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黑人女性作家托妮·莫里森在其作品中将母亲善与恶这一形象发挥到了极至,并以清新、细腻的语言,娴熟的叙事手法,揭示善与恶背后的社会根源,从而揭开了黑人记忆深处无法言说的历史.母亲成为了历史的符号,母亲形象具有了极高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2.
在托妮·莫里森的作品中,因父亲缺位而凸显女性母亲的形象,但饱受摧残和压抑的黑人母亲所表现的母爱是畸形、变态和悲壮的。特殊的环境孕育了黑人女性独特的品性,特别是处在美国边缘社会的美国黑人母亲,她们以自己的忠贞和毅力传承着黑人文化,成为黑人世界的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3.
托尼?莫里森的《秀拉》描述了一个在地理位置、经济条件以及种族问题等诸方面都饱受压迫与歧视的“底层”黑人社区,小说消解了善与恶、生与死、男性与女性、个人与社区、现代与传统等二元对立,使读者抛却传统期待,进入复杂的小说世界。作品置于被颠覆的“底层”社区,揭示被边缘化的黑人女性在种族、性别、阶级等多重桎梏中展示的艰苦与顽强,探讨其如何颠覆男权统治,冲破道德藩篱,从而建构起黑人女性的“荣誉”。  相似文献   

4.
人类社会渊远流长的历史,也是一部人类努力地弃恶扬善的历史。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莫不在执着地呼唤人性之善,鞭挞人性之恶,为人类精神的健康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葛水平发自内心地崇尚人性的美善,她的小说里充满了对于人性恶的诘问与批判,对于人性善的呵护与张扬,别有一种感人的力量。  相似文献   

5.
《宠儿》和《慈悲》是美国当代著名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代表作。莫里森从女性奴隶母亲的角度描写了奴隶的真实内部生活,揭示了掩盖黑人真正历史的沉重黑幕,唤起黑人群体正视历史,探索了非裔女性如何更好地确立自身的身份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奥古斯特·威尔逊是美国最著名的黑人剧作家.他在匹兹堡系列剧中成功塑造了以露丝、伯妮斯、瑞莎和伊斯特阿姨等为代表的黑人女性形象,这些形象的产生有其特殊的社会历史文化渊源,揭示了威尔逊的黑人女性观.  相似文献   

7.
异态美浅析     
世界无疑是由真、善、美、假、丑、恶组成的。但世界并不单纯。很多时候,有些事物常令人难以下结论。异态美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它与优美不同,优美是善的和谐形式,而异态美是恶的和谐形式;它与崇高不同.崇高的内蕴是善.而异态美的内蕴是恶;它与丑不同,虽然内容都是恶,但丑的形式是不和谐的,而异态美的形式是和谐的。  相似文献   

8.
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一样都把善分为两个层次:幸福是最高的、真正的善;其他的事物则因作为实现幸福的手段而成为第二类的善。对于至善他们都认为是没有恶与之相对应的,恶只是与第二类的具体善相对应,恶也就都是具体的、存在于现实中的。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实现至善的最重要的手段就是德性,德性就是第二类的善,因此,恶就是与德性相对应的人的品质。这样,他实际上表明了,行为以及每人的善恶实际上都在于自己,恶要由行为者自己负责。  相似文献   

9.
宫崎骏创作审美意识中较多地表现了其自身的审美价值取向,在作品中蕴含了现代意义上“善与恶”对立的思考。文章主要对宫崎骏动漫作品中所传达的审美观及审美主题进行探讨,试图揭示“善与恶”在宫氏动漫作品中的审美内涵,以期对审美现代性及艺术美学探索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0.
李勇 《广东科技》2007,(5):44-46
谈起黑客,人们脑海中出现的是一个模糊而又神秘的形象,像过去的江湖武士,行走在善与恶之间。然而,最近频繁曝光的“小网站遭遇黑客敲诈”事件,让人们对黑客仅存的一丝敬畏化作了愤怒。联想起在网上大量存在的游戏账号被盗现象和屡屡曝光的假冒银行网站案件,人们突然间发现,  相似文献   

11.
悲剧是在社会冲突中产生的,而一切社会冲突却并不是都具有悲剧性,只有在一定历史时期,善与恶两种社会力量进行不可调和的斗争,在斗争中恶势力暂时压倒了善势力,善势力在为自己开辟道路的斗争中,付出了严重的代价,这样,才具有悲剧性。  相似文献   

