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东盟作为东南亚地区的区域合作组织,在当今国际经济政治舞台上的活动日渐活跃,在亚太地区的地位和作用更显重要。日本一直重视与东盟的交往,无论在经济或政治上都离不开与东盟的合作。特别是80年代以来,随着日本“脱欧返亚”和迈向“政治大国”目标的制定,东盟在日本亚太地区战略中的地位与作用更加突出:东盟是日本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是日本“东亚经济圈”的重要发展对象;东盟是日本迈向“政治大国”、抗衡美国的重要砝码  相似文献   

2.
冷战结束后,亚太地区已成为世界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区,美日为争夺亚洲市场积极参加并推动APEC的发展,从而形成了日本、美国和东盟的等边三角关系。这一关系中东盟以其不同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联合体的身份独立出现于APEC之中,美、日则是拉动它的两边。但美国的动机除振兴国内经济外。其大国的主导地位意图不容忽视,如逼迫日本开放市场等。日本则主要是为了固守原有市场份额,开拓新的外贸领域,以刺激本国经济的发展为目的。  相似文献   

3.
日本之所以能与东盟建立起亲密的伙伴关系,是战后日本施展各种外交手段和策略的结果:首先通过战争赔偿和直接投资,打开东南亚市场,缓和与东盟的关系;其次以经济援助为武器,稳定日本经济市场,使东盟成为其提高国际政治影响力的“助选区”;再次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适时调整东盟政策;以文化外交为手段,加强日本与东盟各国的文化与社会联系,使东盟成为其提高国际政治影响的“后院”;日本还积极参加国际政治与安全方面的合作,使东盟成为其谋求政治大国的起点。  相似文献   

4.
中曾根首相对印尼、泰、新、菲、马等东盟五国和文莱的访问,历时10天,已于5月10日结束了。中曾根这次出访东盟,首先是日本自民党政府对外政策连续性的表现。七十年代以来,历届首相中有田中,福田和铃木三人历访过东盟,几乎形成了惯例。从政策看,东盟在日本的外交棋局中一直占有重要位置。中曾根继访问南朝鲜和美国后登程东盟,表明他这届政府高度重视日本同东盟各国近年来空前密切了的政治经济关系,并希望继续巩固和加强这种关系。日本在经济上高度依存东盟是日本重视东盟的重要原因。从贸易看,双方的年度总贸易额曾达400亿美元,1982年有所下降,仍达343亿美元,占日本外贸总额的12.7%,低于对美贸易额,却大大超过了对欧洲共同体的贸易额。在日本同美欧贸易摩擦日烈的严峻形势下,东盟作为日本工业品的传统市场,其重要性空前增加了。东盟还是支撑日本经济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原料供应地。它所需要的许多重要物资都取自  相似文献   

5.
<正>冷战结束以来,东盟通过推行大国平衡战略,大大提高了自身地位,并从所有大国获益。因此,东盟将会一如既往推行这一成功战略。近期的一系列变化近来,东盟同大国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首先是东盟同中国的自贸区的建成。经过近十年的努力,中国—东盟自贸区于今年1月1日宣布正式建成。这是继欧盟、北美自贸区之后又一个大规  相似文献   

6.
日本与东盟     
日本外相伊东正义1980年9月访问泰国时说:“日本外交政策的主要支柱之一,是加强同东盟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日本政府新内阁成立后,首相铃木善幸的首次出访,便是拟于1981年1月上旬对东盟五国的访问。为什么日本如此重视东盟?在当前动荡的国际形势下,日本对东盟的政策如何?双方的关系有什么新发展?今后合作的前景怎样?这些都是人们关心的问题。经济关系的发展首先,东盟五国是日本的重要原材料、燃料供应地和商品销售市场。近年来,双方的贸易发展很快。1976年到1979年,日本向东盟五国的出口,平均每年增长16.7%,从东盟五国的进口,平均每年增长28.1%。  相似文献   

7.
<正>从地缘政治角度看,东盟国家位于南中国海与印度洋的连接处,而且外部有很多大国。这使整个东盟地区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东盟的陆地国家中,泰柬老缅越五国同时也是大湄公河流域国家。在外部大国中,日本率先从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推行大湄公河次区域的合作项目,并建立了  相似文献   

8.
亚太经济崛起中的一个突出动向是东盟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十分活跃。1 994年是东盟历史上不平凡的一年。在这一年里东盟推出了一系列具有战略意义的外交举措:一是调整与各大国的关系,开展平衡外交,并进一步突出外交政策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二是举办东盟地区论坛,构筑亚太安全框架。突出东盟在地区事务中的作用;三是扩大自身组织,提出“东南亚十国共同体”构想,突出东盟的国际地位;四是推动“东亚经济核心论坛”,突出东盟在亚太区域经济合作中的作用。这  相似文献   

