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9 毫秒
1.
简讯     
经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医学名词》(第6册)(包括普通外科学、神经外科学、胸心血管外科学、泌尿外科学、骨科学、小儿外科学、烧伤外科学、创伤学、器官移植学、急诊医学、麻醉学)、《水利科技名词》(定义本)、《船舶工程名词》(定义本)等3个学科的名词于1998年10月、12月分别公布出版。在科技名词规范化工作上取得了新的进展。现已公布出版的名词书已达到40个学科,共计44种。--------------------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信息科技新词审定组正在继续分批开展新词审定工作。目前正在审定一部分“多媒体技术”名词(约67条),于1999年2月9日召开初审会。会议重点讨论了是否将磁表面存储介质(disk)统一称为磁盘。将以激光方式读写信息的表面存储介质(disc)统称为光碟。会议还决定对CD、VCD等用外文字母命名的名词给出汉文名,正在整理、拟定之中。--------------------1998年12月4日机械工程名词审定委员会在机械信息研究院召开机械工程名词(一)(机械工程基础,机械元件与传动);机械工程名词(二)(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机械工程名词(三)(仪器仪表)等三个分册的终审会。顾问陆燕荪,副主任练元坚、朱森弟、黄昭厚及委员等共18人参加了会议,会上对词条及定义作了认真讨论,并作了必要增删的建议,会后经修改后即可上报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批准公布。--------------------计算机名词审定委员会第三次全体委员会会议于1999年1月21日在北京召开。中国计算机学会理事长李树贻、学会副秘书长杜学德、计算机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张伟、全国名词委编审卢慧筠和计算机名词审定委员会的24名委员出席了会议。会议主要内容是总结1998年工作和制定1999年工作计划,讨论有关名词审定的重要问题,并对每位委员的具体工作进行了分工。会议还确定了继续配合全国名词委审定科技新名词,和配合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所制订及修订国家计算机术语标准的工作任务。  相似文献   

2.
机械工业是国民经济和国防现代化建设的装备工业,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机械工程涉及面广,包括的专业门类多,是工程学科中最大的学科之一。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简称全国名词委)非常重视机械工程名词审定工作。一、概况在全国名词委和机械部领导的关怀、支持下,机械工程名词审定委员会(简称机械名词委)于1993年4月1日正式成立。委员会由顾问、正副主任、委员共45人组成,其中包括有7名工程院院士以及一批国内外知名的机械工程专家和学者。经与全国名词委商定机械名词委组成9个专业审定组,分别审定以下9个专业名词:A 机械工程基础B 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一)C 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二)D 物料搬运机械及工程机械E 流体机械F 汽车、拖拉机G 动力机械H 传动及传动元件I 仪器仪表机械工程名词审定工作,本着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先易后难的原则,按照划分的专业逐渐展开。各专业完成审词后,将考虑其内在联系及出版的方便,分成若干个分册进行公布。二、基本做法1.聘请有实践经验的专家参加审定工作机械工程名词审定委员会的专业审定组直接参与机械工程名词各专业组的审定工作。专业审定组的组成与该专业名词的审定质量密切相关。我们在确定专业审定组人选时不局限于审定委员会的委员,特别注意聘请那些有实践经验的专家,在我们聘请的审定组专家之中有的参加过《中国机电工程术语数据库》的工作,有的制定过专业术语标准,也有的参加过各种专业词典的编制工作,还有些专家参加过《机械工程手册》、《机械工业基本情况》的编写工作。这些专家一直工作在学术研究的前沿,参加专业学会工作,参加国内外各种学术活动,不少专家是本专业的国内外的知名人士和学术权威。有高水平的和有实践经验的专家参加机械工程名词专业审定组工作,保证了各专业名词审定的权威性和可靠性。2.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把好选词关初审稿是审词的依据,是终审稿的雏形。我们充分利用了机械行业术语标准数量大;综合、专业词典种类多;《中国机电工程术语数据库》规模大;《机械工程叙词典》等词表规范化工作做得好的有利条件,努力把好选词关。(1)术语标准在国家技术监督局已公布的术语标准中,约有1/5以上来自机械行业,总数达到150余项,另外还有数十项部颁和专业术语标准。虽然,这些术语标准还不是十全十美的,但它却是我们选词的可靠基础。(2)各种词典机械工程领域的各种术语、词典种类也很多,粗略统计约有二三十种,其中收词量较大的也有十多种,如《机械基础与工艺标准术语词典》(中国计量出版社)、《机械制造标准术语大全》(机械工业出版社)、《机械制造术语辞典》(中国标准出版社)、《机械工程词典》(安徽科技出版社)、《简明机械工程词典》(中国农机出版社)、《机电词典》(机械工业出版社)等。种类众多的术语、词典为选词和审词提供了较多的依据和借鉴。(3)《中国机电工程术语数据库》《中国机电工程术语数据库》始建于1991年,做了大量机电工程术语的收集、整理和规范化工作。目前,已收录了中、英、俄、日、德、法6种文字的名词及中文定义的词条4.4万条,包括20余万个记录,数据库尚在不断完善之中。该数据库为机械工程名词的审定工作提供了极大的方便。(4)主题词表《机械工程主题词表》是机械情报所集中了全行业的智慧,组织了数十个专业百余人参加,耗时5年于1979年编制完成的,共收词1万余条,其修订版《机械工程叙词表》于1990年完成,共收词1.5万条。更可贵的是上述两个词表在机械行业数十种检索期刊和上百种科技期刊的文献主题标引中,经受了检验。此外尚有《汉语主题词表》,机械工程的词量占了较大的比重。这些主题词表对机械工程名词的规范化工作有重要的参考价值。3.想方设法增加新词伴随科学技术的发展,新词不断地涌现,名词术语工作要适应和反映这一特点。为了能及时收录新词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1)词源的保障《中国机电工程术语数据库》在收词时注意了选取新词,对参与收词的各学科专家曾提出新词应占到10%的要求。机械工程名词中的不少专业名词以《中国机电术语数据库》为基础选词,这样,从词源方面对增加一定数量新词的要求,有了较可靠的保障。(2)以新版工具书来补充新词新版各种手册、词典等工具书是出现新词较多的地方,在选词时我们注意了这一补充新词的途径。如在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二)名词的选词中,将刚刚出版的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生产工程分会编译的《机械制造术语辞典》及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机械工程手册》作为补充新词的依据。(3)审词过程请专家增加新词我们不仅重视选词过程中增加新词,也重视审词过程中增加新词。在请专家进行一审、二审时,每次都在通知中一再提醒专家们注意剔除过时不用词,增加新词。4.讲求实效,加强联系机械工程名词审定工作经费非常紧张,不可能经常召开会议,沟通情况。为了弥补此不足,我们加强与审定组成员之间的电话、通信联系,对于重要问题采取走访或请少数人进行座谈的方式予以解决。几年来,我们觉得这些灵活的联系方式,有时比召开较大规模会议有更高的实效。当然,不排斥在必要时召开适当规模会议,解决一些非召开会不能解决的问题。三、进展情况1.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一)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一)包括:总论、铸造、锻压、焊接与切割、热处理、表面工程、粉末冶金等7个部分,共2000余个词条。1993年底完成选词工作,1994年上半年完成一审,之后根据全国名词委的意见补加定义,并于1994年底完成。1995年上半年完成二审,年底之前发出征求意见稿。2.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二)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二)包括:切削加工工艺与设备、量具与量仪、刀具、磨料磨具、夹具、机床附件、模具、钳工及装配工具等8个部分,共1100余个词条。1994年下半年开始选词,然后加定义,1995年初形成一审稿,6月底之前完成一审,年底之前完成二审,1996年初发出征求意见稿。3.仪器仪表仪器仪表包括:仪器仪表基本名词、工业自动化仪表与装置、电测量仪器仪表、光学仪器、分析仪器、试验机、实验室仪器和装置、传感器与敏感元件、仪器仪表元件、激光元件和激光设备、仪器仪表材料等11个部分,共3400余个词条。1995年上半年开始选词(包括定义),1996年初完成一审,下半年完成二审。3.机械工程基础、传动及传动元件这两个专业的名词于1996年上半年进行选词、下半年进行一审。机械工程名词审定工作几年来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从机械工程名词审定工作的整体来看,还仅仅是开始,尚有大量的工作等待我们去完成。  相似文献   

