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Hall生物测定方法,用蜡蚧轮枝菌MZ041024菌株对温室白粉虱和吹棉蚧进行了室内毒力测定.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株对温室白粉虱和吹棉蚧具有较强的致病率.孢子浓度1.6×10^5个/mL造成大量温室白粉虱感染致死,其LT50=(6.74±0.16)d,而高浓度1.6×10^8个/mL对温室白粉虱感染致死LT50=(4.34±0.15)d.孢子浓度1.8×10^5个/mL造成吹棉蚧大量感染致死,其LT50=(11.14±0.41)d,高浓度1.8×10^8个/mL对吹棉蚧致死LT50=(8.94±0.18)d.其结果与其他蜡蚧轮枝菌菌株比较,蜡蚧轮枝菌MZ041024菌株有较强的致病力.  相似文献   

2.
采用扫描电镜研究了蜡蚧轮枝菌侵染黑刺粉虱成虫的过程。结果表明:接种蜡蚧轮枝菌孢子12h后,附着在虫体上的分生孢子萌发形成芽管,24h后,在复眼、腹部气孔、足的基节和翅的基部等部位菌丝侵入黑刺粉虱体内,接种72h后虫体被厚厚的菌丝层覆盖。分生孢子可以直接以芽管侵入表皮,也可以产生附着胞再侵入。分生孢子在黑刺粉虱体表萌发形成芽管,芽管顶端可形成附着胞,附着胞再形成侵入钉穿透寄主体壁。寄主体表结构影响形成附着胞的形状及穿透体壁时芽管长度。穿刺点处的小孔及附着胞周围发现粘状分泌物,为蜡蚧轮枝菌在入侵黑刺粉虱过程中穿透体壁时对寄主表皮产生降解作用的酶。  相似文献   

3.
李娜  刘锦霞 《科技资讯》2013,(7):159-160
目的:测定7种生防微生物菌种室内毒力和比较室外小区防治同翅目昆虫温室白粉虱和桃蚜.方法:首先制备各种菌株发酵液,以温室白粉虱和桃蚜为研究对象,测定各种菌株发酵液对温室白粉虱和桃蚜这两种害虫的杀毒能力.结论:蜡蚧轮枝菌L-31、L-05和粉虱座壳孢F-85在离体条件下对温室白粉虱和桃蚜均表现出很强的杀灭毒力,校正累计死亡率(%)均在90%左右,与其它菌种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粉虱座壳孢对两种害虫的毒力较高,但室外防效不理想;苏云金茅孢杆菌Bt1、Bt2和球孢白僵菌Q-55、Q-27对温室白粉虱和桃蚜的毒力较弱.  相似文献   

4.
白僵菌871菌株毒理及其防治茶丽纹象甲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白僵菌 871菌株对茶丽纹象甲的致病机理 ,幼虫是孢子萌发后直接侵染体壁、气门、节间膜等 ;成虫则是大量孢子通过吞食进入体内萌发侵染虫体 ,少量萌发孢子通过体壁、气门等侵染虫体 ,侵染发病后形成白色僵尸。它对茶丽纹象甲幼虫、成虫均有极强的致病力 ,室内试验处理罹病率达 90 %以上 ,其侵染速率与温度呈正相关 ,即温度高 ,侵染速率快。用该菌防治茶丽纹象甲幼虫、蛹、成虫 ,面积 2 0 0 0 ha,防效达 6 8.2 % -96 .3% ,平均防效 81.8%。  相似文献   

5.
测定了3株蜡蚧轮枝菌Lecanicillium lecanii的代谢粗提物(toxin_(V3450)、toxin_(Vp28)、toxin_(Vl6063))对烟草两种害虫烟粉虱Bemisia tabaci和烟蚜Myzus persicae的杀虫活性。结果表明,3株菌株的代谢粗提物对烟粉虱3龄若虫和烟蚜无翅母蚜均具有较强杀虫活性,3株菌株的代谢粗提物对烟粉虱3龄若虫的LC_(50)分别为0.11%、0.23%和0.18%;对烟蚜的LC_(50)分别为0.14%、0.35%和0.29%。表明V3450菌株的代谢粗提物对烟粉虱3龄若虫和烟蚜的杀虫活性最强,Vp28菌株的代谢粗提物toxin_(Vp28)的杀虫活性次之,Vl6063菌株的代谢粗提物toxin_(Vl6063)杀虫活性最弱。  相似文献   

