理和躯体的护理方法。方法通过对2001~2006年收住我院内科100例老年冠心病住院患者心理护理和躯体护理的现况调查,找出有利于患者康复的护理模式和方法。结果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整体护理:注意环境护理,给患者创造优美舒适的良好环境,以利促进冠心病患者早日康复;注意饮食方面的护理,冠心病患者应给与低脂、低盐、高热、高维生素的饮食,切忌食过量的鱼肉或暴饮暴食。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注意生活护理。提高患者的自控与自我调节能力,鼓励患者坚持服药,宣传冠心病的基础知识,指导患者家属如何预防冠心病的措施,紧急状态的处置和饮食护理。结论应针对老年冠心病患者不同的心理状态,实施不同的心身护理方法,切勿千篇一律。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了大学生患者的种种心理障碍,总结了自己在心理护理上的作法,结合中、西医心理护理的理论,说明了在临床中加强心理护理的重要性。认为在治疗疾病的同时,只要加强对病人的心理护理,才能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使疾病早愈。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了大学生患者的种种心理障碍,总结了自己在心理护理上的作法,结合中、西医心理护理的理论,说明了在临床中加强心理护理的重要性。认为在治疗疾病的同时,只要加强对病人的心理护理,才能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使疾病早愈。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近年来收治1000余例老年病人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反应出来的焦虑恐惧心理、依赖心理、固执心理、猜疑心理、自悲心理、悲观心理、幼稚心理、抗药心理等状态,根据不同的心理护理措施,改善病人不正常的心理因素,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配合治疗,达到了药物治疗的目的。提高了身心疾病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10.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提高,现代医学已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护理体制也由功能制转向整体护理与责任制护理相结合的对病人实施整体的全面的系统的全身心护理。与西医相比,中医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研究在诊断、治疗、护理程序中病人心理活动规律并进行适宜的心理调整的应用科学。纵观古代和现代,中医和西医,均不难看出心理护理是出色的护理技术中以及促进疾病痊愈期短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所以说,我们在系统化整体护理中要分析每位患者的心理状态,以能正确的有…  相似文献   

11.
医院是对特定的人群进行防病治病的场所,是专业人员在以治疗为目的的前提下创造的一个适合患者恢复身心健康的环境.世界卫生组织规定"健康,不但是没有躯体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在医院临床工作中,护士的基本任务是:减轻痛苦、预防疾病、恢复健康,促进健康.因此,如何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正确理解对方的意图,是我们做好护理工作的重要  相似文献   

12.
心理社会因素影响的躯体疾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心理社会因素对躯体疾病的影响.方法:就心理因素对精神疾病、心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消化性溃疡、月经不调、感冒等疾病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总结.结果:心理社会因素对躯体疾病的影响主要为精神紧张导致植物神经、交感神经变化引起.结论: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是预防躯体疾病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医学正处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阶段。由于人的社会属性、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现象都可以通过心理作用而对人体机能产生一定的影响。不良的心理因素刺激可作为明显的致病因子而引起躯体疾病——"心身疾病"。许多专家指出,风湿类疾病,尤其是类风湿性关节炎(RA),心理社会因素是疾病产生、发展以及转归等过程中不容忽视的致病因素。心身医学的萌芽几乎与有文字记载的人类历史一样古老。心  相似文献   

14.
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发展,传统的护理工作应从单纯的躯体护理转向身心整体护理,从单纯地治病而转为治人。心理护理因其在临床应用上发挥的重要作用而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15.
林虹 《黑河科技》1996,(2):49-50
脾脏有极其重要的免疫功能。本文报导了作者对脾修复与部分肺切除后的护理体会。临床资料1986-1973年2月我院共施脾修补与部分脾切除术25例。闭合性损伤22例,锐器刺伤2例,医源性损伤1例。一、心理护理术后病人大多数缺乏对疾病的认识和了解,为了使病人处于治疗和康复的最佳心理状态,首先就要减轻或消除病人手术后的心理负担,对手术后可能出现的现象,如疼痛、胸闷、发热等,针对不同问囹,排好说明解释工作,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以充分调动积极性,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二、体位1、术G平稳4ed小时后,让病人由平卧位改为半…  相似文献   

16.
为考察我国青年武术散打运动员在大赛过程中的竞赛状态焦虑水平以及对心理疲劳产生的影响程度,通过文献查阅,应用运动员竞赛焦虑量表和运动员心理疲劳量表,对参加2022年第八届世界青少年武术锦标赛运动员的竞赛状态焦虑及其对心理疲劳的影响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发现:(1)不同性别的运动员竞赛状态焦虑在躯体状态焦虑和状态自信心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认知状态焦虑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2)不同年龄的运动员竞赛状态焦虑3个维度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3)不同等级的运动员竞赛状态焦虑3个维度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运动员各维度的焦虑水平会随着运动等级的提高而出现下降;(4)不同运动年限的运动员竞赛状态焦虑3个维度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5)青年武术散打运动员的认知状态焦虑和躯体状态焦虑可以正向影响心理疲劳,状态自信心可以负向影响心理疲劳,但均不存在显著性.性别因素是影响青年散打运动员竞赛状态焦虑的主要变量,不同性别之间的竞赛状态焦虑水平不尽相同,主要表现在认知状态焦虑上.青年散打运动员的竞赛状态焦虑与心理疲劳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主要体现在认知状态焦虑和躯体状态焦虑2个维度上.  相似文献   

17.
目的调查评估慢性病患者的心理状况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179例慢性病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调查,对实行护理观察后的患者心理进行效果评价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慢性病患者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和抑郁,进行护理观察后,患者的心理状态得到很大改善。结论不同护理措施对慢性病患者心理状况有影响。  相似文献   

18.
《内经》中“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的临床思想,强调针刺过程中要重视患者的心理调整,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准确体会针感,同时,医者应该“必一其神,令志在针”,随患者反应行针施术。祖国医学非常重视精神心理因素对躯体生理,病理的影响。因为人不仅有生理属性,同时还具有社会属性。因此,在针灸临床治疗疾病的过程中,重视心理因素对疾病转归的影响,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本文是作者对94例子宫肌瘤切除术前术后心理护理和转归心理护理的工作总结。  相似文献   

20.
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及环境的改变,使医学模式发生了重大转变,即从: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新的护理模式与传统护理模式相比,其特点是:护理范围由医院扩大到家庭及社区,从个体扩大到群体及社会;护理内容从传统的机械地执行医嘱,完成分工的常规技术操作和病人躯体护理扩大到全面地、系统地、整体地对人(病人和潜在患病的健康人)的护理;从单纯的疾病护理扩大到心理、精神、环境的护理。因此,新的护理模式对护理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要求护生身心发育成熟,适应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