3.
机械工程名词审定委员会(简称机械名词委)于1993年4月1日成立。委员会由顾问和正副主任委员及委员共45人组成,其中包括有7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及一大批我国机械工程学科的知名专家和学者,为搞好机械工程名词审定工作提供了可靠的保障。鉴于机械学科范围大,分支学科多,经研究,《机械工程名词》按《机械工程基础名词》、《机械零件与传动名词》、《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名词》(一)、《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名词》(二)、《仪器仪表名词》、《汽车及拖拉机名词》、《物料搬运及工程机械名词》、《动力机械名词》、《流体机械名词》等9个分册,分期、分批审定、公布。经过一、二审和征求意见稿的审定,以及机械名词委主任委员扩大会进行的最后一次审查,前5个名词分册完成了审定工作,并于1999年初定稿上报。根据全国科技名词委的建议,将上述5个分册按其内在联系及收词数量的多少合并成3本出版,它们分别是《机械工程名词》(一),由《机械工程基础名词》与《机械零件与传动名词》两个分册组成,共有3081个词条;《机械工程名词》(二),由《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名词》(一)与《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名词》(二)两个分册组成,共有3011个词条;《机械工程名词》(三)为《仪器仪表名词》,共有3105个词条。《机械工程名词》审定中严格按照全国科技名词委制定的《科学技术名词审定的原则及方法》以及根据此文件制定的《机械工程名词审定的原则及方法》进行。下面着重谈一谈《机械工程名词》审定工作的特点和体会。一、专业审定组是审定工作的主体针对机械工程学科包含的专业范围广、数量多这个特点,机械工程名词审定委员会按分册成立专业名词审定组,各专业名词审定组是本专业名词审定工作的主体,负责完成本专业名词的全部审定工作。专业名词审定组根据审定工作的需要通常由5~10名专家组成,设组长1~2人。专业名词审定组成员主要来自专业科研院所、专业学会、专业标准化委员会及著名的大学等。审定工作以函审,每位专家独立审定为主,充分发挥每位专家的积极性。根据审定工作进展的需要,每个专业名词审定组都分别召开过1~2次,甚至3次审定会议,共同研究审定过程中遇到的重大问题。此外,每个分册的征求意见稿都在全国范围内向本专业的10~20位知名专家征求意见,集思广益,确保审定工作质量。二、《中国机电工程术语数据库》提供了主要词源《机械工程名词》的选词工作是在《中国机电工程术语数据库》的基础上进行的。该数据库是原机械工业部的重点攻关项目,历经近十年时间,汇集了数百名专家的意见,由机械科技信息研究院建立的国内机械行业目前最大的术语数据库。该数据库的丰富词源,完善的软件功能,使《机械工程名词》的选词工作从一开始就有了较高的起点和可靠的保障。但该数据库与全国科技名词委对《机械工程名词》审定工作的要求尚不完全吻合,为此在审定过程中做了大量工作。主要是:①删除其中非本专业名词;②对因建库时期较早及专业范围限制所产生的遗漏作了较多的增补;③对与审定工作不相符的部分命名、定义和格式等作了修改。例如:测定仪 measure apparatus 测定型砂、涂料等造型材料性能的仪器。从该词条的定义可以看出指的不是通用的测定仪,而是用于测定造型材料性能的仪器。应改为:造型材料测定仪 measure apparatus of casting mold material三、术语标准、专业词典是审词的重要依据机械工业系统历来重视标准化工作,在国家已有的专业术语标准中有三分之一以上与机械工程学科相关。在《机械工程名词》审定过程中,用作参考的术语标准有近百种,此外还有数十种相关的专业词典和手册、词表及百科全书等。在众多的参考资料面前如何决定取舍呢,我们在实际审定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些原则。1.尊重标准国家术语标准、专业术语标准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权威性。在审定《机械工程名词》过程中,凡涉及到已公布的术语标准,在不违背全国科技名词委的有关原则时,尽量尊重术语标准,不轻易改动,这样做既节省了时间也维护了国家标准的权威性,并有利于统一。2.不照搬标准现行的标准是以产品为中心,围绕着产品的原理、设计、生产、检验、包装等展开。全国科技名词委规定要以学科体系为中心,按学科体系框架展开,因此已有的术语标准不能完全满足要求。如与《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名词》(一)相关的铸造、锻压、焊接、热处理四大传统工艺中,锻造行业只有《锻压技术术语》标准,没有专门的锻压设备术语标准;焊接专业也只有《焊接术语》标准,没有相应的焊接设备术语标准。对于缺少的部分我们另行补充。由于各种术语标准通常是独立使用的,为尽量保持其相对的完整性,适当扩大了收录范围。我们按审定的要求做了删选。3.完善标准由于术语标准受专业范围、适用范围等限制,难免有局限之处。如《热喷涂常用术语》中,有词条:喷涂 spray,spraying 用热喷涂的方法向基体喷射熔化、半熔化或软化微粒的过程。热喷涂 thermal spraying 利用热源将金属或非金属材料熔化、半熔化或软化,并以一定速度喷射到基体表面,形成涂层的方法。以上两词无论从汉文名称或英文名称看,“喷涂”都应是“热喷涂”的上位词,但标准将“喷涂”定义为:用热喷涂的方法……,似乎喷涂均为热喷涂,“热喷涂”成了上位词,显然不妥。审定中将“喷涂”词条改为:喷涂 spray 用喷或(和)涂的方法把涂料覆盖在制品上的过程。又如在《焊接术语》标准中,有词条:接头 joint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零件用焊接组合或已经焊合的接点。从此定义来看,“接头”是焊接而成的。但从整个机械工程学科来看,“接头”包括:“焊接接头”、“铆接接头”、“螺纹接头”、“管接头”等,此定义专指焊接接头,应改名为:“焊接接头”,该词条改为:焊接接头 welded joint 两个或两个以上零件用焊接方法连接的接头,包括焊缝、熔合区和热影响区。4.及时参照更新标准标准是动态的,在《机械工程名词》审定过程中,有很多术语标准进行了修订和更新,推出了替代标准,《机械工程名词》审定时及时参照新标准进行修改。还有一些术语标准,尚未获准重新颁布,我们也找来报批稿作参考,如《工业自动化仪表术语通用术语》和《工业过程测量和控制术语和定义》等都使用了报批稿。四、学科内各专业间名词的交叉重复《机械工程名词》涉及的面广,本学科内部各专业间选出的名词重复较多,我们在审定过程中根据发生重复名词的不同情况,作了如下处理。1.保留一处,其余删除重复的词条有的是名称、定义都相同,是真正的重复。如在《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名词》(二)中:生产线 production line 配置着操作工人或工业机器人的机械系统,按顺序完成设定的,生产流程的作业线。例如汽车的装配线。在《机械工程基础名词》中也有相同的词条,其汉、英文名称、定义完全一致,决定只保留《机械制造与设备名词》(二)中“生产线”这个词条。2.词条一处出现,定义合并有些词条汉、英文名称相同,但在不同领域含义不同,如在《机械工程基础名词》中:螺母 nut 具有内螺纹并与螺栓配合使用的紧固件。在《机械零件与传动名词》中:螺母 nut 具有内螺纹与螺杆配合使用,用以传递运动或动力的机械零件。我们采取在《机械工程基础名词》一处出现该词条,两个不同的定义同时并列。3.不作重复处理,均保留在计算机查出的重复词条中,有少数词条的汉文名称一致,但英文名称与定义不同或不完全相同,这实际上是不同的词条。如在《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名词》(二)中:[机床]横梁 rail,beam 装在立柱上,且带有水平导轨的部件。在《仪器仪表名词》中:[天平]横梁 beam 绕平衡支点刀刃运动的杠杆或梁体。前者是机床零部件,后者是天平零部件,两者概念不同,两处均保留。五、重点审议的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产生新的学科和新的名词,原有的名词有些概念和涵义也有了新的发展。这些是我们审定工作的一个重点。下面是几个较典型的例子。1.增补“表面工程”词条表面工程技术是近年来从热处理、焊接、锻压等技术领域分离出来的金属和非金属材料的加工方法。审定时国内尚无较权威的定义。我们作了增补,并多次征求各方面专家意见,经多次修改,其结果是:表面工程 surface engineering 经表面预处理后,通过表面涂覆、表面改性或表面复合处理,改变固体金属表面或非金属表面的化学成分、组织结构、形态和(或)应力状态,以获得所需要表面性能的系统工程。2.“仪”、“表”、“仪器”、“仪表”和“仪器仪表”的统一“仪”是“仪器”的简称,“表”是“仪表”的简称。那么什么是“仪器”、“仪表”和“仪器仪表”呢?在《仪器仪表名词》的一、二审稿中,我们将“仪器”、“仪表”、“仪器仪表”三个词分别列出,审定后专家提出不少意见,认为分别列出不合适。征求意见稿中将此问题作为一个重点征求了各方面意见并认真进行了讨论。专家们认为一、二审稿提供的“仪器”、“仪表”定义中,将“仪器”作为“仪表”的上位词缺少科学依据。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检查、分析与测量之间的界限已不明显,特别是数字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引进,仪表已没有了指针,去掉了表头,没有了过去“表”的样子。“仪器”和“仪表”不易区分,不如统称“仪器仪表”好,为了照顾以往的习惯,用又称“仪器”,“仪表”来注释。公布的词条为:仪器仪表 instrument and apparatus 又称仪器,仪表。简称仪,表。用于检查、测量、控制、分析、计算和显示被测对象的物理量、化学量、生物量、电参数、几何量及其运动状况的器具或装置。3.重新定义“切削力”“切削力”是《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名词》(二)中的一个重要词,在GB4863-85《机械制造工艺基本术语》标准中:切削力 cutting force 切削加工时,工件材料抵抗刀具切削所产生的阻力。审定中专家认为该定义不准确,切削力是刀具施加给工件的力,虽然工件抵抗刀具切削所产生的阻力与刀具施给工件的力大小相等,但方向相反,切削力不应是工件抵抗刀具切削所产生的阻力。再查阅GB/T 12204-90《金属切削基本术语》标准:切削力 cutting force 总切削力在主运动方向上的正投影。在此定义中用了“总切削力”的概念,查该标准并未给出“总切削力”的定义,因此标准中的关于“切削力”的定义也无法使用。审定组专家重新给出定义,表述如下:切削力 cutting force 在切削过程中,为使被切削材料变形、分离所需要的力。六、遗留问题在《机械工程名词》已完成审定工作的五个分册的名词审定过程中,有一些问题及一些专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由于种种条件限制,未能全部解决,待以后修订时给予考虑。1.关于未稳定的新词问题审定过程有些专家提出公布的《机械工程名词》中,应包含一些现代的新词,如“精益生产”(lean production);“并行工程”(concurrent engineering)等,由于这些词在本行业专家中尚无统一看法,不能给出公认的命名和定义。这些词可以作为新词先在《科技术语研究》刊物上发表,进行讨论,待成熟后再公布。2.关于“图解”的问题有些专家提出,在公布的《机械工程名词》中,有些词条应增加“图解”,如刀具的各种角度、各种机械零件的形状,用文字说明不易理解,采用“图解”更直观。但考虑到现在公布的《机械工程名词》是采用计算机编排、处理,混进图形后处理难度较大,待计算机软件功能增强以后可以考虑。 ① 董春元研究员是机械工程名词审定委员会学术秘书。  相似文献   

