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康拉德一直被看作是一位反殖民主义作家,但在其小说《黑暗之心》中表现出来的文化霸权和对黑人形象的扭曲又满足了殖民主义意识形态的需要。该作品在非洲殖民语境下充斥了浓烈的种族主义情绪,从中可以看出康拉德后殖民主义思想的双重性。  相似文献   

2.
《黑暗的心》和《年轻的古德曼·布朗》分别是英美文学中最有名的作品之一。这两部由不同国籍的作家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作品尽管叙述方式不同,却有着相同的以旅程模式为中心的情节结构,相同的二元对立式意象、象征结构,都以历史、宗教和神话为基础建立起相同的题材结构,最终可归结出相同的主题模式。  相似文献   

3.
康拉德是一位倍受争议的作家。他曾一度被认为歧视女性,有“厌女症”,其代表作《黑暗的心》也由此成为性政治批评文本。文章试图打破男性作家的创作与女权主义解读的二元对立,通过对作者生平和《黑暗的心》中几位重要女性形象的分析,旨在说明康拉德是一位具有强烈女性意识的作家,他在作品中对禁锢女性思想意识形态的父权帝制进行了嘲讽和批判。  相似文献   

4.
《黑暗的心》中“第三人称客观叙述者 第一人称侵扰叙述者”的叙述模式和二元对立的象征手法形成了小说主题思想上的多重指涉性。小说中颠覆性的反殖民话语和无处不在的殖民主义话语并置,但反殖民话语最终被包容在殖民主义话语的表述体系之中。因此,《黑》更是一部体现殖民主义和反殖民主义话语之间“颠覆”和“包容”的辩证关系的杰作。  相似文献   

5.
从成长小说这一视角对澳大利亚小说家马丁·博伊德的《露辛达·布雷福特》中的主人公露辛达从少女时代到暮年之时的成长历程作了研究分析,分别从天真懦弱、陷入困惑、跟随前进、成熟蜕变四个方面剖析了露辛达这一人物从天真到成熟这一坎坷成长历程.  相似文献   

6.
英国作家约瑟夫·康拉德的代表作《黑暗的心脏》与美国戏剧家尤金·奥尼尔的作品《琼斯皇》尽管创作时代不同、两位作家所处地域不同,作品体裁与创作方法也迥然有异,但通过对两部作品的比较研究,不难发现它们在人物形象、主题等方面的互通之处与契合点。两位作者在其各自作品中对殖民主义进行了抨击,并对西方文明进程中黑暗与丑陋进行了无情揭露。  相似文献   

7.
福斯特是吉普林之后涉及印题材作家中最为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印度之行》中因大量存在殖民和反殖民意识,成为后殖民文学研究的经典之作。本论文将通过两个方面来探讨《印度之行》的殖民意识和反殖民意识。一方面是根植于西方人内心深处的霸权意识,即他们的殖民性,另一方面是印度人民逐渐觉醒的反抗意识,即他们的反殖民性。  相似文献   

8.
在南非作家库切的小说《耻》中,作者通过对众多人物形象遭遇及其行为的描写,揭示了在后种族隔离时代的南非,人们的思考和行动仍然受着传统帝国主义殖民逻辑的影响和支配,不管是白人和黑人,都已成为或正在成为这段殖民历史的共同受害者;在这里作者的目的是要唤起人们对这段历史的反思和批判意识,并为化解这段历史恩怨找到出路。  相似文献   

9.
康拉德在其小说《黑暗的心脏》中,揭露了帝国主义理想的真实面目:其打着的博爱和传道口号只不过是为疯狂的恋物主义和殖民压榨所作的掩饰而已。笔者认为康拉德的刚果之旅使他深刻地领悟了帝国主义者在殖民地的意识转变,《黑暗的心脏》真实地记录了这些帝国主义建设者起初满腹理想却最终在这片原始土地丧失信念,讽刺地揭露了帝国主义理想的破灭。  相似文献   

