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易斯的因果性反事实条件分析是新休谟主义进路的典型代表,它试图通过引入"反事实条件"的模态范畴来弥补传统律则性理论的不足。然而,这一分析进路又产生了诸如可能世界的相似性、反事实条件依赖的时间箭头等新问题;本奈特、豪斯曼和霍维奇等人揭示了刘易斯的理论在这些问题上的根本困难。而这些困难的最终解决依赖于彻底抛弃休谟主义的因果性研究进路,转向因果实在论和实验的、操作的因果观念。  相似文献   

2.
因果度问题     
主流因果理论将因果关系视为一个"非此即彼"的问题,而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因果度的问题。但是,无论是就理论哲学而言,还是就实践哲学而言,因果度问题都具有独特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目前,国际学术界关于因果度问题的研究主要呈现为结构方程理论、概率理论和博弈论理论三种进路。这些理论提供了思考因果度问题的宝贵尝试,但各自均存在一些难以克服的困难。借助刘易斯反事实条件句因果理论,可以尝试勾画一种新的因果度概念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3.
刘易斯把因果定义为实际事件之间因果依赖的传递闭包,可以解决困扰规则性理论的诸多问题,但是也确证了因果是传递的。在随后的讨论中因果传递性的反例不断涌现,从而间接地否定了刘易斯因果定义的合理性。希区柯克提出了结构方程模型的因果理论,他也认同通过反事实来理解因果,但和刘易斯不同,他引入了结构方程的工具来清晰地刻画具体的情形,并通过"活跃路径"来定义因果关系,他指出我们可以在不付出因果是传递性这个代价的情况之下,也可以合理地获得刘易斯因果定义的那些好处,而且还能够解决困扰他的定义的那些反例。笔者试图证明所有用以反驳因果传递性的反例都存在一种潜在的概念偷换,并不构成对刘易斯因果理论的反驳,并给出反例说明希区柯克所自信的那些结构因果模型的优点,比如清晰地刻画具体的情形,也有其界限,在具体的问题讨论中也有其无法克服的"言不尽意"处。  相似文献   

4.
关于因果性的本体论和自然哲学──敬答张志林副教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分析了关于因果性理论的作用学派、条件学派和概率学派三大流派的基本观点。着重剖析了属于作用学派的邦格因果模型的优缺点。指出这个模型存在的问题不在于它用集合的概念来描述相互作用,也不在于它承认存在着同时性的因果关系;而在于它没有区分不同性质的相互作用,没有看到因果作用只是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没有对因果关系作条件分析。针对这个缺点,本文作者从自然哲学上提出了三种相互作用的划分,并将作用学派和条件学派关于因果性的研究整合起来,提出因果性的新定义,这个定义更全面地阐明因果关系的本质。  相似文献   

5.
实际因果指的是实际的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美国哲学家路易斯开创了对实际因果的基于反事实框架的形式化研究。路易斯的定义被认为存在着不足,特别的,这一定义面临着传递性问题。当前对实际因果的形式化讨论主要基于两类形式模型:结构方程模型与神经元图,但是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可能与实际因果并不融洽;在梳理了三个基于神经元图的反事实定义后,本文引入了一个新的定义;如果这个定义是合理的,那么传递性问题将得到消解。  相似文献   

6.
关于因果性的本体论和自然哲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分析了关于因果性理论的作用学派,条件学派和概率学派三大流派的基本观战着重剖析了属于作用学派的邦格因果模型的估缺点。指出这个模型存在的问题不在于这用集合的概念描上互作用也不在于它承认存在时性的因果关系;而在于它没有区分相互作用,没有看到因果作用和体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没有对因果 关系作条件分析。针对这个缺点,本文作者从自然哲学上提出了三种相互作用的划分,并将作用学派和条件学派关于因果性的研究整合  相似文献   

7.
假设心理—心理因果性存在,且将因果性分析为反事实依赖关系,那么有两种非物理主义立场可以得到心理—物理因果性。第一种承诺心理与物理事物之间存在超级难以打破的自然律,第二种采取目的论式的形而上学观点。但是,进一步承认物理因果闭合的非物理主义者会面临排除难题。只有第二种非物理主义立场才能使用本尼特的因果相容论策略来解决排除难题。  相似文献   