4.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名词以学科为基本单元。目前,迫切需要一个科学、合理、具有操作性、容易被专家接受的学科目录,来作为人文社科名词审定工作开展的依据。文章介绍并分析了现行五个学科目录,将人文社科名词审定实际工作开展的学科与其中的两个目录进行比较。最后,以《学科分类与代码》为基础,结合《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及名词审定实际工作,构建了人文社科名词审定学科目录。  相似文献   

5.
被中外学者推崇的“当代中国医学美学与美容医学整体学科”(以下简称“整体学科”),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1996年10月,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和中华医学会医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的指导下,医学美学与美容医学学科的“基本名词”审定工作启动,并已于2001年5月完成审定,计619条,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在《医学名词7》(科学出版社,2002年)一书中。  相似文献   

6.
被中外学者推崇的“当代中国医学美学与美容医学整体学科”(以下简称“整体学科”),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1996年10月,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和中华医学会医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的指导下,医学美学与美容医学学科的“基本名词”审定工作启动,并已于2001年5月完成审定,计619条,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在《医学名词7》(科学出版社,2002年)一书中。  相似文献   

7.
正2014年4月8日,宗教学名词审定工作课题组在宗教所会议室召开研讨会。宗教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宗教所所长卓新平研究员,宗教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秘书长、宗教所副所长金泽研究员、宗教学名词审定工作课题组唐晓峰副研究员等十多位专家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卓新平研究员主持。此次研讨的是《宗教学名词》(第七稿)。各分支学科负责人汇报了各自工作进展及遇到的难题。大家就难题进行了研  相似文献   

