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采用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量表(APIUS)和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AS-20)研究工具,对随机抽取的大学生进行团体施测,以研究病态使用因特网症(PIU)大学生述情障碍的主要特征及PIU与述情障碍之间的关系,提出以情绪训练为导向的团体辅导方案。研究发现:PIU群体述情障碍得分显著高于非PIU群体;PIU群体中男生的外向性思维得分平均高于女生得分;PIU与述情障碍存在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初中生的人际信任状况及其在性别、城乡、年级、是否独生子女等方面的差异,分析初中生人际信任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本研究运用信任量表(Trust Scale)和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采用整群抽样法对322名在校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整体上,农村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要显著高于城市学生,独生子女的人际信任水平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2)初中生人际信任水平没有显著的性别、年级差异;(3)积极的教养方式与人际信任呈正相关,消极的教养方式与人际信任旱负相关:(4)父母教养方式对初中生人际信任水平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选取汶川地震后半年四川绵阳地区某高校344名大学生,采用事件影响量表修订版、多伦多述情障碍20个条目量表、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进行施测。结果发现PTSD检出率为15.1%;述情障碍在神经质与创伤后应激障碍之间存在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41.2%;述情障碍在内外向与创伤后应激障碍之间存在完全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4.
采用中小学生心理安全感量表、岳冬梅修订的EMBU父母教养方式评估量表及自编背景问卷对贵州省普安县154名农村留守初中生做了心理安全感特点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留守初中生的总体心理安全感在父母婚姻品质上差异显著;总体心理安全感分别与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教养方式显著正相关,与父、母的惩罚严厉教养方式显著负相关;父、母情感温暖理解的教养方式是农村留守初中生心理安全感的良好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2011—2021年我国青少年述情障碍水平的变化趋势及性别差异,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万方、Web of Science数据库,采用横断历史研究方法,对2011—2021年的35项使用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AS)测量我国青少年述情障碍水平的研究进行总结,同时采用一般元分析的方法探讨宏观纵向角度上的青少年述情障碍水平的性别差异。结果发现:(1)近10年以来,我国青少年述情障碍与年代呈显著正相关(r=0.15,P<0.001);(2)我国青少年述情障碍水平在2011—2021年的增加量为2.43,说明相比于2011年,2021年我国青少年述情障碍整体水平上升0.24个标准差(d=0.24);(3)述情障碍性别差异的平均效果量为小效应(■=-0.02)。研究表明我国青少年述情障碍水平在这10年间呈上升趋势,但上升速率较为缓慢,青少年述情障碍水平整体上的性别差异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6.
采用反刍思维量表(RRS)、孤独感量表(UCLA)、社交焦虑量表(IAS)和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AS)对504名大学生进行施测。结果发现:大学生反刍思维与孤独感、社交焦虑和述情障碍均呈正相关;述情障碍与孤独感、社交焦虑之间呈正相关,孤独感和社交焦虑之间呈正相关,反刍思维和述情障碍的直接路径效应显著,孤独感在反刍思维和述情障碍之间中介效应显著;社交焦虑在反刍思维和述情障碍之间中介效应显著,其Bootstrap 95%的可信区间分别为(0.34, 0.89)、(0.14, 0.46)、(0.04, 0.22);多重中介模型存在性别间的跨组等值性(Δeffect=0.17,Z=1.05,P0.05)。结论:大学生反刍思维既可以直接预测述情障碍,也可以通过孤独感和社交焦虑的多重中介作用影响述情障碍,且多重中介模型在性别间具有测量等值性。  相似文献   

7.
采用社会逆境感知问卷、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愤怒冗思量表以及自杀意念量表对342名研究生进行施测,探讨社会性创伤与研究生自杀意念的关系以及述情障碍和愤怒反刍在两者间的链式中介作用.结果显示:1)社会性创伤对自杀意念有正向预测作用;2)述情障碍和愤怒反刍在社会性创伤与自杀意念关系中均起显著的中介作用;3)述情障碍和愤怒反刍在社会性创伤与自杀意念的关系中起链式中介作用.本研究为有针对性地防范与干预研究生自杀意念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曾伟楠 《科技信息》2009,(19):384-385
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抑郁障碍产生的影响机制,研究抑郁障碍患者的自我图式特点及其跟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以及对抑郁障碍产生的影响。方法:分抑郁组和对照组,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自我图式问卷和抑郁自评量表对被试进行调查。结论:1.抑郁障碍患者父母教养方式倾向于缺少情感上的温暖和理解.过多的严厉惩罚和拒绝否认。2.抑郁障碍患者的自我图式表现出更多的回避性、强迫性和依赖性。3.抑郁障碍患者的自我图式和父母教养方式存在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9.