9.
目标:涵盖整个东南亚地区。作为:利用“空当”,在解决地区冲突、推行预防外交、促进经济合作方面发挥独特效用。 1997年是东盟的“而立之年”。经过30年的发展,东盟长大了,成员国从成立之初的5个增加到9个,自身内部的次区域合作开展得轰轰烈烈,同时在亚太地区的多边合作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小到大:亚太地区唯一由亚洲发展中国家构成的重要组织东盟全称“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于1967年8月8日,是东南亚地区第一个真正的区域性合作组织,其创始国包括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和菲  相似文献   

10.
<正>6月22日至23日在曼谷举行的第34届东盟峰会正式通过了《东盟印太展望》(ASEANOutlookonIndoPacific,以下简称《展望》)。这是东盟发布的首份关于印度洋—太平洋地区秩序的区域架构倡议,目标是"发挥东盟的集体领导作用,形成和塑造更密切的印太合作",标志着东盟作为一支重要的区域力量正式接受了"印太"这个新的地缘概念。《展望》发表后,印度、日本和美国等方纷纷表示欢迎,  相似文献   

11.
苏日娜 《长春大学学报》2013,(11):1477-1480
自汉代以来,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历史文化中,先秦文化的诸家中只有儒、道两家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由于儒道两家的思想存在差异,而其思想又都对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这就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必须是以儒、道互补为其基本格局,而这种儒、道互补在魏晋时期的玄学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2.
从建构主义国际和平理论的四个变量要素:相互依存、共同命运、同质性和自我克制来分析中日关系当前及今后的发展,认为中日两国都应该理性对待两国关系,积极增强彼此间的相互信任,推动双边合作,共同致力于亚太地区的和平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杨竹  刁凤德 《长春大学学报》2012,(11):1397-1401,1406
当前,全球经济复苏问题凸显,亚洲作为世界经济新的引擎,出现整体性复兴的迹象。在新的国际局势下,积极寻找经济复苏途径、重塑美国领导形象的奥巴马政府与以和平发展为目标的复兴中的最大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关系,就不仅仅是中美的双边关系,或是亚太区域的国家关系,而是涉及到全球政治战略、经济秩序、安全生态的大国关系。奥巴马上任不久,就提出美国会提高对亚太区域的关注,随后,美国重返亚洲成为国际社会热议的话题。  相似文献   

14.
南中国海具有重要的地缘战略地位,随着中国的崛起和美国亚太战略与对华政策的调整以及东盟在南中国海利益诉求的现实需要,这些因素客观上恶化中国东南面的安全环境,在战略层面上加大了解决南中国海问题的难度.  相似文献   

15.
基于生产分解模型下的全球价值链(GVC)地位指数,衡量了亚太17国的国际分工地位,发现日本、美国、新加坡、韩国的分工地位较高。在利用DEA模型计算创新效率得到2010—2016年面板数据的基础上,构建实证模型分析创新对亚太国家GVC地位的影响。结果表明,创新效率不仅能稳健地促进GVC地位升级,而且与生产率和基础设施存在正向调节作用效应;上游度指数是主要影响渠道。在差异性分析中,进一步发现创新对中高等收入国家和中低技术产业的影响作用更强。研究结论为亚太不同国家产业国际分工地位的攀升提供了方向。  相似文献   

16.
石油是世界第一大能源,是目前也是未来的一种基础性和战略性资源,能源安全已经成为和政治、经济、军事安全等同样重要的研究课题。石油能源的需求供应状况将直接地影响到亚太地区的经济发展,包括中国和东盟国家的发展。由于中国和东盟国家之间在能源供给、生产、运输等方面有着重要联系,从而能源问题将影响到中国和东盟国家的经济、政治等关系。  相似文献   

17.
自东盟自由贸易区形成以来,随着共同有效优惠关税等协定计划的制定与落实,不仅产生了使区内各成员国之间以对外贸易流量的增长速度加快和部分地优化了区内贸易的商品结构并进而有助于实现"贸易重整"等方面的静态经济效应;而且也取得了产业内贸易和产业间贸易水平也得到了一定程度提高的动态经济效应。然而,由于区内产业与贸易结构雷同化情况严重,再加之又缺乏似欧盟那样的"共同精神",因而从总体上看,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一体化效应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人们普遍对中国—东盟的经贸关系持乐观态度。中国—东盟的经济贸易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依然处在较低的经贸水平。在当前经济形势下,中国应进一步加强与东盟的经贸关系。广西作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桥头堡,与东盟各国发展经贸往来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广西应该采取加强与东盟各国的经济关系,与东盟各国发展经贸合作。  相似文献   

19.
中国和东盟国家都把国际贸易作为国家的发展战略,都有较高的外贸依赖度,因此本文分析了中国和东盟国家的双边贸易关系,并根据东盟国家之间的贸易自由化政策和现状,提出了今后发展双边贸易的几点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