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意境美是古典诗词的灵魂和精神所在,但要译出含蓄的意境之美绝非易事。翻译目的论为古典诗词翻译开启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旨在以翻译目的论的基本理论为依据,从翻译的目的性出发,举例分析古典诗词翻译所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从而强化翻译者的目的意识,提高其审美水平。  相似文献   

2.
在跨文化交际的背景下,了解旅游文本,特别是旅游诗词的文体特点,可以帮助译者更好地传达原文的信息和内涵,从而保证旅游诗词在目的语读者群中也能发挥同样的作用,即在忠实地提供信息的同时宣传旅游诗词所介绍的旅游景点,从而在传播中华文化的同时,能吸引更多的目的语读者前去参观游览,以达到旅游诗词翻译的目的。本文通过分析旅游诗词的背景及中英文的用词特点,在旅游诗词翻译中,探讨具体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3.
翻译生态学是从生态学角度审视翻译,对翻译及其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机理进行研究。以毛泽东诗词的翻译生态为例,研究毛泽东诗词翻译所遵从的生态学原理,重点分析其中的限制因子定律、耐性定律与最适度原则、翻译的节律以及翻译生态系统的整体效应,并指出翻译生态的和谐与稳定需要积极维护,其内在的原则应该得到尊重,这样会更有利于翻译的生态长期存在及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诗词以其雄浑磅礴的气魄及豪华精美的韵调辞采著称,其特点是经常采用模糊性词语,使诗词更生动、更形象。另外,毛泽东诗词中经常用到典故,所以,研究毛泽东诗词的英译,必须要进行典故的翻译研究,这对于毛泽东诗词语言魅力及文化内涵的传播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和深远的意义。毛泽东诗词翻译中用到功能对等和异化翻译策略,译者要在准确理解原典故前提下,采用变通的方式创造性地翻译并再现原典故。  相似文献   

5.
翻译适应选择论为翻译研究开辟了一条新路径。本文以翻译适应选择论为理论指导,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等多维度层面对毛泽东诗词英译本进行分析,不仅拓宽了毛泽东诗词英译研究的领域,而且还为今后毛泽东诗词英译研究提供了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分析中国古典诗词的模糊美及模糊特征阐明了文学模糊的审美价值,并运用接受美学理论论证了诗词翻译的可行性及诗词翻译的策略:译文应为读者留有想象空间,并力求使翻译做到"意美"、"音美"和"形美"。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诗词英译综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毛泽东诗词在中国诗词史上占居重要的地位,其英译版本也达到了12种以上。本文对毛泽东诗词的译本及翻译研究情况做一综述,并考察了12个英译版本的翻译策略。着眼于诗词形式上的忠实与叛逆、译者的主体性、诗性语言的再造等几个方面,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诗词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已被翻译为多种文字。意识形态对毛泽东诗词的翻译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这些影响主要表现在:国内翻译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完成,前苏联第一个推出外语译本,亚非拉第三世界人民对毛泽东的索拜促使他们接受毛泽东诗词,改革开放后我国更宽松的意识形态环境给译者更大的翻译自由。翻译不仅仅是语言间的转换,在评论译作时,不应只着重译作是否“忠实”于原文,还应从宏观的角度去研究语言外因素对翻译活动和译本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美国学者奈达在等效翻译理论中提出的判断译文的三个标准,即忠实原文,易于理解和形式恰当,这为中国古典诗词翻译实践提供了新的方向和目标。中国唐代女诗人薛涛的诗词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浓郁的中国文化,在其诗词翻译中,存在追求等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因此,译者在中国古典诗词翻译中需要努力追求译文内容的忠实,形式的恰当,和意境的完美,让译文文本的读者获得与原文文本的读者相同的理解和感受。  相似文献   

