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科学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我得承认,让我作为“思维的作用”这个系列讲座的一个撰讲人,我感到担忧。因为讨论科学家的创造力这样的问题,必然涉及到广阔而又全面的知识,而我深深感到我在这方面不是行家,可能讲不好。尽管把我作为这个系列讲座中科学家的代表是否合适我感到疑虑,但对选择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作为精密科学的代表,我却没有丝毫疑虑。因为在所有精密科学的学科中,天文学最具综合性。它需要综合各个不同时期的学术成就,以便在实践中逐步完善。另一方  相似文献   

2.
方陵生 《世界科学》2011,(11):4-4,23
今年的诺贝尔奖自然科学三大奖项分别授予在免疫系统领域做出重大贡献、天文学领域发现宇宙膨胀加速和材料科学领域发现准晶体的科学家。医学奖:免疫系统机理新发现按照诺贝尔奖历年来的常规,该奖不授予已故之人,但今年却有一个例外。纽约洛克菲勒大学的  相似文献   

3.
威廉·赫歇尔是十八世纪末叶的英国大天文学家。他在恒星天文学领域中做出了十分杰出的贡献,享有“恒星天文学之父”的声誉。然而,赫歇尔在行星天文学方面也同样做出了奠基性的贡献,应当享有同样崇高的声誉。自从伽利略时代以后,由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望远镜的制造技术没有取得进一步的突破,致使  相似文献   

4.
华罗庚 《科学通报》1984,29(12):705-705
§1.引言在《回忆马克思、恩格斯》第一册中,拉法格写下了以下的回忆:“他(马克思)还认为一种科学只有在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完善的地步”。苏联涅姆钦诺夫院士指出:“在这方面,经济科学不能有任何例外”。这句话无疑是正确的。他还将经济学与天文学进行比较来论述他的看法。他说:“天文学是最精密的科学,尽管在开始宇宙航行之前它还没有一点可能性来检验自己假设的正确性和直接在星际空间进行  相似文献   

5.
严立 《科学之友》2002,(1):17-18
就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诺贝尔奖百年盛典的2001年12月10日,在中国,100名科学家发表了致公众的公开信,信中说:“……当初杨振宁、李政道是以中国科学家的身份走上诺贝尔奖的领奖台的,结束了中国人无缘诺贝尔科学奖的历史。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至今,还没有在中国本土诞生的科学成果获得诺贝尔奖,这实在是中国科学界的一件憾事。”科学家们呼吁青少年们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尽早结束这一局面。这里,科学家们所说的“至今,还没有在中国本土诞生的科学成果获得诺贝尔奖”,就是所谓中国本土的“零诺贝尔奖”现象;而科学家们向青少年的呼吁所表达的  相似文献   

6.
自从1900年诺贝尔奖开颁以来,成千上万的科学家、学者和青年学生把它当成自己的奋斗目标。自上世纪50年代之后,研究诺贝尔奖获得者及其规律性的学者和文献日渐增多,究竟诺贝尔奖获得者有没有规律可循呢? 经过大量数据、事实、分析,人们大致明白诺贝尔奖的一些“规律”,兹介绍如下: 诺贝尔和平奖和文学奖是最没有规律的。尤其是近些年来它们的颁发对象毫无规律可循,屡  相似文献   

7.
何香涛 《自然杂志》2014,36(3):218-224
1963年,美籍荷兰天文学家施米特(Schmidt)揭开了类星体的面纱。作为宇宙中最神秘的天体,经过50多年的研究,关于类星体仍然有很多疑惑。天文学在1960年代的四大发现中,另外三大发现已获得5项诺贝尔奖,为何唯独类星体从没得到诺贝尔奖的青睐?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历法与星占术——兼论如何认识中国古代天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言在中国古代天文学中,历法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一点为专家们所公认:“它包括中国古代天文学的许多重要内容.它的发展是中国天文学史的一条主线.”有的论述更为直截了当:“中国古代天文学史,实际上可以说就是历法史.”而历法的产生和发展是为了服务于农业生产,这个观点也是长期以来众口一词,从无异议的.这就与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中的一句话相得益彰了:“首先是天文学——游牧民族和农业民族为了定季节,就已经绝对需要它.”中国古代天文学同样被纳入了这一模式,历法为农业服务这一观点因而更显得根据十足  相似文献   

9.
这些年大家都在讨论一个严峻的问题:我们的中学生在数理化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中,屡屡获得冠军,但是代表一个国家科技文化水平的诺贝尔奖,却为什么至今仍与我们无缘?几乎达成共识的是,也许有很多原因,但最根本的一点是“奥赛”使用的知识是现成的,靠的是扎实的知识与灵活运用,而诺贝尔奖强调的是别人没有搞过  相似文献   

10.
读者来信     
编辑同志: 您好。在1987年3期贵刊的210页上看到《天文学发展30年(封三说明)》一文,其中“天文学在过去30年中有下列大发展”的最后一句“1986年……哈雷彗星核飞近乔陶(Giotto)星”整个从科学意义上弄错了。“乔  相似文献   

