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电影是最重要、最主要的创意产业之一。当下电影从业人员创意水平的衡量,已经不仅仅是个体艺术家、创作人员的创意能力问题,更包括整个电影产业从创作到生产运营机制、从文化传播到文化参与的行为活动方式等的全面创新。  相似文献   

2.
数字电影并非只是技术堆砌的"奇观",同时也是电影艺术创造不可缺少的支柱,是电影创作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拓展。无论是从电影影像还是电影创作方面探讨,还是从电影受众角度观察,数字技术总能满足电影影像的虚拟真实、电影创作的无限可能。其次,数字电影可以满足电影受众的审美期待,由于这种可视的影像或意象与他们的生活经验相一致,所以会使他们产生认同感。  相似文献   

3.
胡菲 《安徽科技》2016,(3):40-41
从社会学角度分析中国电影的形式、内容发展现状,总结中国电影发展的突出问题,对中国电影发展提出相应的措施,以提高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在世界中的竞争地位。  相似文献   

4.
电影营销是电影工业的重要环节,是保证电影投入产出平衡以及盈利的关键,也是电影实现最大限度的传播,进而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手段与前提。作为电影工业化范本的好莱坞和宝莱坞以及法国、日本等国的电影产业,都将营销作为整个电影产业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串联起电影生产的全程,为全球电影工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验借鉴。近年来,中国已成为仅次于北美的全球第二大票仓,电影工业化问题也已提上日程,但是在电影营销环节还存在诸如电影营销的"失序""失语"等种种问题。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电影产业应当积极学习借鉴国际电影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制定适应国际化环境和我国国情的营销策略和渠道,全面提高我国电影的市场营销水平。  相似文献   

5.
价值链分工的不断推进使得城市网络成为产业创新发展的载体.北京电影产业的分工协作已跨越地理空间界限,形成基于产业联系的城市网络.该文选取2015年第一出品单位为北京企业的115部电影作为样本,收集1 307家企业的关系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析了北京电影产业所依托的城市网络联系.研究发现:1) 网络联系呈现开放的轮辐形态,网络连通度高达7.44、平均最短路径为2.76,可达性良好.121个中外城市企业参与了北京出品的电影生产,为产业创新提供了多元、开放、充裕的资本和信息.2) 网络联系中,上海、香港在价值链各环节都与北京互动频繁;洛杉矶、首尔、台北主要立足于“后期制作”和“发行”对北京纵向配套;深圳、金华、东京主要依托“联合出品”与北京横向合作.跨区域的产业配套协作成为支撑北京电影产业创新发展的基础.3) 网络凝聚子群阈值低,具有显著地理、组织制度临近性,与中国电影集团内部投融资关系网络高度耦合.因此,较低效率的组织制度关系锁定成为局限北京电影产业创新的瓶颈.  相似文献   

6.
<正>美食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积淀,也是创意恣肆的前沿领域,传承着最为本真的民族基因,沟通着世界各国文化的情趣。当美食文化与时代创意在一座城市中水乳交融,美食便不仅是这座城市的基础消费,更是这座城市的产业先锋。也许正是基于此种考量,美食跟手工艺与民间工艺一样异乎寻常地同文学、音乐、电影、设计、媒体艺术等阳春白雪的文化形式比肩齐眉,共同构成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的七个主题。哥伦比亚的波帕扬、中国的成都、  相似文献   

7.
李雄诒  王亚鸽 《科技信息》2011,(30):37-37,40
创意产业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一种新的经济业态,其发展潜力有目共睹,继上海获得"创意之都"称号后,全国各地市都希望通过发展创意产业带动传统文化产业和制造业,生产出更多满足广大民众期望的创意产品,实现经济转型。本文将从创意产业城市发展基础和发展共性两个方面进行比较和分析,希望可以为今后各地发展该产业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吴凡 《华东科技》2012,(2):64-65
创意产业作为发达国家经济转型过程中的重要产物,由于附加值高、发展可持续,这一新兴产业越来越为各国所重视,其增长速度远快于整体国民经济增速。对中国来说,近几年的创意产业的发展也风生水起,似乎什么东西一和创意搭上边就有不错的前景。发展创意产业已成为"后危机"时代经济转型的新增长点,受  相似文献   

9.
《科技智囊》2010,(10):18-29
<正>发展创意产业推动城市转型升级全国人大常委、内务司法委副主任,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阻创意产业将引领城市进入创新时代,著名经济学家罗默曾指出,"新创意会衍生出无穷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市场和财富创造的新机会。它才是推动一国经济增长的原动力。"创意产业是经济、文化、技术相互融合的产物。在创意产业中,创意的设计是核心和灵魂。香港创意产业中80%是设计,而我们内  相似文献   