10.
刘军  李欣 《科技信息》2013,(18):206-207
人物传记电影通常以历史上某位杰出人物的生平事迹为题材,该类影片近年来为奥斯卡获奖的热门,如近三年来荣获奥斯卡大奖的《林肯》、《铁娘子》、《国王的演讲》等。选择这类题材,除了有历史的厚度,也考虑了观众所熟悉的程度。影片《林肯》与《铁娘子》深刻而让人回味,把两部电影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就有了更多的意义。本文通过对两部电影进行比较和研究,旨在找出两者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11.
生态女性主义主要关注父权制世界观对女性的统治与对自然的统治之间的关系。约瑟夫·康拉德的《黑暗的心》通过讲述欧洲白人在非洲大陆探险、殖民的故事,揭示了西方先进文明对原始自然的迫害,以及女性在男性中心论的社会中被抛离、被压迫的现实,呼吁推翻父权制度,反对文明与自然、男性与女性之间的二元对立关系,体现了作者的生态女性主义观。  相似文献   

12.
康拉德的《黑暗的心》中体现出浓重的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色彩。本文从作者的生平、科学的发展和信仰缺失三个方面探讨《黑暗的心》里的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产生的深刻原因。  相似文献   

13.
吉卜林和福斯特是有关印度书写的殖民与后殖民文学的两位重要作家。本文通过比较吉卜林和福斯特对印度不同时期殖民官员的描述,从后殖民角度揭示文化霸权指引下的文学活动,尤其是小说在形成帝国主义态度和参照系的重要作用,以及西方作家本身存在着的种族与阶级意识歧视与偏见。由此看来,这些参与殖民建构的作家们才是帝国的真正仆从。  相似文献   

14.
《黑暗之心》讲述主人公马洛对库尔兹的寻觅之旅,小说以终极真理探寻失败的方式解构了西方"逻各斯中心主义"。通过揭示小说中语言的无能及二元对立项间关系的不稳定性,本文旨在说明《黑暗之心》不仅阐释了终极真理的不可得,并进一步解构了自身,表明文本意义具有多样性。  相似文献   

15.
电影《最好的时光》通过三段式结构呈现了淡化、面对、忘却三种不同的对待殖民历史和后殖民现状的态度。这部电影的导演侯孝贤是台湾新电影运动的领军人物,他拍摄的电影具有深厚的历史意识和文化内蕴。  相似文献   

16.
香港作家李碧华写了小说《霸王别姬》与《青蛇》,一来源于历史故事,一取材自民间传说,陈凯歌和徐克分别据此拍成同名电影。电影和小说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载体,分别表达了不同立意,表现了文化与艺术的不同侧面,折射出关于人性的多样思考。  相似文献   

17.
作为“台湾的良心“的作家陈映真,以他深刻的忧惠意识和严肃的反省精神,对台湾戒严时代的统治体制、特务机关的黑暗内幕,对曾经充当施虐角色的背德历史、冷漠人性等问题,在最近时期以《夜雾》为代表的中篇力作中进行了深切思考:《夜雾》对历史与现实之间互动关系的清理,是本解读的出发点,同时本认为“癫语式写作”以及历史重新发现等创作指向也赋予了作品解构中重新建构的思想力度。  相似文献   

18.
王朱是中国现代学史上少有的集中写妇女悲惨生活,尤其是下等妓女悲惨生活的天津作家。他的长篇小说《地狱交响乐》以现实主义的笔触描写了旧中国社会黑暗的一角,在中国现代学史中是唯一的一部,有独特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9.
《黑暗的心》是英国现代作家约瑟夫·康拉德的不朽力作.作者以尖锐的笔锋深入地批判了欧洲殖民者的行为,并对非洲人非人的、苦不堪言的生活遭遇表达了同情.殖民者对非洲人民从经济到文化上进行掠夺,在此过程之中,同根同族的土著黑人分化成了几类人.文章以形象学视角来审视处于后殖民主义奴役下的各色黑人形象变化.  相似文献   

20.
刘军  李欣 《科技信息》2013,(14):202-202,204
《林肯》与《铁娘子》各获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女主角大奖,融入政治、文化、种族、宗教等主题于一身,是过去与现实的对接,是历史与艺术的高度缝合。本文旨在通过对两部电影作对比,找出两者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