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一九五六年四月八日茅盾同志在答复毛丹、黄治正、施大鹏三同志的信中说:“有的短的讽刺性的杂文(抗战前及抗战时所写),为了发表的方便,大都每篇换个笔名(鲁迅当时给自由谈写稿,就是这样的,我也给自由谈写过稿,也是每篇换笔名的),因此,不但人家常常弄错(把别人的算是我的,把我的算是别人的,而主要是把我的算是别人的),我自己也弄不清楚。”由此可知,茅盾同志曾在《申报·自由谈》发表  相似文献   

2.
茅盾同志一九五六年四月八日在复毛丹、黄治正、施大鹏三同志的信中说:“有的短的讽刺性的杂文(抗战前及抗战时所写),为了发表的方便,大都每篇换个笔名(鲁迅当时给《自由谈》写稿,就是这样的,我也给《自由谈》写过稿,也是每篇换笔名的),因此,不但人家常常弄错(把别人的算是我的,把我的算是别人的,主要是把我的算是别人的),我自己也弄不清楚.”(《茅盾书简》第一七五页)由此可见,茅盾同志曾在《申报·自由谈》发表过不少杂文(包括评论),而这些文章不仅当时没有  相似文献   

3.
茅盾同志一九五六年四月八日在复毛丹、黄治正、施大鹏三同志的信中说:“有的短的讽刺性的杂文(抗战时及抗战时所写),为了发表的方便,大都每篇换个笔名(鲁迅当时给《自由谈》写稿,就是这样的,我也给《自由谈》写过稿,也是每篇换笔名的),因此,不但人家常常弄错(把别人的算是我的,把我的算是别人的,而主要是把我的算是别人的),我自己也弄不清楚.”由此可知,茅盾同志曾在《申报·自由谈》发表过不少杂文(包括评论),而这些文章不仅当时没有结集出版,解放后出版的《茅盾文集》也没有收入,现在《茅盾全集》正在陆续出版,收入的也不多.因此,我把这些文章收集起来,略加注释和考证,重新发表出来,供茅盾研究工作者和广大读者参考.我的注释和考证如有错误或不妥之处,请同志们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4.
茅盾同志一九五六年四月八日在复毛丹、黄治正、施大鹏三同志的信中说:“有的短的讽刺性的杂文(抗战前及抗战时所写),为了发表的方便,大都每篇换个笔名(鲁迅当时给《自由谈》写稿,就是这样的,我也给《自由谈》写过稿,也是每篇换笔名的),因此,不但人家常常弄错(把别人的算是我的,把我的算是别人的,而主要是把我的算是别人的),我自己也弄不清楚。”(《茅盾书简》第一七五页)由此可知,茅盾同志曾在《申报·自由谈》发表过不少杂文(包括评论),而这些文章不但当时没有结集出版,解放后出版的《茅盾文集》也没有收入,现在《茅盾全集》正在陆续出版,收入的也不多。因此,我把这些文章收集起来,并在各篇的文后作一些必要的注释和有关署名的考证,重新发表出来,供茅盾研究工作者和广大读者参考。我的注释和考证如有错误和不当之处,请同志们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5.
《怀旧》是1911年冬天鲁迅用文言写成的第一篇小说,发表于一九一三年出版的《小说月报》四卷一号,鲁迅自己从来没有把《怀旧》收进他的任何一本集子中。于是有的人就断言《怀旧》不是鲁迅所喜爱的作品,猜想鲁迅可能对这篇“少作”“愧则有之”,才“故意删掉”。其实并非如此。一九三四年,杨霁云将鲁迅佚文编集时,鲁迅给杨的回信中说:“现在都说我的第一篇小说是《狂人日记》,其实我的最初排了活字的东西,是一篇文言短篇小说,登在《小说林》上。那时恐怕还是革命之前,题目和笔名,都忘记了,内容是讲私塾里的事情的;后有恽铁樵的批语,还得了几本小说,算是奖品。”同年鲁迅应美国  相似文献   