8.
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自1985年成立以来,在国家有关领导的重视、委员会的有效组织、协调和各单位的有力支持下,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审定、公布了一大批学科名词,并深入组织技术学科名词审定和海峡两岸的名词统一工作。名词审定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工程,她不仅对当前的自然科学研究和工农业生产发展起巨大的作用,也是造福子孙的大事。根据委员会的规划,本文拟就机械工程学名词的审定工作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一、关于机械工程做好机械工程名词的审定,首先必须廓清机械工程的概念内涵及其与机械工业的关系。世界各国由于其资源条件、历史沿革、国家体制及其他因素的影响,自然学科尤其是技术学科的划分上存在很大的差异,而生产管理体制又是决定性因素之一。旧中国由于科学技术及生产的落后,未形成像样的规模体制。解放后在前苏联的帮助下,按前苏联的模式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工业和科技体系。近几十年根据我国自身经济建设的特点,作了部分调整,但总体变化不大。这种格局就是机械工程和机械工业迥然不同的根源。机械工业是管理范畴的概念。应当说我国现行管理体制大多是按学科划分的。但机械工业和机械工程无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皆不完全一致。机械工业是国民经济的装备部,服务于国民经济的各领域,是“促进国民经济技术进步的物质保证”。可见若从“大机械”工业着眼,它涉及科学技术的各领域,显然不能以此划分机械工程学科。这里且不论由机械工业生产的冶金、矿山、石油、化工等设备应化归其各自的专门学科,就是机械工业现行管理体制本身也是多学科混杂的。辟如,按管理体制,电工隶属机械工业。电工行业的科技、生产管理是由机械工业部的一个职能司(第二装备司)执行。它的产品按机械产品生产、流通。它的标准属于机械标准。但在名词审定时则将它从机械工程中分出,单独作为一个科学处理。另一方面,锅炉、汽轮机、燃气轮机等产品,生产管理上属机械部第二装备司,但这些产品、技术在概念上纯属机械工程范畴,它们就不能由于管理的原因而收入电工学科。自然学科的划分方法,我国已出版了许多典籍(如各种图书、文献分类法,各种词表等)和专业学科手册,国家也颁布了《学科分类与代码》(GB13745),这些都可供划分机械工程学科范围时参考。笔者认为在这大量有关分类文献中,中国大百科全书《机械工程》卷和《机械工程手册》的划分方法更为接近名词审定的分类原则,而且这二本书都是经过国内极具权威的专家、学者反复讨论定稿的,体现了我国当代的科学技术水平。二、关于机械工程名词审定总体框架机械工程在应用技术中是最为庞大的学科之一,学科名词审定中,在学科范围划定之后,首要的就是制订一个合理的总体框架。笔者认为确定总体框架的原则应是反映本学科所含基本概念的全部,做到①无重大遗漏;②严格按学科概念体系组织、排列并符合科技发展规律,逻辑关系明确、合理;③款目不重复。这一点大百科全书的编目原则可以借鉴。如该书编辑凡例中第3条就写明:“各学科(知识门类)卷皆列有本学科全部条目的分类目录,以便使读者了解本学科的全貌,分类目录还反映出条目的层次关系。”这个原则的叙述虽未使用术语学词汇,但它符合术语学理论原则。当然在制订机械工程名词审定总体框架时还不能完全照搬,还应根据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参考其他权威资料,应用术语学原则加以细化和局部调整。三、关于总体框架的结构要素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工作是百年大计,首先要在宏观上把基础打牢。其审定的名词应具备权威性、完整性、实用性和相对稳定性。据此在确立机械工程名词审定总体框架要素时应注意:1.机械工程的内涵不应仅是传统的结构、设计、加工、产品等,还应看到近代机械工程的发展已将许多相关学科的知识吸收进来,“异化”为自己的一部分。表现在名词术语上即是该名词改变了原所在学科的面貌,或扩大了其内涵、外延,变为机械工程名词的一个主科词。此时该词在原所在学科已难于细化或顾及。如(机床)数控加工是吸收了自控技术而发展形成的,但其内涵更侧重于机械加工,属于机械加工的主科词,若放于自动化名词中细化则有越俎代庖之感。除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外,类似的问题还有机电一体化、可靠性技术、机械工程环境和劳动卫生、机械工程管理、机械工程工厂、车间设计等。这些领域的术语不注意收集并建立相关的子系统,对总体框架的发展可能会带来不利的影响。2.从目前自然科学名词审定的状况看,还没有形成一个自然科学总框架的大系统来指导各子系统的建立,加之国家财力有限,不能提供理想的资金支持,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公布只能按学科分册出版,这就使得每个独立出版物都必须具有自己完整的术语(概念)体系框架和符合科学归属的内涵。如,焊接专业,其框架就应包括管理、材料、工艺、检验、设备等部分,绝不能象有的框架设计那样,在焊接框架中只有工艺术语,而将焊接设备分别置于电工(电焊设备)和机床(手工焊设备)学科之中,使读者无法查寻。四、关于机械工程名词的选词和协调做好选词和协调不仅是完成审定工作的必要条件,而且也是提高机械工程名词审定综合水平的重要途径。1.选词必须严格按照总体框架及各专业学科框架的概念体系进行,以便形成完整的、科学的、符合术语学原则的术语体系。这一步关系到审定工作的成败,不可忽视。2.机械工程名词审定的选词应从机械工业的科研、设计、生产、教学、管理以及经贸等方面入手,甄选那些:①机械工程学科的专用术语;②与其它相关学科共用,但在机械工程学科中指称专用概念的术语;③相关学科渗透到机械工程学科产生的派生术语。3.我国机械工程名词虽然在古老的《考工记)中就有记载,但新学科的形成则是不断吸收其设他基础科学和应用学科的营养壮大的结果。因此在名词术语方面必然和许多学科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为避免机械工程学科术语的庞杂和过多地重复浪费,选词之前还应制订一个原则,即:①数学、物理、化学等通用性强的基础学科的名词除对本学科特别重要、或在本学科有特殊的概念内涵外,一般不宜收入。如仪器仪表卷之光学仪表术语中,就不宜再收入“光”这一类术语。因为光学仪表中的“光”和物理学中的“光”在概念上并无任何内涵或外延的差别。②专业技术基础术语,若为几个专业共有者,如机械工程中的元件(轴承、齿轮…)、基础技术(机械设计、传动…)等,不宜每个产品术语系统都重复列出。相应地同一分册中各专业共性术语也宜集中至卷首,如热加工各专业金属学问题的词条等。4.按上述原则进行选词后,还会有一个与其他学科,特别是应用技术学科之间的协调问题。机械工业管理和学科分类差异带来了一些问题,更多的是由于近代科学技术学科间广泛的交叉渗透造成某些术语归属的模糊性,此点只要按委员会制订的“副科服从主科、主科尊重副科”的原则办理就不难解决。五、关于机械工程名词审定中的几个具体问题1.审定机构除聘请机械系统专家外,最好还聘请一定数量的外系统特别是高教系统的教授、学者参加。这部分专家头脑中框框较少,可以完全按照科学技术本身规律及术语学原则进行审定,避免某些干扰,有利于审定工作按部就班进行。2.相关学科渗入机械工程领域且具有机械工程特殊属性的术语不应遗漏。如基础部分的结构力学、管理部分的机械工业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机械工业环境和劳动安全、机械工程可靠性技术、机械工业自动化技术及机械工厂、车间设计等。近年来这些方面的术语大量涌现,许多已形成了国家和行业的机械标准术语。3.机械工程学科本身的主科词应收全,如机械工程材料检测技术、模具技术、装配技术、包装技术等。4.机械制造工艺尤其是热加工工艺学科体系要完整,不要将工艺和完成本工艺的设备分离,更不要将工艺装备和工艺设备相混。根据国标GB4863-85的定义,“工艺装备是产品制造中所用的各种工具总称。包括刀具、夹具、模具、量具、检具、辅具、钳工工具和工位器具等”。而“工艺设备是完成工艺过程的主要生产装置。如各种机床、加热炉、电镀槽等”。5.现行的机械工业管理体制是将检测、控制仪器仪表中的几何量(长度、角度、表面粗糙度等)测控及仪表由机械部机床司归口管理,而将物理量测控及仪表由仪器仪表司归口管理。这样在组织仪器仪表术语审定时往往从工作方便的角度出发,只收集仪表范围的词条而忽略了机床司所管辖的仪表术语,造成仪表学科的不完整。建议这次审定时按检测、控制技术及仪器仪表完整的学科框架进行。  相似文献   

