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9 毫秒
1.
为了考察催化臭氧氧化对水中天然有机物的氧化效果,以FeOOH、MgO和CeO2为催化剂,考察了不同催化剂催化臭氧氧化滤后水中有机物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单独臭氧氧化可以明显地降低滤后水的UV254,但对滤后水的DOC降低并不明显,O3/FeOOH可以明显地提高对滤后水DOC的去除效果;O3与O3/CeO2联用可以有效地提高滤后水UV254和DOC的去除.单独臭氧氧化与臭氧催化氧化联用或是不同催化性质的催化剂之间的联用技术将是今后臭氧深度处理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采用活性炭吸附与微波催化氧化技术联用的方式处理罗丹明B染料(TLC)溶液。对单独活性炭吸附、活性炭吸附-微波催化氧气氧化体系以及活性炭吸附-微波催化臭氧氧化体系的处理效果进行了比较,在处理量达到80MG/G时,活性炭吸附-微波催化臭氧氧化体系对TLC的去除率维持在82.97%(单独活性炭吸附去除率为29.51%)。对各体系的活性炭进行比表面分析和扫描电镜分析,验证了本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文中将过氧化氢和蜂窝陶瓷作为联合催化剂,用于催化臭氧化去除水中微量硝基苯,研究了过氧化氢和蜂窝陶瓷联用对臭氧化反应的催化效能,考察了催化剂用量、溶液pH值、碱度对硝基苯氧化效率的影响规律,发现蜂窝陶瓷使用30次后的催化活性没有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4.
采用实验室制备的纳米CuO为催化剂,对水中痕量的对硝基氯苯(pCNB)进行催化臭氧氧化去除效能研究。考察了不同工艺条件、催化剂用量、溶液pH值、臭氧进气浓度以及叔丁醇等因素对有机物去除效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实验条件下,纳米CuO对臭氧氧化去除水中的pCNB具有明显的催化效果,12min内,催化臭氧氧化对pCNB的去除率比单独臭氧氧化提高了28%。随着催化剂用量、pH值(3~11)和臭氧进气浓度的增加,pCNB去除率均增大。自由基抑制剂叔丁醇的加入使pCNB去除率明显降低,证明在纳米CuO催化臭氧化过程中pCNB的降解主要是由于羟基自由基的氧化作用。  相似文献   

5.
采用臭氧/蜂窝陶瓷为催化氧化体系,研究了其催化氧化降解水中内分泌干扰物二苯甲酮的效能,并通过研究叔丁醇对催化反应体系以及其它因素的影响,间接的推断了催化反应机理。探讨了该体系蜂窝陶瓷用量、温度、PH值、不同碳酸盐碱度和腐殖酸浓度以及催化剂多次使用,发现蜂窝陶瓷对臭氧氧化水中二苯甲酮具有明显的催化活性。该体系在本实验条件下,10分钟内,催化氧化二苯甲酮的去除率为64%,比单独臭氧氧化提高了19.3%。这种催化作用遵循羟基自由基途径。实验中发现低碱度和低浓度腐殖酸更有利于二苯甲酮的氧化去除。蜂窝陶瓷连续使用30次,其催化活性基本没有变化。  相似文献   

6.
为了考察人工合成的硅酸铁促进臭氧氧化去除污染物的催化性能,采用静态实验考察硅酸铁催化臭氧氧化去除水中目标污染物的效能和催化剂作用机制。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硅酸铁催化剂,利用FT-IR、N2吸附/脱附以及表面零电荷点(p HPZC)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选取阿特拉津和硝基苯作为去除的目标污染物,通过改变臭氧投加量、催化剂投加量、不同p H值等实验条件考察催化剂对目标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与单独臭氧氧化相比,当臭氧投加量和催化剂投加量分别为1.2和700 mg·L-1时,阿特拉津和硝基苯的去除率分别提高了27.4%和34.5%,硅酸铁存在下的臭氧分解速率常数是臭氧自分解速率常数的2.1倍,且硅酸铁在中性条件下对臭氧的促分解作用最明显;自由基抑制剂叔丁醇和重碳酸盐对催化活性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在催化臭氧氧化过程中铁离子溶出和硅酸铁在不同的p H条件下溶液残留的Fe3+均低于国家饮用水标准。硅酸铁催化剂的存在可有效促进臭氧的分解,对目标污染物的去除具有很强的催化活性,硅酸铁催化臭氧氧化过程主要遵循羟基自由基机理。  相似文献   

7.
制备了负载于不同载体上的纳米二氧化钛催化剂并将其应用于催化臭氧化工艺,研究了催化臭氧化松花江水过程中有机物的去除与变化。经GC-MS检测,松花江原水中含有50种有机物,大部分为酯类。经单独臭氧氧化之后,水中仍剩余36种有机物,单独臭氧化对有机物总峰面积的去除率为23.5%。纳米二氧化钛催化臭氧化工艺能够大幅提高对有机物的去除效率,特别是对酸和酯类物质的去除。二氧化钛的催化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受载体的影响,用沸石作载体时的催化臭氧化效果要优于用硅胶和陶粒作载体。以二氧化钛/沸石为催化剂时,催化臭氧化处理后水中仅残留20种有机物,对有机物总峰面积的去除率也高达62.5%。  相似文献   