父母教养方式是青少年个性发展的影响因素之一。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研究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和初中生个性的关系及高中生父母教养方式和高中生个性的关系。研究发现,从总体来看,父亲和母亲的教养方式趋于一致;初中生父母的教养方式和初中生个性纬度相关;高中生父母的教养方式和高中生个性纬度相关;初中生和高中生父母教养方式存在一些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遵义市初中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GSES)与家庭教养方式的特点及其关系。方法: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和家庭教养方式量表(EMBU)对遵义市329名初中生进行测查。结果:初中生自我效能感因家庭经济收入、父母婚姻状况、家庭教养方式以及母亲文化程度不同而呈现显著性差异。结论:家庭经济地位、母亲受教育程度、家庭教育方式仍是影响孩子自我效能感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初中生焦虑的关系。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对282名初中生进行了测试。结果(1)男女生在母亲教养方式分量表各因子上不存在显著差异,而男生在父亲教养方式分量表的父亲惩罚、严厉(FF2),父亲拒绝、否认(FF5),父亲过度保护(FF6)三因子上的得分极其显著的高于女生得分;(2)状态和特质焦虑与父亲情感温暖、理解(FFl),母亲情感温暖、理解(MF1)均存在极其显著负相关,与除父亲过分干涉(FF3)以外的其余六个因子(FF2、FF5、FF6、MF2、MF3、MF4)存在极其显著的正相关。结论父母教养方式与初中生子女焦虑有着密切关系;母亲情感温暖、理解(MF1),母亲过干涉、过度保护(MF2)、父亲情感温暖、理解(FFl)三因子对初中生焦虑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2.
使用青少年网络欺负量表、流调中心抑郁量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650名初中学生为被试。结果显示:母亲拒绝与抑郁情绪、网络欺负显著正相关,父亲情感温暖和母亲情感温暖分别都与抑郁情绪、网络欺负呈显著负相关;家庭教养方式中,母亲拒绝维度显著正向预测初中生网络欺负、父母情感温暖显著负向预测初中生网络欺负,抑郁情绪在预测中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家庭教养方式不仅直接作用于网络欺负,而且可以通过抑郁情绪间接作用于网络欺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初中生焦虑的关系.方法 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对282名初中生进行了测试.结果 (1)男女生在母亲教养方式分量表各因子上不存在显著差异,而男生在父亲教养方式分量表的父亲惩罚、严厉(FF2),父亲拒绝、否认(FF5),父亲过度保护(FF6)三因子上的得分极其显著的高于女生得分;(2)状态和特质焦虑与父亲情感温暖、理解(FFl),母亲情感温暖、理解(MF1)均存在极其显著负相关,与除父亲过分干涉(FF3)以外的其余六个因子(FF2、FF5、FF6、MF2、MF3、MF4)存在极其显著的正相关.结论 父母教养方式与初中生子女焦虑有着密切关系;母亲情感温暖、理解(MF1),母亲过干涉、过度保护(MF2)、父亲情感温暖、理解(FFl)三因子对初中生焦虑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初中生焦虑的关系。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对282名初中生进行了测试。结果(1)男女生在母亲教养方式分量表各因子上不存在显著差异,而男生在父亲教养方式分量表的父亲惩罚、严厉(FF2),父亲拒绝、否认(FF5),父亲过度保护(FF6)--因子上的得分极其显著的高于女生得分;(2)状态和特质焦虑与父亲情感温暖、理解(FF1),母亲情感温暖、理解(MF1)均存在极其显著负相关,与除父亲过分干涉(FF3)以外的其余六个因子(FF2、FF5、FF6、MF2、MF3、MF4)存在极其显著的正相关。结论父母教养方式与初中生子女焦虑有着密切关系;母亲情感温暖、理解(MF1),母亲过干涉、过度保护(MF2)、父亲情感温暖、理解(FF1)三因子对初中生焦虑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采用问卷法,针对随即取样的300名初中生,考察了初中生的焦虑状况以及母亲教养方式、简易应对方式与焦虑的关系。结果表明:初中生焦虑情绪总体性别差异显著,而不同年级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不同焦虑水平的初中生在母亲教养方式、应对方式上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6.