9.
一、总则(一)为了适应我国科学技术事业飞速发展的需要,促进自然科学名词术语早日实现规范化、标准化,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以下简称名词委员会)。(二)受国务院委托,经国家科委和中国科学院商定,名词委员会由中国科学院牵头。(三)名词委员会是负责全国自然科学名词术语审定与统一的权威机构。凡经名词委员会审定公布的自然科学名词术语,教学、科研、生产以及新闻出版等部门,应遵照使用。二、组织机构(四)名词委员会设主任委员一人,副主任委员若干人,其中设常务副主任委员一人,委员若干人。名词委员会组成人员一般不超过七十人,为香港、台湾各留两名代表名额。以便增补。委员任期四年。为了使名词工作后继有人,要逐步增加中年科学家的委员名额。(五)名词委员会的主任委员、常务副主任委员,由中国科学院决定。其他副主任委员由国家科委、教育部、中国科协、国家标准局推荐。委员由自然科学各主要学会推荐的知名科学家和各分委员会主任担任。由国家科委和中国科学院联名聘任。(六)名词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和自然科学名词术语研究室。办公室负责日常行政事务;研究室经办自然科学名词术语审定与统一工作,并开展术语学的研究工作。其业务活动在主任委员、常务副主任委员直接领导下进行。(七)名词委员会全体会议每年召开一次,主要是通过上一年度工作总结和讨论安排下一年度工作计划。在名词委员会全体会议闭会期间,由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组成常委会,负责名词委员会重大问题的讨论、决策与实施,主任委员和常务副主任委员则负责日常性工作。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会议每年召开四次,必要时,由主任委员随时召集之。重大方针性问题,由国家科委、中国科学院共同商定后,联名报请国务院决定。(八)各主要学科应成立本学科的名词审定委员会,作为名词委员会的分委员会,在名词委员会统筹规划、统一安排下,负责制定本学科名词术语的审定与统一计划和长远规划,并开展各项审定活动。上述各项活动要积极争取各学会的支持。(九)分委员会委员由有关学会推荐,经与名词委员会办公室协商后由名词委员会聘任。分委员会设主任委员1人,副主任委员1~2人,秘书1人,委员若干人,一般不得超过25人。(十)各分委员会根据本学科具体情况,可按分支学科划分为若干审定小组,分别负责审定。三、其他(十一)为了在自然科学名词术语审定与统一工作中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推动自然科学名词术语审定与统一工作的开展,名词委员会创办《自然科学术语研究》学术刊物。(十二)为及时报道名词委员会工作动态,交流各学科名词术语审定工作情况,名词委员会不定期印发工作《简报》。(十三)委员会外文名称英文:China National Committee of Unifying Natura1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erms俄文:Haционaльный комитeт по yнифиkaции Tepминов ecтecтвeнныx и тeх-ничeckих нayk в Китae(十四)本条例由委员会全体会议通过试行,其解释权属于名词委员会。  相似文献   

10.
魏星 《科技术语研究》2013,(5):13-13,F0002
2013年9月12日,医学名词审定工作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在中华医学会召开。参加会议的代表有: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刘青、审定与研究室主任邬江;医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饶克勤书记、王宇主任、罗玲副秘书长,委员陈杰、沈悌、曾正陪、杨伟炎、屈婉莹、魏丽惠、王汝宽、王永明,办公室主任李刚、孙伟,名词审定办公室张玉森;放射医学与防护名词审定分委员会主任李开宝研究员,  相似文献   

11.
简讯     
经有关审定委员会各位专家的艰苦努力及全国名委办公室编辑的积极配合,1993年完成了《数学名词》(8800条),《组织胚胎学名词》(2750条),《地质学名词》(3800条),《电子学名词》(5313条),《农学名词》(3000条)等5种学科名词的审定工作。目前正在印制中,预计明年一季度将陆续公布出版。1993年计划公布出版的《医学名词》(二,口腔医学部分1647条),《力学名词》(2637条)以及《测绘学名词》(海外版》均已先后公布出版。1993年全国名委与有关学会先后共同组织成立了机械、航空、材料科学等三个学科名词审定委员会。机械名词由于包括范围广泛,将按专业分九个分册公布出版。这九个分册分别为:机械工程基础,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一)(热加工部分),(二)(冷加工部分),物料搬运机械及工程机械,流体机械,汽车、拖拉机,动力机械,传动及传动元件,仪器仪表。航空名词审定委员会由季文美教授任主任,顾涌芬研究员任副主任,另组成了专门班子具体落实审定工作,目前已完成初稿。材料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于12月27日成立,师昌绪教授为主任,肖纪美和陈鉴远教授为副主任。联合国翻译署(UNITED NATIONS TRANSLATION DIVISION)术语员(Terminologist)裴女士年初曾来名词委访问。当她得知我国成立了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并了解到近几年的工作成绩时,非常高兴。她说去年曾到中国买了很多工具书,但各本之间名词订名很不一致,现在名词委所作的工作可解决一部分这方面的困难。名词委的有关领导也希望今后与该组织加强联系和信息交流,并希望能多提供新概念,新名词,使名词委能更好地进行科技前沿新词的汉语命名与审定工作。1993年6月中旬,中华医学会代表团访问台湾,两岸名词统一问题被列为这次交流访问的内容之一。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医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副主任王树岐教授随团前往,并负责介绍大陆的医学名词工作。在最后签订的“海峡两岸医学交流研讨会备忘录”中第二条明确了医学名词统一问题。双方的医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台湾也有这一组织)要探讨医学名词的统一问题,并交流已出版的名词图书。首先摘出不统一的医学名词,在两岸医务人员或海外华人医学界征求意见,确定更科学、更合适的医学名词。双方认为比起其它问题,统一学术名词是最容易做到的,双方都在积极准备落实中。中国术语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于1993年6月22日在北京召开了第二届第三次全体委员扩大会议。会议总结了1990年9月-1993年5月的工作,制定了1993-1994年度工作计划。一、总结:(一)标准制定:完成了GB/13725-93《建立术语数据库的一般原则与方法》、GB/13726-26《术语与辞书条目的记录交换用磁带格式》,审定了《辞书编纂基本术语第一部分》国标,完成了《术语工作词汇》、《术语数据库开发文件编制指南》、《术语数据库开发指南》的送审稿。(二)学术活动:1991年7月召开了TSTT’91术语学、标准化与技术传播国际研讨会;1992年8月与台湾农业科学资料服务中心在北京联合召开了“术语学与术语标准化研讨班”;多次组织委员参加ISO/TC37有关会议;派遣术语工作者参加维也纳国际术语夏日学校培训;接待国际术语专家加林斯基先生,布丁博士及加拿大术语专家崔铭韶先生来访;1992年6月举办了术语库讲习班。(三)翻译出版:出版了TSTT’91国际研讨会论文集,《计算机辅助术语工作译文集》;完成了《术语学理论与应用译文选》和《当代辞书编纂译文选》的译校工作;《通用术语学和术语辞典编纂入门》已发稿;编辑出版了《术语标准化简讯》等。(四)筹建少数民族语言术语标准化与技术委员会。(五)筹备成立中国术语网。二、计划:(一)组织建设:成立少数民族语言术语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二)标准工作:1.完成已送审的几个标准;完成《辞书常用汉语缩略术语》和《概念和术语的国际协调》等国标。2.建议制、修订下列标准:《概念体系——研究与表述》、(术语标准的制定与编排》、《用于术语编篡和专业辞书编篡符号》、《语言名称三字符表示代码》、《计算机辅助术语工作——术语交换格式-SGML的应用》。3.翻译出版:翻译ISO/TC37有关文件,完成已译校和发稿的三本书。4.标准宣贯与培训等。中国术语标准化委员会副主任黄昭厚和三分会秘书长冯志伟同志代表该委员会出席了1993年8月16-20日在丹麦哥本哈根召开的ISO/TC37三个分委员会的工作会议。一分会计划修订ISO/087-2《计算机辅助术语词汇》,ISO/WD12620《术语交换格式TIF,ISO/CD12200《标准通用置标语言SGML的应用》,ISO/DTR12618《术语数据库和文本语料库的建立和使用》。  相似文献   