10.
根据顺应论的观点,人们使用语言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做出语言选择,从而实现语言顺应的过程。翻译过程自然也不例外。在汉语诗词英译的过程中,翻译者往往采取不同的策略来顺应语言结构和社会历史文化语境。本文探讨了汉语诗词英译过程中常用的顺应策略,为解读诗词翻译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1.
徐常兰 《科技信息》2007,(21):164-164
许渊冲、徐忠杰和林健民是当代杰出的翻译大师,尤其在对中国唐宋诗词的翻译上,手法不同,风格各异,从不同的角度解释和表现了原诗词的内涵及意境,各有可取之处。唐代绝句《登鹳雀楼》的翻译从音象美的视角充分地体现了三位大家在英译唐诗中对于韵律和节奏的把握。  相似文献   

12.
本以《红楼梦》具有代表性的两个译本为依据,以《红楼梦》诗词中隐语(藏词法)化意味的翻译为视点,就其中涉及化的难题进行个案分析,指出两个译本的优劣之处并提出通过形式转换,加注说明或牺牲部分,保全整体而变通处理的翻译方法来解决“化的痛苦”,使《红楼梦》诗词中化意味的翻译能被不同化群体的成员所接受。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初期,出现在英国的意象主义诗派从汉语古典诗词中吸取养分,在诗歌创作中提倡使用简洁的语言,创造意象,并在汉语古诗翻译中实践这种理论。意象主义诗派的实践和理论反过来也给汉语古典诗词翻译提供了一些理论依据,带来了许多有益的理论启示。  相似文献   

14.
王爱珍 《南昌高专学报》2010,25(2):44-46,50
伟大的中国文化大百科全书《红楼梦》中美丽的诗词歌赋,历来为读者所称颂乐道传唱传扬。而对其不同的翻译方法和风格更引得众多翻译爱好者甚至学者们纷纷进行研究探讨。本文也试着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出发,对《红楼梦》中诗词在杨、霍译本中的翻译进行一定的探究。  相似文献   

15.
方梅 《科技信息》2010,(27):34-34,203
叠字音调和谐能更好地摹声绘形,表达意境,情感,因而在旅游诗词中被广泛使用。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应尽量展现叠字的音美,意美,形美,本文通过例子探讨旅游诗词中叠字的一些翻译技巧。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女性诗人的诗词构成了古典文学王国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女性诗人的创作笔触细腻而温婉,感情内敛而真挚,栖鸟、浮云、晓风等意象常常出现从而为女性诗词塑造了清丽脱俗的优美意境。本文试图从东西方意象的异同方面通过两个实例的具体分析对中国古代女性诗人诗词翻译作初步探讨,以期在翻译过程中更好地传递意象再现原诗的意境。  相似文献   

17.
郑静 《科技资讯》2011,(5):221-221,223
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开辟了一条描述性的翻译研究新途径,同时它是面向译语系统的、功能主义的,具有系统性、动态性,开放性的特点。推动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拓宽了翻译研究的领域。本文选取官方版,Barnstone版和许渊冲版毛泽东诗词英译为个例,从列费维尔的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人三要素阐释毛泽东诗词英译的策略,探讨多元系统理论对翻译研究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孟祥德 《科技信息》2008,(36):321-322
意境既是中国古典诗词创作的一条基本的经验,又是中国古典诗词审美的一项重要的标准。本文通过对杜牧《清明》的六个译本的比较分析,旨在阐明在诗词翻译中重构意境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朱生豪是中国翻译莎剧第一人,他的翻译风格独特,形神兼备,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朱生豪的翻译通过大量的意译来传达原作的神韵;二是朱生豪对戏剧的翻译考虑到了读者和观众的双重功能;三是朱生豪本身的诗词才华在翻译中运用得恰到好处。  相似文献   

20.
童敏 《皖西学院学报》2012,28(6):116-119
诗歌能否翻译,一直备受争议。大多数诗人、翻译家都认为诗歌的可译性是有限的,这是基于诗歌这一特殊文学形式的自身特征而言。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学的瑰宝,丰富的意象是中国古典诗词的典型特征之一,同时也是古典诗词翻译过程中遇到的一大障碍。对中国古典诗词而言,意象可以说是其灵魂,它是塑造审美意境的关键,是诗人风格的外化表现,同时也是古典文化的一部分。因此,英译过程中古典诗词意象处理是否恰当与古典诗词的英译限度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