10.
龚媛媛 《科技信息》2011,(28):65-65,66
1.电影及电影发行产业1.1电影产品的经济特征电影业最主要的产品就是影片。电影作为一种文化娱乐商品,具有多重特点。它首先是一种具有公共物品性质的商品,不具有消费的竞争性和排他性;其次它承担着了解讯息和娱乐消遣等功能,且其消费具有时间性和季节性,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属于低档奢侈品;再者电影的  相似文献   

11.
李兴伟   《科技智囊》2007,(8):54-59
动漫产业被称作21世纪知识经济的核心产业,是继IT业后又一新的经济增长点。动漫产业,是指以"创意"为核心,以动画、漫画为表现形式,包含动漫图书、报刊、电影、电视、音像制品、舞台剧和基于现代信息传播技术手段的动漫新品种等动漫直接产品的开发、生产、出版、播出、演出和销售,以及与动漫形象有关的服装、玩具、电子游戏等衍生产品的生产和经营的产业。  相似文献   

12.
《杭州科技》2013,(4):26-30
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近年来,杭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打造全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心、构建"3+1"现代产业体系(其中"3"是指一、二、三次产业,"1"是指文化创意产业)和发展十大产业进行了重要部署,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举措,有力地推动了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杭州建设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将立足现有基三大重点任务着力打造示范基地  相似文献   

13.
数字电影并非只是技术堆砌的“奇观”,同时也是电影艺术创造不可缺少的支柱,是电影创作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拓展。无论是从电影影像还是电影创作方面探讨,还是从电影受众角度观察,数字技术总能满足电影影像的虚拟真实、电影创作的无限可能。其次,数字电影可以满足电影受众的审美期待,由于这种可视的影像或意象与他们的生活经验相一致,所以会使他们产生认同感。  相似文献   

14.
张艺谋电影的成功之处在于其独特的色彩语言。肖似化代码、修辞性代码、风格化代码共同构成了张艺谋电影的红色代码能指。红色折射时代与社会、刻画人物及心理、营造意象与意境,表现思想与哲理,体现了丰富的美学价值。红色整合民俗、涉指伦理,具有深刻的文化蕴含。以红色为基调的多色彩结构,与电影其他要素共同构成张艺谋电影的视听语言系统,最终形成一种新的电影艺术理念,一种新的电影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15.
《科技潮》2006,(12):22-22
2005年12月26日,对于北京市怀柔区来说,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一期投资15亿元、规划占地520亩的中影集团国家数字电影制作基地在怀柔区奠基开工,将建设集影视创意、拍摄制作、交易发行、数字影院等功能为一体的国家级影视产业集聚区。这标志着怀柔影视文化产业进入一个飞速发展阶段,不仅成为北京影视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怀柔打造中国影视生产基地提供了核心资源优势。  相似文献   

16.
作为城市叙事的一支重要力量,当代中国城市电影与城市现实之间构成了一种互动和想象关系,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促成了电影的发展,而电影的发展历程又折射出中国社会的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7.
卢琳 《科技信息》2011,(24):I0409-I0410
从空间生产的理论视角对1979年以来的中国内地城市电影进行的思考与研究,可以从社会空间、影像空间、形象空间(城市意象)和文化心理空间(身份认同)等角度对城市电影的空间生产问题进行一定的考察。以空间观念为基础,以空间生产与文化想象之间的关系为核心,以文化研究的基本思路为指导,对中国城市电影的空间生产进行深入细致的探察和研究,并且提出关于中国电影应该如何表达城市的思考,尝试为城市电影开启一种新的文化研究视角与路径。  相似文献   

18.
刘莹 《科技信息》2013,(21):247-247
动漫产业的核心是创意,而创意的主体是人。大部分创意的产生来自于个人的知识和经验,而持久的创意来自于创意人才不断地学习与进取。要把人才培养放在动漫产业的突出重要位置,坚持培养和引进相结合,推动形成一批具有创造性思维的领军人才,增强动漫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本文正是从培养动漫专业人才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入手,分析如何培养动漫专业人才的创造性思维。  相似文献   

19.
高校电影教育实践活动有其自身规律与特点,一方面应该遵循教学规律体现出电影专业教育教学特点;另一方面应该遵循电影艺术规律体现创新创意以及制作特点。在课外活动及其社会实践活动范围内的教学实践活动更应该体现校园文化活动的教学实践与电影艺术实践的探索性特点、校园学生活动的青春性特点、高校人才培养与文化传承创新的学院派特点,使之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中充分发挥作用,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20.
在消费升级的背景下,中国电影票房收入不断突破历史新高,但中国电影产业仍然处于大而不强的发展阶段.本研究以韩国电影产业崛起的案例为切入点,运用产业价值链理论和结构-行为-绩效(SCP)框架分析了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环境,找出了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瓶颈.研究发现:人力资本是电影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电影产业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就在于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创造力;电影产业的发展史是一部科学、技术与文化交互融合的演进史,要抓住重大科技创新机遇,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科技实现电影产业的弯道超车;电影产业具有多产业跨界融合的特点,产业链条的交互融合是推动电影产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