8.
臭氧多相催化氧化除污染技术研究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持久性有机物、内分泌干扰物和"三致"物等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逐渐发展起来的臭氧多相催化氧化技术,是利用金属及其氧化物的表面特性强化臭氧分解水中的有毒有害有机污染物.回顾了近二十年来金属氧化物和贵金属催化臭氧降解水中有机污染物的研究现状.与均相催化臭氧氧化及贵金属催化臭氧氧化相比,金属氧化物催化臭氧氧化具有更好的应用前景.结合本课题组的研究成果,按照二氧化钛、锰氧化物、铁氧化物、钴氧化物、氧化铜、氧化锌、其他单一金属氧化物和多组分掺杂金属氧化物等顺序对其催化臭氧机理进行了阐述,并对今后催化臭氧的研究与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O3/H2O2高级氧化工艺去除饮用水中微量甲草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O3/H2O2高级氧化工艺对水中微量甲草胺的氧化效果,考察了臭氧过氧化氢摩尔比、溶液pH值、以及自由基捕获剂叔丁醇对甲草胺氧化效率的影响,通过色质联机确认了2,6-二乙基苯胺、氯乙酸、氯乙酰基胺、丙酸、2-羟基丙酸氧化中间体的存在,确定反应遵循自由基机理,并在此基础上推断了氧化中间体的生成路径。  相似文献   

10.
O3/H2O2高级氧化工艺去除饮用水中微量对硝基甲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硝基甲苯作为有机反应中间体在化学工业中被广泛使用,最近被疑似为一种内分泌干扰物质,干扰人和脊椎动物的内分泌。研究了O3/H2O2系统对水中微量对硝基甲苯的氧化效果,探讨了臭氧过氧化氢摩尔比、溶液pH值、水温以及不同水质对对硝基甲苯氧化效率的影响规律,确定了最佳工艺运行参数。  相似文献   

11.
采用微波辐射、Fenton氧化和混凝法(PASS)相组合的工艺对成分复杂的垃圾渗滤液废水进行了强化处理.结果表明,微波-Fenton氧化-PASS混凝法适合于处理复杂垃圾渗滤液,在H202的质量浓度为4.0g/L,Fe^2+质量浓度为0.25g/L,pH值为3.0,固定微波辐射功率500W,辐照1min,PASS质量浓度为25mg/L的最佳条件下,出水色度仅15倍,脱色率和CODcr去除率分别达到96.86%和94.46%;微波辐射、Fenton氧化和PASS混凝沉淀结合处理垃圾渗滤液废水时具有较好的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12.
通过连续流实验考察了催化氧化过程中臭氧分解与甲基叔丁基醚(MTBE)降解速率之间的关系,同时讨论了停留时间、初始臭氧浓度以及不同催化剂对臭氧分解以及MTBE降解速率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停留时间以及初始臭氧浓度的增加,MTBE的去除率呈增加趋势;羟基氧化铁催化臭氧分解时,臭氧分解速率随着停留时间以及初始臭氧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二氧化铈催化臭氧分解速率在停留时间为5.7min时最大。由于不同催化剂催化臭氧机理不同,所以臭氧分解与MTBE的去除没有什么相关性,并不是臭氧分解越快MTBE的去除率越高。臭氧催化氧化过程中催化剂以及运行参数的选择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3.
接触辉光放电等离子体降解水体中硝基苯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用接触辉光放电等离子体对硝基苯的降解进行了研究,考查了电压、浓度、pH值、催化剂对降解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电压、浓度、催化剂对反应速率有显著影响,pH对硝基苯降解无明显影响。同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中间产物进行了分析,推测了硝基苯接触辉光放电降解的历程。  相似文献   

14.
基于6 mol/L乙酸介质中,亚硝酸根对KClO3氧化甲苯胺蓝的褪色反应具有明显的催化作用,建立了测定痕量亚硝酸根的新的催化光度分析法,研究了反应的适宜条件及动力学参数.在最大吸收波长628 nm及选择的实验条件下,线性范围为0.05~0.4μg/mL,检出限为4.1×10-3μg/mL.该方法在80℃水浴加热,操作方便,灵敏度高,选择性好,大多数离子不干扰,且稳定,可直接用于雨水及唾液样品中痕量亚硝酸根的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5.
通过模拟西北工业大学长安校区污水处理厂的SBR工艺运行条件,对其污泥混合液的运行效能进行了试验研究.研究表明:控制组平均污泥产率系数为0.324 0gSS/gSCOD,而对照组的平均污泥产率系数为0.558 4gSS/gSCOD,控制组比对照组实现污泥减量约42%.同时,臭氧的氧化作用使控制组系统污泥的沉淀性能得到了改善,臭氧的投加并没有引起MLSS/MLVSS比值的明显降低.原位投加臭氧对COD、NH4+-N、TN、SS和pH的出水浓度均未产生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在磷酸介质中,利用亚硝酸根催化溴酸钾氧化亮绿和甲基橙褪色的指示反应,建立催化光度法测定痕量亚硝酸根的新方法.该反应的最大吸收峰在500nm和640nm处,线性范围1-11μg/25mL,其检出限为2.82×10^-10mg/L,相对标准偏差0.05%.本方法灵敏度高,体系稳定,具有较好的选择性,用于自来水中痕量亚硝酸根的测定,结果较为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