8.
自从金在权用随附论证向非还原物理主义提出挑战以来,后者不竭余力地想要解决排斥问题。在他们当中,反事实的自治方案找到了一条出路,即通过消除下向因果来解决排斥问题。然而,钟磊提出,结合随附性原则和反事实的因果理论就会导致下向因果。在本文中,我将通过对随附和反事实因果的概念分析说明,根据大卫·刘易斯的因果定义,如果钟磊想要证明他的结论,他需要更多的步骤。接着,我将证明这种新版本的论证无法实现钟磊的目标,因而,不能被视作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记忆痕迹是记忆哲学与科学的核心研究问题之一,文章从实在性、因果性、同构性三个方面对记忆痕迹概念进行细致的分析。围绕实在性,通过实在论和反实在论解释重新确立了记忆痕迹的本体论地位;围绕因果性,从因果条件和因果介质阐明了记忆痕迹概念能有效防止时间连续上的因果鸿沟;围绕同构性,表明记忆痕迹与过去事件经验内容间的结构同构,是心理与物理双重属性的性质同构,是神经载体和经验内容的定位同构。文章指出记忆痕迹的解读将引发记忆哲学研究的新变革,有助于加快构筑记忆哲学的理论基石与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10.
一些学者将排他性论证中的因果关系解释为特定内涵,并以此消除排他性论证,我们将这种研究称作"因果释义"进路。本文分析了两种因果释义进路:反事实条件句的释义进路和INUS理论的释义进路。经分析,这两种方案都无法彻底消除排他性论证。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分析了因果释义进路的本质,讨论了它不能彻底消除排他性论证的原因。最后的结论是:排他性论证的排斥性并不来源于因果关系本身,所以对因果关系赋予特定解释不能消解排他性论证,因果释义并不是消除排他性论证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在社会科学哲学中存在两种主要的因果理论,一是可操控性理论,二是机制论。然而,这两种理论在因果性形而上学问题上相互排斥,难以互补地形成一个融贯的因果理论。而在证据理论的视角下,社会科学中的因果关系问题可以被看作是因果假设的证据来源和推理问题。诺顿(John D.Norton)的"质料"归纳理论、赖斯(Julian Reiss)的实用主义证据理论以及威廉姆森(John Williamson)的认知因果性理论为在社会科学中形成一个融贯的因果理论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2.
作为理论创新的源泉和方法,思想实验在科学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如何通过逻辑结构等科学史之外的方法对思想实验是否有效做出判定,却一直存在困难。使用索伦森模态反驳模式和彭罗斯熵的粗粒化定义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在思想实验中同时对熵的“粒度”与“测量”做缺省配置,会破坏不相容场景与反事实条件的解释相关性。对于涉及层级与突现的思想实验而言,其逻辑结构的有效性,建立在概念基础所依赖的呈“正交补”关系的两个技术细节不能同时缺省的基础之上。这种覆盖了布里渊对麦克斯韦妖的“负熵”解释,揭示了索伦森与丹内特两种研究进路存在着内禀关联,论证了从科学史之外的判定条件为科学思想实验划界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3.
萨尔蒙提出科学说明是要提供"因果机制".在他看来,因果性是优先的,有了因果才有说明,而且他认为有些因果是可以不需要定律的,所以因果也比定律更为基本.本文试图从四个方面对萨尔蒙的观点进行反驳:(1)萨尔蒙用"记号传递"作为区分因果过程和虚假过程的条件,可能绕不开因果概念,会有循环定义的问题.(2)萨尔蒙承认单一因果,但是单一因果只有在我们对科学定律有所认识才能予以辨别.(3)因果性可以表达为定律形式,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定律都可以表达为因果,例如量子力学中的全同粒子的关联可以表现为定律形式,但两者之间并没超距的因果作用.(4)萨尔蒙认为科学说明应该是本体论,但是科学说明作为人的活动应该是认识论.即便从本体论可能是萨尔蒙所谓"从下至上式",但是从认识论上,科学说明应该是"从上至下式".  相似文献   