6.
1961年9月26日,茅盾同志在回答笔者问时写道:“钱杏邨说的《文学导报》上的对于‘民族主义文学’的批判文章,署名为‘石萌’或‘石崩’者,我自己记不起来了.当时我写过批判‘民族主义文学’的论文,但究在何处发表,用何笔名,现在都记不起来了.可能就是‘石萌’或‘石崩’的,也可能不是.我用笔名也是随手拈来,用过即不再用,因而也不能肯定我是否用过‘石萌’、‘石崩’的笔名.原因是我从来不写日记,也不把自己的杂文存留底稿,出版家把他们在公开刊物上为我发表的杂文辑为一编出版,故今天还有这些东西可以确定乃我所有,至于秘密刊物  相似文献   

7.
作文啊作文     
我喜欢写小说,也时常在网络上或是报纸上发表一些东西。但我非常非常讨厌老师布置的那些作文,什么《校园一角》《一件最难忘的事》《我的家庭》……看到这些题目我就一个词也挤不出来了。我应付老师作文的方法很简单,那就是拿一本《作文选》来抄。在书店里闭起眼睛,随便抽一本作文选,里面的内容都是大同小异。我怀疑作文选里那些作文也都是你抄我我抄你的。老师给我的作文分数一般都在70分上下,因为语言还算通顺、结构还算清晰。考试的时候,我凭着记忆,也都能把作文糊弄出来,当然成绩也决不会高到哪里去。阿里路就惨了,他的作文几乎每篇都被…  相似文献   

8.
读徐光明同志《雪峰名、笔名、化名辑注》(《天津师大学报》1984年第2期),欲补识如下,谨候方家明教。1,关于“画室”这个笔名的由来。冯雪峰用这个笔名,始见于1925年春在北京时写的散  相似文献   

9.
杨朔同志写散文追求意境的美。他在《<东风第一枝>小跋》中说:“我在写每篇文章时,总是拿着当诗一样写。我向来爱诗,特别是那些久经岁月磨炼的古典诗章。这些诗差不多每篇都有自己新鲜的意境、思想、情感,耐人寻味,而结构的严密,选词用字的精炼,也不容忽视。我就想:写小说散文不能也这样么?于是就往这方面学,常常在寻求诗的意境。”正因为他把散文当诗一样写,所以,他的散文几乎每篇都象诗一样,  相似文献   

10.
妙计借书     
正"侦探迷"河马先生买回一本《侦探故事大全》,如痴如醉地读了起来。河马先生嗜书如命,轻易不借书给别人。我有办法,让他把书借给咱们。袋鼠和长颈鹿也喜欢看侦探故事,他俩想去借河马先生的《侦探故事大全》。  相似文献   

11.
最近,看到王欣荣的《王任叔别名笔名考录》(载1986年《杭州师院学报》第2期,以下简称王文),和曾健戎、刘耀华合编的《中国现代文坛笔名录》(重庆出版社1986年8月版,以下简称曾著)。二者对王任叔的偌多笔名作了整理和考录,其成绩是令人欣喜的。但出现若干疏误,这里作一考正,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正两国边境贸易如同《红楼梦》里破落的贾府拿家里的宝物同别人换吃换喝,这是当时境况的真实写照,为我亲眼所见。上个世纪90年代,苏联的轰然解体和中国的勃然崛起,成为深刻影响历史发展的两大事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对苏联解体弹冠相庆,各国的社会主义者为之痛心或惋惜。其实政治与经济一样,也  相似文献   

13.
蒋建春 《奇闻怪事》2005,(12):33-33
今天我和我的学生学习《白鹭》这一课。在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2—9自然段后,我让学生把自己认为写得精彩的地方多读几遍,然后读给同学们听听。在全班交流时,有学生读了“或许有人会感到美中不足——白鹭不会唱歌。但是白鹭的本身不就是一首优美的歌吗”这一句,我请学生将这一句换—种说法。学生轻而易举地把这句反问句改成了陈述句。随后,我问了学生一个比较有挑战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编辑同志: 《世界知识》给了我不少欢乐和启迪,在我所订的七八种报刊中,它是我最喜爱的一种。但是,后来它也给我带来了不少麻烦。尤其是结婚后。烦恼之一,每次贵刊一到,我都手不释卷,不一口气看完就放不下心来。这时,什么家务事,我全然不顾。为此妻子常常埋怨我,说《世界知识》叫你变懒了,别人说你是书呆子,我看你是个《世界知识》呆子!  相似文献   