6.
棉花变黑轮枝菌的鉴定及致病性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湖北棉区有黄萎病症状的棉叶中分离到能产生厚垣孢子的褐色菌,取2个供试菌株V12和V24,经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和ITS分析,鉴定为变黑轮枝菌(V.nigrescens).对其致病性进行测定,发现其对棉花致病力极弱.推测该菌是一种植物衰老期或植物生长势呈下降趋势时的病原菌,常与大丽轮枝菌混生.  相似文献   

7.
通过以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菌株SGBB8601系列浓度的分生孢子悬液(10~4~10~8孢子/mL)对俄罗斯麦双尾蚜(Diuraphis noxia)、麦无网长管蚜(Metopolophium dirhodum)、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麦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玉米蚜(Rhopalosiphum maidis)、禾谷缢管蚜(R padi)和忽布疣额蚜(Phorodon humuli)等七种蚜虫的体表接种试验,运用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分析了该菌株作用于上述寄主的剂量、时间及其互作效应。所测菌株对所有蚜虫均具有毒力,接种后七日的LD_(50)为1.25×10~5~114.82×10~5孢子/mL,毒力因蚜种而异,双尾蚜和忽布疣额蚜最为敏感,玉米蚜与禾谷缢管蚜的敏感性相对较低,其余居间。这些结果表明所试菌株具有作为蚜虫微生物防治候选因子的潜势。本研究采用的分析方法较传统的Probit或Logit分析方法有显著的优越性,将时间和剂量效应的分析统一到一个模型中,使时间与剂量效应的互作评价成为可能。笔者介绍了该模型的生物学基础和建模步骤,并讨论了在生物学研究领域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选择9个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菌株对4龄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幼虫进行毒力测定.结果显示,菌株Bb1900对马尾松毛虫幼虫的校正死亡率达96.16%,侵染率达86.67%,在孢子浓度为1×107孢子/mL时的半致死中时仅为4.62 d,显示出对目标害虫的较强毒力,在马尾松毛虫的生物防治中将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不同寄主大丽轮枝菌培养性状的比较及致病力分化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明确不同寄主来源大丽轮枝菌培养性状的差异及致病类型的分化,本研究对分离自6个寄主的8个大丽轮枝菌菌株通过PDA培养性状、产孢量和孢子萌发率的测定对其生物学性状进行了比较,对4种碳源和氮源的利用对8个菌株的营养需求进行了分析,并通过致病型和生理小种的分子鉴定及对棉花的致病力,对8个菌株的致病力分化进行了研究。培养性状结果表明:5个菌株形成菌核型菌落,3个菌株形成中间型菌落,且菌株之间的培养性状存在明显差异。产孢量和孢子萌发率的结果显示:红花上的Vnu菌株产孢量和孢子萌发率都明显高于其它菌株,具有最强的繁殖力,而番茄上的Vtr菌株的产孢量最低,马铃薯上的S2菌株的孢子萌发率最低,表明各菌株具有不同的繁殖力。对碳源和氮源的利用表明:各菌株对不同种类的碳源和氮源的利用存在明显差异,其中Vtr菌株对所有供试碳源和氮源的利用能力最好,向日葵上的S1对4种碳源的利用最差,表明菌株之间具有不同的碳氮源需求。致病型和生理小种的分子鉴定表明:Vnu为1号小种,除Vtr之外其他菌株均为2号小种,并且只有鉴定为2号小种的菌株才可以进一步分为落叶型和非落叶型;所有供试菌株均能侵染棉花引起黄萎病,马铃薯上的S2菌株和茄子上的S3菌株对棉花的致病力比棉花黄萎病菌V592强,其他菌株对棉花的致病力明显比V592菌株弱,且发病延迟,表明8个菌株致病力分化明显。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植物乳杆菌R23在枇杷酒中的生长特性及厌氧条件、接种量对其生长及苹果酸乳酸发酵(MLF)的影响.结果表明,植物乳杆菌R23的菌体生物量在枇杷酒中总体呈下降趋势,厌氧条件能明显提高R23菌细胞在枇杷酒中的存活率和MLF降酸效果;随着接种量的增加,菌体生物量的衰减速率和降酸速率增大.枇杷酒生物降酸以接种菌量1×108cfu.mL-1为宜,25±1℃、厌氧发酵2d即可将枇杷果酒中的苹果酸完全转化为乳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