12.
摘要 名词审定中最为重要的两项任务是:(1)名词选择务求齐全;(2)定名力争准确。名词收选是名词审定工作中的第一项关键性基础工作。本文重点介绍有关名词收选的几点体会。一、从确立学科概念体系入手经过第一批和第二批《计算机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工作的实践,我深刻体会到,在着手收选名词之前,必须明确应该收集哪些名词,怎样才能收选齐全。为此,我们决定从确立学科概念体系入手。确立学科概念体系不是我们名词审定工作的任务,但是因为它关系到收词的范围、深度、重点、分支学科名词的比例,还关系到术语的定名,以及决定着名词出版的编排等等。建立一个学科的概念体系或学科分类体系是一项非常困难的研究工作,这要集中众多的本学科专家和相关学科专家,经过一段时间的共同研究,才能得出成果。我们只能确立一个很粗略的概念体系。没有学科概念体系,就无法全面安排选词工作以及后续的审词定名工作。计算机科学技术是一个发展非常迅速的新兴学科,它所包含的内容和范围在不断地增加和扩大,它的学科概念体系也在不断变化,因此难以定论。过去,国家曾制定过学科分类体系,以便起到规范作用,但是尚未推广,就有人提出修正案,甚至是推倒重来。这是新兴学科的一大特点。我们计算机名词审定委员会在筹备阶段就把确立学科概念体系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并在筹备会议上做了认真研究。大家一致认为1994年公布的第一批计算机科学技术名词的层次概念已经过时,必须确立一个新的概念体系。我们参考了国家的学科分类体系、国家科学基金会的学科划分、教育部的研究生的专业划分、国内外权威性的资料、中国计算机学会专业委员会建制等,经过认真研究讨论,决定从现实出发,将计算机科学技术分为六个二级学科:计算机科学理论、计算机组织与体系结构、计算机硬件、计算机软件、计算机应用技术和人工智能,如例1所示。三级学科分为21个。考虑到名词的共性现实,又增设了总论和计算机常用计量单位两部分,最后形成23个三级分支学科:总论、计算机科学理论、容错计算和计算机可靠性、体系结构、外围设备、信息存储技术、计算机工程、计算机维护与管理、语言与编译、操作系统、数据库、软件工程、人工智能、网络与数据通信、中文信息处理、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计算机控制、多媒体技术、计算机安全保密、计算语言学、信息系统、图像处理和计算机常用计量单位。总论部分收的是通用的基本名词,凡是几个分支学科共用的名词原则上收到总论部分。应该承认这不是一个完全科学的学科分类,只是一个权宜之计。在会议上未对第四级、第五级的层次进行讨论,而是责成分支学科委员根据总的概念体系自己提出分类初稿,征求学科专家意见,并交到名词委员会进行协调。以计算机应用技术为例,它的三级分支学科有:中文信息处理、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计算机控制、多媒体技术、信息系统、图像处理等。中文信息处理包含汉字、汉字输入、汉字识别、机器翻译、中文信息检索等四级分支学科,如例2所示。二、选好名词委员有了学科概念体系之后,我们既要对初选的名词委员进行分工,又要增选空白分支学科的委员。我们规定每位委员的任务是:负责一个分支学科名词的收集、整理、初审,并参加委员会的全部审词定名工作。在选举委员方面,我们采取的主要办法是:(1)由计算机学会向各专业委员会发文,请他们推荐名词工作委员会委员;(2)从有关术语标准化的管理或研究单位聘请几位委员;(3)从学会的工作委员会聘请委员。最后,由计算机学会名词工作委员会研究初定,报全国名词委员会审批,由学会和全国名词委员会联合发聘书。计算机名词委员会的委员共32名,此外,特别聘请了四位资深的科学家(其中两位是学会的理事长,一位是副理事长,另一位是学会的常务理事)作为顾问。名词审定委员会的委员绝大多数是由各专业委员会和工作委员会推荐产生的,每位委员个人也明确自己是代表专业委员会参加名词审定工作的,因此很容易得到专业委员会的积极支持。因为每位委员都是一个分支学科的研究员或教授,对学科的内容和方向非常熟悉,所以在选词方面容易做到齐全。三、确定名词收选范围及原则由于计算机技术更新快,产品换代快,应用推广快,特别是网络普及迅猛,在第一批计算机科学技术名词公布后,又出现了大量新名词。再加上厂家和商家竞相宣传或炒作,新名词数量暴涨且五花八门。要想跟上术语的发展速度,及时选全、选准新名词,排除一般商业用语,不是一件容易的工作。为了做好名词的收选工作,我们讨论确定了收选名词的基本原则,规定必须收选哪些名词,不收哪些名词。1.收词原则(1)重点收选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基本名词,要按照确立的学科概念体系尽可能将名词术语收集齐全,尤其是注意收集新的热点分支学科,如计算机网络、计算机安全保密、多媒体技术、计算机图形学等方面的名词。适当收选与计算机学科密切相关的且经常使用的跨学科(例如通信、电子)名词,而且要注意收集那些边缘难以界定的名词,以防止漏掉重要的名词。(2)对于英文专业缩略语,原则上只收少量的已经作为独立名词使用的且约定俗成的缩略语,如laser激光。适当收选特别常用的,即社会上比较流行的缩略语,如CD、VCD,但其后必须附上全称。因为计算机的一般性缩略语太多,并有泛滥的势态,我们决定原则上不做单独词条收选,应该收英文全称,而缩略语排在其后并用逗号隔开,例如:computer aided design,CAD计算机辅助设计。(3)尽可能多地收选近几年出现的,概念或内涵比较明确的,相对稳定的新名词,特别是注重收集有关互联网技术、因特网及其应用的名词,计算机安全保密的名词,多媒体技术的名词。原则上,是先放开收集,后筛选,尽量避免遗漏。但是,由于因特网(Internet)的发展和推广应用十分迅猛,出现了许多冠以E,Web,net,digital字词的时髦名词。它们中不少名词还没有确定的概念,因此收集时要注意分析和筛选。(4)收选第一批遗漏的基本名词。第一批名词公布后发现有一些很常用的名词给漏掉了,如读出、写入、计算机字、字长、计算机硬件、计算机软件等,觉得十分遗憾。究其原因,往往越是很熟的名词,越是容易疏漏,因此要注意补充。2.不收词原则(1)不收概念尚未确定或含混不清的名词。这类名词在新出现的计算机名词里,为数不少,例如:vaporware,vapourware(朦胧件,汽件)是指已在广告上推出,但还不能向顾客提供的软件,backdoor(后门),jellyware(柔件),nomad(流浪者),dongle(软件狗),fox message(狐狸消息)等。(2)不收松散结合的、没有特定概念的复合名词,例如:system design,design method等。(3)不收计算机硬件、软件和网络产品或商品的名称、代号、型号以及商品广告用语,因为很多计算机厂家和商家为了使自己品牌名声大振,为了使自己的产品或商品易于吸引客户,常把自己的名称及其产品或商品的名称或型号,起得很响亮,颇似术语,例如:奔腾-Ⅲ、奔腾-Ⅳ等。(4)不收因特网的网站、网页、网址的名称。(5)不收已经过时的或已经退役的技术名词,如穿孔卡片、穿孔纸带及其相关的下位名词。在计算机名词中,这类名词为数不少。但在计算机发展历程中起过重要作用的少数技术名词,可适当收选,例如磁心及磁心存储器等。(6)不收单位、公司、社团的名称,例如IFIP(国际信息处理联合会)、ACM(美国计算机协会)、IBM、因特网协会、英特尔、微软、惠普等。(7)不收计算机病毒的名称。病毒名称少说也有五六万种,而且每周都会出现五六十种新病毒,例如:2003年8月份开始肆虐世界的“冲击波”很快就出现了很多变种。它们不属于术语范畴,所以不予以收选。但是要充分注意收选有关防治病毒方法和技术的名词。四、采取多种收词方式要想把整个学科名词和分支学科收集齐全,是很难做到的。不论名词委员多么认真努力,总是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需要采用多种途径并举的方式。(1)每位委员负责一个分支学科名词的收集,首先是自己凭借多年的经验和知识去收选名词。委员们热心于名词审定、用心收选学科名词,是收词齐全的重要保证。(2)每位委员负责组织有关专家提供学科名词,向专家寄发名词术语征集函,特邀知名专家推荐术语,并完成汇总和整理工作。(3)利用专业学术会议形式征集名词,在会议上号召专家提供自己专业的名词,并散发名词术语征集表。(4)网上搜索,这是一种很方便有效的方式,可从国内外的术语数据库检索。(5)委员之间相互交流名词和补充名词。五、注重名词来源计算机名词数量之多和增长之快,可以说是一种“烈性爆炸”,仅国内出版的计算机词典或词汇多达几百种,很多本计算机词汇标称十万余条名词。为了确保计算机名词收集得既齐全,又准确,我们非常重视名词的来源,并且做了几条规定,注意三个权威性:权威单位、权威出版物、权威专家。(1)尽可能从国内外权威单位或高信誉度机构的出版物中选择名词,例如:国际、国家或行业术语标准化机构公布的术语或名词,出版的辞书。在计算机领域除了ISO之外,还有美国IEEE学会、ACM学会、IBM公司、微软公司等等。(2)尽可能从国内外权威性书刊中选择名词,如百科全书、学术会议录、学术期刊,特别是新兴学科和热门专题的会议录和期刊等。国内外出版的计算机报刊多如牛毛,我们只是从在国际上影响较大的书刊中挑选名词。要特别慎重选用大量普及性和商业性报刊使用随意性很强的,尚无明确概念的“新名词”。(3)尽可能从国内外权威专家编著的书籍、撰写的论文,以及由他们主编的期刊及文献资料中选择名词。上述这些出版物使用的名词比较严谨,概念比较明确,也便于定名。六、筛选为了防止遗漏,在收选名词阶段,我们提倡不限制数量,不规定分支学科名词之间的比例,不受边缘学科的约束,尽可能地多收多选。在初选之后,委员要将名词按照层次概念排序,在整理过程中必然要做些筛选,剔除不符合要求的名词。因为每位委员掌握的尺度不一样,删除的名词数量相当多。筛选是一项重要工作,但因对名词的全面筛选要与名词定名工作相结合进行,故本文只是提出而未做具体介绍。* 张伟研究员是计算机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本文是作者在通信名词审定委员会成立大会上发言的一部分,发表前作者做了修改。  相似文献   

