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近代汉语中有种被动“吃”字句,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了。通过对近代汉语“吃”字句的简单探讨,并且列举了被动“吃”字句在近代汉语文献中的表现,分析了这种句式结构单位的历史发展概貌和初步探讨了这种特种句式消失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word”、“词”和“字”是英汉语中的三个基本概念。对比“word”与“词”、“word”与“字”,探讨它们的对应性和非对应性,揭示这些对应性和非对应性存在的原因,对于廓清概念及汉语和汉英对比研究都颇具意义。  相似文献   

3.
说"乘"     
通过对“乘”字的字形简析和义项归纳,“乘”的本义当为“登、升”,纠正了《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乘”条的释义。  相似文献   

4.
《水浒传》中的“将”字语义和用法呈多样化,与明末白话小说《三言二拍》和现代汉语中的“将”字用法有不同之处,分析研究这些异同,找寻出“将”字从古代汉语的动词向现代汉语的介词发展演变的轨迹。  相似文献   

5.
王佳 《科技咨询导报》2008,(36):240-240
近代汉语中“吃”字句是汉语史上特定阶段的特殊现象,本文结合具体实例,从五个方面谈对近代汉语中的这一特殊被动句式的看法,论述了“吃”字式被动句是近代汉语的一种新出现的表被动的语法形式。  相似文献   

6.
“甚”在上古、中古及近代汉语中是一个书面语和口语兼用的通用副词,清代中期以后“甚”开始萎缩,到现代汉语中“甚”除偶尔用在书面语中外,口语中已经不再使用。“甚”的萎缩与近代汉语后期“很”的迅速扩展及其他高程度副词“异常”、“非常”、“十分”、“好生”、“怪”等的广泛使用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7.
曹跃香  朱倩 《南昌高专学报》2007,22(1):48-50,64
文章对“耍子”和“玩儿”在汉语中出现的情况进行了历时考察与共时分析,并对“耍子”在近代汉语中长期存在的原因和“玩儿”能取代“耍子”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最后对“玩儿”完全取代“耍子”的时间进行了推测。  相似文献   

8.
“V+取”式双音词在十部明清小说中共见114个,附加式占多数,“取”字语法化为词缀为近代汉语的双音化做出了贡献.因为语言精确表义和简练原则的制约,“取”在现代汉语时期失去构词能力。“取”自唐而来的语法化历程适应了汉语不同时期对它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说"箐"     
“箐”字在现代各大型辞典中的注音、释义都不尽一致,本文通过比较、分析其中的异同,从辞典编纂的角度来探讨“箐”字的音义处理。并对“箐”字在现代汉语中的常用用法(用作地名、人名)作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现代汉语和永新方言"得"字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得”字在现代汉语和永新方言中,含义和用法上都是一个很有特色的词(或语素)。本文通过现代汉语和永新方言相应“得”字的比较,探寻它在二者间的共性和差异,从一个角度比较现代汉语与永新方言的关系。本文比较的范围以永新方言“得”字的含义和用法为准,凡是永新方言中所不具有的含义和用法,只列出,不讨论。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语料大都来自《现代汉语八百词》和《现代汉语动词》。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在”字结构作了较为细致的分析与描绘。指出“在”字结构的关键在于其中的名词性成分,名词性成分的性质不同,结构的变换关系也不同。运用语义特征分析法和降级述谓描写,得出汉语的名词也有价的分别,并将现代汉语的名词分为零价、一价和二价三类,同时对每一类都作出了较为细致的描写。根据名词价的特性和“在”字结构的变换关系,文章得出结论:“在”字结构有鉴别名词价的功能。  相似文献   

12.
近代汉语助词体系的形成是近代汉语形成的重要标志,宋代是近代汉语助词体系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以宋代辛弃疾词为主要考察对象,结合前后历史时期相关语料,可以初步探索助词"了"和"却"产生和使用的基本情况。  相似文献   

13.
“去”是近代汉语中较为活跃且运用广泛的一个事态助词,文章分别从“去”的“往”义的产生、“去”的保留和使用与“去”的语法意义和功能等三个方面来讨论。  相似文献   

14.
中国科学院接收"中国西北科学考查团"的经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西北科学考查团”(也称“中瑞西北科学考查团”)是中国近代首次由中外学者联合组建、规模大、学科多的学术考察团体。考察团的野外工作结束之后,中瑞双方各自进行了资料的整理与研究。1949年,中国科学院接收了“中国西北科学考查团”,正式宣布考察团工作结束,同时批准袁复礼和黄文弼继续从事资料的整理与研究工作。中国科学院的接收工作,促进了该团资料的收集、整理与研究。但是,由于当时未能给予其恰当的评价,从而没有能够充分地研究和利用“中国西北科学考查团”的资料和成果。  相似文献   

15.
汉语单音节孤立语的形态,在字上表现为一字一词。近代以来虽然呈现复音化,多数汉字已转化为语素,因此,一个人只要掌握2500-4000个使用频率最高的汉字就可以适应阅读和写作的需要。汉字的基本特点是义从彤出,形议示义。汉字的另一特征是部件组合。汉代出现的“六书说”就是对部件组合的归纳和概括。学习汉字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掌握汉语。而汉语又都有较明确的语义场.这就要求从汉字的“本义”入手来掌握引审义、比喻义。要更深刻地理解汉语的字和词.还必须认识和理解中国化底蕴。  相似文献   

16.
“怯气”“惬气”明清小说中常见,词义均同“服气”,“惬”可能是本字,而“怯”是通假字。《鼓掌绝尘》中的“恡气”当校为“怯气”,意为“服气”。虽然“怯气”“惬气”在现代汉语中仍使用较多,但词义都不再是“服气”。  相似文献   

17.
徐通锵先生的“字本位”理论,突破了“印欧语的眼光”的束缚,从汉语的实际出发。用“中国人想问题的方式”研究汉语,具有语言学理论的创新意义。  相似文献   

18.
晋南方言开口三等“药”韵字不同于现代汉语普通话。现代晋南方言开口三等“药”韵字的读音是在入声韵尾消失并入“果”摄后,主要元音高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近代汉语助词体系的形成是近代汉语形成的重要标志,宋代是近代汉语助词体系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以宋代辛弃疾词为主要考察对象,结合前后历史时期相关语料,可以初步探索助词“了”和“却”产生和使用的基本情况。  相似文献   

20.
《近代汉语词典》以“只收录近代汉语独有的词语和义项”为收录原则,突出了它的断代性的同时也降低了它的学术性。其中释义不全或欠妥的词条有“侥幸”、“伶俐”、“们”;词条漏收的有“臊皮”、“无明业火”、“您”、“朝廷”、‘咬啮”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