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价值层面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中心主义、自然中心主义和可持续发展是对人和自然界价值论地位的三种确立方式。人类中心主义是人与自然界之间否定性的关系;自然中心主义是人与自然界之间肯定性的关系;可持续发展则是人与自然界之间对立统一的关系。人与自然界之间只能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而对立统一之合理的“度”或“点”在于发展的可持续性,它是在实践的历史过程中实现的。  相似文献   

2.
人工智能在人类社会发挥着愈加重要的作用,人工智能的专业能力使人类对其展现出信任态度。虽然人智之间不能按照人际的方式建立信任关系,但人工智能具有的自主能力表明它有可能回应人类的信任态度,因此基于人类中心主义视角将人工智能拒斥在信任关系之外的思路并不可取。“简化路径”虽然强调人智可以建立信任关系,但它涉及对信任构成要素的简化,因而会掩盖信任的本质特征。若将人智活动置于更广泛的交互背景中考察,人智之间可能建立间接信任关系并表现出对直接信任的“从属特征”,这为人智信任分析提供了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3.
数字化生存的人文价值与后人类中心主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数字化生存巳退步成为人类社会的发展目标,它将给人类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带来深远的影响。同时它也将人类经验存封,影响了现代人类的自我认同建构,对人进行数字技术控制。为此,我们应当从后人类中心主义出发,建立与数字化生存的合理关系。  相似文献   

4.
“真”是逻辑和语言哲学中无法绕开的语义概念。塔尔斯基为真所提供的语义说明对逻辑语义学和语言哲学的核心理论都产生了巨大影响,体现了逻辑技术对解决哲学问题的不凡助力。有的研究文献对其主要成果的通俗表述容易使人混淆一些概念。本文将对照塔尔斯基关于真之定义的两篇著名论文,澄清塔尔斯基所说的“本质丰富”的意思,以此展示对真之语义说明起关键作用的语言分层级的思想。这一思想方法还有助于我们理解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  相似文献   

5.
走进人类中心主义:兼向余谋昌先生请教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在关于与自然关系的学术讨论中,有“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论争。著名学者余谋昌先生等主张“走出人类中心主义”。事实上,人类的一第列问题并不是人类中心主义的产物。  相似文献   

6.
休厄尔为科学哲学和科学史学科的建立起了开拓性的奠基作用,他的科学哲学思想在今天仍给我们许多新的启示。但全面而准确的阐述休厄尔的科学哲学思想还远远不够,致使休厄尔没有得到正确的理解,甚至遭到误解。本文系统地探究了休厄尔的归纳思想:“基本对立”的认识论思想,“发现者”的归纳和归纳的一致性,并对一些误解进行澄清。  相似文献   

7.
无中心主义是有别于西方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新的环境伦理理念。该观念认为,人类应当担负起对人本身和自然环境的责任,这两种责任共同服从于对世界整体即“大我”的目的性要求,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无中一心主义环境伦理的基本原则是:以“大我”的目的为人本身即“小我”的目的,以“大我”的善恶为人自己的善恶,善待自然环境就像善待人类自己。  相似文献   

8.
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强调自身“没有情感”,但能根据算法分析人类情感,并将情感要素添加到人机交谈过程中。据此现象,本文提出与马克思的“一般智力”概念相似且有密切关联的“一般情感”概念,从社会性、对象化、交互性三大方面说明一般情感的特征。本文讨论了一般情感在生产和社会生活领域中所产生的现象,即情感的商品化,对一般智力的繁荣与作用的确认,情感劳动作用领域的压缩。在相应问题背后,是技术对情感的规定以及人对自身情感的技术操作。本文认为,在ChatGPT的时代,面对一般情感,应把握人类情感的直接性、主动性、有限性这三大特征,把握真实的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9.
肖峰 《自然辩证法通讯》2001,23(5):36-42,25
技术的社会形成论(SST)是自80年代兴起至今仍在欧美尤其是欧洲十分盛行的一种对技术的社会研究流派,它以建构主义的方法研究技术的社会形成过程,十分强调技术是由社会因素塑造的,对技术决定论持否定的态度,主张技术应对社会学开放,即运用社会学方法去考察社会的、体制的、经济的和文化的力量对技术起形成作用的方式,为认识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SST是在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直接影响下产生的,它的许多核心概念,如“解释的灵活性”、“结束机制”、“协商”和“对称分析”等,都是直接将SSK对科学知识的社会建构分析扩展到对技术的相同分析产物,由此表明科学的人文社会研究与技术的同类研究着十分紧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人类世”是一个在生命科学、环境科学、地质科学、还有可持续发展领域越来越重要的词语。人类世被界定为一个由人类主导的地质时代,这是一个在学术界和新闻界引发诸多讨论的词汇。本文探讨了三个关于人类世的国际上争议颇多的热点问题。这些问题有:第一:虽然“人类世工作小组”的工作人员已经投票建议把这个名词正式化,但是地质名词的正式化需要进行科学的验证,现有的科学证据足够让这个名称正式化吗?第二:人类世的开始年份也存在诸多争论,提议较多的几个节点分别是农业文明兴起之时,工业革命兴起之时,还有1950年左右“大加速”时期。第三:人类世将会面临更大的繁荣还是可能会遇到更多的挑战,学者对此意见不统一,乐观与悲观共存。作为一个科学与社会交叉的术语,这个词不仅会被科学家和人文社会学家,而且也会被广大公众持续地争论。  相似文献   