13.
大气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成立于1985年,是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最早成立的分委员会之一。1988年,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了第一批《大气科学名词》(第一版),并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从而使中国大气科学名词定名不准、译名混乱的状况有所改善。但由于公布名词中没有给出定义,有些名词在实际使用中仍然存在容易混淆的情况。鉴于此,在1989年,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指定大气科学为名词审定中增加释义的试点学科,  相似文献   

14.
《科技术语研究》2010,(6):37-38
测绘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是为了适应测绘学科的发展,由中国测绘学会申请,经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后改为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同意,于1987年3月正式成立,受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以下简称全国科技名词委)和中国测绘学会双重领导,其主要职责是承担测绘学名词的审定工作,具体负责搜集、审定、公布测绘学科的新名词。  相似文献   

15.
大气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成立于1985年,是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最早成立的分委员会之一。1988年,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了第一批《大气科学名词》(第一版),并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从而使中国大气科学名词定名不准、译名混乱的状况有所改善。但由于公布名词中没有给出定义,有些名词在实际使用中仍然存在容易混淆的情况。鉴于此,在1989年,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指定大气科学为名词审定中增加释义的试点学科,  相似文献   

16.
正2016年4月15日,第三届机械工程名词审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机械工程名词》审定会议在北京香山饭店举行。清华大学王玉明院士、雒建斌院士,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特别顾问朱森第,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监事会监事长宋天虎、副秘书长陈超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科学部副主任王国彪,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专职副主任裴亚军等30多位专家领导参加了会议。机械工程名词审定委员会副主任刘青主持会议。  相似文献   

17.
1996年和 1 998年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了《航海科技名词》《船舶工程名词》 ,为船舶与航海科技知识的传播 ,船舶工程和航海技术学科和行业间的沟通 ,相关书籍、文章的编写 ,专业书刊的编辑出版及文献检索 ,发挥了重要作用。船舶工程 (造船 )、航海 (航运 )是两个大且重要的行业 ,在国民经济中各自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两个行业的关系是很密切的 ,但受计划经济的影响 ,一直以来彼此之间来往并不密切。船厂负责造船 ,船公司负责营运 ;长期以来造船和航海专业分设在不同院校 ,缺乏学科间的渗透 ,这些原因造成了同一概念的术语定名…  相似文献   

