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茅盾同志一九五六年四月八日在复毛丹、黄治正、施大鹏三同志的信中说:“有的短的讽刺性的杂文(抗战时及抗战时所写),为了发表的方便,大都每篇换个笔名(鲁迅当时给《自由谈》写稿,就是这样的,我也给《自由谈》写过稿,也是每篇换笔名的),因此,不但人家常常弄错(把别人的算是我的,把我的算是别人的,而主要是把我的算是别人的),我自己也弄不清楚.”由此可知,茅盾同志曾在《申报·自由谈》发表过不少杂文(包括评论),而这些文章不仅当时没有结集出版,解放后出版的《茅盾文集》也没有收入,现在《茅盾全集》正在陆续出版,收入的也不多.因此,我把这些文章收集起来,略加注释和考证,重新发表出来,供茅盾研究工作者和广大读者参考.我的注释和考证如有错误或不妥之处,请同志们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2.
茅盾同志一九五六年四月八日在复毛丹、黄治正、施大鹏三同志的信中说:“有的短的讽刺性的杂文(抗战前及抗战时所写),为了发表的方便,大都每篇换个笔名(鲁迅当时给《自由谈》写稿,就是这样的,我也给《自由谈》写过稿,也是每篇换笔名的),因此,不但人家常常弄错(把别人的算是我的,把我的算是别人的,主要是把我的算是别人的),我自己也弄不清楚.”(《茅盾书简》第一七五页)由此可见,茅盾同志曾在《申报·自由谈》发表过不少杂文(包括评论),而这些文章不仅当时没有  相似文献   

3.
一九五六年四月八日茅盾同志在答复毛丹、黄治正、施大鹏三同志的信中说:“有的短的讽刺性的杂文(抗战前及抗战时所写),为了发表的方便,大都每篇换个笔名(鲁迅当时给自由谈写稿,就是这样的,我也给自由谈写过稿,也是每篇换笔名的),因此,不但人家常常弄错(把别人的算是我的,把我的算是别人的,而主要是把我的算是别人的),我自己也弄不清楚。”由此可知,茅盾同志曾在《申报·自由谈》发表  相似文献   

4.
说明茅盾同志一九五六年四月八日在复毛丹、黄治正、施大鹏三同志的信中说:“有的短的讽刺性的杂文(抗战前及抗战时所写),为了发表的方便,大都每篇换个笔名(鲁迅当时给《自由谈》写稿,就是这样的,我也给《自由谈》写过稿,也是每篇换笔名的),因此,不但人家常常弄错(把别人的算是我的,把我的算是别人的,而主要是把我的算是别人的),  相似文献   

5.
1961年9月26日,茅盾同志在回答笔者问时写道:“钱杏邨说的《文学导报》上的对于‘民族主义文学’的批判文章,署名为‘石萌’或‘石崩’者,我自己记不起来了.当时我写过批判‘民族主义文学’的论文,但究在何处发表,用何笔名,现在都记不起来了.可能就是‘石萌’或‘石崩’的,也可能不是.我用笔名也是随手拈来,用过即不再用,因而也不能肯定我是否用过‘石萌’、‘石崩’的笔名.原因是我从来不写日记,也不把自己的杂文存留底稿,出版家把他们在公开刊物上为我发表的杂文辑为一编出版,故今天还有这些东西可以确定乃我所有,至于秘密刊物  相似文献   

6.
秦似是抗日战争初期开始杂文写作的作家。1940年他在桂林文化城和夏衍、宋云彬、聂绀弩、孟超等编辑出版杂文刊物《野草》,发表了许多杂文作品,出版有《感觉的音响》(1941)、《时恋集》(1943)等杂文集,在中国人民的抗日图存斗争和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中,起了积极的战斗作用,在我国现代杂文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  相似文献   

