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十七年戏剧文学创作的总体格局是“话剧——戏曲二元结构”共生互补,话剧的突出特点是日益政治化和正剧化,戏曲则基本上是“传统戏、现代戏和新编历史剧三并举”和悲剧、喜剧与正剧同步发展.如果说中国戏剧的现代化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主要是由话剧的诞生与发展来代表的,那么,在十七年,戏曲的“推陈出新”及其文学成就对于中国戏剧现代化的意义则在话剧之上.  相似文献   

2.
新中国十七年的戏剧舞台形成了“话剧——戏曲二元结构”的崭新戏剧文化生态,其基本特点是:话剧舞台和戏曲舞台共生互补、竞相辉映;一方面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剧体系全面推行,中国话剧演剧流派初步形成;另一方面戏曲剧种百花齐放,表演艺术流派纷呈。  相似文献   

3.
"五四"戏剧革命向传统戏曲宣战,并通过翻译将话剧这一种崭新的西方文学艺术引入中国。"五四"先贤们在译介西方话剧过程中通过对中国传统戏曲价值观、传统戏曲语言与文体、传统戏曲人物塑造、传统舞台结构原则的巨大颠覆,推动了中国现代话剧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宫小卉 《科技信息》2010,(19):I0162-I0162,I0119
戏曲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它受中国传统美学的影响,虚拟写意成为其最显著的特征。它唯美优雅,将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历史以歌舞形式展现给观众。话剧是清朝年间才从国外传入中国的舶来品,它成了向中国人民展现外国文化最直观的表现形式。经过中国艺术家的学习、理解、加工…最终拥有了中国自己的反映中国百姓生活的优秀作品。本文通过对戏曲舞台道具一桌二椅、虚拟性表现特征,话剧舞台厢式布景的浅谈,尝试性的论述了戏曲舞台的虚拟性舞台设计与话剧舞台厢式布景的结合及结合的意义与期待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自从曹禺“出山”之后,中国话剧才开始成为真正的戏剧艺术,才开始具备自己鲜明的悲剧蕴涵、民族特色和突出的国际意义。作为中国话剧的核心人物,曹禺是民族话剧的辉煌和骄傲,更是将中国现代悲剧写得最为精彩绝伦、表现得较为深刻广博的大师级人物。从悲剧艺术方面来研究曹禺,也许更能够切合其创作的实际,捕捉其不朽的灵光。  相似文献   

6.
五四时期抒情型话剧体式专注地在理想和情感的层面上结构艺术世界.选择诗意的人物和人物诗意化处理,生活图像理想化、人物关系心灵化和戏剧冲突情感化的追求,对诗和诗意化语言的刻意借用,以及经常给剧作涂抹上或浓或淡的传奇色彩等等,共同构成了这类话剧体式的艺术特征.抒情型话剧体式在五四话剧体式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7.
话剧的双重性决定了话剧翻译不仅可以为文学系统服务,也更应为话剧表演服务。然而两个系统对话剧翻译的要求和评价标准却大相径庭,文学界常常以“对等论”来衡量话剧翻译,而表演界则以“可表演性”来评价其翻译。本文则从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的角度比较分析了《推销员之死》的两个译本,并指出话剧翻译的评价标准应是达到其目的的充分性而非静态“对等论”,从而使话剧翻译评价标准的探讨走出了“二元”之争,为话剧翻译提供了一个动态的多元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8.
在分析了我国初创期话剧语言具有讨论化特点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语言在话剧中的重要作用,并进一步阐释了话剧语言在白话文运动中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9.
任何一种文学文体的变异与发展,都是该文学形式繁荣昌盛的标志之一。话剧文学也不例外。新时期的话剧文学在文体上取得了重大进展。一是传统的现实主义话剧文体呈现出了开放态势;二是剧作家在积极汲取西方戏剧和我国传统戏曲的优秀因素的基础上,新建构了几种文体。对此,笔者例举了几部代表作品,并概括了其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0.
十七年时期,我国话剧进入了发展的新阶段,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黑龙江话剧与整个中国的话剧艺术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对中国话剧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由于黑龙江特殊的地理位置和风俗文化,龙江话剧在坚持以现实主义精神为创作基础的同时,也积极选取大众化的写作视角,表现出鲜明的地域特征,展现出龙江人民的朴实、善良,以及人们对于新生活、新社会的无限憧憬。这也是它在中国话剧发展史上历久弥新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倪宗武 《龙岩师专学报》2000,18(4):20-24,32
建国以来的话剧成就问题曾引起广泛的争议。作者对如何公正评价“文化革命”前十七年的话剧成就,如何看待新时期的“社会问题剧”,以及如何理解八十年代的戏剧探索现象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略论元明清文学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明清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最后阶段。它有如下特点:(1)主流由诗文变为戏曲小说;(2)更加“人化”和“文学化”;(3)表现了时代新思潮;(4)语言表现出近代性、民族性和地域性;(5)数量多、规模大,呈集大成状貌;(6)参与当代生活突出。掌握这些特点,有助于认识和学习元明清文学。  相似文献   