18.
1932~1949年间,国立编译馆负责当时的科学名词审定工作。它取得了较大成绩,编审(编订并组织专家审定)了一大批名词。同时,在名词编审中,它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近现代科学诞生于西方,在其传人中国的过程中,必须解决译名统一问题。明末清初,虽然西方科学传入中国已盛极一时,但译名混乱情形不严重。清末传入的西方科学远比明末清初来得多来得猛,此时译名混乱现象很多,译名问题引起人们的关注,由传教士组成的益智书会和博医会、江南制造局、清政府学部审定科和清政府编订名词馆等组织为统一译名做了不少编纂、审定科学名词的工作。进入民国后,译名统一的任务更为艰巨,相继有组织地审定(或审查)科学名词。1916年,医学名词审查会诞生,以审查医学名词为主。1918年,医学名词审查会奉教育部令正式更名为科学名词审查会,全面审查各科科学名词。到1927年,科学名词审查会已审查通过了一大批名词。1927年,南京政府改教育部为大学院。1928年,成立大学院译名统一委员会,负责科学名词的审定工作。该机构在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方面取得了重大成绩,但没有公布过审定好的名词。同年,大学院改为教育部,科学名词审定事宜归教育部编审处办理。该机构也没有公布过审定好的名词。到此为止,名词混乱情形依然很严重。1932年,成立国立编译馆,负责名词审定工作。从1933年到解放前夕,教育部公布了多部由该馆编审的名词。在此期间,科学名词审定工作取得较大成绩,科学名词渐趋统一。一、国立编译馆简史1932年6月,教育部为加强学术文化图书编辑,成立国立编译馆,辛树帜担任首任馆长。该馆所需经费及工作人员薪水由国家拨付。该馆工作分编译和审查两大部分,编译部分包括编译各科名词、专著及教科图书等,审查部分包括审查教育部令各书局呈送的学校用教科图书及标本仪器等。成立之初,设编审、总务两处。编审处又分设人文、自然两组,名设主任一人,由专任编译兼任,主理各组编译及审查事宜;各设专任编审、特约编审及编审员若干人,分任编审及审查事宜。总务处设主任一人,由专任编译兼任,总理总务事宜。1933年7月,将专任编审改为专任编译,特约编审改为特约编译,编审员改为编译。同年11月,取消编审处,仍设自然、人文两组,改总务处为事务组。1936年7月,陈可忠继任馆长。1937年7月,抗战爆发,奉令迁庐山,嗣徙长沙。次年复移重庆。1939年4月再迁江津白沙。在多人的呼吁下,政府于1942年改组扩大国立编译馆,原人文、自然两组保留,原事务组改为总务组,并增设三个新组:教科用书组、教育组、社会组。由教育部长陈立夫兼任馆长,陈可忠任副馆长。同年8月再迁至巴县北碚。1944年2月,陈立夫不再担任馆长,由陈可忠复任馆长。1946年8月返回南京。1948年5月,陈可忠辞去馆长职务,由赵士卿继任馆长。1949年4月结束,撤至台湾。二、国立编译馆编审名词的程序及审定名词的准则在名词编审过程中,编译馆具体负责“起草,整理,及呈请教部审核公布之责”[1]。其工作程序大致为:先由国立编译馆搜集各科英、德、法、日名词,参酌旧有译名,慎于取舍,妥为选择,形成草案。每种名词的草案完成以后,分送各有关学会及各著名大学诸专家征求意见。复经教育部聘请国内专家,组织名词审查委员会(相当于今天的名词审定委员会),加以审定,然后请教育部公布[2]。编译馆没有规定明确的名词审定准则,根据公布的各科名词的凡例来看,编译馆组织的名词审定所遵循的准则是:(1)采用固有的或已通行的名词;(2)如无相当的固有名而又无通行的现成名,则采取意译;(3)如(1)(2)行不通,则采取音译;(4)新造字,多见于化学名词中,使用时有严密的原则。三、国立编译馆在名词编审方面的成绩和不足1.成绩据有关部门统计,在国立编译馆的组织下,到1949年,已经审定并出版的自然科学名词有18种(不含医学):化学命名原则(1933)、天文学(1934)、物理学(1934)、矿物学(1936)、发生学(1937)、气象学(1939)、普通心理学(1939)、电机工程·普通部(1939)、化学仪器设备(1940)、统计学(1944)、数学(1945)、化学命名原则增订本(1945)、电机工程·电化部(1945)、电机工程·电力部(1945)、电机工程·电讯部(1945)、化学工程(1946)、机械工程(普通部)(1946)[3]、比较解剖学(1948)。此外,笔者还发现以下5种医学名词已经审定并出版:药学(1933)、细菌免疫学(1937)、精神病理学(1940)、人体解剖学(1947)、病理学第一册(1948)。据有关部门统计,在1949年之前还有一批虽然没有出版但在进行中的自然科学名词29种(不含医学)。在整理付印中的有1种,即化学术语;在复审中的有3种:天文学(增订本)、地质学、土木工程·结构学部;二审本在整理中的有1种,即土木工程·测量学部;在初审中的有3种:物理学(增订本)、岩石学、土木工程·铁路与公路部;初审本在整理中的有7种:昆虫学、植物病理学、植物生理学、植物生态学、植物组织学及解剖学、人文地理、自然地理;初稿在油印中的有1种,即普通园艺学;初稿在编订中的有13种:生物化学、细胞学、组织学、普通动物分类学、脊椎动物分类学、植物形态学、植物园艺学、普通植物分类学、水利工程、机械工程·造船、机械工程·铁路机械、机械工程·自动车航空器、机械工程·工具仪器动力厂设备[4]。国立编译馆的名词编审工作促进了当时的科学传播和科学研究。时人对编译馆的这项工作,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如“编译馆努力此项工作,成绩斐然”[5]。国立编译馆还组织过有限的名词审定方面的理论研究,比如组织专家讨论地名人名的音译标准。鉴于当时“西文地名人名之音译,向无完善标准,同名异译,学者苦之”[6],于是国立编译馆“拟定厘订地名人名音译标准原则草案,寄请各专家签注意见”[7]。2.不足国立编译馆在名词编审方面取得了较大成绩,但也有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1)名词审定组织不健全面对混乱的科学名词,一个好的名词审定组织应该像能驾驭复杂局面的强有力的政党。遗憾的是,建国后才出现这样的名词审定组织。国立编译馆时期的名词审定组织是不健全的,表现在:编译馆不是专职的名词编审机构在名词编审方面,编译馆虽然具有较高的权威性,但不是专职的机构。编审名词仅是其工作的一部分,该项工作常常受到其他工作的干扰[8]。各科名词审定委员会不够完善各科名词审定委员会(当时叫名词审查委员会)往往是临时产生的,名词审定委员(当时叫名词审查委员)也是临时推选或聘请的,谈不上什么固定的任期。而科学名词的审定工作要求名词审定委员会的工作是连续性的。(2)缺乏明确的审定条例虽然各科名词的审定有自己的个性,但作为科学名词审定的一个子系统,必然服从于科学名词审定这个大系统。各科名词的审定必然遵循一些共同的原则,比如收词原则、定名要求、编排体例等等。所以,名词审定组织应该有明确的审定条例,以指导科学名词的审定。遗憾的是,这样的条例当时并未出现。虽然单科名词审定中往往也遵循一些类似的条例,但较为模糊,而且不同的科目有时会有冲突。例如,对于一些人名,有的科目保留原文,比如在《发生学名词》中,“人名暂从原文”[9];有的科目则按音译法译成中文,比如在《物理学名词》中,“西文固有名词,规定中文名词时,除遵依天文数学物理讨论会之规定外,其余均暂照商务印书馆中外人名地名对照表音译”[10]。明确的、适用于各科的审定条例直到解放后才公布。(3)推广措施力度不够国立编译馆有一定的名词推广措施,审定的名词通过教材审查工作,强制执行,但其范围仅仅限于中小学及民众教育教学用书(即:中小学教科图书、中小学课外读物及参考书、民众教育所用的图书)[11]。(4)不太重视理论研究当时,对名词审定工作的标准、程序、推广等方面的研究论文很少见。此外,20世纪30年代国际上产生的一门专门研究各学科术语的一般性问题及普遍性规律的学科,即术语学,对统一名词工作有较好的指导作用,但当时并没有引进来。虽然在名词审定这项实践工作上,国立编译馆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是,除了组织专家讨论地名人名音译标准之外,它几乎没有组织什么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9.
2006年7月31日电力名词审定委员会召开换届工作会议,第三届电力名词审定委员会正式成立。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副主任刘青、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理事长陆延昌、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常务副秘书长李若梅和第三届电力名词审定委员26位委员出席了会议。会议由电力名词审定委员会副主任孙嘉平主持。  相似文献   

20.
本刊讯 2007年7月13日,林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在中国林科院报告厅召开了第二次工作会议。参加会议的专家委员包括林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名誉主任蒋有绪院士,主任尹伟伦院士,副主任施季森、杨传平、尹发权等共31名专家。会议由尹伟伦院士主持。 在听取了秘书处及各分支学科负责人关于第一阶段工作及相关名词遴选进展的汇报后,蒋有绪院士就学科框架及选词范围等问题发表了意见,并和与会委员们一道就新版收词的范围和深度、新兴和交叉学科名词的处理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会议一致认为,第二版林学名词(定义版)应当以第一版为基础,同时反映出学科的发展变化,能够兼顾管理、生产、科研部门应用为一体的特点;在术语的选择上,不求全面,但要突出特色等。专家们对去年年底第一次会议中所形成的学科内部框架进行了部分调整,并确定了各学科组的召集人及成员名单。此外,还就专家们存在分歧的部分学科名词的处理办法达成一致意见,如对湿地、生物质能源、城市林业、森林游憩等词条或学科领域,建议分别收录至相关分支学科组,而暂不单列学科组。 (高素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