7.
《怀旧》是1911年冬天鲁迅用文言写成的第一篇小说,发表于一九一三年出版的《小说月报》四卷一号,鲁迅自己从来没有把《怀旧》收进他的任何一本集子中。于是有的人就断言《怀旧》不是鲁迅所喜爱的作品,猜想鲁迅可能对这篇“少作”“愧则有之”,才“故意删掉”。其实并非如此。一九三四年,杨霁云将鲁迅佚文编集时,鲁迅给杨的回信中说:“现在都说我的第一篇小说是《狂人日记》,其实我的最初排了活字的东西,是一篇文言短篇小说,登在《小说林》上。那时恐怕还是革命之前,题目和笔名,都忘记了,内容是讲私塾里的事情的;后有恽铁樵的批语,还得了几本小说,算是奖品。”同年鲁迅应美国  相似文献   

8.
《申报·自由谈》是中国近现代历时最久、影响最大的文艺副刊。况周颐晚年移居上海,卖文为生,积极挥墨于报刊这种新型媒体,在其生命的最后三年(1924-1926)里,他于《申报.自由谈》上发表词作30余首。这些词作以题画、咏物、酬赠为主,亦庄亦谐,艺术精湛,雅俗共赏,体现出况周颐词的最后辉煌与深远影响。况周颐逝世之后,《申报·自由谈》刊载《况蕙风先生外传》、《况蕙风遗稿》以志纪念,有利于我们深入了解况周颐及当时的世风人情,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9.
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出现过一个惹人注意的现象:著名的作家几乎都有一支杂文的笔。杂文,不仅文学理论家写(如冯雪峰、胡风),小说家写(如茅盾、巴金)、翻译家写(如穆木天、李健吾),诗人也写(如郭沫若、臧克家),戏剧家也写(如田汉、夏衍),画家亦有“以文代画”的杂感(如丰子恺、黄苗子),这些从事理论、创作、翻译的名家,同时又是杂文的好手。  相似文献   

10.
在数学史科研方面,我校原有一定的基础,近年来通过潜心研究,先后出版了两部学术专著:《<九章算术>注释》(1983年)、《<测圆海镜>今译》(1995),并在国内、外学术书刊上发表了50余篇论文,有的论文已被美国Mathematical Revievs摘要发表,有的论文论证了古籍的校勘意义和工作,并对一些古算书进行了校勘;有的论文是通过查阅大量拉丁文书籍文献,考证出《大测》、《测量全义》的底本,从而解决了300年来的悬案;有的论文通过对出土文物,故宫库藏文物的考证,对“刘歆圆率”提出质疑,从而否定了30年代的论点;有的对测望问题的造术提出异于前人的看法,对刘徽、秦九韶的工作得出新的评价。自1977年开始,通过我校有关人员的组织和联系,与中科院系统所、西北大学、内蒙古师大、杭州  相似文献   

11.
鲁迅一生共创作了700多篇杂文,后来编为16本集子出版,这些集子各具特色的名称内涵丰富,耐人寻味。《而已集》:1928年10月编定,收入了1927年创作的杂文29篇。附1926年创作的杂文1篇。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  相似文献   

12.
1939年春,欧洲战云密布,大战迫在眉睫。当时只有西方“非侵略的民主国家”,同斯大林领导的社会主义苏联联合起来,才能制止纳粹侵略、防止世界大战暴发。但是,这一年3月到8月所进行的英法苏谈判失败了。1948年西方国家从缴获的大量德国外交文件中挑出一部分,编成《纳粹和苏联的关系》(文件集)出版。抨击苏联同希特勒勾结。苏联方面则从缴获的德国外交文件中,把有关英德谈判部分编成《二战前夜的文件和材料》(两卷)公布,并由苏联情报局发表《揭破历史捏造者》(历史事实考证)一文,予以反击。以后,各国陆续公布有关的文件档案,出版回忆录,学者们也进行探讨。然而对于这一谈判失败的原因仍众说纷纭。  相似文献   

13.
1.茅盾的《子夜》茅盾的《子夜》是我国现代文学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写于1931年10月到1932年12月,五十年来曾经多次出版,最新的版本是1979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此书还有多种外语译本,是有国际声誉的巨著。茅盾写作此书时,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要用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说明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性质,回答当时托派散布的关于中国已经是资本主义的谬论。此书在当年是起过  相似文献   