14.
在传统上,对“倾向”概念的阐释依赖于对其进行反事实条件分析。然而人们容易将这种分析框架曲解为对“倾向”内蕴的必然性进行普遍概括,因此使该框架容易受到各种反例的攻击。对此,罗伊·巴斯卡的批判实在论事实上对它提出了一种“封闭-制备”的改进方案。对该方案的进一步阐发表明,对“倾向”的阐明应在保持反事实条件分析框架在形式上不变的情况下,将“倾向”奠定在反事实条件句所内蕴和表达的“组合”特征上。  相似文献   

15.
非还原的物理主义者一直坚守着对心理因果性的辩护,近年来,一种新的辩护策略是从因果关系切入此问题的研究,主要表现为两大研究趋势:第一,对原因和结果之间必须存在符合法则学特征的规律要求逐渐被弱化;第二,因果关系在本体论上的实在性要求逐步被弱化甚至消解。干预主义因果理论同时符合这两大趋势,根据这一因果理论,心理因果性是能够成立的。本文以干预主义因果论为基础,分析了因果排他性论证从前提到结论的多个不合理之处,为非还原的物理主义立场做辩护。  相似文献   

16.
近期,很多非还原的物理主义者想要通过干涉主义因果论这种具体的因果理论为心灵因果的不可还原性进行辩护,从而摆脱形而上学层面的长期争论。这一处理看似成功,实则隐含了许多问题。在经过对诸多学者的论证进行考察后,笔者发现,即便使用同样的因果理论,学者们仍然可能得出截然不同的因果结论。而这些分歧多来自对于具体模型的选择有所不同,经分析,选择不同的模型源于学者们秉持了不同的形而上学预设。因此,为了辩护心灵因果性,我们不能仅仅求助于合理的因果理论,还需澄清形而上学层面的争论,阐明我们选择某一特定模型的预设,进而用所得的因果结论进行有效辩护。  相似文献   

17.
解释项和被解释项之间的逻辑相关、统计相关以及因果相关等语义学模型都不能揭示科学解释的内在机制。解释必须涉及语境,必须关注解释主体。范·弗拉森和阿欣斯坦等人把解释拓展为理论、事实和语境的三元关系,但因为不是基于解释者的模型,也不能摆脱解释困境。基于贝叶斯网络的解释模型介于解释模型的语义学进路和语用学进路之间,它立足于把解释的因果关系和解释者的信念相结合,把定性解释和定量解释考虑在内从而避免科学解释陷入困境。  相似文献   

18.
在休谟之后,关于因果关系的研究越来越多。沿着休谟的道路,哲学家放弃了对因果必然性的追求,试图找到一种模型,能够最好地描述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对应关系。在分析哲学中,主要产生了三个理论:概率因果论、INUS理论、反事实条件句理论。在分析日常语言中的因果陈述句时,INUS理论用充分条件关系和必要条件关系来定义因果关系,而充分条件关系、必要条件关系在逻辑上是清楚明白的。INUS理论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关注和讨论,但是国内相关研究几乎没有。所以,介绍INUS理论的内容、并总结国际学术界对它的批判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9.
本文试图展示扎格泽博斯基关于知识的反事实条件句分析与理智德行的驱动性组分之间存在着理论张力。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本文首先简要回顾了盖梯尔问题与知识价值问题直接的理论关系,并在此基础上着重介绍了扎格泽博斯基基于理智德性而提出的关于知识的定义,通过对于理智德性所扮演的驱策性角色的细致分析,本文指出,在反事实条件句的分析框架下,扎格泽博斯基的对于知识的概念分析是与可靠主义十分类似的,扎格泽博斯基带来的理论上的丰富化主要是心理层面而非概念层面的。  相似文献   

20.
自然选择理论一直被认为是解释生物进化现象的核心机制。最近,福多构造了一个"先验论证"说明它不能对同延的性状作出区分。他宣称只有存在可以支持反事实句的生物学定律才能解决该问题。但是,他认为生物学中不存在这样的定律。索伯针锋相对地指出有关自然选择的数学生物学模型即是可以支持反事实句的定律。作者认为索伯的观点太强,我们仅需坚持"生物学模型可以支持反事实句"这一主张就可以反驳福多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