13.
本文探讨田汉早期话剧(以下简称田剧)的语言美。早期话剧在此界定为田汉1920∽1930年创作的话剧剧本。这些剧本,由于作者艺术主张、表现风格的变异而语言特点有所变化,本文仅就其主要特点进行粗浅分析。  相似文献   

14.
欧美话剧,自从被译介到中国的第一天起,就始终在“中国化”的口号下进行着艰难的艺术探索,在中国戏剧家看来,“中国化”不单单是指话剧艺术的“民族化”的创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还包含着话剧配合现实斗争的社会功能。这种观念在“五四”和“左联”时期就已经萌芽形成,而在抗战时期表现得最为突出,尤其明显的是小型话剧形式多样化的发  相似文献   

15.
易卜生与五四新文化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中国一批知识分子大量翻译介绍了外国进步文学。对挪威戏剧家易卜生及其作品的介绍,更掀起一股易卜生热,形成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不仅有力地推动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而且对中国话剧的理论建设、话剧创作以及话剧舞台表演方式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在中国话剧运动发展史上都值得重视和研究。  相似文献   

16.
"十七年"是我国话剧舞台形态与观念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话剧创作中对西方写实传统的汲取,对斯坦尼斯拉夫体系的借鉴与反思,对舞台民族化、风格化的追求和尝试,成为这一时期观念探索的重要特征.本文以"十七年"话剧的舞台呈现为个案,考察在写实传统的影响下中国话剧舞台从"生活化"到"写意化"形态的美学嬗变,并探究其观念上的成就与不足.  相似文献   

17.
本文探索战争中的乡村文艺宣传,以重庆大学“乡村宣传团”为例做出了考证。“乡村宣传团”是一个活跃于战时首都重庆的校园文艺社团。在战争烽火之中,“乡村宣传团”开展了大量救亡与启蒙的文艺宣传;以话剧演出的形式突出地加以表现;点燃了战时青年的文艺激情,创作了许多颇有价值的文艺作品。  相似文献   

18.
建国以来的话剧成就问题曾引起广泛的争议。作者对如何公正评价“文化革命”前十七年的话剧成就,如何看待新时期的“社会问题剧”,以及如何理解八十年代的戏剧探索现象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基于文学要表现“深厚人性”的价值取向,李健吾在其话剧创作中表现了人性本善、人性向善、惩恶扬善的积极上进的人性理想,呈现出显著的文化历史指向和浓厚的文化意蕴,是对中国现代启蒙文学主题的继承与发展,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文坛上独树一帜。它既是对当时文坛某种文风一定程度的矫正,也是对主流文学的必要补充。  相似文献   

20.
易卜生在19世的后50年中,为人类提供了26个剧本,震动了他的时代,影响了整个世界现代戏剧的发展,从而获得“现代戏剐之父”的赞誉。易卜生的戏剧创作从早期的《英格夫人》、《培尔·金特》等,到中期的《玩偶之家》、《人民公敌》等,再到晚期的《海上夫人》、《建筑师索尔尼斯》等,就创作方法而言,大体走了一条主观表现——客观再现——主观表现的艺术道路。不过早期和晚期已见出了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分野。显然,易卜生对世界现代话剧体式的影响是丰富而深刻的。在中国现代话剧体式的流变过程中,也能清晰地看出这一点。但是,在中国现代话剧体式的诞生和发展期,却主要是接受了易卜生现实主义戏剧体式的影响,并率先确立了写实型话剧体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