11.
现代自然科学中的天文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最近由中国天文学会主办的“90年代天文学”学术报告会上,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我国著名天文学家王绶琯教授,作了题为“进入90年代的天文学”的综述性报告。这篇报告分四大部分,分别以“现代自然科学中的天文学”、“近代天文学史上的三次飞跃”、“在进入90年代的天文学前沿上”和“关于90年代中国天文学的一些思考”为标题,从天文科学的研究对象、方法和特点,近代天文学的重大进展和当代天文学的前沿课题,一直谈到我国天文学研究的发展策略,高瞻远瞩,纵横捭阖,为我们勾勒了一幅现代天文科学的“宇宙全景”。全文共约2万5千字,本刊拟分4次刊出,每次一大部分,就以各部分标题为篇名。请注意顺序阅读。  相似文献   

12.
余瑜 《科学通报》2019,64(36):3789-3792
<正>时隔两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再次授予天文方向. James Peebles, Michel Mayor和Didier Queloz由于他们在"理解宇宙的演化和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方面所做的贡献,获得2019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笔者身边风趣的天文学家在诺贝尔奖评选的前几日相互逗趣说:"您最近是不是在等一个电话?"(诺贝尔奖委员会打电话通知获奖人).而2019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对笔者身边的许多同僚天文学家,可谓意料之外,但也情理之中.这次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了天文学研究中两个截  相似文献   

13.
(一)从历史一例看天文学的实际应用在自然科学的分工里,“数、理、化、天、地、生”中的“天”,是相对于“地”而言的。天文学的研究领域是远离地球而为人类主动影响所不能及的大千世界。远离地球就远离实际,因而从“务实者”的角度看来,天文学是一门不着边际、“为科学而科学”的行当。然而,翻开中国的自然科学史,天文学却  相似文献   

14.
1997年度诺贝尔物理奖授予了在激光冷却气体原子研究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3位科学家,这件事对我国科技界震动很大。有几位与我同行的专家教授几次在学术会议上说“王育竹提出的激光冷却气体原子的物理思想与现在使用的机制是一致的。”有位教授激动的说:“王育竹距诺贝尔奖只差一步!……” 当然,事实并非如此,但不少人都关心过这件事,因此,我想谈谈诺贝尔奖的问题。首先,需要说明我不认为我能得诺贝尔奖,也不认为自己有这么高的造诣。但作为我在中国现实环境中所经历过的一段重要过程,应该总结一下经验,供年轻人参考或许还…  相似文献   

15.
今年九月三日,恰是世界著名科学学家、已故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普赖斯博士(Derek de Solla Price)逝世三周年纪念日。我们在本期特刊登了一组关于科学计量学的译文,以志纪念。大家知道,物理学、化学、医学等有诺贝尔奖,数学则有菲尔兹奖。如今年轻的科学学也有了自己的国际科学单项奖,跻身于世人敬慕的二十多项国际科学奖的行列。钱三强教授指出:“普赖斯科学学奖的设立,表示世界对交叉科学的重视”。他勉励我国科学家,尤其是中青年科学家,志存高远,为赢得像诺贝尔奖、菲尔兹奖、普赖斯奖等国际科学奖而努力奋斗,为国争光。  相似文献   

16.
在南极冰河深处,科学家们正在利用世界上最不寻常的望远镜进行一项全新的天文学研究。这种天文学研究的对象不是光线.而是超新星和类星体中心发出的幽灵般的微粒——微中子。这项计划的全称为“南极μ介子和微中子探测阵列”(缩写为AMANDA),没有望远镜简,没有目镜也没有圆屋顶。A-MANDA由大约700个保龄球大小的玻璃传感器组成,这种传感器可以捕捉到南极冰河1.6千米深处微中子与质子发生碰撞时产生的微弱蓝光。  相似文献   

17.
太阳活动11年周期的形成原因,是天文学中的一个古老课题,至今没有一个完全令人满意的解释。本文的研究使 “行星引潮力说”再次复活。  相似文献   

18.
“愚弄我一次,你要害羞;愚弄我两次,我该害羞。”《星际旅行》里的斯科特先生明智地说。不幸的是,斯科特从来不说清楚对愚弄两个以上的人,谁应该感到羞愧。瞧一瞧1996年10月颁发的第6届贻咯诺贝尔奖吧,只好假设有许多人齐羞共愧了。 本年度颁奖典礼在哈佛大学桑德斯剧场举行,获奖者一如既往是“其成果不能或不应重复的个人”。两位真正的诺贝尔奖得主德利  相似文献   

19.
第六感觉     
著名的美国物理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法伊曼断言说:“实际上没有任何一种生命自然现象不是同电同时产生的”。如果把这一设想缩小一下,那么也可以断言,没有电效应就不可能有生物的生命。而这个结论已通过一系列出色的研究得到了证实。但是,在地球上所有的动物种类中,能够感觉到电场的存在,看来只有鱼类。  相似文献   

20.
王仲 《科学》2002,54(6):60-61
2002年物理学诺贝尔奖揭晓的第二天,在哈佛-史密松天体物理中心举行了小型庆祝会.因为这里是获奖者之一里卡尔多·贾科尼(Riccardo Giacconi)曾经长期工作的地方,也是他的得奖项目--空间X射线天文学的发源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