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认知语言学认为,方位隐喻在人类的认知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许多抽象概念都是通过方位隐喻才得以构建的。本文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出发,系统地对比分析了"LOW"/"低"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隐喻映射,结果发现:英汉两种语言中与"LOW"/"低"有关的方位隐喻映射主要集中在情感域、数量域、社会地位域、声音域、社会评价域和时间域,两者之间表现出一种同异并存、同大于异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在大量实例的列举和分析的基础上,将人类的基本情感作为研究时象,对英汉两种语言中表达喜悦、愤怒、哀伤、恐惧等情感隐喻在共性和个性方面进行了对比和阐述.结论表明,英汉情感隐喻所具有的相同性是基于人类思维的共性,其相异性主要跟文明起源、语言文字、认知思维方式以及文化传统相关.  相似文献   

3.
钱立 《科技信息》2014,(1):172-173,181
情感是人类最普遍最重要的人生体验。而人类的抽象情感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建立在人体感知基础上的隐喻来表达的。古往今来,许多语言学家对英语及汉语中的情感隐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本文以愤怒情感为例,在参考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英汉愤怒情感隐喻的共性和个性,并阐释了其共性及个性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概念隐喻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频繁地出现在经济语篇中。在大量搜集英汉经济语篇语料的基础上,从本体性概念隐喻、方位性概念隐喻、结构性概念隐喻三个角度对"钱"的概念隐喻进行了分类和解读。  相似文献   

5.
"重"和"heavy"在隐喻化过程中存在高度一致性,这是源于人们共同的原型体验和认知框架。但在两种语言系统中,投射域并非完全相同,即使在同一投射域,其投射范围与投射意义也并非完全一致。本文从英汉两种语言本身规约性作用的差异,主要从句子构式的差异来探讨"重"和"heavy"隐喻化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从认知语言学和文化的角度,研究汉英语言中“辣”味觉的概念隐喻。经过研究发现: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在“辣”味觉隐喻方面存在共性和差异,从而反映了不同民族文化和思维模式的共性和差异。汉英“辣”味觉概念隐喻的投射域大体相同,主要包括:听觉/视觉域,性格/方式域,情感域,性质域,但在隐喻意义上,二者呈现出诸多差异,这是由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性造成的。  相似文献   

7.
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原型理论、隐喻和转喻等理论分析了英汉基本颜色词“黑”、“白”的认知语义,探讨了这两种颜色词在英汉两种文化中的认知语义异同和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8.
张琼 《科技信息》2010,(26):I0156-I0156
在英汉习语中,存在不少与"手"、"掌"或"指"有关的习语。它们既有相同之处,但使用的侧重点和意思又有所差异。本文从隐喻认知角度对英汉"手"的习语进行对比分析,并试图找到产生隐喻差异的原因。这不仅反映了"手"这一人类最重要的器官所表示的隐喻意义与文化的共同关系,同时也反映了它在不同文化中的不同地位,反映了文化、隐喻及语言之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
王丹 《科技信息》2010,(8):131-132
隐喻研究传统上局限于修辞层和语言层,近二十多年来,隐喻研究在认知领域上的发展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认同。Lakoff&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从认知角度拓宽了隐喻的研究范围。本文根据国内外专家对概念隐喻理论的研究,结合国内外学者对人体词汇的研究,使用英汉语料,对"头"词语进行认知分析,构建其隐喻框架,阐释其同异性。  相似文献   

10.
英汉语言中存在大量动物隐喻,它们衍生于"人是动物"这一概念隐喻,既具有丰富的文化共性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是思维的隐喻性及认知的体验观在语言学领域的具体运用,也是英汉两种文化的价值观念及认知共性与差异的外在表现。  相似文献   

11.
英汉民族"马"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为理解英汉语"马"概念隐喻奠定了认知基础。通过隐喻认知,"马"实现了从特定的具体概念向多个抽象概念的转变。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系统地对比分析英汉语中的"马"概念隐喻投射,发现英汉两种语言中共享大多数"马"概念隐喻投射,但是英汉语各自特有的"马"概念隐喻投射分布不均衡。进而也证明了认知的重合性决定了英汉语"马"概念隐喻的偶合;认知的差异性导致了英汉语"马"概念隐喻的失配;认知的趋同性推动了英汉语"马"概念隐喻的交融。  相似文献   

12.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人类基本的认知活动,时间的空间隐喻表征主要基于两个隐喻系统:"时间在动"隐喻系统和"自我在动"隐喻系统。分析这两个隐喻系统在汉语"前"、"后"时间表达中的表现,发现汉语使用中"前"、"后"不对称,并做出了解释。  相似文献   

13.
黄立华  林玮 《科技信息》2011,(27):169-169
语言是人类认知活动最主要的产物和工具,是由人类思维的共性决定的。然而任何思维都离不开情感因素的参与和影响。人体情感丰富而抽象,为了准确理解和生动表达,人们经常将其具体化,范畴化,即隐喻化。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分析英汉语言中人类四种最基本的情感(喜,怒,哀,惧)在概念化过程中所体现出的思维异同。以此说明英汉情感隐喻因受不同文化背景,社会习俗影响而呈现不同的文化特点。  相似文献   

14.
情感是人类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言中抽象情感是建立在人体感知基础上的隐喻表达。日常语言中用“火”词语来表达情感在英汉两种语言相当普遍,探究其意义产生和拓展的理据是揭示两种语言情感概念系统异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隐喻不仅是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人类生存和认知的基本方式之一.由于人类活动和认知系统的相似性,英汉两种语言里隐喻的用法有很多的相同之处.但隐喻又是与民族文化密切相连的,每一种语言的隐喻都有其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所以,英汉两种语言的隐喻都反映了各自的民族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6.
英汉经济新闻中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汉经济新闻中都存在大量的概念隐喻,并具有很大的相似性。隐喻是人类基本的认知方式,隐喻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英汉经济新闻中的概念隐喻也具有基于文化差异的不同。  相似文献   

17.
在Lakoff和Johnson的隐喻理论指导下,对汉语及英语中的人体词"头"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表明,基于相同或是相似的生活经验,"头"在汉语、英语中有许多共同的语义范畴,但由于各自的历史、文化等诸多差异,人体隐喻概念在英汉两种语言中也会出现不对应的情况。通过身体部位器官隐喻分析可以更加了解英汉两种语言的思维内涵,据此进一步发掘语言、词汇与文化各个层面上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8.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既是语言的使用形式,也是人们认知世界的方式。由此,在认知观照下隐喻既是语言形式,也是思维方式;同时隐喻本身反映了文化,因而隐喻成为了语言、思维和文化统一的三维有机体。借助隐喻的三维关系图式来解读英汉隐喻的异同是一种可行的尝试。英汉隐喻的相似性表现于隐喻的产生机理和语言结构类同,英汉隐喻的差异性表现于英汉民族的文化迥异。  相似文献   

19.
从认知的观点来看,隐喻不仅是一种单纯的语言现象,而是一种认知现象。它是一种影响人类思维和行为的基本认知模式。隐喻的本质是通过一种事物来理解另一种事物。情感是抽象的或难以表达的感觉,所以,为了生动形象地描述人类的抽象情感,人们经常把它们隐喻化。成语是语言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人类普遍的隐喻性思维不可避免反映在成语中。本文分析对比了英汉成语中"喜悦"这一基本情感的隐喻性表达,并分析了造成两者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数字“七”说起,从认知角度探讨了“七情”的由来,分析了人类思维的发展,隐喻的形成,当阴阳五行说运用到解释情感病理时,“七情”这一说法便自然产生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