12.
由于社会历史的原因,中西传统文化哲学思维有着很大的不同:天人合一与天人对立;人格完善与事业成功;人性是善与人性是恶;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喜鹊报喜与乌鸦报忧;重义轻利与重利轻义;群体本位与个体本位;整体全面与分析深刻;强调求同与强调求异;直觉形象与逻辑抽象;内向含蓄与外向直率;中庸和谐与对立斗争。中西双方应该走着对话、互补、融合的道路,吸取对方之长处,弥补己方之短处,创造一种现代化的综合性的新型文化哲学思维。  相似文献   

13.
恶作剧者是北美本土文化英雄传说中的一个鲜明而又奇特的形象。他是非善亦非恶的象征,既扮演着神圣的创世者和部落文化英雄的角色,又是边缘化的颠覆者和社会道德评判体系的逾越者。以恶作剧者学说理论分析本土文化英雄——传说中的恶作剧者代表形象郊狼卡约蒂,以揭示恶作剧者本身的复杂性,即神圣和罪恶。  相似文献   

14.
武雅男 《科技信息》2009,(21):187-187
托尼·莫里森是美国文学史上最富盛誉的黑人女作家,她以独特的视角再现黑人妇女所处的社会地位,她主张黑人妇女应该挑战传统观念,使自己从中摆脱出来。在《秀拉》这部小说中,莫里森塑造了黑人女性秀拉的形象,并赋予她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性格特征.从而展示了秀拉这个黑人女性追求自我的成功与失败。本文你从女性主义视角解析《秀拉》中的女性主义意识。  相似文献   

15.
少数民族作家在文学创作中常常带有自身浓郁的民族特色,在躁动不安的时代,他们的创作有些什么特点?本 文从世纪交替的历史角度,考查了中国部分少数民族作家的创作,从中阐述了作家们在作品体现出的现代价值 取向与传统道德规范的冲突,现代文明与古老民间文化的冲突,人性自身善与恶的冲突,挣脱自我的冲突等。  相似文献   

16.
本文首先从中西伦理思想史的角度分析了道德范畴的“善”与“恶”的涵义.并进一步从刑法的本质、特征、目的、制定等角度对刑法中的善恶关系进行了分析.认为刑法是善与恶的辩证统一。作者认为“惩恶扬善”的理念是刑法的最高价值追求,也是刑法学与伦理学相遇的理论契合点。  相似文献   

17.
考察中国古代主流文学叙事中的母亲形象,并分析其历史建构的文化内涵,认为经过历代主流文学的塑造,“母亲”与受难、牺牲、无私、爱等意义形成了一定的转化规则,母亲形象成为一种文化符号,母亲意义承载沉重的家庭伦理信息,这种信息随着叙事的传播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对母亲的道德评价与要求。  相似文献   

18.
历史演义小说的叙事特征对女性形象的塑造有着深刻影响。历史叙事针对女性的“大德”、“大恶”的美学模武强烈制约着演义小说对于女性形象的定位,使文学叙事丧失了自辟蹊径的能力而沦为史学叙事模武制约下的工具。历史演义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成为被历史叙事和文学叙事双重扭曲的镜像。  相似文献   

19.
艾薇菊·丹提卡在《息·望·忆》中成功塑造了两个海地黑人女性形象,母亲马汀及女儿索菲。马汀遭人强暴,远走他乡,但仍然无法逾越父权文化管制下的道德樊篱,最终精神分裂。索菲游离于现实与梦境的边缘,母亲的经历和“验身”行为使她趋于崩溃。马汀和索菲在异己的世界里生存,无法取得社会认同,难以倾诉,强烈的荒诞感使她们窒息。面对荒诞,马汀选择逃避,在绝望中自杀。索菲则立足现实,直面荒诞,在反抗中寻求精神解脱。  相似文献   

20.
在男性文化中,母亲只是男性眼中的母亲,真正的母亲形象被遮掩,母性历史无从展现.为了解构男权秩序下固有的母亲形象,恢复母亲本真的形象,有着同宗文化的华美女作家和大陆当代女作家,选择自己书写母亲形象,以探寻和确定自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