初中生羞怯与亲社会行为:共情的调节作用及性别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中学生羞怯量表、亲社会行为倾向量表、共情量表对554名初中生进行测量,探讨共情在初中生羞怯和亲社会行为关系间的调节作用及性别差异。结果表明:1)羞怯与亲社会行为显著负相关,共情与亲社会行为显著正相关,共情与羞怯显著正相关;2)共情对初中生羞怯与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有调节作用,高水平的共情能力可以调节羞怯对女初中生亲社会行为的影响,而在男初中生中,这种调节作用不显著.结论:加强对羞怯初中生尤其是男初中生共情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其做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我国城乡部分儿童自我概念及其父亲教养方式的调查研究,探讨我国目前父亲教养方式的影响因素及其与儿童自我概念的关系.方法:使用Piers-Harris儿童自我概念量表和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MBU),以小学六年级的学生为调查对象,分别对其自我概念和父亲教养方式进行问卷调查,并对其进行相关分析和T检验.结论:父亲教...  相似文献   

18.
以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采用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反刍思维量表、Olweus儿童欺负问卷中文版对安徽省某中学493名初中生进行调查,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初中生欺凌行为的关系,检验特质反刍思维的中介作用,以减少初中生欺凌行为,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结果表明:父母教养方式中母亲拒绝、父亲过度保护、母亲过度保护、父亲情感温暖等维度显著预测初中生欺凌行为(β=0.0371,t=2.2023,P<0.05;β=0.0265,t=2.2473,P<0.05;β=0.0307,t=2.9403,P<0.01;β=-0.0172,t=-2.0471,P<0.05);父母教养方式中母亲拒绝、父亲过度保护、母亲过度保护等维度通过特质反刍思维的中介作用显著预测初中生欺凌行为,父亲情感温暖维度通过特质反刍思维中症状反刍的中介作用显著预测初中生欺凌行为;其中,特质反刍思维在母亲过度保护与欺凌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20.85%,在母亲拒绝、父亲过度保护、父亲情感温暖与欺凌行为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父母教养方式可以直接影响初中生欺凌行为,也可以通过特质反刍思维进一步影响初中生欺凌...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的述情障碍与精神症状和个性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采用20项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AS-20)、抑郁自评量表(SDS)、症状自评量表(SCL-90)及艾森克人格问卷国内修订版(EPQ)对74例抑郁症患者进行了评定。结果:(1)TAS-20总分和各因子分均与SDS总分存在正向的直线相关关系,(P<0.01)。(2)TAS-20的各因子与症状自评量表中的众多症状存在相关性,其构成的回归方程的解释变异度在8.7%到23.4%之间。(3)抑郁症病人的TAS总分和因子2与EPQ量表中的E(内外向)因子存在负相关关系(P<0.01)。因子1与N因子之间、因子3与P因子存在正的相关关系(P<0.01)。结论:述情障碍既是抑郁症的一种易感的人格特质,也是抑郁症的一种反应状态,与抑郁症的多种精神症状相互影响,既具有特质性和相对稳定性,也具有状态性和反应性。  相似文献   

20.
初中生积极情绪与家庭教育方式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使用EMBU和情感平衡量表,对太原市分层随机抽取的450名初中生进行评定,探讨初中生积极情绪、家庭教育方式及家庭因素的相互关系。测评结果表明:父母亲因子中的情感温暖理解与初中生积极情绪呈非常显著正相关;父亲因子中的拒绝否认,母亲因子中的拒绝、否认,惩罚、严厉与积极情绪呈非常显著负相关;情感得分的学校间有差异,与学生来源有关,生活在不同地域的初中生对父母教养方式的体验存在较大差异,城市的初中生更多地感受到父母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家庭因素中父母是否离异,母亲职业,家庭人均月收入对其积极情绪有明显影响,尤其是人均月收入高的家庭,给予子女的是情感温暖理解,其情感得分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