15.
这节语文课是学习课文《掌声》。当学习到课文的最后一节“是啊,人人都需要掌声,特别是当—个人身处困境的时候。让我们珍惜别人的掌声,同时,也不要忘记把自己的掌声献给别人”时,同学们都很激动,纷纷结合实际谈了自己独特的见解。我看到同学们的讨论这样热烈,忽然灵机一动,想来个精彩而有创意的结尾:“同学们,我们班有些同学经常得到别人的掌声,还有没有同学从来没有得到过别人的掌声呢?”学生的眼睛开始在教室里快速地搜寻着,不一会儿,大家的目光不约而同地聚焦在墙角处一个瘦瘦的女孩身上。  相似文献   

16.
鲁迅小说《伤逝》中关于“爱“的问题,也是一个妇女解放的问题。妇女解放的程度取决于社会解放的程度。西洋资产阶级学说并不能解救中国妇女摆脱封建礼教的精神枷锁。因此《伤逝》是一个爱情悲剧,也是一个社会悲剧。涓生与子君从恋爱到同居的过程,也就是涓生用资产阶级思想理论灌输给子君的过程,在会馆里充满了涓生的声音:“谈家庭、谈习惯、谈男女、谈伊孛生、谈雪莱、……”。子君总是微笑点头,两眼里弥漫着稚气好奇的光泽。接受启蒙半年后,她说:“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表明子君似乎挣脱封建的精神枷锁。这句话“震动了我的灵魂,此后许多天还在耳边发响,  相似文献   

17.
记得我刚上初中时,教语文的老师是个刚出校门不久的师范生,他在给我们上文言文《郑人买履》时,把“履”(lu)读成了“sha”,全班同学深信不疑。直到又换了一位语文老师,才知道这个错误。出错的原因是把“履”和与之字形相近的“厦”字混淆了,所以读音也错了,真是误人子弟啊。从此,  相似文献   

18.
《申报·自由谈》是中国近现代历时最久、影响最大的文艺副刊。况周颐晚年移居上海,卖文为生,积极挥墨于报刊这种新型媒体,在其生命的最后三年(1924-1926)里,他于《申报.自由谈》上发表词作30余首。这些词作以题画、咏物、酬赠为主,亦庄亦谐,艺术精湛,雅俗共赏,体现出况周颐词的最后辉煌与深远影响。况周颐逝世之后,《申报·自由谈》刊载《况蕙风先生外传》、《况蕙风遗稿》以志纪念,有利于我们深入了解况周颐及当时的世风人情,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19.
吴晓明同志的《胡风笔名杂录》(《上海师大学报》1985年第1期)系统整理了胡风的笔名资料,这里再作几点补充:一、《杂录》遗漏了“孟林”、“秋明”两个笔名。笔者所见,胡风曾在《文学》月刊第5卷第5号上,用“孟林”一名发表了《錶》(书评)、《田园交响乐》、《诅咒翻译声中的译文》三篇作品。近读黄源的《左联与〈文学〉》(载《新文学史料》1980年第1期)一文,写有“谷非化名为胡风、孟林、马荒继续为《文学》撰稿”一语。可见,“孟林”是胡风曾在一段时间内署用的笔名。《文学季刊》第2卷第3期(1935年)刊登的《“七年忌”读后》,胡风署名“秋明”,此文后收入《文艺笔谈》。  相似文献   

20.
 提高学习和科研的能力对研究生阶段的学子来说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我读书的时候看了很多这方面的书,尤其是《华罗庚科普著作》中谈治学的内容,我每隔一段时间就会重新读一遍.现在我开始带研究生了,还在考虑这个问题,因为现在我每天还是要学习、工作,也在培养自己的能力.把经验写下来,一方面总结自己的体会,另一方面也希望给研究生提些建议,希望他们少走弯路、能够迅速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