11.
从"善良意志"的先验性和属人性,到"人是目的"的"普遍的道德法则",再到动物只具有"对象性价值"和伦理学的排他性,这便是康德环境哲学的逻辑进路;把康德视为人类中心主义的奠基者而对其口诛笔伐,这是对康德哲学的形而上学误解;事实上,康德是非人类中心主义的极力反对者,却不一定是人类中心主义的积极倡导者。  相似文献   

12.
自然选择理论在行为研究中的核心概念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自然选择理论在行为研究中的意义,存在着三种主要的误解,分别是:第一,人的行为是遗传决定的;第二,如果行为是进化而来的,那我们就无法改变它;第三,当前的机制是最佳设计.这些误解对于自然选择理论的运用和发展不利.本文通过分析指出:这些误解实际上起源于对进化理论的决定论和目的论误读,而引起决定论和目的论误读的关键是关于自然选择核心概念理解的分歧.本文从对决定论和目的论误读的分析入手,对自然选择理论的几个核心概念进行辨析.  相似文献   

13.
生存悖论和人类之死讨论的都是人类最终走向消亡的问题。从人类终结的前提出发,非人类中心主义存在许多误区,人类中心主义是正确的。每一种生命最终的归宿是消亡,人能够做的,只能是延缓人类的终结,这就是最广义的“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和建立节约型社会是延缓人类终结的重大举措。实现生存方式的改变,人能够走出自己的生存危机。  相似文献   

14.
重建类本位的环境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环境危机是由人的失范行为导致的。人如果还有不是为了人类社会的正常生存发展而破坏自然的失范行为,那就说明人还没有彻底摆脱动物的本性,人还不是真正的人,距离人的本质的实现还有相当的距离。因此必须从人的本质出发探求解决环境危机的根本途径。自然中心主义生态伦理学过于崇拜自然而失落了人,否定人的本质。“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学把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的伦理观、价值观扩大到自然,实际上是削弱人的作用、人的特性,也否定了人的本质。只有以类为本位的环境人类中心主义才能真正体现人的本质,从根本上解决环境危机。  相似文献   

15.
后人类主义思潮本质上作为当代高技术资本在人类生命相关领域扩张的思想开路先锋,对前沿科技将开创的人类未来可能性给出了极具洞察力的把握和预见,但同时也由于其缺乏对现代技术-资本框架的本质和人的历史性本质更为深刻的追问以及由此形成的自觉的政治意识和政治素养而暴露其形而上学基础的薄弱。他们一般都持有技术自主论思想,同时又信奉技术工具论而无视其间的矛盾,并且无反思地立足于现代主体论形而上学的抽象理性与道德,对通向后人类的复杂社会博弈进程给出过于天真的理解,对需要紧迫予以揭示和澄清的一些重大哲学问题构成遮蔽与耽搁。  相似文献   

16.
“科技”,分开来说并不是一个概念。但我们常常对“科学”作广义的理解,把技术也包含在科学之中,所以人们常以科学之名,来谈论技术的应用。爱因斯坦说:“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取决于工具。刀子在人类生活上是有用的,但它也能用来杀人。”〔1〕鉴于此,人们往往把它们合起来理解。并认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对物质与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巨大的推动力。它最重要的是认识与改造功能,科学技术本身是人类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中产生和积累起来的,反过来又帮助人类不…  相似文献   

17.
现代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本文评介了有关“非人类中心主义”与“人类中心主义”的争论,提出并分析了“后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说明了这一观点对于可持续发展的哲学意义。  相似文献   

18.
随着人类社会深度科技化,意向性问题逐渐获得新的关注。剑桥大学考古系教授马拉福睿斯(Lambros Malafouris)新近提出了物质交往理论,旨在澄清意向性的建构问题。和现象学中作为意识先验结构的意向性不同,意向性在此被理解为一种实践性能动能力。受到延展心灵及现象学的启发,结合认知考古学研究方法,马拉福睿斯对意向性做了深入地探讨,澄清了意向性是如何透过人与物的交往建构起来的。他指出人的意向性是分布的,是在与物的交往过程中涌现出现来的一种特殊能力。物质交往理论的意向性概念提示我们科技伦理研究将不能仅将技术物看作中立工具,进而考察其如何影响既成的价值规范。这一思路从人的固有价值开始,继而考察技术物的使用问题。科技伦理也应深入考察技术物透过其可供性如何影响意向性的生成。参考意向性的建构思路,科技伦理研究将在由人及物的视角之外,获得由物及人的补充思路。  相似文献   

19.
被人誉为“总统工程”的信息高速公路建设正在引起越来越多人们的关注且迟早被卷入其中。信息高速公路的涵义可以从技术的、市场的和社会的,等等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把握。信息高速公路是信息社会的基础结构,是一种新型的生产力。它的发展必将带来社会生产关系和人类价值观的变革,从而导致社会范式的转变,建立在新的社会范式基础之上的新型社会必将到来。  相似文献   

20.
在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类中心论主张“自然是人的一部分”,自然中心论强调“人是自然的一部分”。然而,无论是把自然完全归属于人,还是将人完全归属于自然。其建构的人与自然关系都属于“主一奴关系”。人与自然在本质上是一个整体,自然即不从属于人,人也不从属于自然,人与自然的本质关系应该是:自然即人,人即自然。人对自然的道德义务就植根于人与自然的这种本质一体的关系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