14.
鲁迅后期的创作重心转向杂文,这和他当时的经济收入、创作心态的变化密切相关。与之相应,鲁迅后期作品的初版本封面和前期相比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而已集》创作成就和封面风格最引人注目,是1927年鲁迅思想、心态巨变的产物。除此以外,鲁迅后期的杂文封面,可以分为《热风》系列和《华盖集》系列。两个系列杂文集的内容和内在创作心态分另q前期的杂文集《热风》和《华盖集》有不同程度的相似或关联。  相似文献   

15.
正两国边境贸易如同《红楼梦》里破落的贾府拿家里的宝物同别人换吃换喝,这是当时境况的真实写照,为我亲眼所见。上个世纪90年代,苏联的轰然解体和中国的勃然崛起,成为深刻影响历史发展的两大事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对苏联解体弹冠相庆,各国的社会主义者为之痛心或惋惜。其实政治与经济一样,也  相似文献   

16.
吴晓明同志的《胡风笔名杂录》(《上海师大学报》1985年第1期)系统整理了胡风的笔名资料,这里再作几点补充:一、《杂录》遗漏了“孟林”、“秋明”两个笔名。笔者所见,胡风曾在《文学》月刊第5卷第5号上,用“孟林”一名发表了《錶》(书评)、《田园交响乐》、《诅咒翻译声中的译文》三篇作品。近读黄源的《左联与〈文学〉》(载《新文学史料》1980年第1期)一文,写有“谷非化名为胡风、孟林、马荒继续为《文学》撰稿”一语。可见,“孟林”是胡风曾在一段时间内署用的笔名。《文学季刊》第2卷第3期(1935年)刊登的《“七年忌”读后》,胡风署名“秋明”,此文后收入《文艺笔谈》。  相似文献   

17.
林予,江西上饶人,1930年出生于北平。原名汪人颐,曾用人以、尘子、王凌等10多个笔名发表作品。早在1947年高中毕业时,他就在上海《大公报》上发表了处女作散文《推车》,但他真正从事文学创作活动,却是在入伍后参加解放祖国大西南的战斗中开始的。近40年的辛勤笔耕,他己为读者奉献了300万字的作品,在小说、电影文学、话剧等创作中均有不凡的建树,但影响最大的应属他的长篇小说。林予共出版了4部长篇小说;《寨上烽烟》(18万字,1957年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1979年湖北人民出版社再版),《雁飞塞北》(43万  相似文献   

18.
茅盾与自然主义的关系,并不是一个新鲜的研究课题。近几年来,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文章已经发表了很多,如张明亮的《茅盾创作与左拉》,徐学的《茅盾早期创作与左拉自然主义文学理论》等;在一些茅盾研究专著中,也多涉及到这一问题,如杨建民的《论茅盾的早期文学思想》,朱德发等人合著的《茅盾前期文学思想散论》等,他们都有一些精辟的见解。本文只是在这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再做些进一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9.
《许钦文年谱》(初稿),完成于一九八一年,由许钦文生前亲自过目,并作了近二十处的订正。原稿较长,因限于篇幅,这里发表的是压缩稿,因而改名为《许钦文年谱简编》(初稿)。今年十月十日,是许钦文逝世一周年,发表此文,以作纪念。有关著作基本上按写作时间先后编排,不明写作时间的,则以发表时间先后为序。有关文体,除小说注明外,其余均从略。有关笔名,凡用钦文的,一概省略。有关当时的政治、文化方面的背景材料均未列入。  相似文献   

20.
爱情!可怜我不知道你是什么!(《新青年随感录四十》,收入《热风》。下称《四十》) 1919年1月,鲁迅假托“一位不相识”者寄来的信,为中国青年发出了一声对爱情的呼吁,表达出世代积郁的没有爱的苦闷。他的笔锋直指封建礼教的婚姻制度: 是全凭别人主张,别人撮合,把他们一朝戏言,当我们百年的盟约,仿佛两个牲口,所从主人的命令:“咄,你们好好地住在一块儿罢!”作为此文的姊妹篇,详尽阐释那“恶果”,上年还有《我之节烈观》(收入《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